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低利率時代的保險新思維】
中央銀行日前即示警,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三大風險,包括高通膨風險、高公共債務、低利率,且較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更為顯著,債務可持續性與經濟成長間的平衡,已成為重要課題。
但是,國人很愛用保單來儲蓄和理財,全球降息大風吹,金管會去年就已宣佈調降壽險保單利率。沒了高利率的吸引,保費漲、利率降,錢要往哪裡擺?
去年,金管會就已公布下半年保險業各幣別保單預定利率,繳費期間在3年以下的新台幣保單責任準備金,當時就已首度見到零利率,讓壽險業陷入憂慮情緒,今年又遇疫情攪局,日前央行更示警,不只通膨,疫情還引爆高債務、低利率風險。
事實上,依據壽險公會統計資料顯示:民國110年1~3月壽險業總保費收入,其中初年度保費收入217,013百萬元,已經較109年度348,333百萬元減少37.7%,保費斷崖早已顯現。
📌利變型保單市佔率有多驚人?
但國人有多愛用保單來理財儲蓄?讓我們來看一下壽險公會的統計數據。
據壽險公會108年度的人壽保險業業務統計資料,人壽保險分期繳費的保單中,契約第1年的保費收入總共是495,452百萬元,其中有高度儲蓄性質的利率變動型人壽保險的保費高達374,765百萬元。也就是說,2019年那一整年,壽險公司賣出的人壽保險契約保費收入中,利率變動型的保費佔了75.6%,利變型保單為國人最愛。
📌保守與穩健是青世代的理財重要特徵📌
宣告利率的調降,必然會導致一定的族群退出儲蓄險的市場,但根據《Cheers》雜誌公布《2019年青世代理財調查》,其中一個重要發現是,台灣25歲~45歲的青世代理財行為的風格偏向保守與穩健。
再加上,儲蓄與保險是一般人最常使用的理財工具、利率的調降是全球性的市場因素,這些以保守穩健為主的理性投資者,是否會逆勢追逐高報酬率而完全放棄儲蓄險?值得觀察。
📌減少資產流失,也是一種理財行為📌
理財,除了積極獲取報酬之外,防止資產流失也是一種理財邏輯,稅務規劃就是一種防止資產流失的方法。保險在稅務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首先,在申報所得稅時,每人每年可列舉扣除24,000元的保費,包含為配偶及受扶養直系親屬所支出的保費都可以算在內。
其次,儲蓄險的生存給付,依照所得稅法規定,可以免繳所得稅,但必須全額納入基本所得額計算年度基本所得,全年基本所得額超過670萬元才需要繳稅。這種稅負計算方式比起定存來說,是優勢十足的。
📌投保人壽保險可以節遺產稅?📌
再者,利變型保單若有提供死亡給付的保障,這部分是否免繳遺產稅?雖然法律有規定,保單指定受益人的死亡保險給付免遺產稅,但是,若有人是衝著這個稅賦優惠來買保險,實務上國稅局是會將保險給付算到遺產總額中課稅的,最高行政法院也支持國稅局這樣的做法,因此,切莫對此存有任何幻想。
📌資產保險化,保險資產化📌
在保險市場上,透過保單指定受益人的機制,建立資產傳承管道,是人壽保險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其實,這樣的規劃,不僅僅是傳承資產的單一功能而已,它也具有理財方面的功能。
保戶透過購買人壽保險,是將自己的實體金錢資產,轉換成保險契約上的一種權利,這個過程叫做資產保險化,投保後保險成為資產的一部分,這叫做保險資產化。
資產保險化後,現金轉變成保險契約上的價值,享有一定利率計算的增值、可以成為跟保險公司借錢的擔保品、也可以一部分或全部取回來自用應急或養老。
換言之,在還沒離開世界以前,人壽保險具有極高的自益性,但在離世之後,保單預設的財務槓桿會發揮作用,將數倍於保費的金錢提供給受益人,發揮資產傳承的效果。
📌善用受益人指定的功能,遺愛人間📌
受益人的指定,除了一定親屬之外,按照法律規定,保戶是可以指定給任何他想要給的人,可以指定給沒有婚姻關係的同居人,因為這樣身份的人根本沒有繼承權,只能透過保單來提供保障;或者也可以指定公益團體為受益人,遺愛人間。
保險的理財功能,有積極面,也有消極面,但在此提供讀者一個觀念:投保人壽保險,因為商品本身就具有儲蓄的性質,便是將資產保險化。
資產的管理方式脫離民法,改用保險法,這種法律關係的改變,是保戶該去重視的核心觀念,是一種資產管理的藝術。
如何發揮最大效果,端看財務管理技術了。
(作者/北宇管顧公司總經理劉北元)
ps: 不曉得大家看了有什麼心得呢?也有同感嗎?歡迎留言告訴我:這一年你所遭遇到的酸甜苦辣吧~
青世代理財調查 在 Cheers:快樂工作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即將邁入1月底,年初訂定的計畫你執行多少了呢?📅
還沒開始沒關係!
《Cheers》新刊《3週養成21個好習慣》獨家整理21個名人好習慣、相關書籍與APP工具,
帶你一起擊退懶散、養成好習慣,一起迎接2021新年新氣象!
🌟《Cheers》新刊《3週養成21個好習慣》搶先看
➡【好習慣養成術】:蔡燦得/姚淳耀/路易莎創辦人/提提研創辦人分享過好生活獨家秘訣👍
➡【擊退懶散惡魔】:5大步驟破除心魔、搭配6+6個工具加速養成好習慣💯
➡【達成財務自由】:我是「FIRE」體質新人種嗎?3大理財達人親授投資訣竅💪
➡【重磅趨勢調查】:青世代理財調查、後疫情勞動力報告,深度解讀4大職場發展趨勢🔭
更多精彩內容,立即了解
↘ https://user108311.psee.io/3bq4x7
青世代理財調查 在 Cheers:快樂工作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年過完第2週,
跨年許下的新年願望,你開始實踐了嗎?
《Cheers》新刊獨家邀請金鐘視帝姚淳耀分享養成「規律」習慣的秘訣,讓2021年成為你的「好習慣元年」!
🌟《Cheers》新刊《3週養成21個好習慣》搶先看
➡【好習慣養成術】:蔡燦得/姚淳耀/路易莎創辦人/提提研創辦人分享過好生活獨家秘訣👍
➡【擊退懶散惡魔】:5大步驟破除心魔、搭配6+6個工具加速養成好習慣💯
➡【達成財務自由】:我是「FIRE」體質新人種嗎?3大理財達人親授投資訣竅💪
➡【重磅趨勢調查】:青世代理財調查、後疫情勞動力報告,深度解讀4大職場發展趨勢🔭
更多精彩內容,立即了解
↘ https://user108311.psee.io/3betvp
青世代理財調查 在 獨家青世代理財調查- Cheers:快樂工作人's post 的推薦與評價
獨家調查】獨家青世代理財調查:為何年輕人不理財,最大原因是… 你今年「#發大財」了嗎?台股2019年漲幅將近20%、基本薪資也調升,但為何大部分人卻很「無感」… ... <看更多>
青世代理財調查 在 [新聞] 四成青世代沒理財規畫三大理由很心酸- 看板CFP 的推薦與評價
來源:
https://tinyurl.com/rpdql8u
原文: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公布2019年青世代理財調查,發現高達6成有理財規畫。至
於沒理財規畫的人,原因是沒財、沒才、沒空。
其他重要發現還包括,雖然台股2019年以來漲幅將近20%,但青世代財務自評平均卻只
有4.9分;青世代雖然有投資,但是風格偏向穩健與保守。另外,平均每五位青世代工作者
,超過一位有第二收入來源。
Cheers表示,調查發現,25歲至45歲之間的青世代理財滿意度,平均滿分10分僅拿下
4.9分,自評財務在5分以下的比例高達58.4%,顯示多數青世代對於自身財務狀況仍不滿意
。若進一步分析,「收入成長有限」(40.9%)與「儲蓄累積太慢」(26.5%)是青世代最
主要財務憂慮因子。
如果進一步就年齡來區分,30歲以下平均4.8分最低,最高則是41歲以上的5.1分。
Cheers表示,儘管從數字來看,年齡增長似乎意味著財務狀況的改善,但其實各有課題。
例如扶養負擔的問題在36歲以上開始浮現,從30歲以下的4.9%,41歲以上成長至13.0%。另
外對於30歲以下僅5.4%的人憂心投資表現,但在41歲以上族群增加到15.3%。
調查也發現,有投資理財規畫者比例達63%,且有投資理財規劃的人對於財務狀況也更
有自信,自評分數達到5.4分,要比無理財規畫者的4.07分高出不少。
在眾多理財工具中,有投資理財習慣的受訪者偏愛股票(52.2%)與儲蓄險(50.2%)
,另外定存(43.9%)、基金(36.4%)與醫療險(35.3%)分居3至5名。投資決策選擇上,
閱讀理財書籍(43.0%)、親友建議(28.0%)與媒體報導(13.8%)是最主要來源。
Cheers說,至於為何還有人未採取行動?歸納原因,由高到低依序分別是「資金不足
」(56.1%)、「沒有時間研究」(46.8%)、「不理解金融產品」(43.1%)以及害怕虧損
(32.4%)。簡而言之,「無財可理」、「無時可理」與「無才可理」確實是青世代啟動理
財規畫時的三個主要阻礙,同時一般人對風險的恐懼同樣不容忽視。
Cheers表示,近年掀起討論熱潮的「斜槓青年」、「零工經濟」等概念,再加上共享
經濟創造新商機與新型態就業機會,吸引上班族投入,兼差對青世代來說似乎是開源最直
接的解方。填答者裡21%有第二收入,在這近2成的「斜槓族」中,62.9%的第二收入來源是
兼職或副業,42.4%則是以投資賺取額外收入。
就不同年齡層而言,30歲以下的青世代在獲取第二收入時,仍仰賴兼職或副業,占比
達78.3%。反之,隨著自身工作條件與財富累積改變,41至45歲族群則多採取投資(61.2%
)作為第二收入管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2.115.5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FP/M.1576981975.A.4A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