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天空》要修復重映了,17歲時我在唸高中。
如果要選一首歌代表我的17歲,我會選音樂劇《Oliver!》裡的《As Long as He Needs Me》。
高一下學期,16歲時我開始抽菸,下課時間大夥兒會躲在校舍盡頭處抽,同一棟校舍班級的男同學們都會來,每節下課的十分鐘裡總是很熱鬧,是個另類的社交場合。
某一天,大家一面抽菸一面在聊彼此喜歡的電影,高一男生說得出口的大部分都是些有名的院線片,例如藍波,厲害一點的會說喜歡銀翼殺手裡的未來氛圍。或許是為了想要表現自己有點見地,我想了半天,想到一部小時候在華視電影院上看過的電影,「我很喜歡一部叫孤雛淚的歌舞片」,我說。
「我也很喜歡那部片耶!」
聲音是從左側傳來的,我很驚訝同學裡有人也知道那部片,轉頭看去,一個身高大約一百六十公分,臉圓圓,身材肉肉的男生努力睜大著小眼睛看著我。
「那部片的音樂超好聽的!」
我的身高比較高,下午時分的陽光從我的背後灑在他仰起的臉上,雖然更可能是我自己的想像,但我總感覺當時他的臉頰在發光。
我的世界定格,但是地球並沒有停止轉動,我慌亂的在空白的眼神與腦袋中找話回應。「真的嗎?」「難得有人也看過那部片耶!」「你最喜歡裡面的哪一首歌?」
他是隔壁班的同學,雖然不抽菸,可是因為想要跟大家聊天就跑來湊熱鬧。我一直在腦中搜尋著,都隔壁班了半年,我怎麼可能沒發現他呢?
因為真的興趣相投,我們很快就熟稔起來,他帶我認識音樂劇,我在他家第一次聽了「貓」的首演卡司CD,我們一起聽日落大道,一起聽小美人魚,也種下多年後我進劇場圈演音樂劇的種子。
他家裡很有錢,跟父親兩個人住在台北,高中二年級分班時,他的新班級裡沒有太多原班級的同學,大約有半年很需要朋友陪伴的時光,這段日子裡我順理成章,幾乎是無所不在的進入他的生活。
除了下課時會找他聊天,放學後我們會一起吃晚飯、一起唸書、假日一起逛街打撞球。我甚至會刻意在他家附近的二十四小時西餐廳通宵唸書,製造藉口一大早六點多去他家樓下等他一起坐公車上學。
我無所不用其極的,藉各種理由讓自己待在他的身邊,現在回頭看去,只覺得實在是明顯得可笑,但在那個青澀的年代,就真的也沒有人想到「同性戀」那裡去,只是覺得我們很要好而已。
那真的是很純粹的「喜歡」,即使我常常趁他不注意時偷看他,觀察他身體的線條,但從來沒有過一絲非分之想,沒有性幻想,沒有刻意的身體碰觸,也沒想過擁抱親吻牽手。多年來我一直在思索,當時對他的感情到底是甚麼?算是友情還是愛情呢?或許對當時的我來說,濃烈的友情與濃烈的愛情並不容易分辨,事實上也可能是混雜在一起根本不可能分辨的。
有一次,我們在「哈帝漢堡」唸書,他帶了一部CD隨身聽來,我借耳機聽了幾十秒,沒說甚麼,只是有些捨不得的將耳機還給他。第二天再見時,除了原來的CD隨身聽之外,他還帶了一個耳機的分享轉接頭與另外一組耳機,當天晚上我們就一起分享著從同一片CD播放出來的音樂。那時只覺得好快樂好快樂,嘴角不受控的上揚,現在再想起,那似乎就是「幸福」的原始形貌吧!
好景不常,半年後,他跟新同學們漸漸交上朋友,自然能分配給我的社交時間就減少了,以我當時未出新手村的戀愛經驗值,完全沒有能力處理這種狀況,只是一股腦兒的想要求更多的相處時間,化為實際行動就是一直約他一直約他一直約他一直約他。
可想而知,這樣做只會讓情況越來越尷尬,他很明顯的受到越來越多壓力,但又搞不懂壓力從何而來,我沒出櫃當然更不可能跟他溝通些甚麼。我們兩個人的關係像是一個沒有安全保險,不斷加熱的壓力鍋,毫不意外,最後終究是爆了開來。
爆開來的結果就是他再也不跟我說話、不接我電話、在路上相遇時也刻意裝作沒看到,雖然沒明說,但這就是要跟我絕交的意思。
才16歲,毫無戀愛經驗的我完全無法面對這樣子的關係改變,又不能與任何人分享或傾訴,每天心裡狂風暴雨椎心刺骨,外表上還是必須假裝沒事的生活下去。
那確是一段很艱難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孤獨的,一點點一點點的舔舐著心裡巨大的傷口。我不懂如何療傷止血,只能勉力承受那些撕裂、眼睜睜看著世界的崩毀,僅僅單憑天性樂觀度日。整五年又八個月,我每個禮拜都至少會夢見他一次,夢裡的劇情永遠都一樣,就是在街道上、或是教室裡、運動場、或是某間餐廳,我們重修舊好,然後我流著淚醒來。
多年後我們在東區偶遇,短暫恢復了幾個月聯絡,後來他前往大陸工作,不知怎麼的又再度失聯至今。
我對他有許多歉疚,當初的莽撞不經世事為他造成許多麻煩;感謝經過了與他相遇的這一段生命歷程,我學會了如何適應與處理那些沒有未來可能的迷戀;更感激他為我開了那扇音樂劇的窗,引我走向通往劇場的道路,讓我的人生更精彩。
常常有人會問一個老掉牙的問題:「如果時光能倒流,可以再重活一次,你想回到生命中的哪個時間點?」
我從來都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回答,是我永遠記得的那天下午,午後陽光的角度、手中燃燒的紙菸、與他微微發亮的臉頰。
-----------------------------------
其實我還沒有看過《17歲的天空》。
作為一個喜熊的同性戀,對於外表的美感判斷與浪漫想像與大部分的同志們很不一樣。因此,成長過程中雖然已經有不少關於同志戀情的影視作品,我卻因為很難將自己投射進去,而興趣缺缺。
但音樂不受影像限制,多年來一直在KTV與卡拉OK聽見《17歲的天空》的主題曲《我想你的快樂是因為我》。每次聽到時,都會幻想自己也擁有那樣陽光開朗的青春戀曲,是多麼甜蜜美好。
年紀越長,越念舊,也越耽溺於對青春的回憶與想像。這次《17歲的天空》重映我會去看,它對我來說已經不只是一部電影,而像是一段人生歷程影像的標記。
-----------------------------------
接下來推 黃大謙 入坑,分享關於他的17歲,雖然是很久以前了。(我有甚麼立場講)
-----------------------------------
17 年前,《17歲的天空》由現在已停產的 35 mm 柯達底片拍攝以及磁帶錄製聲音,而歲月造成了影像瑕疵與聲音磨損。此次透過群眾的力量進行數位修復和重映發行,將保留底片的獨特光影與色調,並升級影像和聲音品質,讓觀眾從大銀幕感受電影的歡樂和美好,也讓這股力量成為更多人的勇氣。集資期間贊助即可列名修復版電影片尾,還有超可愛獨家周邊!17 支持起來吧~
☺《17歲的天空》17 週年電影修復升級重獻計劃:https://backme.tw/ref/ntmr0/
#17歲的愛情點歌機
#17歲的天空電影升級重獻計劃
「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 在 GagaTai 嘎嘎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 在 [新聞] 侯孝賢以《風櫃》定風格35週年數位修復-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 在 公視頻道|經典電影院 【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版)】 導演 的評價
- 關於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 在 侯孝賢演出!|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版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 在 風櫃來的人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 在 風櫃來的人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 在 《風櫃來的人》香港獨立電影節2017預告片'The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 在 風櫃來的人經典修復YouTube>Giloo紀實影音風櫃來的人經典修復 的評價
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經過了昨天出版業、電商與獨立書店 1111 之亂後,還是要來認真推書,昨日不參戰除了為了冠廷的生日以外,做為一個每月固定將收入貢獻在書籍和電影票上、最在意效率和方便性的大量購書者而言,好像沒資格說些什麼,畢竟時間也是多數人的成本,79 折或 66 折倒成了其次,能在短的時間最快入手,能花最少的心力一次收齊所有想買的書,才是習慣選擇在哪裡消費最關鍵的因素。
而這個月的新書,也是不少讓人一見傾心的,先來看正中間,日前介紹過設計質感與故事內容具佳的本月選書,法國作家皮耶勒梅特磅礡華麗的史詩級小說《天上再見》續集《#燃燒的玫瑰》。作者企圖以三部曲的篇幅,探究廿世紀前半的法國,如何在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後,喪失了往昔的輝煌與美德。背景設定在一戰結束後到二戰開戰前夕,希特勒崛起歐陸,法國人民陣線潰散瓦解為止。情節依舊圍繞在巴黎銀行巨擘佩瑞庫爾家族,描寫銀行家之女周旋在貪婪腐敗的官商巨賈間。書名引用作家路易阿拉貢的詩作〈丁香與玫瑰〉,哀嘆法蘭西竟在希特勒侵門踏戶後,醉生夢死,連續兩度投降敗退。對比瑪德蓮接連遭到背叛的愛情,作者筆下的銀行家之女毫不軟弱,寫出了大仲馬都未曾寫過如此精采的反派女性復仇者,大快人心。身為巴黎銀行家佩瑞庫爾家族唯一的繼承人,瑪德蓮從未想過會有這麼一天,高高在上的她竟會一貧如洗,淪落街頭,她以家族之名為誓,下定決心要拿回失去的一切,所有加諸在她身上的痛苦,終將會化為烈焰反撲到底。
十一月同樣想列為選書的還有兩本,一是伊恩麥奎爾的海洋驚悚文學《#北海鯨夢》,不但重現極地冰寒中的殘暴腥血,以及英國十九世紀捕鯨業的沒落敗壞,全書劇情緊湊兇猛令人屏息,聲響氣味濃烈,文字語言既野蠻又詩意句句刺骨。敘述十九世紀中葉,鯨魚因濫殺銳減,用於燃料的鯨脂、作為馬甲澎裙撐架的鯨鬚,被煤氣和石油大量取代,導致英國捕鯨業日漸衰敗。船長伯朗利卻執迷不悟,堅信傳統捕鯨法,認定向北航行必能找到鯨魚聚集地,夢想滿載而歸大賺一筆,因而籌組三桅帆船「志願者」號,領各自懷著不同目的四十多人出海。就在「志願者」號駛入北極海域,進行獵殺、剝皮、取脂,大豐收時,發生了一起駭人姦殺案。其中一名船員醫官森姆納檢驗屍體追查真相,嫌犯謊言祭出,大小陰謀暗潮洶湧,與血脂、海水和冰的腥臭交雜瀰漫空氣之中,整艘船猶如被監禁在一場災難裡,有誰能活過這個寒冬,他們又將何去何從?
二是期待已久的麥田「幡」書系之九,也是十九世紀末日本最暢銷國民小說:尾崎紅葉《#金色夜叉》。問世以來 120 年,25 度改編電影、8 度改編電視劇,小說情節高潮迭起,描繪日本社會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功利主義掛帥、嫌貧愛富社會的眾生相,以江戶文學為本,借鑑西方小說技法,寫實反映金權主義社會,不但為一本融合文學與娛樂的雅俗共賞之作,也管窺當時日本女性所受的種種社會規範其困境,更是當代必讀的性別反思文本。故事敘述貫一與阿宮是自小互許終身的青梅竹馬,愛情終究敵不過鑽石的誘惑,富商唯繼對美麗的阿宮展開熱烈追求,隨著阿宮的動搖,貫一的世界也一點一點崩塌,於月光朦朧的熱海沙灘上,貫一對阿宮悲憤告白後,消失在黑暗之中。兩人再次重逢時,一個過著錦衣玉食的富裕生活,卻從未感到快樂,另一個對人生絕望,做起過去唾棄的高利貸生意,陷入追逐金錢的深淵。
再者,相當感興趣的小說還有,2018 年獲獎無數的 Sigrid Nunez《#摯友》,寫一名教導寫作的文學老師毫無預警獲知:好友過世了,他是長年陪伴她的摯友與導師,即便對方數十年歷經紛擾複雜的婚姻及親密關係,兩人親近且深刻的友誼仍持續不斷。因此追思會後對方三號妻子的來電請託 ── 照顧摯友遺留下的大丹狗阿波羅,目測體重超過 80 公斤。在哀悼與自我修復的艱難處境中,她的悲傷因阿波羅而變得更加濃稠,她發現阿波羅不能明白主人突如其來的離去,並因之深深受創,嘗試以牠特有的緘默,木然承受這些變化。想像與理解這頭巨犬的傷痛,讓她寧願違反禁養寵物規則,冒著被逐出租屋處的風險,也要繼續與阿波羅相伴,陷溺於失落傷痛的他們,竟然漸漸成為彼此的救贖。另一本 Maggie Gee 的《#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帶著些許奇幻色彩,現代作家安潔拉蘭姆只是想調閱維吉妮亞.吳爾芙的手稿,卻不經意將維吉妮亞從陰間喚回,當渾身泥污的女作家赫然出現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的書架間,立刻遭到驅逐,安潔拉趕上去營救。安潔拉陪著維吉妮亞在酒店買醉、到美術館尋訪舊友的畫作、哄騙珍本書交易商買下稀有的簽名初版書。維吉妮亞發現大型連鎖書店歇業,印刷世界被螢幕取代,頗受震撼,但走訪雅致的獨立書店後,她的失落感得到補償。她跟安潔拉飛往伊斯坦堡,重溫年輕時的舊夢、吸引新戀人,最後在一場國際研討會成為注目焦點,研討會的主題正是:維吉妮亞吳爾芙。
因應今年威尼斯金獅獎得主《游牧人生》即將在金馬放映,唯一一本非近期新書的《#游牧人生: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也在這批書單中,敘述的是一個發人省思的故事,跟美國經濟體的腹黑面有關,它暗示不安定的未來可能正在前方等候多數的人,但同時也歌頌這群大膽放棄世俗的根,不曾放棄希望的美國人罕見的適應力和創造力。此書記錄一群原本應從勞動市場上退役,卻不堪金融海嘯衝擊的中老年美國人,選擇減掉最大筆的支出:房租與房貸,住進車裡,形成人數正不斷增加的「露營車打工族」。作者開著她的二手休旅車「海倫」,一路追隨受訪者,包括一生努力工作、獨自拉拔孩子長大的單親媽媽:琳達梅依,由此輻射出一個橫跨全美的游牧社群 ── 他們原本是教授、軟體工程師、大學行政人員、退役軍官,從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身陷一個又一個低薪、高工時與高風險,卻標榜自己是露營兼賺錢、勞動顧筋骨的季節性工作中。
也謝謝突破出版社從香港寄來的《#幻愛》電影小說,今年無論故事、鏡頭與呈現方式都非常喜歡的華語片值得更深入理解。還有兩本一套,日前舉辦過贈書活動的《#溫德斯談電影:情感創作 & 影像邏輯》與《溫德斯談電影:觀看的行為》,為台灣首度譯自德文的溫德斯電影寫作全集,依時間集結,分成三部曲《情感創作》、《影像邏輯》及《觀看的行為》,從影評人到導演,一窺他如何思考影像,見證創作歷程,並集結其歷年來刊登於報章雜誌上的電影書寫、演講稿和訪談紀錄。
同樣描繪女性的故事,丹麥作家 Leonora Christina Skov 暢銷自傳小說《#有一種母愛不存在》,身為無法成為母親想要的那個女兒,自幼得不到母愛,時常將母親惹哭,母女關係漸漸成為死結,搬至哥本哈根後依然無法為母女關係增添美感,反而在母親被診斷出乳腺癌時,兩人化膿多時的關係潰爛見骨 ── 因為母親直指她的出櫃,就是致使自己罹癌的主要原因。直到母親過世後,她才驚覺自己仍渴望母愛與認同,遂以文字梳理兩人錯綜複雜的關係,探究母女之間的相愛相殺;在寫盡這一切壓迫、嫉妒、束縛和否定之後,她終於確定,有一種母愛並不存在。川村元氣的新書《#百花》封面很美,敘述一日暮色將至,遍尋不著母親的葛西泉不禁著急起來,好不容易終於在微弱路燈下發現了百合子,泉不知道母親究竟發生什麼事,只察覺她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買東西忘了付錢、一直重複購買相同的物品、食物放到發霉、流理台堆滿了垃圾,直到百合子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某個深夜,泉突然接到百合子的電話,聽著另一頭興奮又激動的聲音,泉覺得母親似乎要去一個遙遠的地方,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就像他試圖塵封,一直當作不曾存在的「那一年」一樣,生命如花,將在不知不覺中枯萎褪色,然而愛,卻在漫長的記憶裡,恆常綻放。
以及相當喜歡此本前幾天分享過的圖文書《#房東阿嬤與我》,是 39 歲單身搞笑藝人矢部太郎與 87 歲優雅房東阿嬤的生活日常,兩段人生因此產生了跨世代的交集,九年前矢部太郎遭逢低潮時期,他租下東京一處老宅的二樓,因此展開了一段不可思議的際遇,說不可思議其實也不過兩個獨居之人閒暇時一起用膳、喝喝培茶、逛逛伊勢丹百貨,彼此看顧,彼此問候,分享兩個世代、兩種年齡層望向過去與未來的迥異視野,卻在無意間改變兩人的人生,也於繪製成簡單生動的漫畫後感動了無數日本讀者。還有伊坂幸太郎的《#鯨頭鸛之王》,一部一部讀了心情舒暢的作品,寫實又單純的娛樂作品,三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因一場夢而產生了特殊的羈絆,夢中有一隻鳥,總是一臉不爽地發號施令,每當出任務打敗怪獸,醒來後現實的難關也會迎刃而解,然而此次現實世界有人遭到襲擊,新型流感大肆蔓延,身邊的家人朋友沒能倖免,面對這場全國性的災難,三人能否再次平安度過?
不能忽視的還有重量級傳記《#卡提耶布列松:二十世紀的眼睛》,他和他的徠卡相機,影響了二十世紀看見世界的方式。對人類而言,二十世紀是個動盪的年代,與二十世紀各種人類悲喜劇一同發生的,是一個影像閱讀的時代誕生了。由於攝影技術進步,底片相機變得輕巧而方便攜帶,於是從二十世紀初期起,攝影師開始帶著相機遊走四方,走入歷史現場,將重大時刻的照片印刷在報紙和雜誌上廣為傳播。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人們透過現場影像認識世界,被影像牽動喜怒哀樂。而為這影像時代奠基的關鍵人物之一,即是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的卡提耶布列松。本書呈現布列松精彩傳奇的人生。他與歐洲現代藝術圈、知識圈互動非常密切,我們透過他的攝影作品與回憶,看到人。他也經常走出小圈子,前往世界各地,目睹並親歷二十世紀重大的歷史時刻,。讀完本書,會看到這是一個獨特的創造性靈魂,在變動不羈的世界之中,不斷鍛鍊著專注力與人文之眼,他所留下的影像,總是呈現著人性,永遠影響了我們看見世界的方式。
最後是兩本華文作品,賀景濱《#我們幹過的蠢事》講述在將臨的世界,你可以見到任何人,但他可能已經死了。上酒吧看足球賽,球員們帶頭盔用演算法踢球。餐廳吃德國豬腳,豬會向你介紹自己的一生。不需要愛情,因為有完美情人App。不需要寫作,因為有故事大綱演算法。去到任何異地,你的喜好都在資訊網的掌控下。你甚至不知道你遇到的,是人還是人造人,或外星人,在那個世界,沒有大型戰爭,只有日常生活不斷冒出的陰謀,黑社會也是數位黑幫;進入數位資訊時代,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人」的主體性?人工智慧崛起後,我們又要怎麼看待心智?本書展現小說家對人類與宇宙的終極關懷,是臺灣在政治、科幻與後人類小說的頂尖之作。
前時尚雜誌主編、馬華作家范俊奇第一本個人作品《#鏤空與浮雕》,在風流人物「鏤空」的流離歲月裡,「浮雕」出人世的眉眼與鋼索,書寫三十位藝文界名人,包括張國榮、張曼玉、梁朝偉、梅艷芳、張震、金城武、李安、王家衛、梵谷、芙烈達卡蘿、亞歷山大麥昆、山本耀司、安迪沃荷等人,將他們斑斕過的人生、經歷過的大悲大喜與小情小愛,重新剪開、放大、修補與圓滿,范俊奇透過文字借一塊他人人生的風景,和另一個自己相遇。
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 在 GagaTai 嘎嘎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YouTube 攜手金馬影展與四大片商首辦線上電影月
🌈多元性別影展 GagaOOLala 強檔好片任你看
現在上 YouTube 也能看到榮獲金馬獎的好電影了!YouTube 特別推出線上電影月,攜手台灣四家最具風格與代表性的片商推出精選片單,策畫「時代經典」、「台灣精選」、「咫尺彩虹」、「數位修復」四大主題系列。其中「咫尺彩虹」主題由 GagaOOLala 推出六支好片,讓喜歡同志題材的觀眾,能夠在 YouTube 平台輕鬆收看!
YouTube 電影院雲集超過 26 部電影與紀錄長片、短片,自 11 月 5 日起,每天晚上 8 點在 YouTube 上搜尋 Google 台灣官方頻道(http://youtube.com/user/GoogleTaiwan)就能免費收看當日播放的電影,整個 11 月不間斷任你看!
-
🌈YouTube 電影月「咫尺彩虹」片單🌈
🌈11/18《酷兒台灣》
本片呈現台灣多元酷兒觀點,包括針鋒相對的小蜜蜂和護家盟、跳脫性
別框架的變裝皇后、關注障礙者性需求的手天使,和求助代理孕母的同志家庭和不孕女性。
完整正片 https://youtu.be/E3d-NHph9kk
英文版 https://youtu.be/M4pnXq_k2j4
-
🌈11/19《酷兒亞洲》
亞洲各地的酷兒面貌盡在本片,走訪各國同志,包括日本同志知名夜
店訪問男女 Go-Go 舞者、香港已故出櫃創作才女歌手盧凱彤、越南全心接納並深愛同志兒子的蔡媽媽,和菲律賓正向面對 HIV 的同志情侶。
完整正片 https://youtu.be/JNC7bzDwp30
英文版 https://youtu.be/v8h513b7_Cs
-
🌈11/20《同愛一家》
台灣同婚合法後首部爭取平權過程紀錄片,歷時三年,呈現 Jovi 與
Mindy、王天明和何祥、阿古與信奇三對不同世代的同志伴侶在平權路
上的奮鬥挫折與相愛相守,廣獲好評入選舊金山 Frameline 同志影展、芝加哥同志影展和東京影展。
完整正片 https://youtu.be/AKLsOkgCDbs
英文版 https://youtu.be/qudhA3mVXdM
-
🌈11/22《幸福選擇五部曲》
柏林影展泰迪熊獎名導周美玲親自策劃,呈現五段台灣 LGBTQ+族群的喜劇故事。《迷你鳥》敘述深受「迷你鳥」所苦的游泳選手;《孤鳥還鄉》敘述女同志三十多年後返鄉挽回大嫂舊愛;《三人行不行》敘述劈腿女人的妻子面臨抉擇;《我是香香多桑》敘述未婚懷孕女兒投靠跨性別爸爸;《偷一段幸福》敘述男同志老師期盼接收女學生肚裡的寶寶。
完整正片 https://youtu.be/g8cFS4B1r_g
英文版 https://youtu.be/iUrl1HuAD-0
-
🌈11/23《戀愛完成式 2》
泰國新世代同志 BL 純愛經典,新銳導演阿努孫薛薩尼第二部作品熱
門跨國男同志愛情電影《戀愛完成式》正宗續集,原班人馬再續前緣,意想不到的愛情及結局即將來臨。
完整正片 https://youtu.be/5whetLQdqFo
英文版 https://youtu.be/nBBIFPiMPbE
-
🌈11/24《愛無所禁》
一部在疫情封鎖期間讓心解禁的同志愛情故事!本片敘述菲律賓疫情封鎖期間的各種同志情慾,包括與去世父親的男友互生情愫的男人、兩個意外作伴並擦出火花的男孩、以視訊傳情的遠距離女同志情侶,和展開忘年之交的教授與男子。
完整正片 https://youtu.be/OgWvr8Gm9oc
英文版 https://youtu.be/nG1d925pj_U
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 在 公視頻道|經典電影院 【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版)】 導演 的推薦與評價
無所事事的少年從故鄉澎湖風櫃來到高雄青春的苦悶騷動讓他們經歷了難忘的人生風景也漸漸退去了原有的青澀 6/9 (日) 12:30|公視頻道|經典電影院 【 風櫃來的人 ( 數位 ... ... <看更多>
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 在 侯孝賢演出!|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版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我是你姊夫啦!還沒註冊的姊夫」 長鏡頭、自然寫實在在都是充滿侯式風格的敘事與氛圍也為台灣之後掀起的電影新浪潮運動定調【經典電影院】 風櫃來的 ... ... <看更多>
風櫃來的人數位修復 在 [新聞] 侯孝賢以《風櫃》定風格35週年數位修復-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侯孝賢以《風櫃來的人》定風格 35 週年數位修復上映!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1122004159-260404
--
由侯孝賢導演執導,鈕承澤、張世、庹宗華、楊麗音等重量級影人主演的經典作品
《風櫃來的人》,睽違 35 年數位修復版重返電影大銀幕,
此次光榮重映也推出了全新設計的「經典款海報」視覺,
帶領觀眾重溫一段懞懂莽撞的青春紀事。
侯導曾多次稱《風櫃來的人》是他導演生涯的一大轉折,
也是他個人和當時擔任攝影師的另一位名導陳坤厚最喜歡、拍得最過癮之作。
侯孝賢談起拍攝該片時曾表示:
「我拍《風櫃來的人》的時候,劇本都寫好了卻不知道怎麼拍,後來朱天文聽我轉述後,
拿一本小說給我看〈沈從文自傳〉,這本小說有一個觀點,是俯視的,
好像這個是世界上發生種種的悲傷的事情,他都很客觀地在看,有一種胸襟。」
該片獲得了法國南特影展最佳影片以及金馬獎最佳影片、導演、攝影、剪輯四項大獎提名,
大膽突破的拍攝手法,發展出了導演經典的「長鏡頭美學」影像風格,
在往後導演作品中常見的「固定鏡位」與「空鏡頭」都是奠基自《風櫃來的人》,
為侯孝賢邁向大師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成名國際影壇的開山代表作,
該片將於 11 月 30 日限定上映。
--
35 年前漂到高雄 侯孝賢蛻變之作《風櫃來的人》重返大銀幕
https://www.storm.mg/article/647525
--
由侯孝賢執導,朱天文編劇,鈕承澤、張世、庹宗華、楊麗音主演,
李宗盛配樂的經典作品《風櫃來的人》,睽違 35 年後,即將以數位修復之姿重返大銀幕。
侯孝賢於 1983 年拍下的《風櫃來的人》,描述 3 個來自澎湖風櫃漁村的血氣少年,
無所事事下來到高雄討生活,卻仍茫然不知所措的故事。
這部片許多部分都取自侯孝賢第一手的私人印象,
將青春年少的徬徨與海口鹹鹹的氣味,都拍進了片中。
不只拍下時代,侯孝賢也多次表示,《風櫃來的人》是他導演生涯重大轉折。
當時他剛接觸海外歸國的新銳導演們,吸收全新的電影理論,寫好劇本後,
卻不知道怎麼拍,「後來朱天文聽我轉述後,拿一本小說給我看(沈從文自傳),
這本小說有一個觀點,是俯視的,好像這個是世界上發生種種的悲傷的事情,
他都很客觀地在看,有一種胸襟。」
於是侯孝賢叫攝影師陳厚坤把鏡頭「放遠一點,退一點」,才完成《風櫃來的人》,
不但奠定了侯孝賢往後的鏡頭風格,也把他推往海外,開始參加柏林、夏威夷等重要影展,
更摘下法國南特影展最佳影片。
《風櫃來的人》將於 30 日上映,12 月 1 日下午 1 點,並將於台北光點華山舉辦講座,
由本片編劇朱天文,及影評人聞天祥對談,剖析侯導片中各種印記,
及當年拍片的記憶軌跡。
--
原文結束。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4.162.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43160102.A.A5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