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榜單】
『 2019 上半年,地下電影心中台灣院線的 10 大佳片。』
今年已過完一半,目前看完 173 部電影,雖不多,但藉機趁勢來整理『地下電影』2019 上半年前 10 大電影推薦給大家。這份榜單評選標準為「台灣上半年院線電影」,並不包含影展、串流、數位修復等片,謝謝上半年有這些好電影陪我們一同走過,下半年大家也要用力看電影!
以下排名有照喜好順序:
💞1.《#寄生上流》Parasite
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寄生上流》奪下今年坎城的金棕櫚大獎,成為首度抱回此獎的韓國導演,不僅如此,韓國票房至今也破 20 億台幣,證明此部片不僅深受評審青睞,對一般觀眾來說也能引起共鳴,兼顧商業與藝術的平衡。
《寄生上流》延續著奉俊昊一貫的「階級」命題,但奉俊昊揮別了跨國大製作,回到韓國本土後的創作視角更加犀利通徹,此作彷彿披著《小偷家族》的表皮,內藏《我們》的血骨,以喜劇方式大膽切入社會議題,底層社會的悲哀無奈全都建立在大量的黑色幽默之下,沒有過多《小偷家族》的溫情,卻同樣以「欺騙」(無論階級)解構出人、家庭、社會與國族中「生存」的無力之感。
而喬登皮爾透過地上、地下代表兩個世界的差異,奉俊昊則直接透過上下階層的互動,對韓國當代社會、甚至世界各地的貧富差距提出強烈的批判,高明的劇本以及台詞,讓觀眾入戲的當下,卻又能從喜劇中體悟到悲劇,後半段意想不到的劇情轉折,更把血淋淋的事實攤開,也把角色的美好幻想打碎。
導演在片中也透過不同的象徵符號凸顯階級的上與下,諸如山頂與水溝,半地下室氣窗以及落地窗的對比,豪宅中又藏的的地下室,此外,還有狗、蟑螂等生物跟人類求生本能的隱喻,印地安人階級與被掠奪的投射、韓國寄生於美帝主義等等,其中也透過或明或暗以及極具空間感的攝影掌握,呈現出富人與貧人的心理狀態。
有趣的是,導演在電影裡將嗅覺立體化,即便寄生於上流,卻擺脫不了無形的「窮味」,這如同階級般無法消除的窮味也成為電影裡的關鍵點,最精彩的一場戲,當然是那場「暴雨」,在精準的交叉剪輯中放大人性,更把階級無力之感的意象沖刷出來,如排山倒海般反覆衝擊人心。
《寄生上流》入俗,卻深富底蘊,以精心設計的劇情、環環相扣的連鎖反應,流暢的運鏡,精準的構圖,畫龍點睛的配樂,搭配演員極具張力的表演,終究對韓國社會完成了一則笑中帶淚的警世寓言,奉俊昊極具特色的作者印記,創造出自身的電影語言。
侯孝賢曾說:「我覺得總有一天電影應該拍成這個樣子:平易,非常簡單,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邃。」《寄生上流》就是這樣的電影。
‼️《寄生上流》完整長評解析預計下週刊登於『電影神搜』
💞2.《#幸福的拉札洛》Happy as Lazzaro
此作表面抹上一層愛、善良與純真,但骨子裡包藏了導演艾莉絲羅爾瓦雀對義大利的哀愁,以聖潔的小寓言望向人類社會結構變遷上的巨大悲劇,其實更打破了文化隔閡的藩籬,跨越國族,這樣的故事或許存在於每個國家與階級中,且導演筆下的拉札洛實在令人討喜,拉扎洛或許象徵著使徒、英雄或是神祇,所以在結尾的死亡,才有了典型悲劇性的戲劇張力,流露出一股淡然的惆悵,這份惆悵並不令人討厭,卻教人鼻酸,甚至在觀者心中昇華成久久飄散不去的餘味。
小津安二郎曾說:「電影和人生,皆以餘味定輸贏。」在大銀幕上和拉札洛乘著時光機走過一遭,再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許我們都曾經善良的活過,卻因時間、空間、社會的轉變漸漸忽略內心與拉札洛相同的那份特質:是聖潔的使徒、是偉大的英雄、是不朽的神祇,或者更精確地說那是「好人的氣味」,而艾莉絲羅爾瓦雀則將這樣的氣味,以及那些逝去的美麗與當代的哀愁,永存進影像中。
‼️影評全文:http://bit.ly/2FDpe2S
💞3.《#沒有煙硝的愛情》Cold War
波蘭導演帕威帕利科斯基繼《依達的抉擇》後,再度將故事背景放在二次大戰後,且同樣精彩地以黑白影像映襯出人性,交出不愧於坎城最佳導演的作品。
此片在黑白影像的質地、音樂的更迭當中將大時代下的愛情一刀一刀鑿下,故事主人翁糾纏橫跨20年的愛情,當中國族、權力、藝術間的天秤拉扯也都能自然鋪陳且不過於生硬,而每一段過場時的黑幕則留給了影像呼吸的空間,威帕利科斯基深知如何用影像說故事,其力道能生猛有勁,卻又同時能柔情似水,尤其片尾男女主角起身走出景框之外,留下風吹草動的無畏,將全片的餘味保留下來,綿延不絕地縈繞心頭。
冷戰的題材容易生硬且落入俗套,但帕威帕利科斯基能掌握住自己的風格,以小人物的情愛唱出時代悲歌,此片是導演獻給父母、波蘭的匠心鉅作。
💞4.《#真寵》The Favourite
希臘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在《真寵》中同樣發揮的相當自在,此片令人印象深刻的魚眼鏡頭,體現出女性身處深宮中的卑微與微渺,更以隱晦的方式點出人心扭曲的意象,人性置放於權力的傾軋中極其怪異,鏡頭語言大膽而精準,而藍西莫的電影更少不了性的闡述與動物的符號象徵,《真寵》延續了藍西莫創作的軌跡與作者印記,以黑色幽默的口吻與驚悚暴力的視角審視了權威中淒涼的悲哀,可說是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者導演之一。
全片在從鏡頭、演員、服裝、美術、場面調度等各面向皆揮灑自如,雖說藍西莫首次執導非自身撰寫的劇本,比起「非普通」系列力道稍嫌不足,但《真寵》揉合了商業與藝術,可視做尤格藍西莫拉近普世觀眾距離的誠意之作。
💞5.《#你的臉》Your Face
《你的臉》花了兩個月拍攝13張臉,最後剪輯成76分鐘的長片,此作品無法分類,它不是紀錄片也非劇情片,它就是一部「電影」,這部電影運用特寫鏡頭聚焦於臉部,透過大銀幕凝視著每張人臉,沒有任何表演,只是述說過往,在一張張臉與一段段陳舊往事中,閃現了人類的複雜情感,當你靜下心,這張臉已然是全世界。
這種體驗已然是屬於蔡明亮與電影院的行為藝術,透過鏡頭與場域,任何事情都變得不同,任何記憶都將在這張臉中浮現,真實、虛幻、時間,在巨大的黑盒子中不斷交錯、解構與再造,最終浮現的,是生命之美,謝謝蔡明亮,每張臉都好美好美。
💞6.《#梵谷:在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
此片聚焦一代後印象派巨匠文森梵谷自殺前的最後時光,走進梵谷的心靈與世界。威廉達佛飾演的文森梵谷,早已在去年威尼斯影展就拿下影帝殊榮,今年更受到奧斯卡的青睞,搶進影帝入圍名單,角色詮釋上的難度不在話下,且在威廉達佛收放自如的演技中,達到賦予傳記人物再造與重現的可觀之處。
然而,《潛水鐘與蝴蝶》名導朱利安施納貝爾在此片的導演技法更是爐火純青,大膽張狂的手持韻鏡呼應著角色心境,沈穩內斂的色調替每顆鏡頭抹上不可置信的生命力,信手捻來皆是畫作、皆是梵谷的人生哲學,此片在這一導一演的相互輝映之下,達到了完成度極高的藝術成就。
💞7.《#我們的青春,在台灣》Our Youth in Taiwan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表面上瞄準了太陽花學運,但這部片不只講政治,更多時候,更大的重點是在講成長中的那些懷疑、酸甜與苦辣,是傅榆導演紀錄著自己、陳為廷與蔡博藝的青春,寫下帶著些許矛盾、些許莽撞、些許動人的生命篇章。
觀眾跟著傅榆的視角,從《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中看著那些大大小小的社運活動,諸如士林王家、反對大埔強拆、反旺中壟斷甚至是太陽花,多數紀錄社會運動的紀錄片多半聚焦在運動本身,但傅榆卻捕捉到另一層可貴的種種片段,傅榆從時代的巨輪中望向自身的微觀之處,談明星神話的破滅;談彼此脆弱的時刻;談人性勇敢的光輝,全片私密且誠懇,帶勁卻溫柔,令人印象深刻。
去年傅榆在金馬舞台上的那席話,再到今年上映所激出的漣漪,已然讓此片成為台灣近年不可或缺的電影之一。
💞8.《#玩具總動員4》Toy Story 4
這是一部很成功也很勇敢的續集電影,「為自己而活」一直是《玩具總動員》系列所刻意遺漏的,但這集給了玩具過往所沒見過的自覺,補足了缺陷,胡迪終將是胡迪該有的樣貌,不再附屬於誰,不用再害怕自己沒人要,不用再擔心孩子們長大遠離而去,第 4 集是胡迪勇敢做自己的啟蒙之旅。
然而,使你我落下淚的,是胡迪與那些老戰友們不捨的難分情誼,與每位朋友擁抱道別時,彷彿胡迪和巴斯才從阿薛家逃出來;彷彿胡迪和翠絲才一同從飛機場回家;彷彿那些你我共同經歷的冒險是昨日的記憶。《玩具總動員4》完整闡述了新的觀點,同時加入昔日的懷舊情懷,終究勾勒出如此撼動人心的結尾,有了第 4 集,玩具系列更加完整。
‼️影評全文:http://bit.ly/2ZV5OOM
💞9.《#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裡,導演以時空旅行作為逆轉一切的關鍵,讓英雄在拯救未來的同時,卻也修補他們各自過往的遺憾,索爾與母親的感人對話、東尼對父親的釋懷、隊長與心愛女孩的再次相遇,每個英雄都藉由彈指事件,得以拼湊自我。而那些經典台詞、熟悉場景的重現,帶我們細數過去11年來英雄的點點滴滴,名副其實的最終之作。
前半段導演細膩鋪陳英雄們的傷痛和絕望,聚焦角色歷經失敗後的各種模樣,有人找到家庭慰藉,有人仍為世界奮戰,也有人剩下仇恨殺戮,甚至是選擇自我放逐,不過當面對到逆轉局面的「第二次機會」,他們仍然勇敢上場,不計一切為宇宙奮戰。
羅素兄弟的群戲調度功力不用說,但此次劇情更顯沈穩,每個角色都有著自己的主場時刻,也在電影裡找到自己的最佳歸宿。「始於鋼鐵人,終於鋼鐵人。」最後一場鋼鐵人葬禮,集結所有重要角色,除了感受到鋼鐵人對 MCU 的不可取代,這場景同樣具承先啟後的意義,開山始祖即便退位,下一階段仍後繼有人。而最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更驗證了鋼鐵人在我們心中的重量,愛你三千次,此片無論是幕前幕後所激起的火花與獨有的文化,應是這個世代不可忽視的系列之作。
💞10.《#我們》Us
相較喬登皮爾的處女作《逃出絕命鎮》,這次他的《我們》不再把焦點侷限於黑人或其他種族的歧視議題上,而是把野心放得更遠,透過被「自己」追殺,運用分身零的概念,延伸出社會族群的對立與隔閡。
作為恐怖電影來說,《我們》毛骨悚然的橋段也不少,令人壓迫的氣氛以及恰到好處的血腥,令人讚賞。但恐怖氛圍到了最高點時,導演又可拋出幾個幽默笑點,緩解氣氛,讓觀眾被電影節奏帶著走。另外,喬登皮爾熟稔於符號的把玩,電影裡1111、剪刀、兔子、紅色囚衣等元素運用自如,從各個角度都能咀嚼導演背後的意義。
隨著劇情發展,我們與他者的界線也越趨模糊,最後的轉折更明確的指出「我們」就是「他們」,透露出自我認同的恐懼。無論純粹作為娛樂電影或當成一部警世寓言,《我們》都成功地把元素互相融合,並以喬登皮爾的語言呈現在大銀幕上。雖然劇情設定仍有瑕疵,但對於喬登皮爾敢於實現他的大膽以及野心,給予肯定。
雨中冒險2 角色 排名 在 美劇癮 歐美娛樂資訊平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TheExpanse #syfy #Netflix #黑暗風宇宙科幻劇 #Amazon #無垠的太空
The Expanse #無垠太空
集科幻、偵探、政治隱預的黑暗風宇宙冒險劇
Syfy最強太空科幻劇(S4由Amazon接手)
版友 陳曉寧來稿推薦
IMDb 8.4 爛番茄 S1:76% S2:95% S3:100% !
Netflix S1-2 傳送門 netflix.com/hk/title/80029822
………………………………#有看請揮手
#背景設定:
『23世紀,人類已殖民太陽系,聯合國掌
控地球,火星則是一個獨立的軍事政權,
內行星依賴於小行星帶提供的資源,小行
星帶人在太空中生活工作,在小行星帶空
氣和水比金還要珍貴,數十年來各方關係
日益緊張,地球、火星、小行星帶正處在
戰爭爆發的邊緣,事態一觸即發。』
#劇情簡介:
穀神星(Ceres)警探Joe Miller受命尋找
失蹤富家女Julie Mao,過程中迷戀上未曾
見過面的Julie;另一面,小行星帶採冰船
Canterbury收到小型運輸船Scopuli 的求救
信號,大副Jim Holden帶領小隊前往查探
;地球方面,聯合國副祕書長
Chrisjen Avasarala調查激進組織外行星聯盟
(OPA)
偷運機密隱形科技中,發現背後更大陰謀。
#簡評:
可算是近年來最好的黑暗風太空科幻劇集
,以嚴謹的科學設定和細膩刻畫方法力壓
同儕( Killjoys , Dark Matter)人物性格塑造
以種種細節表現而非平鋪直敘令觀衆隨劇
情推進喜歡上各角色。
故事並非以角色之間的愛恨情仇推展而則
重角色受大時代格局影響下的決定與發展
來推展故事。
而地球、火星、 小行星帶多方勢描寫隱含
歷史與政治隱預亦更讓人明 白到人物在大
時代中如何被命運擺弄。
劇中女角描寫比男角更出彩,對比起一衆
女角的果決堅毅,男角們則顯得有點不夠
討好,劇中幾對百合CP表現尤爲出色而聯
合國副祕書長與火星女戰士這一對 CP爲筆
者最喜愛的角色與配對。
原作小說曾提名雨果獎最佳小說,獲得軌
跡獎最佳科幻小說曾獲得2017雨果獎最佳
戲劇表現短片獎,同獎項競爭者有
《神祕博士》《黑鏡》《權力遊戲》。
該亦劇曾登上《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
封面, 作爲物理學界排名前十國際期刊,
從1974年創刊以來 首次有科幻劇集登上其
封面,被譽爲幾十年來最真實 科幻劇。
(篇按:坊間評價第一季比較著重推展設計
及氣氛,可 能會比較難入手,但第二季及
第三季則入提供了更多 的優秀情節及標誌
性劇情。)
#主要角色:
● Jim Holden(Steven Strait飾演)
地球人,Rocinante艦長,富正義感卻不懂變通。
★Naomi Nagata(Dominique Tipper飾演)
小行星人,艦上工程師,表面理智卻十分固執。
● Amos Burton(Wes Chatham飾演)
地球人,維修員,鐵漢柔情狂戰士。
○Alex Kamal(Cas Anvar飾演)
火星人,駕駛員,艦上唯一正常人。
★Joe Miller(Thomas Jane飾演)
小行星人,穀神星警探,頹廢黑警。
● Julie Mao(Florence Faivre飾演)
地球人,太陽系首富之女,第一季失蹤事件為故
事揭開序幕
●Chrisjen Avasarala(Shohreh Aghdashloo飾演)
地球人,聯合國副女祕書長,精明幹練而具霸氣。
○Bobbie Draper(Frankie Adams飾演)
火星人,火星陸戰隊,正直倔強的火星女戰士。
~~~~美劇癮 七月節目~~~~
Netflix Marvel's Luke Cage 盧克凱奇
#第二季劇評
美劇癮2018年7月號
⇨👊 youtu.be/nrhGeiJLD30 👊
『Barry #廉價殺手 』第一季劇評 HBO
新黑色喜劇激烈推薦
⇨youtu.be/TGI01rmo31c
雨中冒險2 角色 排名 在 梁嘉恆 Leong Ka H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篇值得反思澳門足球停滯不前的文章!
【雨果清源】「我要做碧咸」,痴人說夢話?(20130531)
小時候,「我要做碧咸」是足球場上許多小朋友的夢想。如今碧咸亦已「告老還鄉」,一代傳奇就此結束。在澳門,稚子們的夢想也終究是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妄想。
最近看到澳門發展隊在甲組聯賽錄得十五連敗,隊中的年輕小伙子同時作為青年代表隊的骨幹成員,更是澳門足球的未來棟樑,旁觀者眼見如此戰績,不禁憂心忡忡,難以樂觀看待本地足運。早年一度有傳澳門足總將安排組隊參與鄰近香港的職業聯賽,可是後來無疾而終,多年來足總的所謂改革也同樣未見成效,代表隊在國際賽場上劣績斑斑,甚至有人揶揄澳門足球「連石歧都衝唔出」,本地青年培訓工作更猶如一池死水,造成這個毫無寸進的困局,我們可以純粹歸究於青年球員們,在五光十色的社會風氣裡不思進取、沒有努力裝備自己嗎?
全賴博彩業的發展帶動,足球投注站外每每人山人海,「睇波」風氣也隨之盛行,當鄰埠香港仍在爭取免費電視台直播更多球賽的同時,澳門人安坐家中,就能免費足本收看每年歐洲的大小球賽,以及四年一度的球壇盛事-世界杯和歐洲國家杯。曾為足球強國葡萄牙的殖民地,加上市民能輕易接觸有關資訊,讓足球成了本地一大普及運動;可是,在如此不錯的氣氛下,希望好好提昇自身的技術能力,或者要經營一支足球隊,特別在缺乏資源(金錢和人脈關係等)的情況下,面對的困境卻都是超乎想像。為了完成這篇文章,我特地請教了幾位現役的代表隊球員和教練,歸納出一些看法。
球圈首先必須面對人口稠密、場地嚴重短缺導致的先天局限。儘管民署近年在各區設置不少五人制「街場」供大眾使用,惟足球發展始終停留在「衛生波」的水平,對於參與各級聯賽、需要定期使用天然或人工草皮練習的球隊而言,無明顯助益,球隊能「一週一練」已算難得,即使是代表隊,出外比賽前也常出現嚴重缺乏訓練的情況,成為代表隊戰績持續下滑的主因之一(澳門的世界排名近年一直徘徊在兩百名上下,屬於足球低度發展地區)。有人可能會好奇一問,到底政府和足總有否扮演好關鍵的角色?在交流的過程中,球圈人士都不約而同指出,當局沒有清晰的發展定位和長遠規劃,尤其在青訓方面,足總一直未有積極支援各屬會建立青年軍,加上青少年聯賽停辦多時,幾年來足總復辦賽事的消息只聞樓梯響(到今年度才有望落實,但報名隊伍數已大不如前);而學界比賽近年雖然吸引不少關注,入場人數甚至比甲組多,可是賽制一改再改,每間學校如未能晉級淘汰賽,分分鐘一學年只能踢兩場小組賽。再者,本地體育項目幾乎全屬業餘,足球員飽受學業(或工作)與運動的雙重壓力,大多看不到自己的前路,昔日傑出守門員陳達燊就曾因為有公職在身,而被迫放棄俄羅斯球隊莫斯科火車頭開出一萬美金月薪的條件,後來他回憶說,「公務員工作保證養我到六十五歲,如果放棄實在太冒險。當時如果政府肯讓我停薪留職,我便會試腳,可惜運動員始終得不到支持」,同樣具備潛力的人升學或踏出社會後,大多亦因難以維持高強度和密度的訓練而中途放棄。青年球員沒有健康的發展空間,教練的處境也沒有比較好,足總甚少邀請外地高水平人士來澳親自指導,或保送本地教練出外受訓,使本地教練的整體水平偏低,不僅普遍缺乏專業的訓練知識,甚至可能出現「亂排陣」或用人唯親的現象。以上種種情況,都對球圈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
撰此文前,友人曾戲稱,澳門的足球生態就是社團文化、老闆文化、「圍威喂」文化、政府目光短淺態度的延伸,這或許某程度上能解釋為何本澳有足足過千體育社團,但奈何體育發展路依然寸步難行。要深化本地足球甚至體育發展,就應摒棄球圈陋習,一心一意推動當局設定清晰的發展方向,如果想走競技路線,則要好好琢磨青訓這塊基石。先在新城填海區預留增建場館和相關配套的土地,讓球員有更充分的練習機會,同時獎勵優秀足球員、提供更多自我增值的機會,重塑球圈的生氣和動力,當然也要制定類似分成短、中、長期的階段性發展計劃,加強與鄰近地區的球圈合作,研究半職業甚至職業化的可能性云云。澳門球圈有心有力者多的是,也是有目共睹的,不過只尚待眾人團結一致的契機而已。
蘇雨果
原文已刊載於 訊報(2013/05/31)
照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