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戰爭電影「72小時前哨救援」,改編自 CNN 席駐地記者「傑克泰普」深入險境著作《被遺忘的前哨》,描述位在阿富汗坎達哈地區的一處山背前哨基地,對抗塔利班民兵的春天伏擊,在缺乏支援的美軍們抵擋攻勢,預計6月24日台灣上映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電影 前哨基地 在 港.故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政治看似不存在卻處處在,從50年代開始,香港已成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圍堵紅色中國的前哨基地。美國政府透過「亞洲基金會」出資成立「友聯出版社」,出版《中國學生周報》、《兒童樂園》、《大學生活》、《祖國》;「亞洲出版社」也拿了大筆美元出版叢書和拍電影。此外,美國新聞處高薪聘請在港一批文化人編譯寫《今日世界》叢書和反共小説,張愛玲就在當時寫了《秧歌》和《赤地之戀》。50、60年代香港美元文化無孔不入,造就了大批後來在香港文化界佔舉足輕重地位的文化人,「友聯」當年標榜的「民主政治、公平經濟、文化自由」,被奉為圭臬。那邊廂,同時期的左派系統也出版大批刊物抗衡,你有《中國學生周報》、《兒童樂園》,我就出版《青年樂園》、《小朋友》。除此之外,報業、電影、教育都涇渭分明,左派有《大公》、《文滙》、《新晚》,右派也是《香港時報》、《工商日報》、《星島日報》等等。因此可以説,市民不熱心政治,但文化界和輿論界卻在積極角力,國共透過香港報紙展開罵戰,「毛匪」、「蔣幫」等字眼常見諸報端。//
#香港流行文化 #冷戰 #國共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