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與漫想》贈書兩本,參加辦法請見部落格文末
貝佐斯把網路書店變成「什麼都賣」的亞馬遜商業帝國、研發 Kindle 電子閱讀器顛覆紙本出版業、開設 Amazon Go 全自動化購物超市、打造服務全球大小公司的 AWS 雲端運算平台,還推出尊榮會員、一鍵購買、智慧語音助理 Alexa、智慧音箱 Echo。到底,這些獨特且原創的想法如何誕生?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invent-and-wander/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創造與漫想》的作者是亞馬遜公司的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本人,這本書的前半部,收錄了 1997~2020 他在CEO任內親手寫給亞馬遜股東的24封股東信全文。後半部是貝佐斯的23篇演講稿、採訪稿,讓我們進一步認識他對商業、科技、人文的洞察。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由大名鼎鼎《賈伯斯傳》的作者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以近二萬字的專文導讀,解析貝佐斯獨樹一幟的領導風格與經營手法。他認為貝佐斯是一位足以媲美達文西、富蘭克林、賈伯斯、愛因斯坦的創新者,不但擁有強烈的好奇心,並且熱愛藝術與科學。
雖然市面上已經有許多探討亞馬遜成功的書籍,那這本書有什麼不同?我認為是這樣的:其他書籍多以旁人的角度觀察和解析這家公司,但是這本書完整收錄貝佐斯本人的親筆信件和演講內容,讓我們可以從他「本人」的視角,看著亞馬遜從1997年名不經傳的網路書店,逐漸成長到2020年後龐大的商業帝國。透過貝佐斯的一字一句,讓我們得以窺見這趟旅途當中,他經營的理念、堅持的原則和思考的脈絡。
.
【這本書給我的五個收穫】
.
我很喜歡亞馬遜的故事,曾經讀了介紹貝佐斯生平和亞馬遜創業歷程的《貝佐斯傳》、亞馬遜在職員工談《跟貝佐斯學創業》和「飛輪效應」的應用、以及商管專家談亞馬遜管理系統的《顛覆致勝》和「第一天」企業經營的哲學。但是,我卻沒有完整讀過貝佐斯寫的每一封股東信。這次,藉由讀這本書中的股東信,我體驗到了貝佐斯的思考內容之下更多的內涵。以下簡單分享幾個印象深刻的段落。
.
1.第一天,永遠是第一天
.
關於貝佐斯的「第一天」經營哲學,許多媒體都已經報導了無數次,簡單來說就是始終牢記最初的價值觀,持續聚焦於滿足顧客的需求,並且依據這個心態做出所有決策。這個概念在1997年第一封信就已經提出來,並且在之後每一年股東信的最後,仍然會附上這封1997年的信。
在每一年的股東信中,第一天這個詞幾乎每一年都會出現,搭配貝佐斯充滿熱情的口吻:「今天是網際網路的第一天」、「今天是電子商務的第一天」…等等,他認為眼前的成就都不是理所當然,他永遠舉著旗子吶喊,寧可徹底顛覆,也願不安於現況。
在2016年的股東信他進一步解釋了:「第二天意味著停滯,然後變得無足輕重,接著是極其痛苦的衰退,最終就是死亡。這就是為什麼我總是強調要保持第一天心態的原因。」他不忘強調總是要專注於顧客,同時擁有大公司的眼界和實力,還要擁有小公司的精神和用心。
.
2.我們使用的工具會改變我們
.
貝佐斯認為,人類會隨著使用的工具進化:「我們改變了工具,工具再改變我們。」特別是近年來,網路工具改變了我們,使人們開始偏好淺嚐資訊,注意力也會隨之縮短。便利性和去除阻礙會讓人更投入,如果我們的工具是讓淺嚐資訊變容易,那我們就會開始偏好淺嚐資訊,較少閱讀長文。
所以亞馬遜設計 Kindle 電子閱讀器就是為了閱讀長文而打造。雖然,起初在公司內部有許多主管大力反對這項專案,認為電子閱讀器的出現會打擊紙本書籍的業務,但現在看來,Kindle 反而有許多優點:書籍永遠不會缺貨、不會庫存太多、不會浪費太多紙本,而且顧客漸漸愛不釋手。
貝佐斯說:「只要某樣事物變簡單了,阻力減少了,人們就會更投入。」他也期許這類型的裝置,能在往後幾年,逐漸帶我們走向注意力延伸的世界。所以,我們不妨也問自己一個問題,留意一下你手邊常用的工具,是讓你偏好淺嚐資訊的?還是幫助你延伸注意力的?
.
3.從需求逆推,發展新能力
.
貝佐斯總是重視長遠導向和顧客優先,他也提到為什麼亞馬遜這麼具備「創新」的能量。傳統來說,「技能導向法」是常見的經營方式,從企業已知的能力出發,試圖推動商機。這種企業會問自己:「我們很擅長做X。我們還能用X來做什麼?」這雖然是一種很實用的經營方式,但如果僅僅只是使用這項技能,那公司就永遠不會有開發新技能的動力。
相反的,當你把顧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就產了所謂「逆向工作法」,這種做法是從顧客需求往回推,「因為顧客需要,所以我們現在該做些什麼?」這種工作法通常會要求企業學習新技能、施展新長出來的肌肉,不在意剛踏出前幾度時有多麼不自在和彆手彆腳。
把同樣的道理放到我們個人身上,我想也是非常適用的。穩扎穩打的方式是技能導向法依據自己既有的技能,提供這個職場或社會所需要的價值。當你有能力嗅到職場或社會「需要」什麼,而剛好是沒有人擅長、還沒有成熟市場的需求,這時候就適合用逆向工作法,從需求回推,發展自己尚未擁有的技能。
.
4.工作與生活之間的關係
.
貝佐斯時常幫公司開設領導課程,也會對實習生進行演講,總是有很多人問他,工作與生活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他其實不喜歡工作與生活平衡的說法,他認為這樣會誤導別人。他反而喜歡說:「工作與生活和諧」。
他認為,當工作做得很起勁、樂在工作,感覺到自己正在創造價值、融入團隊,做著讓自己有活力的事情,自己在家裡就會表現得更稱職。同樣的,如果自己在家裡很快樂,就會是個更棒的員工、更棒的老闆。但工作進入緊鑼密鼓的收尾階段,有時不得不多加一點班,但工作時數並非重點。重點通常在「活力」,工作是否令你喪失活力?還是工作帶來充沛的活力?
書中有個譬喻說得很傳神:「你正在開會,有一個人走進來。有些人加入會議能帶來能量,有些人加入會議只會讓大家洩氣、把會議裡的活力抽乾。你得決定,自己要成為哪一類人。在家裡也是如此。」我讀完這段話後,猶如人生跑馬燈一閃而過,我們該時時刻刻警覺自己正在成為哪一類的人。
.
5.與眾趨同將無法生存
.
整本書讓我最感到驚喜的,是2020年的股東信末這段話,貝佐斯提到了一則富有深意的引述。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盲眼鐘錶匠》這本書中談到一段生物的原理:
「生物要不斷努力,才能避免死亡。順其自然什麼都不做,就會死亡,回到與環境一致的狀態。去量一量生物的體溫、酸鹼度、含水量或電位,你會發現,活著的生物體狀態數值與周遭環境截然不同。例如,人類的體溫通常高於周遭環境,在寒冷的天氣裡,人體必須努力運作,才能維持著溫度上的差異。假如一個人死了,他的身體不再運作,溫度的差異就會開始消失,到最後,他的身體溫度會變得與周遭環境的溫度一樣。並非所有動物都會努力避免與環境溫度趨同,但所有動物都有類似的機制。舉個例子,乾燥國家的動植物會想辦法避免體內水分散失至體外,努力保持細胞含水量,對抗水往乾燥處流失的自然作用。如果這些動植物的努力失敗就會死亡。總體來說,要是生命體不積極防止差異消失,就會融入周遭環境,再也不是自主的生物。生命體死亡後,便是這個情景。」
這段話是很好的隱喻,在說所有的企業、組織和我們每個人。這個世界多麼努力的讓你變得與眾無異?你要多麼努力才能保持與眾不同?你要多努力,才能一直保有讓你與眾不同之處?貝佐斯希望我們去擁抱「獨特性」,務實地了解必須花多大的心力才能維持自己的獨特性。這個世界要你與眾無異,千方百計把你拉向跟大家一樣,別讓它得逞。
如同之前我讀過《黑馬思維》這本書所寫下的筆記,對於勇於反抗標準化的體制、創造自我的黑馬而言,這條路或許艱難、或許罕無人跡。但懂得培養獨立思考、發覺內在動力、掌握個人發展策略,才能在這個高度「從眾」的世代,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貝佐斯最後說:「『忠於自我』的童話故事告訴你,只要你讓自己獨一無二的特點發光發熱,你就不會再痛苦了。但那是誤導人的故事。忠於自我是值得的,但你不能以為很容易,或者可以不勞而獲。你必須不斷付出努力。」永遠、永遠、永遠別讓宇宙把你融入周圍環境、變得無異於眾生。
.
【後記:下一段旅程】
.
《創造與漫想》原汁原味呈現了貝佐斯創業和經營的心路歷程,從書中一系列股東信裡,我們可以發現這家企業如何迎接新的挑戰、如何面對各種失敗、如何永保初衷堅持長期發展和顧客至上。貝佐斯也即將在2021年卸下亞馬遜CEO的職務,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在貝佐斯心中,他還有一個太空夢。在這本書中摘錄了他對自己的太空公司「藍源」(Blue Origin)和太空計畫的論述。他想打造太空基礎建設,讓年輕一輩的創業家和探險家站在紮實的基礎上,發展出真正的太空產業。
他心目中的太空英雄吉姆.洛威爾在阿波羅八號任務環繞月球,做了一件偉大的事。他伸出大拇指後發現,在千里之外,他可以用拇指遮住整個地球。所有我們知道的一切,都可以用一個拇指遮住。然後他說了一句了不起的話:「我希望自己死後上天堂,但我在那一刻明白了,你一出生時就在天堂。」
地球就是天堂,明天仍然是第一天。
.
這次《創造與漫想》抽獎贈書感謝 天下讀者俱樂部 提供
曾經參加抽獎的朋友可能會問,為什麼我要改成在部落格文章抽?因為臉書最近的演算法,非常排斥在貼文呼籲任何行動,所以之前的抽獎文和抽獎名單,時常被屏蔽或者刪除。這次換一個替代方案來試試看,對這本書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參加新的抽獎方式,你還可以邀請朋友一起參加提高中獎機率唷!有任何想法和建議都歡迎留言跟我說。p.s. 上一本抽書結果順利,以後先沿用這模式唷!
顧客導向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年輕時,不要被高薪綁架]
有個年輕人來跟我談他的職涯,他很想投履歷換工作,但是想去的產業薪水少一半,他說真的「投不下去」。過了一年,最近他又來問我同樣的問題,後來還是低頭沮喪地離開,也就是他仍然投不下去。
我望著他的背影,心想又是一個被薪水綁架的年輕人,可是他沒去想當他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做同一個職位,10年或20年後,極有可能成為相對薪水落後,甚至工作不保,或是轉職困難的中年人。
但是要一個年輕人去預見10年或20年後,並不容易!更何況對於多數人來說,換工作想的無非是薪水多加點;如果工作有前景,薪水少一點勉強可以接受,至於差到一半的確令人難以屈就,而且恐怕也不易做久,企業未必敢錄用。可是這樣的例子,每一陣子就會有一個找上我,足見是年輕人的求職困擾之一。
這讓我想到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目標管理」﹑「顧客導向」﹑「知識經濟工作者」等這些名詞都是他提出,我個人倒是很喜歡他的回憶錄《旁觀者》,其中有一段談到他年輕時曾經也有走到職涯抉擇的十字路口,印象特別深刻,因為跟我的職涯相呼應。
杜拉克年輕時,曾在一家大報社任職,做類似主筆的工作,有自己的專欄,薪資優渥,也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雖然他後來著作等身,但是當時寫作的主題未必是他想寫的,而且他的人生目標並不是要當總編輯或總主筆。相反的,他對管理顧問的工作表現出高度興趣。可是報社薪水令人稱羨,他卻毫不遲疑地辭掉。
到了70歲寫回憶錄時,回首來時路,他很滿意當時做了這個不易的決定。因為他是奧地利人,移民到美國,人生地不熟,能有個飯碗就很幸運。更別說當時報社是個風口,站在那裡,任誰都能飛得又高又遠。比較之下,企業管理業卻是個新興產業,前途未卜;顧問是做啥的,沒幾個人能確切說得清楚。
如果當時杜拉克選擇高薪,杵著不動,後來他也未必能成為管理學之父,影響全世界管理至深至遠。當然,他也許會在報社坐上高階主管的位子,但是後世未必有人記得了他這個人。所以在回憶錄裡,杜拉克有感而發,特別寫到別讓薪水決定了自己的未來。
我也曾在報社任職,表現優異,加薪極快,同事最愛拿著我的薪水條去看,做什麼?做大夢呀,夢著幾年後薪水也能夠這麼高!但是沒幾年我離職了,想要藉著企畫的能力,轉戰當時新興的職務:行銷企畫,後來在行銷領域做了10年,而這段期間不少老同事卻被報社優退。
上班30年,看到產業更迭,尤其越來越多的是非連續性創新,不論是科技的發明或商業模式的改變,一個新產業崛起就代表一個舊產業被殲滅,我對於年輕人換工作,是站在鼓勵的立場。我還提出一個「1-2-3轉職原則」,剛畢業幾年,每一份工作做2年,30歲以前有3個不同工作經歷不多不少,最漂亮。
上面這個年輕人從畢業後一直待在同一家公司做6年,而且做同一個職務,當他來找我諮詢時,我期期以為不可。原因很簡單,有以下三個:
1. 缺少換工作的練習
換工作是需要勇氣,而勇氣來自於練習。尤其6年很長,會讓人更加膽怯。一旦邁過30歲,他會自我暗示待在舒適窩也不錯,而且年紀大了更不敢換工作。
2. 缺少新環境的適應力
假使有一天他需要換工作,別人有三個工作經歷,他就會被比下去,因為企業會擔心他僵化,無法適應新環境,結果求職會越來越困難。
3. 缺少新領域的移動力
萬一他的產業更迭,從風口變成砲口,或是公司要做轉型,或是公司要進行組織重整,他會缺少移動到新領域的能力,很容易被淘汰不用。
既然這樣,公司為什麼會給他高薪,讓他的薪水高於一般水準,享受溢價帶來的滿足感,感到自己受到重用與肯定,原因有兩點:
1. 這個年紀最好用
公司喜歡用年輕人,特別是有幾年工作經歷,既有能力也有經驗,可以衝刺的跑道還長得很,用起來CP值最高﹑投資報酬率最大。
2. 這個產業缺好手
一般我們都以為大企業的薪水高,平均來說,的確如此!不過也有企業給某些職務的薪水高,為什麼?因為所屬這個產業的社會地位不高,或是這家企業的徵才品牌不強,請不到專業人士,就必須用高薪挖角與留住人。
很明顯,他被高薪綁架了!對於一個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來說,這是很大的誘惑,少有人抵抗得了。再跟同齡的同學朋友相比,在別人艷羨的眼光下,在傳統一切向錢看的主流價值下,年輕人更是無力對抗最脆弱的人性。
短期來看,這時候年輕人有如風生水起,水漲船高;長期來看,是拿未來的前途換現在的新台幣,當有一天風不往這裡吹,會發現自己趴在沙灘上沒穿衣服。
因此不妨想想看,一個用高薪綁住你的產業或公司,就是相對競爭力低,或是處在走下坡的階段,好景能有多長?台灣的企業夀命平均在7年或13年,而我們從25歲上班至65歲共40年,比企業還長命!所以在換工作時,我們要去想如何讓自己在中年之後,仍然能夠在職場長命百歲,其中提供兩個判斷準則:
1. 想辦法往長夀的企業流動
--企業能夠長夀,表示有競爭力,薪水在平均水準之上,重點是領得久。即使如此,還是要看未來能不能繼續長壽。
2. 想辦法讓自己的工作長夀
--每幾年換一次工作,適度流動,擁有多種領域的能力與經驗,都是維持自己工作健康長夀的養生之道。
圖:我的同學在美國華盛頓國家櫻花節
顧客導向例子 在 大倫老師 日本代購教學 批發教學 批貨教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者恆大_在零售業適用嗎?
#零售行業足以容納更多贏家
大倫老師在17年前創業第二家公司提出 #顧客導向
當時面臨與董事會經營理念不同,所以老師淡出..
也見證台灣零售市場起起跌跌,看到這篇報導
特別深有感觸「就算目前最大,天天還在競爭」
這回美國政府為了反壟斷找了幾位巨頭諮詢
其中這篇是 Amazon 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貝佐斯
國會聽證會前聲明文,節錄經典文章如下:
自公司成立以來,我們始終努力保持“創業第一天”的心態。我的意思是,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秉承著第一天創業的活力和創業精神。儘管亞馬遜已經是一家大公司,但我一直相信,如果我們致力於保持創業第一天的心態,將其作為DNA的關鍵部分,我們就可以既擁有大公司的規模和能力,又擁有小公司的精神和核心。
在我看來,到目前為止,專注於客戶是實現並保持創業第一天活力的最好方式。這是因為顧客總是很容易感到不滿,即使他們說自己很開心,生意也很好。即使在他們還不知道的時候,客戶也想要更好的東西,滿足客戶的持續願望驅使我們不斷地為他們發明產品。因此,通過專注於客戶,我們在必要之前就在內部推動改善我們的服務,增加好處和功能,發明新產品,降低價格,加快發貨時間等。沒有客戶要求亞馬遜推出Prime會員計劃,但事實證明他們確實想要。我可以給你們舉很多這樣的例子。當然,並不是每家企業都採取這種客戶至上的方式,但我們確實這樣做了,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客戶信任很難贏得,但卻很容易失去。當你讓客戶滿意時,他們就會忠於你,直到別人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的那一刻。我們知道客戶是有洞察力的,也是聰明的。我們認為,當我們努力做正確的事情時,客戶會注意到這一點,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這樣做,我們將贏得信任。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慢慢地贏得信任,方法是做好艱難的事情,包括按時交貨、提供每日低價、做出承諾並信守承諾、做出有原則的決定,以及通過發明更方便的購物、閱讀和家庭自動化方式,讓客戶有更多時間與家人共度時光。
節錄內容取自於這篇分享文:
https://blog.wongcw.com/2020/07/29/%E8%B2%9D%E7%B4%A2%E6%96%AF%E8%AD%89%E8%A9%9E%EF%BC%9A%E9%9B%B6%E5%94%AE%E6%A5%AD%E4%B8%8D%E6%98%AF%E8%B4%8F%E5%AE%B6%E9%80%9A%E5%90%83%EF%BC%8C%E4%BA%9E%E9%A6%AC%E9%81%9C%E5%A4%A9%E5%A4%A9%E5%9C%A8/?fbclid=IwAR2RK204iIotERHKW-Qn1VzccBqPEA32mM5CZwD5visq9x0UTtmpNHiZqzc
以上分享給有在從事買賣的學員朋友
希望大家一同在事業上不斷加油!
客戶信任很難贏得,唯有不斷創造
「為何跟你買的價值」才是勝出關鍵
*我們下半年將推出新的講座課程,名為:
「電商將死?!見證 新零售AI大數據,打造未來5年新通路」
工業時代 機器取代人力
電商演進 AI+大數據 將取代現在的網路賣家·..
習慣參加現場提問,以 #面對面 的方式上課,
邀請你參加近期 #熱門招生中 #北中南課程
老師將以24年所學以及一直有在從事電商
與觀察零售產業的轉變,將透過本次講座課程傳授給你
如何 #趨吉避凶 你該知道新趨勢以及如何改造因應~
希望透過這回的分享,讓你可以在未來5~10年激烈競爭中,不再任人宰割!!
祝福大家 學有所成、成就你的商業獲利模式!
🔥8月新課程介紹🔥
每次的新趨勢變化都是彎道超車好機會
預測5年後的電商變化,先做好競爭優勢準備
舊零售:廠->貨->人
新零售:人->貨->廠
電商滲透率逐年增長,但增速放緩
再不進行測底改造💪你將被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所取代!
https://woeiluenjp.pixnet.net/blog/post/224886877
► 近期講座課程場次預告
請點選以下網址查看:
也再次感謝學員支持 8/2 台北場 #已經額滿
https://www.facebook.com/woeiluenjp/posts/1204965779864410
顧客導向例子 在 [情報] 杜邦科技長從此改名叫顧客長- 精華區Management 的推薦與評價
杜邦科技長 從此改名叫顧客長
揚棄產品導向路線的組織變革
製造業這幾乎僵固的組織結構與高層管理團隊,如何做到「顧客至上」?全球共有六萬名
員工,堪稱是大鯨魚的杜邦,竟能靈巧的朝向理想的顧客導向型組織轉身。
文/盧怡安
發表玉米纖維作成的風衣、宣布與豐田汽車合作的愛知汽車電子中心,將科技長(Chief
Technology Officer)職銜改為顧客長(Chief Customer Officer)。
杜邦公司(DuPont)在今年五月及六月陸續完成的這三項動作,看起來毫不相干,但透過
杜邦第十八任總裁賀利得(Chad Holliday)的一席話可以發現,背後的核心策略只有一
個,就是以顧客需求為出發點,拋棄現有產品線的侷限、打破不同事業群的藩籬。
創立已逾兩百年的杜邦,這次要以與產品導向完全相反的思考路線,挑戰第三個世紀的成
長。
在日本愛知縣萬國博覽會舉行記者會的賀利得指著簡報表示,杜邦從Gun Powder Mills河
邊一個小磨坊開始,到成長為一家六萬名員工的大企業,已經邁入第三個世紀,技術的開
發、產品的推出當然很重要,例如杜邦去年一年就推出了八百項新產品。
但是,他加強了語氣說:「未來如果不能應用來滿足顧客的需求(put science to work
),技術本身就失去了價值。」
這是賀利得認為未來最重要的趨勢。他看到這個趨勢之後,發現過去杜邦以產品線區分不
同的事業群,是為了專注技術的開發,但顧客的需求是多元的,往往不侷限於與單一事業
群往來。
因此,他提出「一個杜邦」的概念。也就是說,事業群的分野不再重要,因應以顧客為中
心所提出的產品與應用,才是重點。今年六月,玉米纖維、汽車電子中心於是應運而生。
滿足衣商 玉米纖維,現身博覽會
所謂一個杜邦,是指先以顧客的需求出發,不管能夠滿足其需求的技術,是來自杜邦的農
業與營養、塗料與顏料技術事業群,或是來自電子與通訊、高性能材料、安全與保護等五
大核心中任何一個事業群,都要漸漸簡化成同一個窗口,來自不同背景的杜邦人員互相搭
配,與顧客共同開發市場真正想要的產品。
被譽為「行銷之父」的西北大學凱洛格學院教授科特勒(Kotler)在《行銷是什麼》中提
到:「太多公司都是產品導向,而非顧客導向。」他們的思考模式是,先有資產,投入,
有了產品後透過通路送到顧客手中。但是由於對個別的顧客了解不深,所以無法有效的交
叉銷售。在科特勒眼中,理想的行銷方式應該是先了解顧客需求,才有通路、產品等等策
略,最後才是投入與資產。
難得的是,杜邦公司以其全球六萬名員工、五大事業群的龐大組織,利用與特定的幾家大
客戶合作為起點,竟靈巧的開始朝科特勒口中顧客導向的結構轉向。
玉米纖維這項產品就是一個開端。當石油產量只剩四十年,尼龍織品面臨原料短缺的情況
下,服裝生產廠商無不積極重新尋找,能夠源源不斷供給的纖維原料,且同時具有尼龍的
強韌特性。
在杜邦,原本農業與營養事業群生產的除草劑,能夠成功的讓玉米豐收,降低成本;高性
能材料事業群,則默默專注於利用化學成分製造人工高分子聚合物與纖維的技術。
支援豐田 汽車電子界,開闢疆土
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兩項技術,杜邦研發中心副總裁喬德麗(Chowdhry)表示,透過顧客
提出的需求,杜邦反過頭找尋內部的資源,成功的結合這兩者的長處,發展出利用成本低
廉的玉米,抽出高分子聚合物,繼而能夠抽絲成為織品纖維的新產品。
目前,日本知名平價生活商品廠商無印良品,已經採納杜邦的這項新技術,將於二○○六
年合作推出玉米纖維風衣,這項新產品的樣本,已經原原本本的在愛知博覽會中呈現給世
人。
因應豐田汽車發展汽車電子的需求,成立愛知汽車電子中心,則是另一個例子。由於汽車
電子可以發展出什麼樣的新商機,初期仍混沌未明,杜邦將會有橫跨五大事業群的六十位
員工駐守愛知。他們其中有的來自電子與通訊事業群,熟悉電子零件的特性以及其供應商
;有的來自塗料與顏料技術事業群,是豐田汽車原本就熟悉的合作對象。
而對安全性要求特別高的汽車產業,自然不能少了來自杜邦全球知名安全與保護事業群人
員的支援。總共有來自五十四個不同子部門的杜邦人,會共同協助豐田開展未來可望當紅
的汽車電子疆土。
很明顯的,這是杜邦開創第三個世紀的新商業模式。如果杜邦五大事業群各自忙著除草劑
、人工纖維的生意,或是各自侷限在現有的產品之中,就不可能滿足無印良品、豐田等大
型企業客戶;杜邦這個龐大的組織,恐怕未來也無法繼續成長了。
不僅是將組織逐步整合、轉向,破除事業群間的隔閡,五月份,賀利得早將原任科技長職
務的資深副總裁韓森(Hodgson),改任顧客長,專心致志於顧客服務的品質提升,而非
技術。此舉無非是宣誓顧客需求,已經凌駕技術之上。就連賀利得自己,每週都至少要拜
訪一家主要客戶,不論他們是在美國德州、日本豐田市,或德國漢諾威,他的行程排得滿
滿的。
一位董事長何以週週出差而非坐鎮大本營?因為他認為,傾聽顧客是他最重要的工作。
回應快速 台虹發聲,副總裁親訪
與杜邦往來多年的台灣台虹科技董事長孫達汶印象深刻的說,台虹不過是一家資本額還不
到十億台幣的公司,但當他最近向杜邦提出,想要參與杜邦更多電子新產品的開發時,中
心研發副總裁就親自來到公司拜訪他。
這樣的態度及回應速度,足以使得杜邦擊敗日廠更為先進的技術。同時與美、日不同供應
商合作的孫達汶指出,在材料這一行,事實上,日本廠商的研發較快,但是,「日本人一
碰到問題,就先縮回去,躲到有方向才出來。」甚至連業務人員也不敢來拜訪客戶。杜邦
即使技術暫時未及,一定先派人來,了解台虹下一步發展的需求。對孫達汶來說,雖然日
廠最後總能交差,但給客戶的觀感,不言可喻。
對賀利得來說,杜邦足以經營兩個世紀不墜的答案,只有一個:「傾聽顧客的聲音。」不
管怎麼問,他總是不斷重複這句話,聽起來並不新鮮,甚至讓外界對杜邦神奇妙方的期待
有所落空。但是,能夠依循這樣理念,而不僅是口號,落實到組織的調整,才是杜邦真正
讓人可學習之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5.30.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