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亞斯兒的固著性,請少安勿躁
先前,長賜號卡在蘇伊士運河那新聞的畫面,對於許多人來說,應該印象非常的深刻。
卡住了,只能慢慢的,抽絲撥繭,慢慢的去考量各種前因後果,以及狀況逐漸的,一步一步試著讓這條巨輪如何脫困。否則,前後等待的輪船塞在河道上,動彈不得,而造成無法想像的經濟損失。
每一次細微的調整,就像當時新聞畫面裡,那不成比例的小怪手,在岸邊將河道的沙子挖啊挖,並考量潮汐的變數讓這艘船脫困。
在這麼多孩子裡面,最容易卡住的,非亞斯伯格症、自閉症孩子莫屬,這些固著無論是想法,興趣,習慣或行為模式。
只是無奈的是,我們許多人面對孩子出現這些固著性,總是想要第一時間採取強硬的方式,硬要他們妥協。最常遇見的反應就是,直接威脅,指責,這麼做只會造成彼此更大的衝突與傷害。
特別是,別忘了,泛自閉症孩子對於敏感的聲音,批評的字眼,強硬的態度方式,太過於激烈的語氣,巨大的音量,或是太過於嫌惡,沒有美肌、美膚、修圖、濾鏡,沒有使用無他相機的表情,反彈是非常大的。
如果再加上,這些泛自閉症孩子很容易將許多的事情採取二分,非黑即白,當你踩到他的地雷,這時你將發現要付出的代價是非常的大。
面對亞斯伯格症的固執性,千萬不要採取強硬的方式,互動中,最是忌諱,我們大人或是同學用激烈的方式,來跟他進行相處,因為這種模式很容易對亞斯伯格症孩子產生一個極大的威脅壓力,以及很容易認定你的極度不友善。
換個例子,當孩子的手指不小心插進椅子的小洞裡面,手指頭拔不出來,這時在不讓孩子感到疼痛,或不讓手指頭受傷的情況下,你會發現我們會用最輕柔的方式,慢慢緩緩的引導,讓孩子把手指頭,從椅子的小洞裡面讓他脫困。
或是把小洞慢慢的把它解開、撐開,讓手指頭可以拔出來,但是我相信你絕對不會用硬拔的方式,因為這種狀況可能造成手指頭,出現不可逆的傷害。這和亞斯伯格症相處的道理是相似的。
面對孩子的固著性,是讓我們著急了,這時不只是孩子卡住,連大人也卡住了。我們平時如果沒有先預設各種可能的狀況,沒有先沙盤推演,這時是很容易著急,做出錯誤的判斷,特別是太過於強硬的要求要他改變。-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相關課程】《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
非黑即白 例子 在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面對亞斯兒的固著性,請少安勿躁
先前,長賜號卡在蘇伊士運河那新聞的畫面,對於許多人來說,應該印象非常的深刻。
卡住了,只能慢慢的,抽絲撥繭,慢慢的去考量各種前因後果,以及狀況逐漸的,一步一步試著讓這條巨輪如何脫困。否則,前後等待的輪船塞在河道上,動彈不得,而造成無法想像的經濟損失。
每一次細微的調整,就像當時新聞畫面裡,那不成比例的小怪手,在岸邊將河道的沙子挖啊挖,並考量潮汐的變數讓這艘船脫困。
在這麼多孩子裡面,最容易卡住的,非亞斯伯格症、自閉症孩子莫屬,這些固著無論是想法,興趣,習慣或行為模式。
只是無奈的是,我們許多人面對孩子出現這些固著性,總是想要第一時間採取強硬的方式,硬要他們妥協。最常遇見的反應就是,直接威脅,指責,這麼做只會造成彼此更大的衝突與傷害。
特別是,別忘了,泛自閉症孩子對於敏感的聲音,批評的字眼,強硬的態度方式,太過於激烈的語氣,巨大的音量,或是太過於嫌惡,沒有美肌、美膚、修圖、濾鏡,沒有使用無他相機的表情,反彈是非常大的。
如果再加上,這些泛自閉症孩子很容易將許多的事情採取二分,非黑即白,當你踩到他的地雷,這時你將發現要付出的代價是非常的大。
面對亞斯伯格症的固執性,千萬不要採取強硬的方式,互動中,最是忌諱,我們大人或是同學用激烈的方式,來跟他進行相處,因為這種模式很容易對亞斯伯格症孩子產生一個極大的威脅壓力,以及很容易認定你的極度不友善。
換個例子,當孩子的手指不小心插進椅子的小洞裡面,手指頭拔不出來,這時在不讓孩子感到疼痛,或不讓手指頭受傷的情況下,你會發現我們會用最輕柔的方式,慢慢緩緩的引導,讓孩子把手指頭,從椅子的小洞裡面讓他脫困。
或是把小洞慢慢的把它解開、撐開,讓手指頭可以拔出來,但是我相信你絕對不會用硬拔的方式,因為這種狀況可能造成手指頭,出現不可逆的傷害。這和亞斯伯格症相處的道理是相似的。
面對孩子的固著性,是讓我們著急了,這時不只是孩子卡住,連大人也卡住了。我們平時如果沒有先預設各種可能的狀況,沒有先沙盤推演,這時是很容易著急,做出錯誤的判斷,特別是太過於強硬的要求要他改變。-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非黑即白 例子 在 健美女大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夠累才有用」的問題在哪?】
1️⃣ 讓自己陷入(有可能不必要的)內心交戰
「夠累才有用」這個信念,常常會讓人落入一種非黑即白的心態:「如果不夠累,就是沒用;如果我今天不想要或覺得沒辦法達到理想的累,那我乾脆完全不要做」
有些事情的確需要這種高精準度跟高標準要求,不過如果是在保持自己的健康或運動時,這樣的心態反而容易阻礙進步💔💔
2️⃣ 容易在某些情況下不自覺逼迫自己過頭,造成(看似隨機但其實有跡可循的)受傷或生病而中斷進程,然後因為這種隨機的中斷造成停滯,進一步更容易被困在這個「要再更逼迫自己」的循環裡 🖤
3️⃣ 另一種情況,則是比較難察覺,那就是會浪費力氣在不必要的受苦裡,只因為落入這種「為累而累」的不科學連結。Kelly 教練舉個例子:
比起每一組都練到完全沒力氣、製造大量中樞神經疲勞(有時會那天或接下來幾天都會很像行屍走肉,或是晚上一直睡不著),多數時間裡出中等的力量,但增加訓練頻率,比較能穩定產出成果
(注意:這裡說的「痛苦」指的是主觀的自覺強度,而非特定的重量、次數、訓練量或強度。後者適用於身體素質較統一的頂尖選手或可以固定各種條件的「實驗模式」,但一般作息沒有像機器人一樣的人,其實比較適合使用「自覺強度」來評估自己的運動訓練)
💡 總體來說,不是不能強迫自己 (畢竟肌肉痠痛滿爽的,我懂),而是這樣的做法,要能有理想結果,先決條件是我們對屬於自己的這個獨特身體夠熟悉。畢竟,一般那些很容易找到的規則,使用的參考標準幾乎都是以下這兩者:
1. 「平均值」(題外話:大部分的 “研究結果” 也都是平均值喔!這也是為何即使「研究結果」也還是常常不符預期)
2. 「眾數」(意思就是「大部分的人」會有的預期結果。只要你不是眾數,那你可能就會懷疑人生)
🌷 如果你也常遇到我上面說的這些情況,那麼對你來說,比起完全遵守某個特定菜單或人要求的重量、或做幾次、或撐多久,一種比較好的方式,就是上面 Kelly 教練提到的「自覺強度」
假設 1 分是非常輕鬆、10 分是窮盡此生最大努力,通常大概 7-8 成的時間裡,讓自己的努力程度大約落在 6-8 分:努力但還有保留空間,會是最好的策略 👍
💣 不用擔心沒有使盡全力會浪費掉進步的機會,因為身體的狀態每天都在波動,你永遠都會在某些隨機時刻不小心操爆他的 🥴🤑😏
部落格完整版: https://www.kellyyuan.com/blog/train-to-failure-myth
非黑即白 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相關課程】《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要跟你分享的主題,就是「說謊」這件事情,它到底是不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呢?
你可能會覺得,這根本不是問題啊、這有什麼好討論的呢?因為如果是你的小孩說謊,你一定會很直覺的去糾正他、制止他這樣的行為。
可是啊,在我們的真實生活裡,你是不是有過那種經驗?就是在一些特定的場合,說一些必要的「場面話」,它做為維持關係、認識新朋友的重要入口。
又或者是你在特定的情境底下,你為了緩和氣氛、給人力量,你必須說一種完全沒有惡意的,「善意的謊言」呢?
事實上呢,在字典裡面對於「謊言」的定義,它是非常明確的,就是「非事實」,或者是「說出」非事實的話。
其實「非事實」是個中性的描述,在定義上,它並沒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區別。
也就是說喔,如果我們想要追究「謊言」本身的好壞,它在字面上的解釋,就僅止於它「不是事實」而已,它並沒有是非黑白、好壞、對錯,這樣的價值判斷。
這讓我想到好萊塢的喜劇天王~金凱瑞喔,他曾經演過一部片,叫做「王牌大騙子」。
在這個電影裡面,金凱瑞演一個很成功的律師,因為工作太忙了,所以總是對於答應兒子的事情,滿口謊言、敷衍了事。
導致喔,他缺席了自己兒子的生日派對,於是兒子許下的生日願望,就是讓金凱瑞不再能夠說謊。
所以,如果你看過這一部電影,你一定對於金凱瑞要「完全說真話」,沒有辦法說任何一句謊言的處境,感覺到很好笑,而且又很同情。
可是你會不會很好奇?電影雖然用搞笑的手法,刻意創造「百分之一百說實話」的人,但是那樣的生活,反而為主角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其實你只要做個生活的實驗,你要自己在一整天裡面,完全只能說確切的真話,不能有任何「不真」的表達、也不能有任何隱瞞。你只光想到這裡,你就冷汗直流了吧?
如果你不相信的話,或許呢,你可能早就對老闆的服裝品味不敢恭維,於是你一早見到老闆。
你脫口而出:「襯衫跟領帶的搭配,失敗!外套的款式,失敗!褲子太短、襪子太花、皮鞋太招搖,失敗中的失敗!」這一串講完,你想你還混得下去嗎?
所以呢,只有認識謊言的動機喔,才不會對於「謊言」有錯誤的認知,甚至於矯枉過正啊!
其實多數的謊言,可以粗分為四個類型。這四個類型裡面,會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惡質謊言,它其實只有一種;而其它三種,都有一種可以說是「不得不存在」的理由。
我們先來看看喔,這四類分別是什麼?
第一類,就是為了「促進和諧關係」這樣的謊言。
比如說,你的伴侶問你:「我近最是不是胖了啊?」就算你覺得這是事實,但是你真的很有必要說「對,你胖了!」你要這樣子說嗎?
在這種情況底下說真話,其實你在考驗的,不止是你個人的安危啊,還有你們這段關係,要怎麼樣維持得下去?
因為呢,真話可能會讓人無法接受,因此,這一類促進和諧的謊言,有時候是為了維持關係,它是必須存在的。你也可能會經常使用「維持關係」的謊言啊!
而第二種謊言,叫做「滿足虛榮」的謊言。
這種謊言的「首要目的」其實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最常見的就是在應徵工作的時候,用來突顯自己的一個形容詞。
不管你的真正的工作實力是什麼,起碼你在獲得工作之前,你會把自己形容優秀一點啊、感覺可靠一點啊;關於這「一點」有多大點?那就因人而異了。
然而,這是你想要提高拿到工作的機率,你才會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去做出真正的貢獻,然後,才有機會回頭「印證」自己所說的是對的。
所以你想喔,你沒有這些對於自己,或別人的「膨風」,那你怎麼會有工作的機會呢?
而且呢,有時候「膨風」是為了提升跟隨者的光榮感,讓大家更有動力往前,我想如果你跟我一樣,是當老闆的、你有領導的經驗,你就對這個一定很有感覺喔!
那第三種謊言,叫做「自我防衛」的謊言。簡單來說喔,就是為了保護自己,或者是保護他人所說的謊。
比如說呢,你今天明明睡過頭,所以遲到,錯過重要的會議,但是到了公司,
你會跟主管說,是因為交通車的誤點,所以打亂了你的行程。
這樣子主管聽了,不會那麼生氣,你也可以保護自己,少挨一點罵。
論語裡面有說喔:「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這也是「自我防禦」的一種。
你想想看喔,在人際網絡裡面,如果你的胳膊都不往內彎,那是不是也太不近人情了?那日後在你有需要的時候,又有誰會保護你?為你挺身辯護呢?
最後呢,第四種謊言,就是「欺騙人心」的惡質謊言了。
這是指用來陷害別人,或者是用欺騙的手段,取得不管是感情啊、金錢啊、權力啊…這些謊言。這樣的謊言「只」對說謊者有利,但是對其他人來說,卻是造成損失和傷害的謊言。
這是四大謊言類型當中,你要很有敏感度,而且要學會怎樣保護自己的唯一類型。
所以今天我想強調的喔,倒不是「如何保護自己」?這個部分要學會,需要的時間跟篇幅非常的長,它沒有辦法透過影片這個載體,可以完整傳遞。
所以如果你真的有興趣,歡迎你參與我的實體課程,叫做「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一門課會給你具體、可操作的幫助。
然而,今天我想要告訴你的,反而是我們看待「說謊」跟「不真」它的角度。
尤其是當說謊者是自己的時候,我們往往有的自我詮釋,都是出於很多的「不得已」,都是很善意的出發點底下的「不得不」。
然而當我們發現,別人沒有對自己說「全然的真話」的時候,我們卻很有可能會暴跳如雷,認為對方有嚴重的道德瑕疵。
你發現了嗎?在本質上「說謊跟不真」無論它發生在自己還是別人身上,它就是「說謊跟不真」啊!
可是我們卻總是用雙重標準的差別認定,自己的「不真」啊就是不得已,啊別人的「說謊」就是罪大惡極。
這其實往往就是多數人的困境,不是沒有辦法辨識出別人的惡行跟謊言,不然呢,就是當對方有可能對你說謊之後,沒有能力達成進一步必要的共識。
那這樣的現象,在我的課程教學裡,就是一種把真實跟謊言「泛道德化」的現象。
當我們已經預設了「好壞跟對錯」這樣的標籤的時候,你就失去了回歸「真實」的能力。
打個比方喔!如果你的多年好友,跟你唬爛一件事,當然你剛開始並不知道這是假的,只是因為是好友說的,所以你很有可能就直接相信了。
然而同樣的事情,如果是一個陌生人告訴你,你就會比較有理性的分析跟判斷,搞不好你還很容易就發現了其中的破綻。
但是當你已經先把「好朋友說的,就一定沒錯!」這個標籤貼上去的時候,不管你有多聰明,基本上你就已經喪失了判斷的能力啊!在這個標籤底下,你根本無法、也就不會「就事論事」。
說的極端一點喔,就像我們可能會直覺的認為,「高學歷」就等於道德高尚、判斷力正確。
那然而「高學歷」,永遠就只能證明一件事啊,就是他「有能力拿到學歷」這件事而已,它根本沒有辦法,去證明他的人品跟智慧。
只是我們在社會新聞裡面,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表達。比如說:「這次詐騙案當中,居然有大學教授也受騙!」
這一句話,你有沒有聽出一件事?它是不是在暗示就是呢,高學歷「應該」要判斷正確,他怎麼會被騙呢?
所以呢,你有沒有聽出其中的荒謬了?我再說一遍喔!高學歷永遠就只能證明「一件事」而已,就是「高學歷」本身。
然而這樣的迷思,其實就是一種「泛道德化」。
再延伸前面的例子,當你「終於」發現你的好朋友騙你之後,你有多大的把握?自己能夠理性的好好面對、減低傷害、求得相對可以接受的結果?
還是呢,你會陷入深深的情緒黑洞,不是怪自己笨、就是幹醮對方壞!
那無論是自己笨、還是對方壞,這樣的想法能給你的,會是更好的處理?還是更糟的結果呢?我想答案已經很清楚了喔!
然而,你有沒有想過?對方會不會也有他的「不得不」呢?或者是呢,你一直用自己認為的「不得不」,去合理化對方的欺騙?
你可能聽到這邊喔,頭有一點痛喔!我真的要說的,其實就是當你終於發現,你被好朋友欺騙之後,你還能夠「就事論事」、「該怎樣就怎樣」的,去解決眼前的問題嗎?
其實當你已經「泛道德化」,就是把一切先貼上「好壞對錯」的標籤之後,其實就已經註定了整個情況,它就是無解的。
因為所有的標籤,都是一種「預設」,當你帶著有色的眼鏡,你怎麼可能去辨認出眼前物品,它原本的顏色?
辨認不出原色,就像無法回歸「就事論事」是一樣的道理,你會承受所有的負面情緒的傷害,但是卻得不到任何可能的前進。你唯一得到的,就是「受害者」這個角色而已。
所以談到這裡,我並不是要「合理化」任何人的「謊言」,更不是要去「妖魔化」任何一個說謊的人。
我想說的其實是,其實我們沒有辦法避免謊言,甚至於,你我也常常對自己說謊,不是嗎?
那麼真正重要的就是,不要再「泛道德化」了,也就是再預設「好壞對錯」的標籤,這是要避免的。
其實只有這樣子,你才能夠長出力量,去擺脫「受害者」的角色,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所以最後,分享一個自己小時候的經驗。
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呢,我喜歡去抓蚱蜢、螳螂、紡織娘,那這些昆蟲其實都有保護色;在我抓牠們的時候,我只是專心的去找尋跟捕捉。
我不會說牠們「好壞啊!」、「好奸詐啊!」,故意用保護色,讓我找不到、也抓不到啊!
其實「保護色」是牠們本來就會做的事,這件事本質上沒有好壞、對錯啊!
所以囉!難道「你」可以有保護色,啊別人就不能也有嗎?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對你產生一點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提到的「高難度對話」的課程,或者是我們一系列的線上課程。
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無論是實體課程,還是線上課程,都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非黑即白 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8/12(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11/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4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昨天我跟大家分享,關於科學研究跟科學精神裡面的「可證偽」性。然而在今天我想延續關於「科學精神」的部分哦,我談另外一個層面,叫做「機率」。
在理性上我們都知道,在面對多元且複雜的選擇的時候,我們都要把「機率」考量在裡面。然而事實上,在真實的情境裡面,我們可能都會忽略「機率」,而想要有一個直接的答案,或者是直接的定論。
那也因為這樣的思考盲點,讓我們沒有辦法去做出「最適當」的決定,因為當我們集中在,要找一個固定的答案,要有一個非黑即白的解釋的時候,我們就會忽略它背後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剛好我最近讀到了一個研究,它是在1993年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巴倫教授,他進行了一個實驗。而這個實驗呢,他找的是一群小朋友聽一段故事,然後問這一群小朋友,該怎麼做決定?
這個故事是這樣哦,蘇珊和珍妮她們正在爭論,開車的時候應該要繫安全帶,還是不應該繫安全帶。蘇珊覺得應該繫,而珍妮覺得不應該繫安全帶。
珍妮說她聽過,當發生事故的時候,如果車子栽進湖里或者是起火,駕駛會因為繫了安全帶,所以沒辦法逃生的新聞,關於這一點,各位的想法是如何呢?
這個巴倫教授,就把這個問題去問一群孩子,而聽到這個問題的孩子,有些就會回答:「還是要繫安全帶啊!」,然而有些就會覺得不應該繫安全帶,然後開始搖擺不定,不知道該怎麼辦?
巴倫教授把他們討論的內容跟流動,完整的記錄下,他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這一群孩子的互動裡面,沒有人真的認真去考慮,任何事件發生的「機率」。
究竟是一般的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比較高;還是開車的時候栽進湖里,或者是突然起火,它的機率會比較高?
所以簡單來說,對這一群孩子的心智模型,他們都想要有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就是要不就繫安全帶,要不就是不繫安全帶。而不是去思考,如果在什麼樣的前提跟情況底下,繫安全帶或不繫安全帶,才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那你聽到這邊,你會覺得哎呀!這是一群小孩啊,我是大人了,我應該不會犯這個錯吧!然而事實上,回到我們的真實生活裡面,你想一下。
如果今天你去看醫生,你的醫生告訴你,如果你不改變你的飲食習慣,你會得到癌症的機率是30%,請問你聽得懂這句話嗎?
你會發現這些字,每個拆看來聽你都知道,而且它都是中文,但是事實上組合起來,在你心中你還真是沒概念。什麼叫做「得癌症機率是30%」?這個時候你就會很想要去問一個問題,叫做「啊!到底是會得,還是不會得?」。
好的!當你的思維走到這裡,事實上你跟那一群孩子是一樣的,你們在考量的叫做「要繫安全帶,還是不繫安全帶?」而忽略了一件事,醫生告訴你的是,如果你的飲食習慣不改變,你得癌症的機率是30%。
而這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跟條件,就叫做「你的飲食習慣」是否改變?如果再舉一個例子,你可能會更有感覺。
假設今天你的老闆要評估一個新的事業,是否應該要投入,然後要你去做研究分析跟報告,當你把數據資料分析完之後,報告呈上去,並且做了一個口頭上面的簡報。
你提到很多的變因跟條件,什麼樣的前提底下,可以怎麼樣?所謂的成功率,大概有百分之多少?你可能會發現哦,很多老闆他就會這樣子睜睜的看著你,然後到最後問你一個問題:「啊到底是能夠做,還是不能夠做?」。
你有沒有發現,你的老闆這樣的問題和這樣的反應,他是不是也是非黑即白呢?再多談一個你一定更有感覺的,叫做「天氣預報」。
說實在一點,就連我自己,我常常也都看不懂什麼叫做「降雨機率50%」?我心中很直覺的、很想要知道就是,啊不你就告訴我,到底是會下雨,還是不會下雨?
當我賭它不會下雨,結果我沒有帶傘出門,這個時候還淋了一身濕,說實在的一點,很多人就會開始對氣象局發脾氣了。可是事實上,你對氣象局發的任何脾氣,你都在為難它嘛。
因為它哪有辦法,給你一個確切的答案呢?一切都是「機率」啊!那在我們現在生活環境裡面,時代文明進步的這麼快,新工具跟新科技,不斷的朝我們撲面而來。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我們越是想要有確切的答案,我們就越難做出真正「最適當」的決定。因為一切變得太快之後,凡是你可能就要開始訓練自己,長出對於全盤的思考跟判斷。
而這所謂的全盤的思考跟判斷,它就是一個「機率」的問題,所以很多人想要學習,在這個「機率」的條件底下,我怎麼幫自己趨吉避凶,做出相對適當的決定呢?
其實這就是你需要「策略思考」的能力,所謂的「策略思考」,它並不是要你去追求一個定於一尊的思維信念,或者是標準答案。
「策略思考」它是會讓你去考量所有的條件跟情境,或者是所有你能夠找到的資料;進一步的去評估跟分析,它們發生的「機率」,哪些是你需要在乎的?哪些是你可以忽略的?
當極端的狀況發生的時候,你可以如何?當現象維持在一般多數的情形的時候,你又可以怎麼樣的持盈保泰?
而我自己開的課程裡面,就有這一門課,叫『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它是給參與過我其它課程的學員,一個進階的學習。
雖然你可能沒有參與過我其它的課程,然而就在這邊邀請你,希望有機會踏進我的教室;那麼如果你已經是我的學員,你曾經上過『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或者是『CIA通達力』的話,那麼我很鼓勵你可以把握『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這樣子的學習機會。
越是複雜的環境,越是難以做決定的時代,我們越需要對於自己非黑即白的想法,要有所覺察。回到「策略思考」的本質,才能幫助你生命持續的前進。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8月30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課程。
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名額已經在倒數了,所以我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希望在8月30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非黑即白 例子 在 爽樂團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在網路的世界裡,你是殺人狂嗎?」
同性議題一直都是個沈重的議題,可以說是傳統以及開放思維拉扯的例子之一。然而,即使法律部分能給他們一個明文保障,這個社會風氣還是要過上很久的時間,才能讓彼此的衝突與誤解完全消失...... 這首歌就是在寫這樣的現象,但也不僅僅限於同志議題。 今天一個人是好還是壞,取決在他的內心,而不是宗教、學歷、金錢、背景甚至是他的性向,這點其實所有人都是知道的,一定了解「包容」「理解」「和善」等等的正面詞彙。 然而清楚歸清楚,實際上親身遇到時,卻有不少人是身為「丟石頭謾罵」的那一方,去了解狀況、釐清思緒等等的都不做了,藉著網路的便利性以及匿名型,不假思索、口舌心快、不負責任地含血噴人竟已成為時下社群網站、PTT的常態。 人的心中,都有那麼的一把尺,衡量一切、判斷定義事情的好與壞。但是這世界並不是童話般的非黑即白,所以也不該用那把尺四處見人就劈;我們都有言論自由,但過度地無限上綱,把言語當刀子砍呀砍、肆意妄為、謾罵批評...... 這跟殺人狂沒有分別。
《陌生人他又撿起了》
詞/曲:禮義
編曲:爽樂團
陌生人他又撿起了 那顆批判 兇殘的石頭
無助的他又不說了 輕輕摸著 受傷的胸口
你的心頭 是否有那麼的一把尺
衡量一切 判斷定義事情好與壞
我都知道 但世界並不是只有黑白
所以不要用那把尺 四處見人就砍
小明很乖 散播正能量善良的他
然而大家 因為心靈不同而討厭他
惡意撻伐 言語刺呀刺呀最後逼死他
不知道為啥 暴民不看見做好事的他
人的好壞 是決定在他的內心
不是宗教職業學歷還有他愛的人是誰
別讓仇恨散播 不要當嗜血傻B
這很重要 讓我再唱一次給你聽
人的好壞是決定在他的內心
不是宗教職業學歷還有他愛的人是誰
別讓仇恨散播 不要當嗜血傻B
別毀了別人應該擁有的美好一切
陌生人他又撿起了 那顆批判 兇殘的石頭
無助的他又不說了 輕輕摸著 受傷的胸口
大聲講話就是老大 先砍人的絕不會受傷
哇靠你們這些傢伙難道都是白癡嗎
你說言論自由 我說你啊別無限上綱
把言語當刀子砍呀砍呀 這叫殺人狂
批判很爽 踩著傷口再給他一顆糖
反正全世界上 只有你是對的是嗎
瘋了嗎 我們拿著石頭互砸
很爽嗎 直到我們遍體鱗傷
人的好壞是決定在他的內心
不是宗教職業學歷還有他愛的人是誰
別讓仇恨散播 不要當嗜血傻B
人的好壞是決定在他的內心
這很重要讓我再說一次給你聽
不是宗教職業學歷還有他愛的人是誰
別讓仇恨散播 不要當嗜血傻B
別毀了別人應該擁有的美好一切
陌生人他又撿起了 那顆批判兇殘的石頭
無助的他又不說了 輕輕摸著受傷的胸口
爽臉書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l
_
曲 Composed/詞 Lyrics:禮義
製作人 Producer:禮義
編曲Music:爽樂團
主唱 Vocal:紅中
貝斯 Bass:禮義
鍵盤 Keybroad:小樂
吉他 Guitar:維軒
錄音 Recorded:賴威成_喜歡音樂錄音室
混音 Mixed:康小白_小宇宙音樂工作室
影片腳本/拍攝/場地道具:Molly Chiu
影片剪輯:禮義
出品:尬音樂 Got Mus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