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網友來信:中老年人的器械式訓練 vs.自由重量訓練】
這是一個老題目,我在各類研習課程被問過無數次,今天讓我們鎖定中老年人,來探討一下對他們來說,到底應該選擇器械式訓練,還是選擇自由重量訓練。不過必須先說明的是,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需要轉換很多角度探討,網路文章很難詳盡,只能盡力而為。
所謂器械式訓練,指的是大家在商業健身房或運動中心裡看到佔地廣大的各式訓練機器,通常有椅墊和椅背,有些利用滑輪,有些利用槓桿,但通常在做動作時有限定範圍或甚至完全固定的軌道。自由重量訓練則是以槓鈴、啞鈴,或是特殊槓等器材構成的訓練方式,在這些動作裡通常沒有太多的依託或支撐,運動者必須平衡自己的姿勢,並同時對抗槓鈴/啞鈴的重量。
器械式訓練與自由重量訓練最大的差別有幾個,首先,是人體發力的模式,人體用力的方式依循著一個「中軸穩定,四肢發力」的模式,也就是說,在大多數使用大力量的動作裡,人體都會先穩住身體中軸(也就是脊椎骨),然後四肢才開始發出巨大的力量,如果中間軸是歪斜、移動或不穩的狀態,四肢想要用的力量可能會被「鎖住」,而這也就是為什麼自由重量訓練要從呼吸法開始學習,因為人體的中間軸穩定的方式,大量借助了調控呼吸所提高的體腔壓力,體腔壓力提高時,身體會像灌飽氣的籃球一樣穩定,具有不易變形的「剛性」,一個具有剛性的軀幹,就可以保護脊椎骨,而脊椎骨受到剛性的保護,神經系統就會「釋放」力量,四肢就可以順利的發力。器械式訓練因為通常有椅背、坐墊支撐,身體的穩定性需求降低,人其實可以不必依循著中軸穩定四肢發力的原理用力,但這樣的方式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在於可以降低入門的門檻,但缺點是這會讓用力的過程變成不自然,使器械式訓練的功效較難遷移到運動競技或日常生活。
其次,是有大部份器械式訓練器材是以「分離肌群」的方式進行訓練,這可以說是器械式訓練的「優點」,因為這樣可以集中鍛鍊某塊目標肌肉或某個肌群,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優點卻也變成一種缺點,這是因為人體的「動作力量」並不是所有參與肌群肌力的總和,舉例來說,一個水平推力的行程,靠得並不是所有手臂的肌肉一起用力,而是全身上下的肌群有些負責穩定,有些負責收縮,有些適時的放鬆,讓數百條肌肉如交響樂團一樣協調用力,而當下最大的力量就來自於最協調的動作。在這個協調動作過程中,幾乎沒有任何一個肌肉不參與。因此,自由重量訓練如槓鈴背蹲舉、臥推、肩推,或是負重行走等的肌力訓練效果最佳,因為這些動作同時融入了最多肌群,器械式訓練的「分離訓練」特性其實比較適合「補強」或是「復健」,如果要完全依賴「分離訓練」的方式,不採用任何槓鈴式的訓練,則訓練的CP值是較低的。
缺乏中軸穩定和具有分離訓練的特性,使得器械式訓練的進步空間比大肌群多關節的自由重量訓練小得多,如果週期的觀念夠好,一個背蹲舉就有超過十年的進步空間,但是leg extension、leg curl、蝴蝶機或是大腿外展內收機,在初學者階段進步一小段時間之後,往往會進入一個重量停滯的狀態,再怎麼練都只能用差不多的重量進行訓練。
接下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就是,肌力訓練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因為要確定這一點,才能夠有邏輯性的去分析怎樣叫做有效。而關於這一點,再怎樣強調都不為過,肌力訓練的目的,就是「提升最大肌力」。肌耐力、爆發力、平衡感、穩定性、功能性動作能力等,在最大肌力提升之後都會水漲船高,因此最大肌力在邏輯上是各種其他身體能力的根基。肌力訓練的目的不是減肥,不是瘦身,不是尋開心,不是變柔軟,減肥瘦身大幅度受到營養策略和生活型態的影響,單靠肌力訓練效果有限,改善心情的處方很多,休閒娛樂、人際互動、藥物治療等,都可以讓人變快樂,肌力訓練的過程太艱苦,必須度過艱苦才能獲得短暫的成就感,因此未必很快樂。身體活動度靠的是伸展和靜養(沒錯,相較於每天壓大重量的人,臥床到肌肉流失的人通常也比較不緊繃),肌力訓練也不是首選,因此,我們必須先擺對議題,知道肌力訓練的目標,就是提升最大肌力。所以,器械式訓練與自由重量訓練何者為優,應該要看何者在提升最大肌力方面有較佳的功效。
知道了以上的問題,我們會發現,其實中老年人從事肌力訓練時,採取自由重量訓練是CP值最高的作法,雖然相較於不練,器械式和自由重量都是有效的,但是如果拿器械式訓練和自由重量相比,器械式訓練跳過了中軸穩定四肢發力的自然動作機制,而偏偏這是中老年人最缺乏的東西,而中老年人面對的問題是「長期」的退化,要有一個可以「長期」進步的主訓練來抵抗退化,自由重量有超過十年的進步空間,正好可以在身體持續退化的中老年人時期帶來逆轉性的勝利。因此總結,如果只是跟完全不運動比,則器械式或自由重量都是有效的,但是如果著眼於長期進步、抵抗退化的話,應該要在訓練初期就採取自由重量訓練,器械式訓練比較適合用來當作補強、復健或受傷時的替代訓練。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靜 力平衡 題目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成功高中畢業學長游舜凱,原本念台大生科,但不放棄行醫的抱負,花了1000多天的努力,終於考取心中理想:醫科。
舜凱學長之前分享了數學科重點和準備方法心態,現在分享物理囉!
快tag身邊的學測、指考戰士👍🏼
————————————
高二
▶️直線運動(自己念 不會可以回去國中再學)
▶️平拋 斜拋很重要(二維獨立性:水平方向 鉛直方向)
▶️靜力分析:
先全體,再個別
二維獨立性(水平鉛直 切線法線)
平衡=合力為零 合力矩為零
移動平衡是看合力
轉動平衡是看合力矩
不平行的三力平衡延長線要共點且形成封閉三角形
▶️牛頓定理有三個
常用手法:
東西會動是因為有速度不是因為力(慣性)
靜摩擦力沒有公式 只有最大靜摩擦力有公式
合力(大減小)=選定系統質量 X 加速度
▶️簡諧運動:
等速率圓周運動投影為簡諧運動
討論位移 速度 加速度 絕對不要背公式 用畫圖的 減少記憶負擔
端點:加速度最大 速度為零
平衡點:加速度為零 速度最大
彈簧只會考水平 鉛直彈簧如果不會可以略之
▶️動量守恆的前提系統不受外力(注意是鉛直方向守恆還是水平方向守恆)
角動量守恆的前提是不生力矩
力是動量的時變率 力矩是角動量的時變率
力學能守恆的前提:僅保守力(重力 彈力 電力)做功
▶️天體能量搭配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命題(注意橢圓軌道 or 圓形軌道)
▶️衝量動量定理:F(力)x T(經過時間)=M(系統質量)x 速度變化
功能定理:合力做功=動能變化(注意:做功有正有負 變化量必為末減初)
FT圖面積表示衝量(動量變化) FX圖表示做功
AT圖面積表示速度變化
▶️看到題目有提力有時間基本上考衝動定理
看到題目有提及力和作用的距離通常考功能原理
▶️碰撞只有三種:完全彈性碰撞 非彈性碰撞 完全非彈性碰撞(碰撞合體)
碰撞一定動量守恆 但是力學能不一定守恆
可以把系統動能分成質心動能和內動能(內動能公式強烈建議背)
質心動能永不變 通常都是內動能做能量轉換(轉成彈力位能 或是熱能散失等等)
完全彈碰的速度公式要背(106指考單選有命題)
▶️等速率圓周運動公式要背
會衍生考天體圓周 或是 電子繞原子核做圓周
列式都從:庫侖力或是萬有引力當作向心力 開始想
建議天體圓周的速度公式和週期公式要背
氣體動力論推導一次背結論
氣體混合不外乎利用莫耳數守恆和能量守恆(化學考氣體混合可能會反應)
注意題目是問總能 一個分子平均動能 還是 一莫耳平均動能
▶️波動通常考圖型
看題目一定先看是給 Y-X圖(波形圖) 還是 Y-T圖(波上某點的位移圖)
固定端 自由端圖片判讀
駐波很重要:兩端固定 or 一端固定一端開放
駐波頻率公式直接背(搭配諧音 泛音)
▶️光學偏重考物理光學 幾何光學的部分通常命題點是全反射(考古題很多不贅述)
全反射的臨界角公式一定要背 只有密介質到疏介質才可能全反射
全反射計算可能搭配三角的公式代換 角度大膽假設一定可以消或是代換
幾何光學一定要會斯司奈爾公式
透鏡的題目命題率太低(時間不夠就略看) 但是透鏡公式要會背會用
視深實深問題不常考但106指考單選有命題 稍微注意!!
————————————
❤️其他重點放在留言區哦!
靜 力平衡 題目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舉重腰帶使用的時機很重要~
不過健身房很多人貌似都把舉重腰帶當成一種時尚(?)的指標,不管是5RM或是15RM,蹲舉繫、硬舉繫、划船繫,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連臥推都繫,嗯......................
【舉重腰帶復活?】後側力學鏈核心活化 & 前側力學鏈肌力平衡議題
文章+文獻+影片
近幾年的觀念是,透過核心出力來穩定大重量的深蹲動作,並且不用舉重腰帶輔助。然而深蹲系列動作(Squat、Deadlife、RDL)已被證實活化較多''後側力學鏈核心'' 如豎脊肌群、腰方肌與深層多裂肌等(1)。故常發現選手在最大肌力期時的大重量少次數(5RM內)情境下,高強度活化後側核心,導致下背緊繃與骨盆前傾等情況
目前已知前側力學鏈核心(腹橫肌、腹內斜肌),在地板類型 & 地面不穩定平面類型 訓練活化較多(1)(ex: plank、crunch、pike...) 而這些目前大多採用靜態等長支撐,藉由增加支撐秒數、支撐組數、支撐難度(增加力臂、增加抗旋轉等元素)
試想深蹲系列越多負荷在後側核心時,往往是被超過體重一倍以上的重量給活化,但前側力學鏈核心等僅是慣用以等長模式訓練。而這,可能是多數選手所面臨到的作用肌拮抗肌肌力不均的議題。
目前 Hank 的做法是當選手蹲舉在5RM 以上的強度,使用核心鎖腹的方式來輔助深蹲。而進入5RM以內的大重量時,用核心鎖腹+舉重腰帶的方式來減少後側力學鏈的負荷。目前這方法,以減少團隊選手5成以上下背緊繃問題,並有效提升團隊5RM平均重量5KG以上。
最後,我還在思考如何突破前後核心肌力不均的技術。探討前側力學鏈是否也能像後側力學鏈一般的大重量超負荷,來取代傳統的棒式加組數、不穩定平面與時間的超負荷模式。
Youtube 影片說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2F2meqbZJE&feature=youtu.be
參考文獻:
(1) Martuscello, J., Nuzzo, J, L., Ashley, C, D., Campbell, B, I., Orriola, J, J., Mayer, J, M. (2013). Systematic review of core muscle activity during physical fitness exercises. J Strength Cond Res. 27(6), 1684-98.
雲端pdf檔載點開放:
https://drive.google.com/…/0B8j7xmiVU17WOHR4Mno5N3Z0R…/view…
延伸閱讀:
Healthy Living Q&A: 深蹲,膝蓋能不能超過腳尖?http://akrofitness.wordpress.com/…/healthy-living-qa-%E6%B…/
Healthy Living – 你深蹲做對了嗎?
http://akrofitness.wordpress.com/2013/12/14/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