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那些中國方言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朱思思
馬鈴薯、薯仔、土豆、洋芋,哪個說法是對的呢?
答案是以上皆是,因不同方言中有不同的使用習慣而有不同的名稱。一般來說,「馬鈴薯」(potato)是統稱;而「薯仔」是香港、廣東等粵方言地區慣用的稱呼;「土豆」則是東北一帶等使用官話方言地區的流行稱呼;而「洋芋」的叫法常見於台灣地區,在吳、湘方言中也是常用叫法。關於「馬鈴薯」稱呼不止於此,有興趣的同學可参考項夢冰、周焊培〈漢語方言裏的馬鈴薯〉等文章,今期先帶大家了解一下甚麼是「方言」。
方言,以字面而言就是「地方使用的語言」,據《漢語大詞典》中「方言」詞條解釋:「語言的地方變體。一種語言中跟標準語有區別的、只通行於一個地區的話」。「方言」可以說是相對於「標準語」,同時又是集中在一個地區發展成具特徵的「通行語言」,如王維〈早入榮陽界》詩言:「人見風俗,入境闻方言」。
十大地方通行語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同時有着悠久歷史,故而發展出不下數百種方言,有的隨着時間而消失,有的則合而為一,發展成更趨成熟的語系。時至今日,各種方言仍不斷地在發展、變化。早在1900年,學者章炳麟於《書》提出將漢語方言分為十區;後有不少學者提出「七分」的說法,長時間為方言學界普遍接受。就官方而言,200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除確定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外,也依此說,將方言分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閩方言。但如上文所言,語言無時無刻都在變化,故2017年教育部發布《中國語言文字概況》中(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將漢語方言分為十大方言: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方言、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平話土話。
普通話VS方言
說到方言之間的差異,一般體現於詞彙、語法(如語序)、句式等各個方面的不同。前文提及的「馬鈴薯」,就是方言詞彙使用差異的典型例子之一。諸如此類,常在生活中引起不少的趣事,例如「土豆」在東北地區是馬鈴薯,但在台灣或福建等地區,因「土豆」和「花生」在閩方言的發音類似(近似粵音「拖逗」),所以有時「土豆」在當地指的其實是花生。
不過方言皆源自共同的母語——古代漢語,因地理、歷史、社會等種種因素而漸漸有異,可謂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詞彙、語法方面彼此都存在一定的對應規律。
小總結
每種方言均承載着特別的歷史、文化等內涵,繼而組成博大精深的漢語言系統,這是決決中華悠久歷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雅俗之別,卻無優劣、高低之分。如今隨着時代發展,人口流動更勝從前,即使不必到訪當地,也能在生活周邊聽到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講着不同的方言,對此我們應予以尊重、珍視每一種不同的方言。
(本文曾於2020年12月11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悅讀語文 #方言 #土豆 #馬鈴薯 #薯仔 #洋芋 #土豆仁湯 #牛奶煮花生 #七大方言 #十大方言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錄低香港 Doc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日本北海道登別地獄谷,酒店附近購物街見一家靈體!(靈凶翻騰半夜講呢啲 D100) \ 北海道(日語:北海道/ほっかいどう〔ほくかいだう〕 Hokkaidō */?, 發音 說明·資訊)是日本最北端的一級行政區,亦是日本現時唯一以「道」取名的行政區劃,道廳所在地是札幌市。全境面積83,423.84平...
香港古代名稱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歷史大人物 | 郭守敬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高靜霞老師
生平事迹
郭守敬自小就受到祖父的良好教育,後來他更被送到邢臺附近的紫金山,跟隨大學問家劉秉忠、張文謙等人學習天文水利。
當時,元世祖廣納人才,推動連串發展農業的措施,效力朝廷的劉秉忠、張文謙於是向元世祖推薦郭守敬。郭守敬初次面見元世祖,就提出六條水利建議,統統得到採納。他在水利方面成就卓著,治理了大小河流上百條,並且完成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運河——京杭大運河的開通。
而農業生產又與天文曆法密切相關,為了準確編曆,郭守敬和同窗王恂等人進行了一次歷時四年的大規模天文測量。1280年,一部精確的曆法——《授時曆》終於面世,其精密度與今日通行的公曆相當,但比西方早採用了300多年。
金句名言 |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劉備曾說:「我有了孔明,像魚得到了水一樣。」這是成語「如魚得水」的出處,比喻遇上跟自己投合的人或很合適的環境。
郭守敬一生可說是「如魚得水」的最佳詮釋。他本身就是天資聰穎的科學奇才,後來遇上師生提攜、精英協作的團隊,更深得帝皇欣賞及信任,可隨心所欲從事科學研究,取得巨大成就。
活學活用
《授時曆》以365.2425日為一年,距近代觀測值僅差25秒。《授時曆》並確定以一年的1/24作為一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與古時農民生活息息相關,但其實它並非從屬農曆,而是根據公曆劃定。我們平常聽到的夏至、冬至、小暑、大暑,都是節氣名稱。
郭守敬治理了大運河,那麼隋唐大運河到底是怎麼「拉直」成京杭大運河的呢?敬請關注明天同一時間的文章。
(本文曾於2020年10月22日在星島日報「陽光校園」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歷史大人物 #祖沖之 #天文曆法 #大明曆 #圓周率 #古代數學家 #古代天文學家
香港古代名稱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南美洲 #世界遺產 #國家公園 #河流地形
伊瓜蘇,大瀑布
(三國交界各有一個該國國旗塔柱)
伊瓜蘇河(葡萄牙語:Rio Iguaçu,西班牙語:Río Iguazú)位於南美洲🇵🇾巴拉圭、🇦🇷阿根廷和🇧🇷巴西的交界處,是巴拉那河的支流。伊瓜蘇這個名稱意思是「大水」。
伊瓜蘇河口一帶輻射開去的三國邊境地區:包括巴西的伊瓜蘇市(Foz do Iguaçu)、阿根廷的伊瓜蘇港市(Puerto Iguazú)及巴拉圭的東方市(Ciudad del Este)
東方市為巴拉圭第二大城,僅次於首都亞松森,亦是眾多拉丁美洲城市中,亞洲裔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其中有數千人來自台灣。
瀑布兩側的國家公園於1984年(阿根廷)和1986年(巴西)被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世界遺產。這些國家公園保護僅存的大西洋熱帶雨林。其旅遊業是當地重要的經濟來源。這些國家公園擁有非常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僅已知的蝴蝶種類就達800種左右。
當地有流傳著以下兩個傳說:
古代酋長的女兒愛上了聰明英俊的青年,卻得不到酋長的同意,於是揮淚投進伊瓜蘇河以示對愛情的忠貞不渝,而她灑下的眼淚也化作終年飛流的瀑布。
古代一位叫做奈比(Naipi)的女子與一個叫做塔羅巴(taroba)的男青戰士相愛,女子美麗異常,招來當地水神,一條叫做恩波宜(M`Boy)的大蛇的窺視,在祭神典上,塔羅巴划船帶著奈比在巴拉那河上逃命,大蛇為之大怒,追趕之中化作大瀑布,使小舟從高空跌下,塔羅巴化身為懸崖上的一棵樹,奈比則成為懸崖下的一塊石頭,只有在彩虹出現時二人方得相聚。有趣的是大瀑布水流湍急兇猛,幾乎天天都能見到彩虹。
有多部國際電影都有在這條瀑布拍攝取景。包括:
1979年——太空城(Moonraker),是007詹姆士龐德電影系列的第11套電影。
1986年——教會(The Mission)
1997年——香港導演王家衛的同志電影《春光乍洩》(Happy Together)。電影裡將伊瓜蘇瀑布之飛瀑情況作近鏡拍攝,為時長達3分鐘,使部分觀眾慨嘆這是所謂「王家衛的藝術」。
1997年——(Mr.Magoo)
2006年——邁阿密風雲(Miami Vice)
2016年——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
Wikipedia
香港古代名稱 在 錄低香港 Doc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日本北海道登別地獄谷,酒店附近購物街見一家靈體!(靈凶翻騰半夜講呢啲 D100)
\
北海道(日語:北海道/ほっかいどう〔ほくかいだう〕 Hokkaidō */?, 發音 說明·資訊)是日本最北端的一級行政區,亦是日本現時唯一以「道」取名的行政區劃,道廳所在地是札幌市。全境面積83,423.84平方公里[3],是日本面積最大的一級行政區。北海道的人口有534萬人[4],是日本人口第八多的一級行政區。北海道亦可以指該行政區所在的島嶼。北海道本島和本州、四國、九州並為日本四大島嶼,面積77,983.92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積第二大島嶼[5],亦是世界面積第21大島嶼。
北海道的原住民愛努人在過去曾將北海道和庫頁島、千島群島等愛努人居住的地區統稱為阿依努茅希利(阿伊努語假名:アィヌモシㇼ,轉寫:Aynu-mosir),意為人類居住之處。而和人(日本古代居民)則稱愛努人為蝦夷,稱北海道為蝦夷地[6]。此外和人還曾使用過渡島、越渡島等名稱代指北海道[7 ...
相關香港新聞:
#地獄谷 #日本滑雪 #靈凶翻騰半夜講呢啲
香港古代名稱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畲族(「畲」音蛇)或稱為山哈,唐代稱蠻獠。中國東南少數民族,中國大陸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數民族。畲族漢化取漢姓後很多以四大姓氏鍾姓、藍姓、盤姓以及雷姓作為畲族漢姓。多數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發源地,畲族在古代時遷入華南各地,唐宋明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以及浙江山區等。畲族世居地分布於福建、浙江、江西、貴州、廣東和湖南六省,其中尤以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最為集中。畲族人口在中國大陸31個省市區均有分布,其中人口分布前三位省份:福建省有畲族375,193人,占畲族人口的52.8%,列福建第一大少數民族;其次是浙江省,有畲族170,993人,占24.1%,列浙江第一大少數民族;第三是江西省,有畲族77,650人,占10.9%,列江西第一大少數民族。很大量漢化後亦進入珠三角、香港、澳門等地。畲族是中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稱山哈,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曾發動史稱蠻獠嘯亂等延綿泉、漳、潮三州的反官府事件,成為後世閩南小說《平蠻十八洞》的題材。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泛稱「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稱謂,「畲」指的是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也是畬族的生產方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做民族劃分之後,畬族統一稱為「畲族」。畬族有本民族語言,沒有文字,通用漢文,在古代使用畲語,現今則大多改為使用畲話。語言學家所說的畲語,不屬於漢語,僅在廣東博羅、增城、惠東、海豐一小部分自稱「活聶」的人群中使用,使用者僅有數千,是一種瀕臨消失的語言。畬語與炯奈語最接近,屬於苗瑤語系苗語支。畲族人口通常使用一種被為畲話或畬民話的語言,與客家語的淵源很深,也有學者認為是客家語的一種方言。而客家人在古代指一切外來客籍漢人,現在東南的少數民族仍稱土籍漢人為民家人,客籍漢人為客家人,如在明代時移入雲南的官話人群現在都是叫客家人,而畬客指受客家人影響,太多已經不會母語活聶話只會客家話的畬族,不同地區的畬話都受到鄰近地區的主要漢語方言(如吳語、閩語、客家語)很多影響,但文法上有差異及夾雜較多非漢語詞彙。學者專家認為這種稱為畲話或是畬民話的語言的歸屬應為漢藏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