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人旅:令和関西篇⑤〉
令和關西旅程的第一個行程是一早預約好的大阪造幣局,可是看的不是觀光客們聞名已久的櫻花,而是英國殖民地年代的香港歷史。
話說去過大阪好多次,都沒有去過造幣局。
去年參加了香港日本文化協會侯清儀先生主講的〈從香港出發的明治維新〉之後,發現原來想讀以前的香港歷史還可以走去大阪造幣局。
網友告知工場建學要報名,所以預早一個月挑選了比較少人的時段。只不過冒失的我又犯了一個錯誤:沒有留意博物館閉館時間,每個月只有一天的休息都給我碰上了!
早上9:00在造幣局集合,大部份參加者都在8:50左右齊集安安靜靜等待導掌員帶領進入房間看影片。
造幣局顧名思義就是製造硬幣的地方,除了製造硬幣之外還有勳章以及紀念金幣等等都在這個工場製作。
通用貨幣分開硬幣和紙幣的日本,除了在大阪這個工場製作硬幣之外還有位於廣島以及埼玉的工場;至於紙幣由於是完全不同的技術會在國立印刷局印製,該局還會印刷各種護照以及郵票等等。
之前在日本Twitter引起大批網民轉發的「很大唷!500円」原來還有很多同鄉:在影片播放室裏面就有一整套為了慶祝2020年奧運推出的100円硬幣模型。如果把這些100円硬幣都要帶出街的話,大概需要一個行山背囊了(笑)。
但是最引起大家興趣的還是那個使用黃金製作、寫着10,000 円但實際上要140,000円才買到的令和新金幣⋯的模型。
參觀工場的時候,學習到很多關於日本現在市面流通的硬幣的資訊,尤其是500円原來有非常多學問在裏面:例如從上面或者從下面看兩個「00」有不同的圖案、側面看的凹凸條紋原來是斜的!
講到貨幣又怎麼不會講到消費稅?從戰後開始日本物價的圖表以及製作硬幣的數量都可以在工場裏面看到簡單明瞭的圖表,亦會透過導賞員小姐的說明介紹給各位參觀者。
剛才講到在大阪造幣局找尋香港歷史,其實就是明治維新剛剛開始時候。
在走入工場之前的一段路,導賞員會告訴大家明治天皇御覽過哪裏的紫藤花、開業時期的煤氣燈、還有現在已經看不出是依着小河建成的正門⋯
有點驚喜的是前往工場途中路過博物館(當日沒有開放)的時候,導賞員介紹門口黑色及青綠色的分別是法國以及德國的古董機器,明治維新的時候大阪造幣局向當時已經有高度歐化的地方——香港購買。
根據上文提到的講座個人研習,我知道由於有英國政府以及商家支持,香港曾經在1864年有過造幣局,只不過造幣局在兩年之內蝕錢關門大吉土地賣給渣甸。
造幣局的機器購入四十萬元、最後以六萬元平賣正值明治維新年代、經濟都要革新的大阪造幣局。今時今日這個大阪櫻花盛放的名所還保留着當年香港平賣過去的古董機器。
當年在香港造幣局的負責人Kinder以及他的團隊亦被日本政府高價聘請前往當地指導鑄造硬幣的工業。
工場裏面還有另一個地方提到英國殖民地年代的香港。
現在日本的貨幣使用「円」做單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香港以前使用「圓」。「円」在日語裏面其實就是圓形的「圓」的意思,這一點應該很多人都知道了。
由於我去當日博物館沒有開,唯有擇日再戰。
有關香港造幣局(1864-1866)請參考:https://www.kiri-san.com/post/25299
溫馨提示:
造幣局裏面分開工場和博物館,工場建學要預先上網申請。
博物館每個月逢第三個星期三休館。
入場的時候要出示預約電郵以及護照。
90分鐘的見學過程全日語,影片可以根據參加者要求使用英語或中文字幕版本。
🐤🐤🐤🐤🐤
追縱おしゃれキリ教室IG
㊙️記錄日常生活 @kirita
㊙️玩盡腦魔BB @lomore_kiri
👉🏻《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日本一人旅》(2019)博客來及香港各大書局均有代售
香港紙幣圖案 在 東講西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30年滙豐銀行紙幣
PART 1:一佰圓及伍佰圓
1930年滙豐銀行紙幣
Part 1:一佰圓及伍佰圓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於1865年3月在香港成立及發鈔,現正及曾經發行的紙幣有一圓、五圓、十元、二十圓、廿五圓、五十圓、一百圓、一百五十圓(紀念鈔票)、五百圓及一千圓。
以住的紙幣面積都很大,故被俗稱為「大綿胎」,但因攜帶不便,故紙幣隨著時代面積逐漸縮小。香港紙幣於每個年代的設計風格都各有特色,更可反映當時的社會文化。以早期的紙幣為例,各家銀行的紙幣,會將自己的徽號、神話人物及戰士像 - 例如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信使Mercurius、豐收女神Ceres等,以及風景畫印在紙幣上。
附圖乃1930年滙豐銀行發行的港幣100圓及500圓,紙幣大小仍接近一張A5紙。雖然如此,但紙幣畫面的設計精美,充滿歐洲風格之餘與畫面上的漢字又十分融和,正如百多年來的香港一樣,東方與西方文化在此地得到完美的融合。
當年滙豐的紙幣設計左右均稱,銀行徽號置中,其徽號是由成立起便使用,充滿舊殖民地香港特色的徽號,此徽號於紙幣中使用至1992年。畫面遍布「網狀」花紋,四角均印有面值,橫寫的漢字以傳統的右至左書寫,畫面最底印有一行細字 “Bradbury, Wilkinson & Co. Ltd New Malden, Surrey, England”,即印刷廠的名稱。
100港元紙幣俗稱「大聖書」,因畫面中有一拿着經書的使者而紙幣尺寸較大而得名。其四角100圓面值下的網紋各有不同,邊框內的網紋圖案,右上角與其餘部份亦不同。「空白位」中的暗花,印上了十分精細的「ONE HUNDRED DOLLARS 壹百」圖案(請看小圖)。
500港元紙幣俗稱「啡妹」,其四角500圓面值下的網紋對角相同,邊框內的網紋圖案,上下基本設計一樣但左右並不相同。「空白位」中的暗花,印上了十分精細的「伍百FIVE HUNDRED DOLLARS」圖案(請看小圖)。
雖然今天香港紙幣的防偽技術比以往高,但以畫面的藝術性來說,還是以前高得多,優雅得多。
香港紙幣圖案 在 蕭家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應慳則慳,應使則使」的另一結局——記我的豬仔錢罌】
感謝香港「著名青年」劉鳴煒先生再次為大家帶來熱議的題目,劉先生以自己個人經驗,亦即其十歲時收到的十萬元現金利是(一百張一千元紙幣,而且放進公文袋)作為例子,講述儲蓄理財的重要。
對於「應慳則慳,應使則使」這八個大字,我一點也不陌生,因為這是父母自小灌輸予我的概念,但亦由於這概念,令我出現人生第一次慘痛的教訓,而這故事,要由我的豬仔錢罌講起。
在我大約五、六歲的時候,爸爸在公司的新春晚宴中抽到一份奬品,少有抽奬運的他興致勃勃地致電回家,著我帶他回來一起拆禮物,結果當晚,他就抱著一個紙箱回家,左拆右除外,才得見真身——一個有如我個頭(我是說現在的尺寸)般大小的金豬仔錢罌。當刻爸爸非常高興,因為屬豬的他覺得這是喜兆,就把他放在玄關位置,更著我要好好「照顧」這頭金豬。是的,所謂「照顧」,其實就是想我學會儲錢,每天回家時都將要儲的硬幣投進其中,而當時就有一連串的理財大道理,當中特別強調的,就是這句︰應慳則慳,應使則使。
接受過爸爸的厚禮後,我確實有聽話地儲起錢來,每天放學回家都把口袋中的硬幣放進去,或三元、或五元,視乎心情而定,一年下來,豬仔錢罌被我「打爆」了,於是我開始「分散投資」——央求爸媽再多買一個錢罌,只是今次這個不再是豬仔,而是一個足有一米高、印有龍貓圖案的條狀錢罌。那時的我大概以為,再「打爆」以後就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所以我要用最快的速度,瘋狂儲錢。然而,當時的我沒有如劉鳴煒先生一樣,有危機意識,懂得把錢放進銀行,結果,三年級的某個下午,樑上君子看中了我家,將家中所有值錢的財物都取走,連錢罌中的硬幣也不例外,可憐的我回家後看見豬仔的「屍骸」(估計死因是從高處摔下),自然是喊得一句句,而當時在錢罌中的硬幣,保守估計也值三千多。於是,我的「應慳則慳,應使則使」第一回合結果,來得無比的悲壯。
時至今日,我仍然記得我的金豬仔,也依舊抱持「應慳則慳,應使則使」的心態,只是我已經不太相信儲蓄可以帶來甚麼大改變——特別是在我的父母不能在我十歲生日時塞十萬現金給我的狀況下。
圖片解說︰網上搜尋豬仔錢罌,竟然真找到一個同式同款的——只是它的命運,同樣是被偷……
===============
以下為廣告時間
面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lvissio
Medium:https://medium.com/@alvissio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alvissio/
#澳門Guide #看見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