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價值能用金錢衡量嗎
烏茲別克、哈薩克從蘇聯的統治下獨立不過短短26年,但無論從文物保育的數量、質量都令人歎爲觀止。反觀香港,歷史文物從來並非政府所關注的項目,只要稍微涉及經濟發展,這些文物或許就瞬間變得一文不值……即使是集體回憶,亦難逃此劫。無論是喜帖街、尖沙嘴前水警總部等等均是活化失敗的結果。
-----------------------------------------------------------
如果喜歡我們分享的歷史知識故事,歡迎進入「知史網」→「知史樂園」→「遊歷學習」閱讀全文,謝謝!
https://www.mychistory.com/e001/e0011/s0080
-----------------------------------------------------------
#知史 #中國歷史 #遊歷學習 #烏茲別克 #哈薩克 #文物 #集體回憶
香港活化失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城市論壇與歷史空隙 | 在Patreon上的盧斯達】
據報香港電台會停播歷史悠久的戶外論政節目《城市論壇》。
對這件事有兩種做法。第一種是港英政府的陰柔做法。據說香港人和英國人有過類似外交的往還,有香港人提議英方如果要加強公營傳媒的公信力,就應該容許傳媒機關「平衡報道」,民眾從中看到一定批判性,才會認同其公信力,官方才可以傳達到官方立場。
這涉及對一切的研判:公共機構一定的自主性,是對於政治穩定有助益還是有害?第二種做法,由最近的輿論風向具體化:不管是港台還是其他機構,例如公開表演場地管理機構,公務員一向的做法是政治中立,按本子辦事。
香港人認為非政治化就是一種忠誠,英國人統治沒要求香港人愛英國,中國文革後改革開放,也是現實主義,你們對中國有一些文化上的認同感已不錯——當時是這樣。但新的要求是認證公共機構是統治機關當然部份,要對大是大非問題有政治認識,機構的某些行為被列入負面清單,而機構也透過工作表示其政治覺悟。
獨立歌手們被拒絕開騷,和港台一些人被排擠離職是同一件事。因為現在重新確立的標準是將港台看成一個政府機關,認為不容許公家機關唱反調是天經地義,並且這種自主性其實是需要整理的亂象,危害到穩定。
對第一種做法而言,港台唱某些反調反而有助政府公信力。英國也不是不在乎政治穩定,只是他們像一個會忍耐拿更多糖的小孩,她知道忍一時之後可以獲得更多。
在一個相對風平浪靜的時代,曾經有不同的人嘗試過活化或「使用」城市論壇,變化在城市論壇之內和之外同時出現。後來活化行動究竟 exactly 何時正式完結,或者也是一宗要調查的歷史題。支持民主和支持穩定大於一切的意見,也曾一度成功在節目中發聲。
會有很多口音難辨的叔叔伯伯搶著發聲,也有希望出鏡後可以有槓桿增幅的年輕人。這些都是回憶,城市論壇讓不同平行時空的香港人發現了彼此,雖然這發現令雙方都不舒服。
城市論壇一度再被活化,不只是新一輪意識形態對抗的舞台,也提早揭穿了世代之間越來越不咬弦的現實。反對「地產霸權」以及洪水般熱錢湧入,也相繼出現。當時香港人依據制度去走自己的劇本,政客也早就入局,議席穩定,亦沒有今日憂慮,也不太需要依賴在外面發聲,他們在議會裡就可以上演。
那麼對職業政客不太滿意,想夾實他們的素人就會去城市論壇發聲,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模式,對政客施加壓力,再進一步就自己選舉。
素人在 14 年之前已隱約起來。後來選舉空間開始收窄,那麼在城市論壇發聲的路線似乎也已經過去。人們說在某個階段,人們從政就像做意見領袖,而很多從政者也的確是意見領袖,這都回到了港台或者整個港英以來的政府,並沒有真正開放這件事,或者只開放一代,從政者從來負責被諮詢,後來的人不意見領袖化,又能如何?
現在議會就會談論年輕人講粗口道德敗壞的問題,這些人也是意見領袖。意見領袖的麻煩是要有意見和很多意見,但議員怎麼都要有意見,扮都要有。諮議制度給你發聲,但發聲後可能會失望,反而從來沒有發聲過就不會有成功或者失敗。
接納意見本來可以增加接納者的認受性,但也會成為流失血液的傷口。所以堵住傷口的方法是減少體制內文化和意識流動的速度。
近幾年也引爆了很多家庭糾紛,大家發現大家對很多事的分歧只是長期沒有提起而隱藏,當時維園阿伯和後生仔女的語言衝突,後來在家庭中發生,一切後來揭盅時更加承受不了。上一代應該是預計自己人生走完之前,香港這一切才發生。城市論壇可以代表很多事物,形勢已經越過了它,而香港人其實同樣也越過了它。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新書:https://tinyurl.com/eyd9258v
香港活化失敗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城市論壇與歷史空隙 | 在Patreon上的盧斯達】
據報香港電台會停播歷史悠久的戶外論政節目《城市論壇》。
對這件事有兩種做法。第一種是港英政府的陰柔做法。據說香港人和英國人有過類似外交的往還,有香港人提議英方如果要加強公營傳媒的公信力,就應該容許傳媒機關「平衡報道」,民眾從中看到一定批判性,才會認同其公信力,官方才可以傳達到官方立場。
這涉及對一切的研判:公共機構一定的自主性,是對於政治穩定有助益還是有害?第二種做法,由最近的輿論風向具體化:不管是港台還是其他機構,例如公開表演場地管理機構,公務員一向的做法是政治中立,按本子辦事。
香港人認為非政治化就是一種忠誠,英國人統治沒要求香港人愛英國,中國文革後改革開放,也是現實主義,你們對中國有一些文化上的認同感已不錯——當時是這樣。但新的要求是認證公共機構是統治機關當然部份,要對大是大非問題有政治認識,機構的某些行為被列入負面清單,而機構也透過工作表示其政治覺悟。
獨立歌手們被拒絕開騷,和港台一些人被排擠離職是同一件事。因為現在重新確立的標準是將港台看成一個政府機關,認為不容許公家機關唱反調是天經地義,並且這種自主性其實是需要整理的亂象,危害到穩定。
對第一種做法而言,港台唱某些反調反而有助政府公信力。英國也不是不在乎政治穩定,只是他們像一個會忍耐拿更多糖的小孩,她知道忍一時之後可以獲得更多。
在一個相對風平浪靜的時代,曾經有不同的人嘗試過活化或「使用」城市論壇,變化在城市論壇之內和之外同時出現。後來活化行動究竟 exactly 何時正式完結,或者也是一宗要調查的歷史題。支持民主和支持穩定大於一切的意見,也曾一度成功在節目中發聲。
會有很多口音難辨的叔叔伯伯搶著發聲,也有希望出鏡後可以有槓桿增幅的年輕人。這些都是回憶,城市論壇讓不同平行時空的香港人發現了彼此,雖然這發現令雙方都不舒服。
城市論壇一度再被活化,不只是新一輪意識形態對抗的舞台,也提早揭穿了世代之間越來越不咬弦的現實。反對「地產霸權」以及洪水般熱錢湧入,也相繼出現。當時香港人依據制度去走自己的劇本,政客也早就入局,議席穩定,亦沒有今日憂慮,也不太需要依賴在外面發聲,他們在議會裡就可以上演。
那麼對職業政客不太滿意,想夾實他們的素人就會去城市論壇發聲,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模式,對政客施加壓力,再進一步就自己選舉。
素人在 14 年之前已隱約起來。後來選舉空間開始收窄,那麼在城市論壇發聲的路線似乎也已經過去。人們說在某個階段,人們從政就像做意見領袖,而很多從政者也的確是意見領袖,這都回到了港台或者整個港英以來的政府,並沒有真正開放這件事,或者只開放一代,從政者從來負責被諮詢,後來的人不意見領袖化,又能如何?
現在議會就會談論年輕人講粗口道德敗壞的問題,這些人也是意見領袖。意見領袖的麻煩是要有意見和很多意見,但議員怎麼都要有意見,扮都要有。諮議制度給你發聲,但發聲後可能會失望,反而從來沒有發聲過就不會有成功或者失敗。
接納意見本來可以增加接納者的認受性,但也會成為流失血液的傷口。所以堵住傷口的方法是減少體制內文化和意識流動的速度。
近幾年也引爆了很多家庭糾紛,大家發現大家對很多事的分歧只是長期沒有提起而隱藏,當時維園阿伯和後生仔女的語言衝突,後來在家庭中發生,一切後來揭盅時更加承受不了。上一代應該是預計自己人生走完之前,香港這一切才發生。城市論壇可以代表很多事物,形勢已經越過了它,而香港人其實同樣也越過了它。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新書:https://tinyurl.com/eyd9258v
香港活化失敗 在 【灣仔失敗活化下集】舊灣仔街市|利東街|CRUST Italian ... 的推薦與評價

利東街作為囍帖街或印刷街的主題,是 香港 很獨特的一條街道。 ... 【灣仔 失敗活化 下集】舊灣仔街市|利東街|CRUST Italian 正宗拿坡里菜(內有menu) ... ... <看更多>
香港活化失敗 在 《香港新活力》第1集:致力保育活化歷史建築變打卡潮點 的推薦與評價

香港 致力保育和 活化 歷史建築,位於中環荷李活道,有150多年歷史,前身是中區警署建築群的「大館」。在2018年 活化 成集藝術和歷史元素於一身項目, ... ... <看更多>
香港活化失敗 在 【PMQ是否已失敗?保育活化與商業化的迷思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PMQ是否已失敗?保育活化與商業化的迷思】 中環古蹟活化案例#PMQ,在開放一年後的今天,經營慘澹。 從香港走向國際的本地品牌Chocolat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