親近山林裡的好去處,這個連假來 #新北平溪 #靜安吊橋 好好散個心吧!
在 #煤礦 產業興盛的時代,平溪區內橫跨 #基隆河 流域的運煤吊橋有十幾座,現在僅剩1947年建造的靜安吊橋依然矗立在十分里及南山里交界,隨著礦場停採,才改供行人通行。
由於當地潮溼多雨,吊橋鋼索構件、橋面板等損壞嚴重,影響通行安全,市府團隊趕緊進行整修,提升民眾通行的安全性。現在重新整修好的靜安吊橋,藍白色相間的橋體在綠色山林裡顯得格外繽紛又耀眼,走在吊橋上,除了可以欣賞溪流兩岸的風景,開闊的視野也令人心曠神怡。對了,考量吊橋承受力,目前採取人流管制,同一時段橋上以容留50人為原則,也請各位前往旅遊的民眾多加配合。
受到疫情影響,今年的天燈節被迫延期,當地許多商家生意多少都受到影響,市府要與地方攜手發展更多特色,開發深度旅遊。未來也會串聯 #新北貢寮、#新北雙溪 等週邊區域,推動 #低碳旅遊,發展偏鄉觀光,帶大家看見不一樣的 #新北市。
#新北大工程 #新北好好玩 #安居樂業 #侯友宜
雙溪 流域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患不均更患寡-水資源經營管理的挑戰】
昨天上午,我和我們要喝乾淨水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 Environmental rights foundation, ERF、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竹北璞玉自救會、台灣生態學會、荒野保護協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反對雙溪水庫自救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公民團體,以及立法委員 陳椒華、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連郁婷 新竹縣議員,一起召開「北水南送慶祝會反串記者會」。
北水南送,指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桃園~新竹備援管線工程」,讓石門水庫的北水,透過一根大水管,送到新竹竹北的水源調節政策。希望能每天提供竹北最多20萬噸的供水。
然而,這項政策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水。我們嘗試取巧的水資源政策,在極端的氣候之下,顯然難以為繼。
今天這場記者會,就嘗試從具體政策的面向,提出水資源管理政策的五大訴求:
1️⃣ 用水顧量,更要顧質:落實飲排分離,灌排分離,廢污水禁止混入飲用水及灌溉水取水口上游。
2️⃣ 水價應適度反應在用水量上,以促進工業用水節水。
3️⃣ 緊急海淡設備應納入政策環評,避免影響環境。
4️⃣ 立即公告水源短缺之虞地區,落實工業用水開發單位使用50%再生水。
5️⃣ 中央管河川應設置流域委員會整合治理。
其中,要特別說明的是「再生水」和「集水區綜合治理」的問題。
💦 再生水於法有據,遲未落實
2015年12月公布施行的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第4條第1項及第2項 ,規定水源供應短缺之虞地區,應依中央主管機關核定之用水計畫,使用一定比率之系統再生水。
除了現實上使用再生水以開源節流的必要性之外,再生水還有一個重要的價值──用水成本的合理分配。
雖然再生水成本較其他水源昂貴,但如果不要求相當用水量的開發單位運用再生水,而是和其他用途競爭水源,等於放任業者將其應負擔的生產成本外部化。
然而,在2017年的時候,經濟部水利署原本要公告「水源供應短缺之虞地區」,但因為行政院啟動前瞻計畫並提出供水穩定四策略 ,水利署也政策轉向,評估暫時沒有公告缺水地區必要。
面臨氣候變遷下極端氣候常態化的情形,過去已經規劃甚至立法授權再生水等措施,也必須正視執行。
🏔 集水區綜合治理,涵養水源
如同農委會陳吉仲主委所說的,光是台灣森林的蓄水量,就等於73座石門水庫。
森林蓄水量比人工水庫更多、效益更大,也符合永續發展的目標。因此水土保持法明定水庫集水區是特定水土保持區 ,以達到涵養水源、防治沖蝕淤積等目標。
然而,不少水庫集水區因為長期開發的歷史因素,以及開發利益重於保育的心態,讓各地水庫普遍面臨上游水土保持不佳、超限利用等問題,再加上颱風和強降雨等氣候特性,而難以發揮水保成效。
此外,集水區的水土保持,更有事權分散的問題:水資源局負責水庫蓄水範圍、水利署管轄河川、林務局則管林班地,水保局負責山坡地水土保持,地方政府負責土地使用管理。
水庫集水區整體規劃管理上的制度性缺失,也是水保和執法成效不彰的背景。如何統合分工,落實集水區治理,更是需要各機關協調處理的課題。
因此,尚未設立流域管理委員會而有統合事權必要的中央管河川,也希望能透過設立流域管理委員會的方式,達到統合治理的效果
🌏 多管齊下,開源節流,才能面臨氣候變遷的挑戰
最後,就如同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理事長彭桂枝女士所說的:「再大的水管都無法解決缺水問題。」
台灣雖然是年均降雨量豐富的地區,但本來就有著降雨不均的問題。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極端氣候常態化,更加劇水資源蓄存利用的挑戰。
在這樣的狀況下,只有從水源到水權的各種面向同時努力,儘可能地開源節流、效益運用,才能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永續經營我們的家園。🌏
雙溪 流域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橫跨新店溪連結今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三段和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二段的「中正橋」始建於日治時期1935年,並於1937年完工,最初名為「川端橋」,因其北端與臺北市川端町(今水源快速道路附近)連接之故,在二戰之後方改名為中正橋,現屬於縣道111號路段,是聯絡永和地區與臺北市之間的重要通道。
1933年,確定待昭和橋(今光復橋前身)完工後,架設中和庄至臺北市川端町之間的橋梁,名謂川端橋。
1935年6月1日,川端橋興工。
1937年2月,川端橋竣工,耗資25萬2千餘日圓,橋長300.56公尺,寬5.2公尺,設2線車道。
1937年3月25日上午,於橋畔舉辦竣工典禮,由中和庄協議會員范阿清及其子孫三代夫婦相隨首渡;同日下午,在漳和公學校舉行祝賀會。
1945年11月,中和鄉長蕭昌銅將橋名改為「中正橋」。
1954年,因應交通量大增與防空疏散需求,加寬橋面7公尺作人行道使用。
1961年,臺灣省公路局辦理第二次拓寬,橋面拓增至15.4公尺,8月1日大致竣工,先開放行人與部分車輛通行,8月16日起雙向通車。
1961年9月7日至9日,臺北市古亭區與臺北縣永和鎮聯合於橋下舉行龍舟競賽,以慶祝中正橋拓寬工程竣工。
1962年,政府修建永和堤防,為符合河寬之規定,橋長向南延伸100公尺,11月22日動工(開工前已先架設便橋),由榮工處興建。
1963年5月31日,橋身延長工程竣工;後於6月15日舉行通車典禮。
1968年4月15日起,以90個工作天整修伸縮縫。
1971年10月,第三次拓寬工程完工通車,橋寬成為24.5公尺,由當時的副總統嚴家淦為臺北端橋頭新立的橋名石碑題字落款。
此時,中正橋的主橋長400公尺、寬24.5公尺、高11.8公尺,設有雙向各3線車道與人行道。
2010年5月,為配合新北環河快速道路永和段工程,環河西路一段路面拓寬與堤防外移,永和側橋面將需加高2公尺,於5月21日開始階段性施工,進行封路改行便橋、拆除與重建橋面工程。
2015年3月,因為中正橋耐震係數和防洪高度皆不合標準,所以臺北市政府決定進行改建,工程內容包括興建跨海新橋、拆除舊中正橋與重慶南路高架橋,並保留川端橋部分再利用。
2019年1月22日,歷經四度流標的中正橋改建工程終於決標。
2019年5月6日,舉行中正橋改建工程開工典禮;工程將分為四階段,耗時1440天,預定於2023年4月14日完工,工程總經費為新臺幣22億1790萬,由春原營造承攬。
工程先在維持原有車道及動線情況下,拆除中正橋北端之重慶南路高架橋下的自強市場與活動中心,並施作改道交維便橋。然後在2020年春節期間拆除重慶南路高架橋,工時定為5日,於整建重慶南路期間維持雙向各3車道通行。工程後期會先開放往新北車輛行駛新主橋,最終階段再開放南北兩線通車。
2019年12月27日,中正橋改建工程之臺北端重慶南路高架橋拆除工程與交通維持等計畫定案,確定在2020年農曆春節期間:1月23日(小年夜)晚上9點至27日(初四)晚上7點,進行封路拆除,屆時汽、機車替代道路分別為水源快速道路和廈門街114巷。
臺北市長柯文哲要求施工期間比照2016年2月進行之忠孝橋引道拆除工程,工務局、交通局、警察局等機關副首長以上主管皆須進駐應變中心。
新工處專案工務所主任詹名成表示,重慶南路高架橋拆除工程會以怪手大鋼牙進場,不動用需要較大迴轉半徑的吊車,如此可縮短工期,以降低施工噪音與對附近住戶之干擾。
新工處工務科長郭俊昇表示,施工期間,新北市經中正橋進臺北市的汽車,可改走水源快速道路至師大路駛往目的地,而臺北市經中正橋往新北市的汽車,則可循泉州街轉水源快速道路過中正橋駛往目的地,至於機車則是利用廈門街114巷單側雙向通行,現場會安排義交協勤引導,另提供巡迴接駁巴士供工區兩側的居民搭乘出入,完工之後,重慶南路三段將配置為雙向各3車道通行,並於路旁新增人行道。
此外,臺北市公共運輸處表示,行經施工管制路段(重慶南路三段及重慶南路汀州路口)的公車路線將於施工期間配合調整,共計影響16條路線、取消停靠7個站位。
【認識新店溪】
新店溪是淡水河水系三大支流之一,河長81公里,流域面積921平方公里。主流上源為北勢溪,發源於雙溪區鶯子嶺北側標高約700公尺處,向西流至新店區龜山會合支流南勢溪後,始稱為新店溪;合流後往北流經屈尺、直潭、新店,在景美附近匯入另一支流景美溪後,形成新北市、台北市之天然邊界,流至江子翠與大漢溪交會後,改稱淡水河。
影片提供: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