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驟雨 ◎宇多田光
方夢途之中睜眼醒來
即便闔眼,也再無法回到方才
歷歷鮮明的世界,已悠然幻去
將汗溼的我輕輕擁入懷抱──
這樣,無數最初的經驗深深鏤刻心中
比如向那搖曳新葉伸手而不意
放馳對你的思念之際
請告訴我要到幾時 悲傷才會消逝
如今的我已不是孤身一人
那麼一來也是幸福了吧。如此便好。
──即便我總這樣對自己說……
在無望的戰鬥中垂死喘息,日子
因慕戀著你而備受煎熬
可一旦遺忘,我就不再是我了
請告訴我 正確的道別方式
又或者當我向誰伸出了手
一瞬思緒猛然飛馳向你
現在想問你的事情有好多好多
滿溢而出、滿溢而出
木葉催芽,日月逡巡
不變的心意想傳達給你
縱然我有自由,選擇變得自由
送行者的身影它孑然佇立
不經意間,一眾回憶
將我亂暴攫獲不放
我愛你、深愛著你
盛夏的驟雨不停落下
方夢途之中睜眼醒來
即便闔眼,也再無法回到方才
方才那個有你的未來
我尋索著,邁向明日
永不止歇永不止歇的雨
永不治癒永不治癒的渴
-
◎作者簡介
宇多田光,日裔美籍創作歌手兼音樂製作人,嗓音厚實細膩。作曲、作詞、編曲、製作樣樣能行,有許多作品是他獨自創作兼製作完成的。作為日本人心目中的平成歌姬,知名度自不待言,她的First Love想必不是歌迷也都能哼上幾句。所以其實也沒甚麼好介紹啦!簡單一句:女神!
-
◎小編雨倩賞析
真夏の通り雨 (盛夏的驟雨)是宇多田光2011-2015暫離樂壇後的復出作品,與同時發表的花束を君に(多譯「將花束獻給你」)可謂姐妹作。它們首先以單曲形式提供數位下載,作品一出即橫掃海內外各大數位平台排行榜前兩名,並分別成為深夜新聞節目《NEWS ZERO》的片尾曲與晨間劇《大姊當家》(とと姉ちゃん)的主題曲,後收錄於專輯《Fantôme》。兩首歌皆以回應母親的死亡為主題,前者寄情深沉,後者溫暖雋永。
歌曲從一次悵然的夢醒開始,鋼琴乾淨的第一聲音響宛若就是睜眼的隱喻。隨著旋律生長,「我」開始娓娓道來,一半自語,一半傾訴,在回放的記憶與無你的現實之間拉出時光恍惚的距離。告白的聲音好像一把刀,一刀一刀,逐漸鑿出對母親深深的思念。這樣的模式或許是最接近我們「心裡的聲音」實際活動的光景吧!至少我是這麼想的。歌詞嘗試還原了最真實的心理活動,我們得以一窺,無論掙扎或告白都顯得格外真摯。
《盛夏的驟雨》音樂和文字間的配合度相當高。它編曲簡約,以鋼琴為主體,再漸次加入弦樂與節奏帶出情緒──自窗前點滴細雨始,繼而雨勢漸大,以呼應情感的漲潮。另外,如果我們細聽歌詞表現時光流轉的那一段,背景安排了兩部小提琴,其中一部以大二度的音程演奏;由於大二度音程屬於不完全諧和音程,音響上的衝突感強化了內心潛伏的躁動。
初次聽到這首歌曲時,便驚異於它是何其深沉而節制,欲節制而不能;鬱結與奔湧的情感,與驟雨的狂暴形成了對照。聽著聽著,原來窗外一派日光的午後,彷彿忽有雨的氣息。我們可以從她的歌聲中聽出一種向內收斂的力道,壓抑著什麼,終於還是如歌詞所言,溢出來了。與聲音相對,歌詞中用了數種方式反覆陳明著「我」無論如何也放不下「你」的心情;受苦而不願停止、有自由而不願自我釋放,這份愛在看似矛盾的選擇中尤其得到了深刻的體現。
宇多田光曾在一次訪談中分享這張專輯的創作理念:「我想要唱日文的『唄』(うた) 」。「唄」與「歌」在日文中共享了一樣的發音,但相較於「歌」指向和歌、或泛稱有旋律的歌曲,「唄」更常用來指民謠或傳統音樂,演唱者會手持三味線,在盛夏的蔭影、島濱的夕照下輕輕歌詠的那種。
除了作曲風格上的呈現,在作詞上也下了功夫。宇多田光本身擁有雙語背景,過去她以日語中夾雜英語短語的作詞方法聞名,並廣受好評(她的這種作詞風格曾對日本搖滾樂造成衝擊,有人視之為一種新發明的技術,但她本人則自認是一種慣性的逃避),從復出專輯《Fantôme》開始,她刻意放棄舊風格,展現「和風」的魅力。
「我只要用真正必要的詞彙,並且那是以滲透著自然之美的日語寫成的、被認為優美的歌詞」
她在〈真夏の通り雨〉中的實踐相當成功,這也是我在翻譯時力求重現的,留給大家自行體會。
日語有許多特質是和漢語大大不同的。比如容許在定語前安置非常長的狀語,句子與句子間的分界容易混淆,頗易以形害意,我們也許就需要用到迴行的技術使它貼近漢語的閱讀習慣。(想起自己剛開始自學日文的時候常常因此看不太懂歌詞中譯,如今終於恍然大悟)。又比如,日語有五段音(就是大家說的aiueo),押韻相對容易,加上音響效果也往往牽動著一首歌的整體意境,翻譯時只能盡量照顧。又比如,曲折的語氣中言而未盡、搖曳如一縷細煙的,卻往往是最重要的,翻譯時只能在點破與不點破之間爭戰。
「手を伸ばす」,向某個對象伸出手,是個日語中慣用的表述。這樣的身體語言隱隱然已成為日本文化之中的某個符號。我們可以在日本動畫或電影中看見人對著某個背影、天空、樹梢伸出手,彷彿在空氣無聲的流動中,未道出的話語與情感便默默自指尖釋放、溢散。歌詞中文法的使用也暗示著動作的順序與情感的發動。「手を伸ばし(て)、あなたに思おもい馳はせる時」──此句式是表達先有了一個動作(伸手),在保留著的情況下,並立發生了第二個動作(思念你)。我將之視為一種「興」的動態過程:目光的投注,伸出的手掌,本身就還原了即景生情的始末,並且暗示了情感被觸發時的「不經意」與「身不由己」。在歌詞中宇多田光兩次使用這樣的句式,起初是向枝頭新生的嫩葉伸出手,勾起年幼記憶中與「你」肌膚相觸的暖意;第二次是將手伸向某個(可以是任何一個)不是你的人,而這個暗示著需索的動作便再次提醒了最深愛的「你」之缺席。幻影恆常在日常中伺機而動,出其不意地現身,因而「我」總是在道別的練習中失敗,無法好好向前行,只能沮喪地向虛空喊話。
日常各樣的道別本來不簡單,死亡尤然。宇多田光的這首歌也沒有解答,但它詩意的表演令我特別喜歡,也特別享受。驟雨雖則暴烈,也是仲夏時節的透明。
參考資料:連結請見留言處。
-
美編:林泱
同時也有3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85萬的網紅Name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Defend HK cultural heritage, Learn Cantonese! 掘柑掘桔掘金桔,掘雞掘骨掘龜骨,掘完雞骨掘金桔,掘完龜骨掘雞骨.... 這是我的第一首粵語歌。 最近推出了最新粵語歌《老人癡愛》,大家覺得我的粵語有沒有進步呢?? 【學廣東話 Learn Cantonese...
電影 love (2015)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73年,在小說手稿《Crash》完成不久,英國作家J. G. 巴拉德(J. G. Ballard)遭遇了一場嚴重的翻車意外。
.
身為全世界對車禍最迷戀的男人,後世沒有人能確定J. G. 巴拉德當時是打算順著自己筆下的主角,完成一場完美的車禍(即便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抑或這一切只是一個神秘的巧合。他的這部作品後來在1996被加拿大鬼才導演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翻拍成了《超速性追緝 Crash》(1996)。
.
人的性癖好有千百種,巴拉德偏偏開創了前所未有的一種────對車禍事故的強烈慾望。在這則故事的世界裡,角色們不僅沉浸於體驗車禍的歡愉,也參與觀賞車禍的演出,向同好道出對車禍體驗的性幻想。其中許多人都是曾經遭遇車禍的受創者,他們從此不可自拔,想要一再體驗這種接近死亡的高潮。
.
在巴拉德眼中,沒有什麼比高速公路的市景更代表20世紀,他認為這是完全屬於20世紀的景觀。事實上,我們已然親身經歷、習以為常,根本沒想到我們已經身處於一個典型的科幻世界,與過去人類數千年的歷史產生了明顯的斷裂。
.
在這個被機器/車驅動的時代,人類將自己的軀體置入在一個移動的容器之中,為了追求便利,不惜將性命託付其中。久而久之,似乎也形成了一種異化現象,人體與車體漸漸合而為一⋯⋯。在巴拉德中中,人類對汽車的想像或許不只是「交通工具」那般簡單,而有著將之視為肉體延伸的慾望。
.
人類在考量購買什麼車款時,本來就會考慮什麼樣的車適合自己,光是這個念頭,其實已經是人類將車視為「新軀體」的開始。更不用說許多人類對賽車運動的迷戀,再再顯示了這種慾望已超越滿足交通便捷性的本質,而是讓自己達成肉身所不能為的速度,甚至能在一瞬間終結自己生命的可能性。
.
這種人對車的投射,若是如此獵奇、不堪。皮克斯的動畫系列《汽車總動員 Cars》不也成了駭人之作?
.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各種虛構所統治的世界裡,我們生活在一本巨大的小說裡,虛構已經存在了。作家的任務是創造現實。」J. G. 巴拉德有云。
.
這本書出版之時,《紐約時報》書評人怒批,這是「令人感到最厭惡的書」。但後續也有學者發現巴拉德是如此精準地將人體比作車體,探討科技、性與死亡。爭議之聲直到電影《超速性追緝》在坎城影展問世之後,依然未曾止歇,即便坎城影展予以評審團特別獎,在英國仍有鼓吹予以禁播的呼聲。
.
世人固然覺得這部作品的概念古怪、病態,但作者巴拉德卻不以為然,他說如果人類真正懼怕「車禍」所造成的死亡,那又怎麼會前仆後繼地讓自己成為一名駕駛?他以此指出,我們每個人都在潛意識之中追求死亡的宿命,明顯有一種對死亡的驅動力隱隱作祟。
.
很少人還記得,其實早在1970年四月,巴拉德便已經在倫敦的新藝術實驗室展示自己以「車禍」為名的展覽,展品有三輛因車禍壞損的汽車組成。在私人的展示會上,巴拉德刻意安排一名女演員上空遊走在展場之中,沒過多久,酒酣耳熱的賓客們竟然放肆在車體上塗鴉、撒尿,甚至進入車中試圖侵犯坐進後座的女演員。在那一刻,人們已經無法分辨車與人/女性的分野,而一概視之為「物」。
.
而在隔年,他親自主演了結合劇情片與紀實風格的短片《Crash!》,他在片中娓娓道來自己對車禍的認知,甚至模擬死亡車禍的發生。這部作品成了小說的前奏,也是電影《超速性追緝》的前身(全片詳見留言處)。
.
在《超速性追緝》之後,巴拉德持續創作不懈,而且多有影像化,改編成電影的作品包括他的半自傳之作《太陽帝國 Empire of the Sun》(1987)與反烏托邦科幻之作《摩天樓 High-Rise》(2015)。近期大家最熟悉的,無疑是《愛×死×機器人 Love Death + Robots》的第二季最末章《溺斃的巨人 The Drowned Giant》(2021)。
.
我曾撰寫過針對該文本的分析,嘗試解讀片中巨人的象徵,全文刊載在VERSE網站,篇名為〈《愛×死×機器人:溺斃的巨人》 這巨人是中國還是蘇聯?〉(詳見留言處)。
.
至於那場車禍究竟有沒有奪走J. G. 巴拉德的性命?
.
答案是否定的。不過與他筆下的人物不同────巴拉德從此變成了一個戒慎恐懼的優良駕駛。
.
.
(J. G. 巴拉德在經歷這場車禍之中,拍下了當時車禍受損的福特汽車的各個角度,組合成了一張海報。)
#超速性追緝 #Crash 甲上娛樂
電影 love (2015)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過去被認為是「散失電影」(Lost film)的一部作品塵封近90年後,即將重見天日。
.
2015年,一名英國研究人員在英國電影學院的目錄當中,發現一部1936年曾在英國曾經放映過的日本電影,是為田中喜次執導的《輝耀姬 Kaguya-Hime》(1935)(附圖)。經過確認,證實這部作品過去已被認定為散失電影。這個發現大大振奮了日本早期電影的研究者。
.
《輝耀姬》對於日本人而言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它是《哥吉拉 Godzilla》(1954)與奧特曼系列的日本「特攝之神」圓谷英二早期操刀特效的作品。觀眾可以透過這部作品看到圓谷英二早期進行的特效實驗,電影學者大傍正規表示:「這部電影貪婪地吸收了一切當時的最新技術。」
.
至於故事部分,本片是以日本古文學《竹取物語》為本,描寫從竹子裡出生的輝耀姬公主的一生,這是在日本家喻戶曉的故事。高畑勳的《輝耀姬物語 The Tale of the Princess Kaguya》(2013)也是以這個經典故事為本。
.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本片原片長為75分鐘,當時提供給英國的版本是33分鐘的濃縮版,像是日本動畫之父政岡憲三為本片製作的木偶動畫便沒有在短版出現。不過圓谷英二的特效大致保留其中,包括輝耀姬從竹中出現的場景,也有一場以模型製作的船難戲。他的徒弟、同時也是日本特攝導演的中野昭慶看過之後,認為圓谷可能不僅負責了視覺特效,或也兼任了攝影與部分場景的導演工作。
.
今年正好是圓谷英二出生120週年,日本國家電影資料館選在今年九月的紀念系列活動當中重新放映《輝耀姬》。
.
目前針對尋找散失電影的工作仍然在進行當中,多數人對電影保存不甚理解,以為只有七、八十年的老電影才會消失,但依據英國電影協會(BFI)在2010年製作的「75部最想尋獲的散失電影」清單當中,年份最近的是1972年的《Nobody Ordered Love》。許多沒有被修復典藏或數位化的作品都在逐漸凋零中,以台灣電影來說,早期台語片產量超越好萊塢,但上千部台語片目前也僅剩兩百多部留存,許多作品只剩海報等宣傳物證明它們曾經存在過。
.
在BFI清單列出之後,已經有24部電影全片或部分片段被尋獲。然而,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The Mountain Eagle》(1926)或麥克.鮑威爾(Michael Powell)的《Two Crowded Hours》(1931)始終不見下落,說不定已經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但也可能藏在世界某一處的穀倉或地下室裡,等待後人挖掘。
.
除了找尋散失電影之外,保存修復同樣重要,上個月底巴西電影片庫便遭遇祝融之災,兩千多部電影拷貝付之一炬,這不僅是巴西人的損失,而是電影文化的浩劫。
#KaguyaHime #Lostfilm
電影 love (2015) 在 Namewe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Defend HK cultural heritage, Learn Cantonese!
掘柑掘桔掘金桔,掘雞掘骨掘龜骨,掘完雞骨掘金桔,掘完龜骨掘雞骨.... 這是我的第一首粵語歌。
最近推出了最新粵語歌《老人癡愛》,大家覺得我的粵語有沒有進步呢??
【學廣東話 Learn Cantonese】Youtube高清版:https://youtu.be/jxA4xQbDcyE
數位音樂下載 Online Music Download【學廣東話 Learn Cantonese】:https://lnk.to/3I55P5eM
【老人癡愛 Alzheimer's Love】Youtube高清版:https://bit.ly/3comOWz
數位音樂下載 Online Music Download【老人癡愛 Alzheimer's Love】:https://lnk.to/AlzheimersLove
-
我住係吉隆坡 但係來自南部
識聽唔識講嘅 嗰度好多
我就係其中一個
唔好意思 連孟加拉都叻過我
我細個就聽 Beyond嘅歌
學友同華哥都幾唔錯
嗰日遇到佢 真係索
佢話佢來自香港住喺北角
喺旺角返工 我想請佢食咖哩角
我哋睇香港電影電視劇都好多
星爺發哥達哥偉哥哥哥
呢度唔中意睇配音
愛原汁原味 好似我
雖然廣東話講得唔好 但我會學
我費咗很長嘅時間 寫咗呢首歌
雖然唔係幾標準
但希望妳可以睇到我 多曰苦心訓練嘅成果
為了妳 我學咗廣東話
我不捨不棄 不曰不夜
學到半死
為了妳 我學到脷都僵化
已不知不覺 識讀識睇
妳快樂嗎?
有點野唔係咁容易清楚明白
點解一二三四五六
做乜'七'唔講得,'九'又唔講得
香港係唔係,唔中意'九七'?
要點算先得 籮柚又叫屎忽
我唔懶我好勤 俾我多啲時間
一定要妳 睇到我嘅真心
想食妳一啖 唔使驚 我條脷冇毛
我可以搬去香港 日日陪妳老母
唔會丟妳老母 一個人喺屋企
可以教教妳老妹講英文“Say Hi”
妳嘅鞋如果太臭我攞去洗
如果洗唔乾淨 我就攞來丟 丟乜都得
妳唔使煩 我對妳冚家都好好 冚家拎去玩
冚家都富貴 齊齊去買地產
冚家嘅地產叫”冚家產“
我知我走音闖禍 咪笑我發音唔好
我天份就係咁高 俾心機不怕說錯
都差不多最緊要妳會接受我
-
欲網購黃明志最新實體專輯《亞洲通才》及歷年專輯和周邊商品請到。Purchase Namewee Latest 《Asian Polymath》 , Others Music Albums & Merchandises Please log in to https://namewee4896.com/
Namewee 黃明志 Official Facebook Fan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namewee/
Namewee YouTube Channel Link:
http://www.youtube.com/namewee/
#Namewee #黃明志 #學廣東話
電影 love (2015) 在 Namewe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Mandarin+Cantonese+Hokkien
不知不覺,達叔走了幾個禮拜了。。。這首【心愛的人】是當初根據電影【冠軍歌王】裡面達叔所飾演的角色為出發點所創作的。歌曲裡面所運用的三個語言也是達叔平時懂的三個語言... 我們製作了兩個版本,一個是小虎姐的抒情版,一個是我自己唱的搖滾版。你們喜歡哪一個版本呢?
【心愛的人 Lover】Youtube高清版 : https://youtu.be/IM-w6MMofZ4
數位音樂下載 Online Music Download【心愛的人 Lover】:https://lnk.to/HNDkRKb0
-
跨萬重山 雲霧中飄飄蕩蕩
再見你再見愛再見了故鄉
顛簸中左顧右盼
唯一不變的是毅然的倔強
回首不堪 往事雖由濃轉淡
想見你也許是奢侈的願望
掩著傷卻流露假裝
或許你已經將過去全都遺忘
其實我不會面對 其實我不忍離開
留住這心碎 眺望未來
只因我做什麼都不對
為著阮心愛的人 為著你心愛的仔
為著你的夢 來換阮心內的孤單
(若能夠再見 我願將過去都埋葬)
決心拋開你的袱累
仍知道方向風雨不改
思念你的聲 聽你的歌
你甘會知影? 哦…
-
欲網購黃明志最新實體專輯《亞洲通才》及歷年專輯和周邊商品請到。Purchase Namewee Latest 《Asian Polymath》 , Others Music Albums & Merchandises Please log in to https://namewee4896.com/
Namewee 黃明志 Official Facebook Fan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namewee/
Namewee YouTube Channel Link:
http://www.youtube.com/user/namewee
#Namewee #黃明志 #心愛的人 #吳孟達 #達叔
電影 love (2015)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