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幽探秘:坪洲勝利灰窯廠】
雖然坪洲曾為全港最大規模的灰窰集中地,但這段輝煌的灰窰業歷史,只留下一座破舊的灰窰廠遺址作為見證。
根據記載,早在唐代香港的離島已有人以蠔殼、蜆殼和珊瑚等為原材料燒製石灰,除了能燒煉成建築材料外,還可用作肥料、殺蟲劑及除草之用。而灰窯就是以耐熱建材築成的灶,用作燒煉石灰。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灰窰業為香港四大初級產業之一。
由於坪洲四面環海,天然資源豐饒,有大量蜆、蠔棲息於附近,因而成為坪洲發展灰窰業的有利因素。於十九世紀末,坪洲的灰窰工業抬頭,於全盛時期,島上設有多達十一間灰窯廠。然而,到了1950年代,由於不敵中國及日本入口英泥競爭,灰窰工業日漸式微,繼而陸續關閉。
當年坪洲的灰窰業,以位於島北的大利灰窰廠及南灣尾段的勝利灰窰廠最具規模,而後者則是坪洲現在唯一一個僅存的灰窰廠。勝利灰窰廠建於近半世紀以前,現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廠房裡有兩棟房子,其中一棟有兩層高,可略知當時工廠的規模。根據當地居民憶述,灰窯廠附近位置終天都被灰霧覆蓋。可是從現時的照片可見,灰窰廠外牆剝落,工廠的石刻招牌除了「勝利」兩字,其他字亦已難以辨認。從外窗窺視進去,工廠內部牆壁斑駁,木梯破舊,窗框、鐵閘早已佈滿鐵鏽,似乎即使有三級歷史建築的認評亦無助古蹟的保育。
而當天阿蹤、阿蹟尋訪勝利合記石灰窯廠時,人煙罕至、雜草叢生,遺址前方更設有地盤,泊有推土機及堆有沙石,似乎若想一睹這座灰窯廠的話,可要把握時間了。
香港工業式微的因素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應積極發展本土漁農業
陳偉業
開埠初期,漁農業在香港扮演重要角色。隨着經濟發展,在城市化及工業化的大環境下,漁農業衰落在所難免,但政府眼見漁農業日漸式微卻袖手旁觀,此種二世祖的態度實令人齒冷。
保護香港漁農業,除了基於尊重及保護集體回憶外,還有戰略性因素。現時世界各地政府均會就食物供應制訂戰略性策略,確保本地生產足夠糧食應付不時之需。基於上述原因,即使在一些農地有限及高度工業化的亞洲國家或地區,糧食自給率亦不會低於百分之十,例如南韓的糧食自給率為百分之二十六,台灣為百分之三十三。與此相比,香港的糧食自給率只有大約百分之七,絕大部分糧食均依賴內地入口,價格操弄於少數入口商手中,市民受盡宰割,苦不堪言。
近年全球食物供不應求,糧價持續飆升,不少高度依賴糧食入口的已發展地區,亦設法增加糧食自給比率。新加坡與香港一樣,糧食自給率不足百分之十,該國政府眼見糧價不斷上升,早於二○○九年成立基金資助本地漁農業,並訂定明確目標,務求在五年內將蔬菜自給率由百分之七增至百分之十,鮮魚自給率由百分之四增至百分之十五。
與新加坡相比,香港現時荒廢農地不少於四千公頃,而且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當局卻沒有好好珍惜,不但任由內地人在港內非法捕魚,亦未曾積極地將荒廢農地發展成有生產力的農業用地。
有見及此,筆者曾多次向當局建議應效法其他先進地區,主動發展本地漁農業。政府可協助農戶發展高增值農產品,並在遠離民居的地區發展畜牧中心,設立現代化養殖場,集中飼養禽畜,穩定肉類供應之餘,亦可善用禽畜的排泄物發電,一舉兩得。此外,政府亦可協助漁民發展多元化漁業,例如拓展海膽養殖業、深海養殖業等,既可創造就業機會,亦可提升本地漁業競爭力。
筆者雖多次建議政府訂定戰略性的糧食政策,但當局充耳不聞,致使各類食物價格不斷飆升。當局必須打破僵化思維,以創新方法重建漁農業,才可改變糧食供應任人魚肉的厄運。
香港工業式微的因素 在 香港工業萌芽約在20世紀初,香港的製造業開始慢慢發展起來 的推薦與評價
《有感而發》 70~80年代的工業大廈內人流會比現今少嗎? ... 香港工業經歷了起飛、興盛、衰落,其發展與本地、周邊以至國際的經濟及政治社會 ... 香港工業式微?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