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展望會第32屆飢餓三十人道救援行動
這次邀請到鼓鼓呂思緯、王子邱勝翊擔任代言人
並且進行線上關懷南蘇丹飢荒狀況
今晚我們請到鼓鼓跟王子
來分享此次關懷行與飢餓體驗的心得感想
更多了解「第32屆飢餓三十人道救援行動」
請至台灣世界展望會網站https://www.worldvision.org.tw/
響應「Rescue Now!難民兒童糧食守護計畫」
請至:https://reurl.cc/83XVMd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脫口秀是殘忍的嗎?可以拿鄭南榕開玩笑嗎?可以拿客家人開玩笑嗎?可以拿黑人來開玩笑嗎?界線在哪裡? #冷血 #藝術 #歧視 ─── ☞〈冷血告白〉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8/07/09/冷血告白 ☞IG:https://www.i...
「飢餓的蘇丹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飢餓的蘇丹心得 在 飛碟聯播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飢餓的蘇丹心得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飢餓的蘇丹心得 在 神奇裘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飢餓的蘇丹心得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飢餓的蘇丹心得 在 Re: [心得] 謝謝- 精華區R98A41XXX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飢餓的蘇丹心得 在 飢餓的蘇丹意義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飢餓的蘇丹心得 在 飢餓的蘇丹意義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飢餓的蘇丹心得 在 飢餓的蘇丹心得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飢餓的蘇丹心得 在 飢餓的蘇丹心得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飢餓的蘇丹心得 在 飢餓的蘇丹心得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飢餓的蘇丹心得 在 小女孩活下來攝影師卻被處死! 誰才是「飢餓的蘇丹」身後的 ... 的評價
- 關於飢餓的蘇丹心得 在 全國首創-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 的評價
飢餓的蘇丹心得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在無可避免的自然規律面前,人們是如此的渺小。生死之間,我們害怕未知不可控的結局,活在恐懼的深淵中,將最脆弱黑暗的一面表露無遺,唯有此時,方得知人性的真實。生死一線的醫院裡,最能看透隱藏在生活的黑暗,而總在與死神拔河的加護病房,更是如此。
由於臺灣有健保給付,看醫生的負擔金額很小,帶來便利的同時卻也使人民不懂得珍惜醫療資源,醫病之間衝突頻繁。書中提及許多因為不信任而造成的糾紛,就病患而言,因為不了解而對醫療體系有所質疑,將其視為一種消費,要求醫師拿出完美的服務,但治療本身本就有著一定風險,在彼此無法信賴的基礎下就更難發揮成效;另一方面,以醫生的角度出發,病患的不配合和疑慮無疑都是對自身專業的挑戰,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隔閡越深。
所有問題的根源,都在於「同理心」。其中一篇提到,醫師同為病人才懂得病患的痛苦和糾結,同理心並非單方面的包容忍受,而是互相理解,這是最完美的情況。信任不可能在短期間達成卻可以透過溝通拉近彼此距離。而理想很豐滿,現實是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但在病痛前往往會因為擔憂等複雜的情緒干擾,做出不理智的行為,在攸關生命的時刻,總是會以自己為優先,忽略其他人的感受。此時醫生的溝通技巧便成為關鍵,即使是事實,也不能直接地說出口,能讓人接受的話語才是有效的溝通,否則永遠無法合作。建立信賴的基礎是溝通,而溝通需要以雙方都能接受的話語進行。
我們總會被眼前所見輕易地帶起情緒,急於回應,導致在沒有全面了解的情形做出結論,成為被情緒掌控的魁儡。作者就曾在搭車時看到一位講電話非常大聲的女子,心有不滿,而後卻發現她其實戴著助聽器,只要多一點觀察,多一點設想,多一點體諒,表面所看到的並不完全代表一切。將心比心聽似容易,卻極難實現,如果能在下論斷、脫口而出前,先緩一緩,思考一下其他的可能性,或許會有不同的結果。
說到同理心,便要提到與之相反的道德綁架。道德綁架意為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要求、脅迫或攻擊別人並左右其行為。作者寫到的「天邊孝子症候群」是常發生在重症病患家屬上的現象,「住在遠方」,突然出現的孝子孝女們,一出場就挑剔醫療的不足,指責平日陪伴在旁的家屬,對他們所做的選擇指手畫腳,造成過程的諸多不便。道德綁架中,勒索者往往忽視自己身上的義務,一味要求他人,這些天邊孝子因為長期在照顧父母中缺席,心存愧疚,於是將這些情緒轉嫁到其他身上,藉以逃避現實。他們打著為病人好的旗幟,本質上卻是出於私心,自以為地「付出」 。
曾有人說,對他人的批判不能稱作道德,對自己的行為反省才是。道德並非責任,理解也不是義務,現今因網路和社群的影響,我們常不自覺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陌生人身上,以上帝視角俯視,妄圖干涉他人的決定。「拍攝者不救?」是網路迷因常用的素材,其背後卻有著悲傷的故事:「飢餓的蘇丹」是凱文的一幅攝影作品,圖中,一名瘦骨嶙峋、全身赤裸的小女孩,奄奄一息地朝著食物供給站的方向爬行,而一隻禿鷹落在小女孩身後,等待女孩的死亡,準備大快朵頤……。這幅作品造成極大的迴響,更獲得了獎項,然而,這張照片的成名令許多人關注女孩的生死安危,在得知凱文沒有向她施予後續援助時,便大肆批評其作為,指責他沒有良心,之後凱文在承受巨大的輿論壓力下,孤獨自殺。
其實,凱文在拍攝完後便將隨身攜帶的一點乾糧和水給了那名女孩,卻還是遭受來自各方的譴責聲,聲討他不先拯救人命的行為。這幅作品成功激起各國對蘇丹的關注,但所謂的道德理論卻衝垮了他原先的初衷。凱文的女兒受訪時表示:「我覺得其實爸爸才是那個無力爬行的孩子,而整個世界則是那隻禿鷹。」會造就這些狀況不乏媒體的斷章取義,但人們不求真相的行為殺死了一條生命。陳志金醫師曾說:「別為眼前所見,被帶起情緒,甚至急著回應,或許自己在不注意時,忽略了別人行為背後的無可奈何」。我們都不是救世主,也沒有資格要求他人這麼做,真實一直存在,是「善良」欺騙了世人的眼睛。
=====
各位看到這裡,心裏有沒有一點疑惑?這是阿金寫的文章嗎?當然不是的!這寫得比我好多了!^_^
寫這篇文章的是一位高二生!
這是台南女中高二的王羽婕的
閱讀心得。
她以《ICU重症醫療現場》的讀後感,在「全國高中閱讀心得比賽」獲獎。阿金非常的欽佩,以她這個年紀,竟然能夠把「同理心」和「道德綁架」看得比許多大人還透徹!
飢餓的蘇丹心得 在 神奇裘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聞報導了戰地記者 Abd Alkader Habak 在爆炸現場選擇加入救援行動的事蹟。戰地現場每救下一條寶貴的生命,就少掉一張令人流淚的經典新聞照片,或許 Habak 因此將永遠與普立茲無緣,或許他不是一個最盡責的記者,但他的選擇讓人起雞皮疙瘩,肅然起敬。
記者的工作是旁觀跟客觀,但在災難發生時,記者不放下手邊工作投入救援,是可以的嗎?
凱文卡特(Kevin carter)拍下《飢餓的蘇丹》——瀕死的小女孩在禿鷲面前蜷曲著身體的照片,使卡特一舉獲得普立茲獎。——但這使卡特事業成就達到巔峰的照片,也毀滅了卡特。
《飢餓的蘇丹》之所以得見於世,正因為卡特在悲劇發生寸前選擇捨棄人性,對小女孩不施以援手。作為悲劇現場最後一個有機會插手挽回遺憾的人,卻選擇做一名旁觀者,就已是泯滅良知。內疚和社會壓力,終於讓卡特選擇自殺來結束一生。
「『做好一個記者』之前,必須先『做好一個人』。」不論宗教、種族、性別、貧富、職業,做「人」最基本的原則,不論在哪都不能妥協。
#做好一個記者之前必須先做好一個人
#AbdAlkaderHabak
#ThankYou
註:卡特的事件有多種傳聞,見死不救的版本到曾給水及乾糧等等眾說紛紜。因得獎二年後卡特即自殺,已無法求證拍攝現場實際情況,有興趣的朋友還是可以自己多研究一下始末,也歡迎分享心得。
飢餓的蘇丹心得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脫口秀是殘忍的嗎?可以拿鄭南榕開玩笑嗎?可以拿客家人開玩笑嗎?可以拿黑人來開玩笑嗎?界線在哪裡?
#冷血 #藝術 #歧視
───
☞〈冷血告白〉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8/07/09/冷血告白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當一個小說家有多辛苦?我們往往以為藝術創作者都很任性,可以毫無顧忌地消遣他人,消費現實;但其實藝術本身也很可能反過來剝削作者、消費作者自身。脫口秀演員博恩以鄭南榕自焚為題材的笑話引來了諸多批評;而近日也出現了一陣以「客家人很吝嗇」為主題的笑話創作風潮──這很可能都是「藝術嗜血」的例子。這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冷血告白:論藝術嗜血〉。
上一集我們講述了電影《柯波帝:冷血告白》的故事,Capote採訪滅門血案兇手,寫此非虛構小說《冷血》,但這同時也令他陷入了權力慾、道德兩難與私人情感的困局。冷血的是誰?看似是滅門血案的兇手,但其實也是藝術家Capote自身。
......事實上,作為藝術形式之一種,小說當然也是嗜血的。小說對作者的剝削何其恐怖。小說家的心智,往往必須時常來回擺盪於「極端殘忍冷靜」與「極端溫暖熱情」之間。正如上一集所提到的,因拍攝蘇丹飢荒中的垂死小女孩而飽受抨擊的Kevin Carter──小說家必須冷血(如同攝影師冷靜等待禿鷹翅膀展開之瞬刻),小說家又必須時時充滿同情(才拍得出小女孩的飢餓與痛苦)。作品必須冷酷精準(夠冷血才能辦到),又必須滿懷悲憫(心地柔軟才能辦到)。
所以對於小說家來說,駱以軍所說的「身份移位」、「奪胎換骨」,確實都只是基本功而已。小說家必須分飾多角,設身處地,投入情感,塑造出不同角色的生命──而這些,都屬於極基本的細節。如若缺乏基本功,那麼此一藝術品必然便稱不上是一部好作品。藝術家為此傾注之情感(無論此一情感是冷酷、同情、鄙夷、嘲諷、震驚,或是溫柔)往往正是小說之核心,述說著人性的幽微;而小說此一藝術形式若有任何「深刻」之可能,即在於此。那就是超越在所有「全景」之上的靈光。然而這些靈光,卻可能被小說建築完成後醒目的「全景」所遮蔽。當我們看到一部偉大小說的完成,總會被成品醒目的全景所震攝,忘了這壯闊奇觀的背後,小說家如何艱難地一磚一瓦建造它......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飢餓的蘇丹心得 在 飢餓的蘇丹意義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下引自維基百科的解釋:《飢餓的蘇丹》(英語:The Starving of Sudan),是一幅攝影照片作品,拍攝者為南非自由攝影記者凱文·卡特。 飢餓的蘇丹心得的推薦與評價,PTT、 ... ... <看更多>
飢餓的蘇丹心得 在 飢餓的蘇丹意義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下引自維基百科的解釋:《飢餓的蘇丹》(英語:The Starving of Sudan),是一幅攝影照片作品,拍攝者為南非自由攝影記者凱文·卡特。 飢餓的蘇丹心得的推薦與評價,PTT、 ... ... <看更多>
飢餓的蘇丹心得 在 Re: [心得] 謝謝- 精華區R98A41XXX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43
看到大家這麼不吝發表自己的學思心得,
終於,小妹有些話也是不吐不快。
雅菲、進哲與鳥哥從開學至今,不管是在班板的發言,或是與我私下的談話,
都能讓我在枯燥、繁複、無法喘息的學習歷程中,
不僅心有戚戚,還有找到同胞的歸屬感。
這些所感所思所痛,讓我想到在大三時新聞編採的老師在課堂所舉的個例子。
這是一個普立茲得獎者的故事,以下摘自網路資料與維基百科:
================================================================
普立茲新聞獎是美國新聞界最高獎。在一九九四年四月公佈的獲獎名單中,
十四個獎項之一的「特寫性新聞攝影」(Feature Photography)獎項,由南非自
由記者(freelancer) 凱文˙卡特的獲得。
作品是一張蘇丹小女孩的照片。照片背景是荒涼的蘇丹原野,一個瘦得皮包
骨頭的蘇丹小女孩正爬行前往食物救濟中心的路上,虛弱得再也無法前進,趴倒
在地上。而就在小女孩背後不遠處,蹲著一隻碩大的禿鷹,正盯著地上那個黑乎
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享用即將到口的「美食」。
九三年,卡特來到戰亂、貧窮、饑餓的非洲國家蘇丹採訪。一天,他看到這
樣一幅令人震驚的場景,於是他搶拍下這一鏡頭。該照片於當年三月廿六日於《
紐約時報》見報,緊接著,其他媒體很快將其傳遍世界,在各國引起廣烈地回響
,蘇丹醜陋不堪的現狀一時之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責難這個全世界內戰打得最
久的國家。
當時,卡特是和他另一位自由記者朋友,到北部邊界拍攝遍地餓孚的蘇丹內
戰。飛機一降落,卡特便著手拍攝。為讓自己從成堆的快要餓死的人的悲慘景象
中放鬆一下,他走進了灌木叢。一陣緊張卻又無力的啜泣聲吸引了他,原來是一
個小女孩正艱難地向食品發放中心爬行。
正當他蹲下來拍照時,一隻禿鷹落在鏡頭裏面。他在那兒等了二十分鐘,希
望那隻禿鷹能展開翅膀。拍完照片後,卡特趕走禿鷹,注視著小女孩繼續蹣跚而
行,安然抵達救濟站後。然後坐在一棵樹下,點起一支煙,念著上帝的名字,口
中喃喃自語「上帝啊!可我必須先工作,如果不能照常工作的話,就不該來這兒
…」,然後,他放聲慟哭。
《飢餓的蘇丹》成名令更多人關注那小女孩的命運,成千上萬的人向《紐約
時報》打電話,詢問她的生死安危,但是《紐約時報》編輯們和凱文˙卡特也不
知道她的下落。當大眾得知凱文卡特沒有向她施以援助,就大加批評他沒有善心
,就連他的親友們也加入批評者行列,認為他當時就應該放下攝影機去幫助小女
孩,但他卻眼睜睜看著事情發生。凱文˙卡特如此解釋:「當我把鏡頭對準這一
切時,我心裡在說:『上帝啊!』,可是我必須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
我就不該來這裡。」
其實,還有另外的說法,是當時凱文卡特將身上的水和一點點乾糧給了小女
孩,並等到小女孩進入救濟站才離去。
拍下這張照片的十四個月後,凱文‧卡特來到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領取了
一九九四年的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一時之間,他成了大眾注意的焦點。凱文
˙卡特得獎之後,面對批評者步步逼迫,以及自己對小女孩的歉疚,使他身心受
創。
另外,他本人已經入不敷出,本接受一份出發到莫三比克的任務,但一連串
的意外令他不能完成任務。而且他的好友在另個拍攝任務中被槍殺,徹底擊潰了
凱文˙卡特。他向人表示,寧願自己代替挨子彈更好。
大獎帶給他的並非是榮耀,在獲獎的二個月後,也就是一九九四年七月廿七
日晚上,卡特開車到約翰尼斯堡一個他小時候常去玩的地方。穿著T恤和牛仔褲
,頭枕著背包躺在汽車座位上結束了他三十三歲的生命。
他的死是明顯的自殺行為,死因為二氧化碳中毒。他在汽車的排氣管上套了
一截綠色軟管,把廢氣導入車內。警方在他的座位上找到一張紙條:「心情惡劣
,沒有電話……沒有付房租的錢……錢!!!我被鮮明的殺人、屍體、憤怒、痛
苦、饑餓、受傷的兒童、快樂的瘋子的記憶糾纏不休,總是警察、總是屠夫……
如果運氣好,我去找肯了……真的,真的對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遠遠超過了歡
樂的程度。」
卡特在一九六○年出生於南非約翰尼斯堡一個白人中產階級家庭,當時的南
非實行的是種族隔離的政策,曼德拉領導的爭取人權的民主運動正在艱苦地奮進
中。童年的卡特無法忍受白人對黑人的踐踏,而大聲地抗議,遭到父母的斥責。
他母親說,黑人已經「習慣」於別人給予他們的,並不把他們當人看的待遇。在
這種情形下,任何人都無能為力。卡特大叫,「一定有辦法的!」從此,他不再
有快樂的童年。他成為憤怒少年,又成長為憤怒青年。在軍中,因為他同情、關
心黑人的境遇,他曾經被同在軍中的右翼分子打成重傷。
當他考進美國《時代》雜誌約翰尼斯堡分部,他對黑人的關注才得到同事們
的認同,的專業才能也才得到了充份的肯定。
==========================================================================
這個故事基本上有兩種版本,
第一種是他只顧拍照,小女孩被吃掉;
第二是他在拍完照以後,救了小女孩,皆大歡喜。
不過當時老師說的是第一種。
還記得當時老師說完這個故事後,接著一連串砲火猛擊我們,
說我們這些不懂新聞倫理,甚至連基本新聞寫作都有問題的小朋友又怎麼會懂?
怎麼知道該怎麼做?接著她就開始上課,沒告訴我們這種事件的所謂SOP。
我當時沒有一丁點生氣、洩氣,因為聽完這個故事我只知道自己永遠都不夠好,
我也知道老師這樣反唇相譏只是想喚醒我們,她仍期待那麼一點可能,
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有那麼一點PD師的味道。
一個快要退休教授,如果還會因為小朋友、社會讓她失望而火冒三丈,
那真的表示她在乎。
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兩三周後,她又提到這個故事,她戲謔地問大家知道答案嗎?
我們當然是一付呆樣,不過這次她說了答案,她說,面對這種狀況,
就算拍不到照片,會得不到普立茲,
「要先當人,再當記者。」
這梗鋪這麼長,我終於要說我想說的了。
我從開學至今,除了感念老天恩典,讓我能坐在廖士權旁邊(誤),
更常在想,到底要先當人,還是先當法律人?
或是當一個所謂稱職的法律人,到底還是不是一個人?
反之,如果當一個人,是不是就不能當法律人?
每每聽到老師們說到那些人民的心酸血淚,
我真的很想多讀點書,多爭取點喘息的空間,
讓我在課後能好好思考自己在每個位子該怎樣會「比較好」,
我甚至不敢說是怎樣才「對」、怎樣才能「實現人權」、怎樣才能「實現正義」...,
我真的不敢。
不過一切只能按表操課。
但我還是樂觀的,因為小腦袋是自己的,下課後的時間是自己的,
還是有那麼一點點點,可以好好發揮。
我覺得,
考不考國考有時候甚至不是個選擇,而是為了混口飯吃的必然,
真正的問題在於讀了法律要怎麼學習畫那條線,
如果這樣想,就會知道這其實是一輩子的事,
並且再樂觀一點,那麼,
只要讓我身上還有一兩千塊,可以在下課後買書,試著找答案、方向,
又或者,周五上完我最喜歡但又沉重的刑總,可以翹掉智財看個電影,
又或者,周六周日睡到自然醒...等等,
甚至是跟我身邊的好同學們說無聊的垃圾話,
我就有力量繼續前進。
共勉之。
--
命運自己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53.157
※ 編輯: cptre 來自: 123.192.53.157 (11/29 12:4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