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數字人民幣將如何改變金融生態?
如果不想被追蹤到的交易,還是避開使用數位人民幣?
但對於中國人民來說,這應該是日常了,也無所謂會不會被追蹤。
----------------------------------------------------------
在開通數字人民幣支付的沃爾瑪超市中,消費者可以在自助收銀台終端設備上操作,在四種支付方式——微信刷臉支付、微信支付、電子禮品卡支付和數字人民幣中,選擇數字人民幣支付方式,然後打開數字人民幣APP進行掃碼付款。
在政府協助之下,數字人民幣場景開拓也十分順利。深圳羅湖區有3389家商户支持數字人民幣的支付消費,商户類型涵蓋商場超市、日用零售、餐飲消費、生活服務等。萬象城、沃爾瑪和kkmall等當地老百姓經常去的場所都支持數字人民幣支付消費。
數字人民幣錢包是廣義賬户概念,不鎖定到某個銀行,不需前往銀行開户,不需要綁定銀行卡,駕照、社保卡、身份證等可以標記身份的都可以成為賬户
數字人民幣收單後將免費轉入到商户在銀行開立的結算户,而且不收取收單的手續費。這點對於商户來説,誘惑力很大。要知道,對於一年有幾百萬或者幾千萬交易流水的商户,如果使用傳統第三方支付的付費提現功能,經營成本增加不少。
數字人民幣的可回溯性,就要求支付清算系統必須能夠上報數字人民幣在流通清算過程中經過的每一個機構、個人、清算關口,讓數字人民幣在央行清算系統中有一個全程中央記錄、覆蓋數字人民幣全生命週期記錄的日誌體系,這對於支付清算系統挑戰極大,要做很多改造,要建立各支付清算系統和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系統的連接。尤其是當數字人民幣交易規模達到千億甚至萬億規模的時候,日誌的記錄將遠超全國的電商系統的數據規模。必須要實現支付清算系統的高度自動化才能滿足數字人民幣的可回溯性需求。
數字人民幣的交易對中央銀行披露,意味着未來支付清算系統面向數字人民幣的信息留存僅限於發行機構級別,個人級別的數據將收歸於央行,貨幣流通信息進一步上浮。數字貨幣將能夠讓央行更好地執行中央政府的定向貨幣政策,並實現資金精準投放和流向監控。支付清算系統將更聰明地匹配中央政府的貨幣政策。
數字人民幣將推動跨境支付場景的自動化。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全球跨境支付市場的國際匯款規模以每年5%的速度持續增長,而且跨境支付的成本又居高不下,達到轉賬金額的7.68%。基於區塊鏈的跨境支付能夠提供可靠、安全、不間斷服務,減少了人工處理環節,縮短了清結算時間,將會明顯提高交易速度。同時,由於傳統跨境外支付模式中存在支付處理、接收、財務運營和對賬等成本,如果通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將削弱交易流程中的中介機構作用,提高了資金的流動性,實現了實時確認和監控,能夠有效降低交易環節中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對銀行來説,可以改善資本結構、增加盈利,對金融消費者來説降低了費用、提升轉賬速度,從而提升了服務滿意度。未來在跨境貿易、跨境轉賬等場景下,預計數字人民幣將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數字人民幣未來可以疊加類似於智能合約的智能技術,實現基於場景、特定條件的自動付款結算,比如核心企業和供應商結算應付賬款、不同分銷商之間的資金清算、分銷商和消費者之間的退款、分包商和農民工基於應付賬款的工資結算等。數字人民幣將能夠推動可信的金融互聯網發展。
https://www.gelonghui.com/zh-hk/p/418811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餐飲 直接成本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歐美人在1760年以前沒見過餐廳?】
WSJ有趣的歷史短文--「The Business and Pleasure of Dining Out」。
歐洲歷史自古沒有餐廳,古羅馬時期僅有類似路邊攤的熟食小販叫「thermopolium」,提供底層工人「帶了就走(to-go)」簡易餐點。
遭火山爆發掩埋的龐貝城(Pompeii)就挖出150攤thermopolium。
時間來到中世紀(Middle Ages),當時的歐洲依然僅有熟食路邊攤「cook shop」,如果要坐下來吃飯,只有修道院或部分小酒館有提供餐點,但不能點餐,主人提供什麼就得吃什麼。並不存在現代意義的餐廳 -- 有專職廚師、服務生與菜單。
當時的朝聖者旅行指南就說明富裕的朝聖者務必自帶廚師隨行。
西元十世紀到十三世紀,歐洲人如要找這種現代化餐廳,只能上中國(宋朝)開封,那兒有各種菜系的專業餐廳,滿足旅客官員不同餐飲宴會甚至舉行會議需求。
歐洲要等到1760年代,才首先在法國出現可以坐下點餐的餐館。這種新興服務供應者稱可以提供讓客人恢復身體健康(法文:restaurer)的濃湯或清湯,這也是為什麼英文的餐廳一詞是"restaurant"。
1782年,西方世界終於由Antonie Beauvilliers設立第一家現代意義的餐廳 -- 「La Grande Taverne de Londres」,基本上就是複製法國宮廷的菜色與服務方式。很類似民國初年北京市有的「仿膳飯莊」。這也是為什麼在19世紀以前,西方語言中"restaurant"這個詞專指「販賣法國大菜的高級場所」而非一般餐館。
美國則要等到1830年才有第一家餐廳落腳紐約市,由Delmonico兄弟開設。Delmonico's也是第一家提供「單點(la carte)」與「定食(prix fixe)」的餐廳,對19世紀的美國人而言是從未聽聞過的新奇體驗!
20世紀初美國禁酒令(The Prohibition)害得幾萬家美國餐館關門,這段期間(1920~1933)僅有違法的私酒館(speakeasies)與家庭餐廳得以生存。
法律經濟學談的禁酒令惡法怎樣催生美國最大幫派黑手黨,甚至禁酒令之所以得以憲法修正案形式通過國會與當時美國婦女首次享有投票權有關...等等題目我過去都談過,此處就不重提。
這邊簡單提兩句經濟學觀點:
I 歐洲之所以幾千年沒有如中國發展出餐飲業的根本原因就是「太窮」。由以下這張歷史GDP圖可以看出,1600年以前歐洲的收入都低於中國,尤其中世紀西歐收入只有中國的1/3。整體社會租值太低時,餐廳的上頭成本不但無法回收,甚至連直接成本要損益平衡都很難。
II 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曾針對某台中高檔餐廳尚未開幕就倒閉事件,批評該餐廳「有錢裝潢沒錢發薪水」。
此教授經濟學觀念不足之處我在2017年「象牙塔教授,這叫消費者盈餘榨取」一文解釋過,轉貼部分如下:
很明顯論者壓根就沒有開店的經驗,以為人力是隨時請隨時有,而且來就能上線工作毋須教育訓練也不用過濾的。
我自己曾經為了在信義區開百貨公司專櫃,104等求才管道花了幾萬元刊登,2個月內面試將近幾十位求職者,超過9成根本不能用。能用的一成,你還得跟大品牌競爭 — 人力通常更願意去知名品牌大公司工作,無名中小企業甚至要開出比大公司更高的薪水才請得到或留得住人。可是增加的人力成本很可能也吃光獲利。
請人哪那麼容易?
同時這位大教授也沒有經濟學成本的觀念(特別是上頭成本與營運成本),才會說出「花大錢裝潢然後不喜歡花一點小錢請人」這種話。
裝潢費用屬於上頭成本,是下注之前對於市場判斷與定位的成本,一旦下了注要開檔,這個成本對於經營者的行為在經濟學上已經失去任何影響,因為這已是歷史成本,而歷史成本不是成本。經濟學看的機會成本永遠是指「對未來選擇的最高代價」。
裝潢後如果人力無法支應,開門營業帶來的收益不足以cover日常營運成本,甚至因人力素質未達標準可能砸了招牌商譽的風險下,理性經濟決策當然是暫停營業!
我不認為這篇新聞中的苦主全是因為一例一休而出現人力問題,我推測他們應該本來人力就很吃緊了,可是越趨僵化的台灣勞動法規使得經營難度大大提高。
開了店可用人力資源無法完美供應,在百貨公司業界是早就存在這種狀況。樓管一般會在新櫃開張但人力不足情形下幫忙調度借人,這也是樓管的工作權責範圍之一。反過來想,如果此類狀況不是常發生,那百貨公司也不會設置樓管負責這部份的調度工作。
也就是說,真實世界中此類狀況遠比這些象牙塔裡的學者所知來得實際而頻繁。從經濟制度分析角度來看,缺乏彈性的勞動法規的確會加劇與惡化這種困境。
台灣很可悲的,是參與政策決定的環境中竟充斥這類毫無經營經驗的人,還說話最大聲。
文章連結:
https://wp.me/p7TW6D-116
餐飲 直接成本 在 Rabbie 創業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看清楚話術
【話術講的成本跟真正的成本不一樣】
http://www.agrifood.life/archives/1199
近來有許多起網路上的攻訐,指責廠商是不是賺的是暴利。從前一陣子的葉黃素膠囊,有品牌指責他廠賺很大,韋恩已經嘗試說明成本的差異會在哪裡 https://www.facebook.com/…/a.18799023522…/2300141760242491/…;而這一陣子因為多起農產品滯銷事件,有很多顏色鮮明的粉絲頁出來指責中間有菜蟲,合作社或是運銷商賺得是暴利;更久遠的更是從吳音寧進入北農開始,就大張旗鼓的說要抓「菜蟲」。但是這幾年下來到現在,菜蟲也不見抓到半隻,但是最近指責中間商暴利的粉絲頁們卻聲量越來越大。
韋恩深以為憂,所以想要出來為大家從財報的觀點說明一下食農業的成本結構,韋恩認為,指責者恐怕是惡意扭曲了所謂「成本」的觀念,讓觀眾收到錯誤的訊息,以為成本距離售價有非常大的空間,這其實不符事實。
這故事其實可以從2009年消基會發布的一則新聞「成本3元賣30 「菠蘿麵包太貴,消基會:不降價將抵制業者」說起,當時消基會抽查市面十九家麵包店所售的菠蘿麵包後,批評售價不合理,「消基會秘書長吳家誠昨說…該會計算菠蘿麵包原料價格,六十公克麵包成本不到三元,順成同份量賣二十一元,全聯僅賣九元,呼籲業者:不要賺經濟困境財!」韋恩知道應該絕大部分的人都會啞然失笑,因為明眼人都會知道消基會的說法不合理:
1. 商品的售價不盡然要反映成本,售價裡還含有許多無形的如品牌資產或是服務等等,所以很多知名品牌如可口可樂、蘋果電腦硬是賣得比人家貴,台灣如果要進化成知識經濟、服務業經濟,不可不知這件事。
2. 成本不是只有原料成本,人工、行銷、管理都是成本,台灣如果要擺脫低毛利的代工經濟模式,更要有這樣的正確觀念。
如果大家知道這批評不合理,回頭來看最近批評葉黃素或農產運銷廠商賺暴利是不是模式也很像? 因為基本的批評都是,我葉黃素原料成本才多少多少錢,人家末端賣很貴;或是收購農民一顆鳳梨才多少錢,合作社拿去賣了幾倍價。批評的共通點都是原料成本那麼低,廠商卻賣了很貴,這不合理;但是一般老實的廠商只會說,我的成本還是不低啊,我也只是賺個薄利。這中間最大的落差是「惡意批評者講的成本與廠商講的成本根本是兩碼子事! 」但是許多人惡意不講清楚,從中作為鬥爭資本,獲取政治利益。
韋恩在此為大家說明從公司管理財報的原則,成本其實包含很廣,主要可以分成幾大類:
1. 銷貨成本: 包含了原料成本、包裝成本、生產人工、硬體設備的折舊攤提、倉儲成本、貨運成本等等,這些叫做直接成本。
2. 營運成本: 包含了員工薪水、廣告行銷費、維修保養、辦公室租金等等,這些叫做間接成本。
3. 利息成本: 公司需要資本運作,因此會有利息支出。甚至在韋恩之前任職的外商,甚至還要嚴謹地認列一筆固定比例的金融機會成本。
所以說一個公司到底賺不賺錢? 收入如果只有減掉(1) 銷貨成本後那只是叫毛利,這樣看是不準的。必須要再扣去(2) 營運成本(3) 利息成本才會等於公司的稅前淨利,而公司再繳所得稅後,才會得到稅後淨利,這才是屬於公司股東真正賺到的錢。
所以很多企圖帶風向者,只拿原料成本出來說嘴,讓人誤以為售價扣掉原料成本就是廠商的利潤,這種說法是極度不公平的。像餐飲業食材的成本可能占售價的3-4成,食品業原料成本可能占售價的2-4成等等,所以原料成本的高低結構還是要看產業特性、還有公司經營策略、競爭環境等眾多條件而定。
韋恩可以帶領大家看看食品業許多標竿公司的財報了解看看,讓大家判斷一下:
1. 營養龍頭的佳格,從該公司2018年第4季的損益表可以看出,銷貨成本占了(銷貨收入的)69.81%,所以毛利為30.19%;營運(費用)成本占了18.67%,因此稅前淨利為13.45%,真正的稅後淨利是10.86%。
2. 畜產龍頭的卜蜂,從該公司2018年第4季的損益表可以看出,銷貨成本占了(銷貨收入的)86.54%,所以毛利為13.46%;營運(費用)成本占了7.44%,因此稅前淨利為6.16%,真正的稅後淨利是4.69%。
所以這能說是廠商都暴利嗎? 我想這樣的利潤應該算合理,甚至低於一般人的想像吧。當今真的是一個薄利時代,只有幻想文才會把所有廠商塑造成暴利的怪獸。韋恩雖然不是會計專業,只是用自己理解的管理角度為大家分析。希望大家要有自己的批判。
韋恩知道許多網軍看不懂財報,或根本也不想看財報,只想打泥巴戰。韋恩還是期盼消費者能夠自己判斷,不要輕易隨惡意操弄輿論者起舞。也奉勸有政治目的的網軍,不要為了自己短期的利益,用惡意的鬥爭手腕摧毀了社會的秩序,砸垮了大家互信的基礎,對台灣有百害而無一利。
而政府真正該做的是塑造一個良好的產銷環境,讓產方與銷方能夠健康的合作,政府絕對不該出來帶頭喊抓菜蟲,挑起產方與銷方的對立鬥爭,實際無異於產銷秩序,對消費者也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