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舊年寫過,基本上冇乜補充。自己嘅文自己回帶。
一,我發現一個非常有趣嘅現象,就係講到人民幣貶值,就會有人聯想到港紙脫勾。兩者有冇關係呢?
二,曾幾何時,香港人返大陸消費,返大陸買樓。我記得千禧前後香港經濟曾幾差到一個點,就連政府都話要開陸路離境稅[1]。雖然當時政府話目的係要擴闊稅基,彌補財赤,而唔係話要「鼓勵」留港消費。但好明顯,當時香港人返大陸消費係一個幾咁普遍嘅現象 [2]。當其時,冇乜話政治正確不正確,更加冇話一定要「顧存大陸」。
三,「當時香港人窮,不過大陸更窮,咁香港人咪返去消費囉。今時唔同往日啦⋯⋯」牛頭角順嫂或者會咁諗,但我希望呢個版嘅讀者會有興趣從另一個角度了解發生過咩事。
四,一切都要由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講起。話說呢幾日有唔少人講返打大鱷,其實嗰一幕亦只係成件事其中一個高潮。甚至乎可以講,呢一幕精彩還精彩,但對救市同救人來講,意義不大。如果大家記得,政府掃貨之後,成個市乾晒塘,跟住成個月大市好似食咗大麻 stone 咗。一直到 LTCM 爆鑊美國聯儲局救市,先至出現起色。
五,睇返匯率問題。1997年7月中國外匯儲備 1259 億美元,全界排第二;而當其時香港嘅外匯儲備大概 850 億美元,全界排第四。不過,其實就算將兩筆錢加埋,都唔係好襟燒。
六,外匯儲備同金融系統穩定,嗰係就咁規模大小。即係你起條可以抵受百年一遇洪水嘅防波堤,都可以遇上二百年一遇嘅大洪水。香港係開放形經濟,所謂外匯儲備水平係可加可減。
七,當年中國大陸嘅金融制度,仍然處於一個封閉狀態,其實至今大陸仍然係資金同貿易盈餘易入難出,所以先至引起美國終於唔忍你嘅局面。
八,話說香港 68 個月漫長嘅通縮期裡面,大陸嘅外匯儲備其實不斷上升。再強調一次,當時冇發生過大陸用外匯儲備「幫」香港。我見到有大陸網站「知乎」有人話,當時人民幣冇貶值,算係幫咗香港人㗎啦;又係知就笑死系列。
九,香港由於聯匯,所以匯率相對一籃子貨幣,睇美匯指數就差唔多。由 1995 到 2002 年,美元一直強勢,尤其係 1999 年 年到 2001 年,亦即係科網股泡沫個一期,美匯強到不得了。
十,普遍來講,當一隻貨幣購買力當對強,物價同資產價格就會受厘。香港 68 個月嘅通縮期,其實就係呢一段美元超強嘅日子。
十一,經歷過亞洲金融風暴到2004年嘅朋友,一定知道何謂「賤物鬥窮人」。亦都係呢個原因,我個人非常關注匯率對香港經濟周期嘅影響。
十二,話說回頭,當年都曾經有唔少人提出過要放棄聯匯,話代價太大。根據 Mundell Fleming Model,匯率穩定、資金自由流動同物價同資產價格穩定,三大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必須放棄其中之一(放棄晒都冇話唔得嘅,邏輯上)。香港放棄嘅,就係對價格水平嘅控制。
十三,好多人講聯匯不是之處,但好少意識到佢嘅好處:由於港元變相等於美元,借港紙等於借美元,借美元等於借港元,匯兌風險極低,呢個亦都係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嘅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唔好唔記得,六、七零年代,香港經濟活動仍然係工業貿易主導。反而進入八零年代,明明有前途談判咁大個陰影面積,香港反而發展出金融服務業,食正亞洲世紀條水,聯匯功不可歿。
十四,亞洲金融風暴,你可以話成也聯匯,敗也聯匯,亦都可以話成也亞洲,敗也亞洲。但正當亞洲小龍喘息轉營,中國大陸 2002 年底加入世貿。
十五,千祈唔好睇少貿易保護主義同政策嘅威力。當年中國加入世貿之後,出口工業好似食咗偉哥咁勁;由 2002 到 2007 年,可以話係中國近代經濟最風光嘅幾年。
十六,由 1997 年到 2007 年,香港真係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亦都係呢十年,香港變得更加受大陸經濟周期影響。2009 年美國金融海嘯,香港叫做安然渡過,某程度上都係因為經濟周期嘅相互牽動更加受大陸影響。話說回頭,2007 年嘅股市泡沫,相信大家都記憶猶新;港股直通車嘅一幕,震撼程度實在不下於 1998 年港府入市。當然,從更長嘅時間軸睇返,兩件事都冇長久嘅影響。
十七,另外,由 2005 年到 2015 年,無論香港同大陸都經歷非常明顯嘅角色轉變。2005 年後,雖然繼續有香港人返大陸消費投資,但事實係越來越多大陸人來香港消費投資;其中最主要嘅系統性轉變,係 2005 年嘅匯改。呢個轉變,亦令到有更多累積落嘅人民幣有出路。
十八,點解人民幣要有出路?累積更多資本唔好咩?資本其實唔單止講規模,亦都要講分配得有冇效率。資本困籠大陸裡面,結果係令到好多不合理嘅分配,亦都係所謂嘅「產能過剩」。第一次聽呢個講法,就係 2008 年左右。另外,2007 年港股直通車,都係一個排洪嘅構想。
十九,所以,如果唔從牛頭角順嫂嘅水平睇中港經濟關係,香港扮演嘅角色就係一個封閉國度嘅金融緩衝區。緩衝區,就一定受世界同中國嘅影響。
二十,2005 年到 2015 年,唔單止人民幣匯率相對強,其間美元亦都曾經弱過。呢段日子,亦都係香港物價同資產價格急升嘅日子;資產供應,股票由於可以任印,所以表面上冇升咁多。但如果睇香港股市嘅總額,就知道影響有幾大。至於磚頭,由於供應彈性相對低,所以價格升幅更加明顯。
廿一,所以返到最初嘅問題,人民幣轉勢,對香港資產價格一定有影響;但同時美元作為資金避險最後一站(就算 2008 年金融海嘯,美元一樣經歷急升),呢個打擊好易令香港出現世紀級嘅「資產價格調整」。我知,呢個論點我都講過,好多人都會話:「次次你都咁講㗎啦。」
廿二,話說諾亞起方舟,都比人笑傻仔。我只會話,持有現金係有代價,但你咪當係買將「低位入市」嘅期權要畀嘅期權金囉。重點係,到時記得 exercise 呢張 option,如果唔係期權金就白白蝕咗。
廿三,至於聯匯脫唔脫勾,我只會話,脫勾對借落美元借嘅企業係致命一擊,正路來講,唔可能響目前嘅情況發生。都係嗰句,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成也聯匯,傷也聯匯。任何制度都有一定副作用;但假如有朝一日香港棄守聯匯,削港元購買力,以後都冇人再信呢個城市嘅貨幣,香港亦唔再係國際金融中心。
[1]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199911/10/1110286.htm
[2] http://std.stheadline.com/…/deta…/1122321/%E6%97%A5%E5%A0%B1
香港陸路離境稅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往投票的路上,看到投開票所外的這塊小看板。讓我想起了很多故事。
這些都是我經歷過的真人真事
過境
我去過76個國家,除了歐洲美加紐澳等17個國家和日韓泰新馬這些離我們比較近且關係密切的國家以外,無論從海陸空入境,多多少少都會遇到一些問題。小則護照多看兩眼,看著內頁問句China?然後不在護照上蓋入境章,耽誤個數秒到數分鐘;大則百般刁難,不認那本綠色護照,必須要先準備好相關規定文件,或是長時間等待邊境人員確認能否入境。時間久了,與其說習慣這種狀況,不如說每次要入境一個國家前都得繃緊神經,事先擬定好各種說法。
我在中南美洲旅行時,有幾個關係不錯的朋友,他們幾乎都來自歐洲。我們幾乎不會搭飛機,過境都是從陸路的邊境跨國。但是,每當遇到跨國日的時候,我總會特別焦慮。這種焦慮是出自過去無數的經驗累積。我幾乎可以肯定,大家一起通過邊境,我一定會成為拖延大家時間的那個人,甚至在排隊過關的時候,我都會為排在我後面的那幾個人默哀,因為他們會因為我卡在前面而只能眼睜睜看著隔壁的隊伍一一通過。對歐洲人(還有日本人)來說,通過陸地邊界幾乎不用做什麼功課,只要確定是免簽就好。而我們,拿著這本綠色護照,即使知道免簽,也必須先上網努力爬文,看看先前是否有「台灣人」從「相同邊境」成功跨國的經驗。很多時候,根本找不到有人分享過,或是年代久遠,所以通過這些冷門邊境的時候,都只能繃緊神經,然後先跟同行的人打好預防針。探究原因後,這些外國朋友幾乎都很厭惡「那個國家」,而且都能同情我的處境。”fuck One China Policy”是我許多朋友每次等到我過境以後說出口的話。
台灣是島國,我知道大部分的人都習慣從國際機場出入一個國家。在這種網路發達的時代,即便是相對未開發的國家,機場海關人員也可以透過網路連線查詢到每個國家護照的入境規定。然而,把眼光放到全世界,其實國與國的出入境口岸,有更多是在高山荒野、或是島嶼港口。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大部分的國界,都是依據天然屏障劃分的,像是湄公河隔開了泰國跟寮國,庇里牛斯山隔開了法國和西班牙。
從智利北部到阿根廷的西北高原,有一個邊境叫作Paso de jama,中文可以譯作哈瑪山口。這個地方海拔4200公尺,我和兩個很好的朋友,一個法國和一個比利時女生,我們在智利的阿塔卡馬試圖搭便車通過這個邊境。攔了兩天好不容易找到幾個在拼車的阿根廷人。上了車固然很開心,但心中的焦慮很快又出現。邊境常常只是一個關卡,前後可能有數十公里或是數百公里的無人地區。所以最好的情況是:從阿塔卡馬上車後,在Paso de jama入境後,再一路開到第一個城鎮歇腳,而從邊界到下個城鎮Susques有著一百多公里的路程。
我們的車不是跨國車輛,所有人在關卡前的幾公里路就下了車開始步行。那幾個阿根廷人已經在關卡後找好接應的交通車,雖然揹著20多公斤的背包行走在海拔四千多公尺的山口,頂著冷風也要跟著他們。事情的發展基本上就照著我心中焦慮的那套劇本上演,我在海關被卡了很久。我手上的「阿根廷簽證」是在玻利維亞的一個小城鎮拿到的,他沒有貼在綠色護照上,因為這個行為等於是承認了中華民國或是台灣的存在,所以阿根廷發給台灣的「簽證」基本上是一張「價值250美金的A4紙」。在這4200公尺的邊境移民官根本不知道這種事情,光是要確認他的真實性或是效力就花了超過一小時。當我狼狽地揹著沈重的背包踏上阿根廷領土,走出關卡建築物,那些阿根廷人早就已經搭車走了。我的兩個朋友自然是很有義氣地在外面等著我,同樣沒搭到車,而此時天色也逐漸暗下。在這空氣稀薄的高原上,我們必須想辦法度過今晚⋯⋯
這不是特例,尼泊爾、摩洛哥、緬甸、肯亞等等我現在能想到的幾個國家,簽證都是不會在綠色護照上留下痕跡,有些甚至在離境時還要把那張很可笑的紙收回去,好像深怕「那個國家」看到一樣。即便很多免簽證的國家,在入境後也要船過水無痕地不把入境章蓋在護照上。我還記得在我在奈洛比機場付了幾十塊美金買了肯亞簽證後,過關時請移民官幫我蓋個入境章,他笑著回答我說”If I put the stamp on you passport, I will lose my job”,這句話至今我依舊印象深刻。
而且你知道嗎?有些國家甚至完全不給持有這本綠色護照的人入境噢!我能想到的至少亞塞拜然、委內瑞拉和喬治亞都是如此。
如果要把我人生的痛苦過境經驗都寫完,大概可以寫一年份的文章了吧不誇張。
友邦
我去過不少台灣的邦交國,無論是做志工或是旅行。原本我以為,這些少數願意承認我國主權存在的國家,台灣在他們心目中應該是地位很重的,畢竟我過去的印象是:政府花了很多心力在經營這些邦交國。
我國確實在這些國家投入了很多心力,這點毋庸置疑。我曾經誤闖了中華民國駐巴拿馬大使館的非開放區,沒錯,就是兩年前跟我們斷交的巴拿馬。我跟一位秘書長談了很久,深聊以後我才知道這些駐外人員肩負多大的事務,壓力有多大。他們除了要服務當地的台商僑民以外,還要用非常有限的資源維持兩國關係,在跟「那個國家」資源極其不對等的情況下生存,還要面對各種輿論和斷交危機。除了要有實質的援助和投資計畫以外,還要深入了解一個國家的政治結構、派系,從中斡旋以維繫關係。
然而,我行走在中美洲這些邦交國中,我看到的又是什麼?我以為大家都知道台灣,我看到許多農技團和一些技術轉移計畫看板上的國旗,我以為比起中國,那裡的人們更認識台灣。不是的,入住旅館時、購買船車票時,任何有需要身分確認的場合,當他們看到綠色護照第一頁上的Republic of China,幾乎都還是問了China? 這些國家雖然也有不少台灣人,但中國人開的商店、投資的企業、以及在國際上的宣傳,卻是遠遠多過於我們的。他們不一定對中國有多大的好感,但對中國的認識卻是遠多於台灣。
名字
就我的經驗,美國人和日本人算是「相對」比較了解兩岸關係的國家。如果沒有經過耐心解釋,其實連歐洲人很多也沒有很清楚這個關係。最常遇到的問題是「既然你們不一樣,為什麼你們叫作Republic of China? 你的護照上就是這樣寫的啊。」
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會稍微默許Republic of China 這個名字存在,就因為China這個字。早期,我真的發自內心覺得正名是一個假議題,論述很簡單:我們是個主權獨立的個體,繳稅給我們的政府,有自己的國防,對岸完全無法干預,而且先進國家都知道,叫什麼名字有差嗎?不過是某些政黨用來操作的政治手段罷了,蠻令人厭惡的。隨著對岸用One China Policy在世界做宣傳,加上那個國家的世界能見度很高,China這個字在外國人腦中會浮現的輪廓是一隻母雞,而不是一塊蕃薯,也不會讓人想到母雞旁的一塊蕃薯。換句話說,你拿Republic of China去外面,沒太多人會想到台灣。
根據我的經驗,我跟外國人講Taiwan的時候,知道的人都會想到我們的產品,因爲我們用Made in Taiwan出口的產品應該遠多於Made in R.O.C. 。他們可能不知道Taiwan在哪,但同時也不會想到Taiwan和China有什麼關聯。換句話說,Taiwan是千真萬確的一個品牌,拿這個名字出去反而不會造成混淆,這是千真萬確的。當中國的霸權越強大,他的宣傳品越多,其實造成的效應是Republic of China這個名字一點一點的被淡化,最後就會被和People Republic of China混在一起。所以,不要覺得One China Policy是個可笑的假議題,以為全世界明眼的人都知道我們不一樣,只是羈絆於和中國的貿易利益。有那麼多人正在幫助我們,包括布拉格市長、台德建交公聽會、歐洲議會的友台小組,這是我們的民眾和政府努力的成果。但不要忘了,如果抱著ROC這個名字,持續被PRC的宣傳給稀釋,當他的力道比你強時,有一天全世界會看不出你們的差異性。這就是對岸一直在打的如意算盤。
名字有這麼重要嗎?對岸雖然訊息封鎖的很用力,但高層官員會不知道台灣的民意嗎?為什麼用Chinese Taipei可以,用中國台灣可以,但用Taiwan就是不行?對岸很清楚:只要跟China勾上邊,再加上他的稀釋大法,最終就能夠把Republic of China給徹底邊緣化。試想:當你很努力每天榨出一公升的超純柳丁汁,有人每天倒入十加侖的水。十天後,這工廠生產出來的果汁喝起來還有柳丁味嗎?
世界為什麼忘了台灣?如果世界真的忘了我們,那他們忘掉的是Republic of China,不是Taiwan。默許中國台灣、Chinese Taipei這些名字一直出現在國際版面上,世界才會真的以為我們是一樣的。試問:你知道剛果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是兩個不一樣的國家嗎?如果你在國際場合看到剛果,你會去查他是哪個剛果嗎?同樣地,如果有個外國人在國際比賽上看到了Chinese Taipei,或是在買機票時,選擇國籍時瞄到了有一個Taiwan, China的選項,他會真的上網去搜尋Taiwan或是Chinese Taipei代表什麼嗎?還是跟我們大部分的人看到剛果一樣,就大概當成是一樣的就好了?人性如此,共產黨最了解的就是人性,所以看似很愚蠢的One China Policy的影響力就是那麼強。
香港
我去過香港不少次,雖然都沒有做很長時間的停留,但這個地方幾年來的變化卻是明顯的。十幾年前香港回歸之初時,和近幾年差異真的很大。以前我覺得香港的氛圍跟台灣很像,在這裡走跳好像不用顧忌太多,就當做是去日本韓國旅行一樣。但上次造訪香港,那些知名的店家幾乎在用餐時間都要大排長龍,多的是操著內地口音的大陸人。點餐時用普通話溝通讓我覺得跟香港人的距離很遠,但牆上卻貼著標語:店內請用普通話,切勿使用家鄉話,以免造成誤會。看得出香港人和大陸人之間存在不少矛盾,這不是用幾條規定、勸告可以化解的。
香港有幾家媒體是很不錯的,其素質可以媲美國際媒體。但在尖沙嘴碼頭等船時,牆上的電視全部都是播放宣揚中國的電視台頻道。那種灌輸式的播報,和處在中國的感覺頗為類似。這些廣告、宣傳和灌輸,力道不下廣大的中國本土。
走過的世界越多,越會發現那個國家的打壓力道之強,不是看那些名嘴在政論節目上講的口沫橫飛就能體會到的。共產黨最厲害的武器不是那些核導彈和戰機,而是鋪天蓋地的宣傳手段。很多在我們眼中近乎可笑的手法,其實久了還是會深植人心。以前我看到這些作法會嗤之以鼻,笑著說明眼人怎麼可能會相信這些東西,應該只有整天浸在這種環境的大陸人會信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幾年在世界走跳下來,我發現這個影響力遠遠超乎我的想像。
這不是政治表態,也不是想帶風向,不然我也不會選完了才發這篇。故事很多,可以一直連載。很明確的是:現狀已經維持不住了,因為不斷在改變現狀的一直都不是我們,幾十年來「我們以為的現狀」其實已經完全改變了。
哪有什麼假議題?只是你看過的世界不夠多罷了。
香港陸路離境稅 在 劉育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共產黨最厲害的武器不是那些核導彈和戰機,而是鋪天蓋地的宣傳手段。很多在我們眼中近乎可笑的手法,其實久了還是會深植人心。
哪有什麼假議題?只是你看過的世界不夠多罷了。
前往投票的路上,看到投開票所外的這塊小看板。讓我想起了很多故事。
這些都是我經歷過的真人真事
過境
我去過76個國家,除了歐洲美加紐澳等17個國家和日韓泰新馬這些離我們比較近且關係密切的國家以外,無論從海陸空入境,多多少少都會遇到一些問題。小則護照多看兩眼,看著內頁問句China?然後不在護照上蓋入境章,耽誤個數秒到數分鐘;大則百般刁難,不認那本綠色護照,必須要先準備好相關規定文件,或是長時間等待邊境人員確認能否入境。時間久了,與其說習慣這種狀況,不如說每次要入境一個國家前都得繃緊神經,事先擬定好各種說法。
我在中南美洲旅行時,有幾個關係不錯的朋友,他們幾乎都來自歐洲。我們幾乎不會搭飛機,過境都是從陸路的邊境跨國。但是,每當遇到跨國日的時候,我總會特別焦慮。這種焦慮是出自過去無數的經驗累積。我幾乎可以肯定,大家一起通過邊境,我一定會成為拖延大家時間的那個人,甚至在排隊過關的時候,我都會為排在我後面的那幾個人默哀,因為他們會因為我卡在前面而只能眼睜睜看著隔壁的隊伍一一通過。對歐洲人(還有日本人)來說,通過陸地邊界幾乎不用做什麼功課,只要確定是免簽就好。而我們,拿著這本綠色護照,即使知道免簽,也必須先上網努力爬文,看看先前是否有「台灣人」從「相同邊境」成功跨國的經驗。很多時候,根本找不到有人分享過,或是年代久遠,所以通過這些冷門邊境的時候,都只能繃緊神經,然後先跟同行的人打好預防針。探究原因後,這些外國朋友幾乎都很厭惡「那個國家」,而且都能同情我的處境。”fuck One China Policy”是我許多朋友每次等到我過境以後說出口的話。
台灣是島國,我知道大部分的人都習慣從國際機場出入一個國家。在這種網路發達的時代,即便是相對未開發的國家,機場海關人員也可以透過網路連線查詢到每個國家護照的入境規定。然而,把眼光放到全世界,其實國與國的出入境口岸,有更多是在高山荒野、或是島嶼港口。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大部分的國界,都是依據天然屏障劃分的,像是湄公河隔開了泰國跟寮國,庇里牛斯山隔開了法國和西班牙。
從智利北部到阿根廷的西北高原,有一個邊境叫作Paso de jama,中文可以譯作哈瑪山口。這個地方海拔4200公尺,我和兩個很好的朋友,一個法國和一個比利時女生,我們在智利的阿塔卡馬試圖搭便車通過這個邊境。攔了兩天好不容易找到幾個在拼車的阿根廷人。上了車固然很開心,但心中的焦慮很快又出現。邊境常常只是一個關卡,前後可能有數十公里或是數百公里的無人地區。所以最好的情況是:從阿塔卡馬上車後,在Paso de jama入境後,再一路開到第一個城鎮歇腳,而從邊界到下個城鎮Susques有著一百多公里的路程。
我們的車不是跨國車輛,所有人在關卡前的幾公里路就下了車開始步行。那幾個阿根廷人已經在關卡後找好接應的交通車,雖然揹著20多公斤的背包行走在海拔四千多公尺的山口,頂著冷風也要跟著他們。事情的發展基本上就照著我心中焦慮的那套劇本上演,我在海關被卡了很久。我手上的「阿根廷簽證」是在玻利維亞的一個小城鎮拿到的,他沒有貼在綠色護照上,因為這個行為等於是承認了中華民國或是台灣的存在,所以阿根廷發給台灣的「簽證」基本上是一張「價值250美金的A4紙」。在這4200公尺的邊境移民官根本不知道這種事情,光是要確認他的真實性或是效力就花了超過一小時。當我狼狽地揹著沈重的背包踏上阿根廷領土,走出關卡建築物,那些阿根廷人早就已經搭車走了。我的兩個朋友自然是很有義氣地在外面等著我,同樣沒搭到車,而此時天色也逐漸暗下。在這空氣稀薄的高原上,我們必須想辦法度過今晚⋯⋯
這不是特例,尼泊爾、摩洛哥、緬甸、肯亞等等我現在能想到的幾個國家,簽證都是不會在綠色護照上留下痕跡,有些甚至在離境時還要把那張很可笑的紙收回去,好像深怕「那個國家」看到一樣。即便很多免簽證的國家,在入境後也要船過水無痕地不把入境章蓋在護照上。我還記得在我在奈洛比機場付了幾十塊美金買了肯亞簽證後,過關時請移民官幫我蓋個入境章,他笑著回答我說”If I put the stamp on you passport, I will lose my job”,這句話至今我依舊印象深刻。
而且你知道嗎?有些國家甚至完全不給持有這本綠色護照的人入境噢!我能想到的至少亞塞拜然、委內瑞拉和喬治亞都是如此。
如果要把我人生的痛苦過境經驗都寫完,大概可以寫一年份的文章了吧不誇張。
友邦
我去過不少台灣的邦交國,無論是做志工或是旅行。原本我以為,這些少數願意承認我國主權存在的國家,台灣在他們心目中應該是地位很重的,畢竟我過去的印象是:政府花了很多心力在經營這些邦交國。
我國確實在這些國家投入了很多心力,這點毋庸置疑。我曾經誤闖了中華民國駐巴拿馬大使館的非開放區,沒錯,就是兩年前跟我們斷交的巴拿馬。我跟一位秘書長談了很久,深聊以後我才知道這些駐外人員肩負多大的事務,壓力有多大。他們除了要服務當地的台商僑民以外,還要用非常有限的資源維持兩國關係,在跟「那個國家」資源極其不對等的情況下生存,還要面對各種輿論和斷交危機。除了要有實質的援助和投資計畫以外,還要深入了解一個國家的政治結構、派系,從中斡旋以維繫關係。
然而,我行走在中美洲這些邦交國中,我看到的又是什麼?我以為大家都知道台灣,我看到許多農技團和一些技術轉移計畫看板上的國旗,我以為比起中國,那裡的人們更認識台灣。不是的,入住旅館時、購買船車票時,任何有需要身分確認的場合,當他們看到綠色護照第一頁上的Republic of China,幾乎都還是問了China? 這些國家雖然也有不少台灣人,但中國人開的商店、投資的企業、以及在國際上的宣傳,卻是遠遠多過於我們的。他們不一定對中國有多大的好感,但對中國的認識卻是遠多於台灣。
名字
就我的經驗,美國人和日本人算是「相對」比較了解兩岸關係的國家。如果沒有經過耐心解釋,其實連歐洲人很多也沒有很清楚這個關係。最常遇到的問題是「既然你們不一樣,為什麼你們叫作Republic of China? 你的護照上就是這樣寫的啊。」
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會稍微默許Republic of China 這個名字存在,就因為China這個字。早期,我真的發自內心覺得正名是一個假議題,論述很簡單:我們是個主權獨立的個體,繳稅給我們的政府,有自己的國防,對岸完全無法干預,而且先進國家都知道,叫什麼名字有差嗎?不過是某些政黨用來操作的政治手段罷了,蠻令人厭惡的。隨著對岸用One China Policy在世界做宣傳,加上那個國家的世界能見度很高,China這個字在外國人腦中會浮現的輪廓是一隻母雞,而不是一塊蕃薯,也不會讓人想到母雞旁的一塊蕃薯。換句話說,你拿Republic of China去外面,沒太多人會想到台灣。
根據我的經驗,我跟外國人講Taiwan的時候,知道的人都會想到我們的產品,因爲我們用Made in Taiwan出口的產品應該遠多於Made in R.O.C. 。他們可能不知道Taiwan在哪,但同時也不會想到Taiwan和China有什麼關聯。換句話說,Taiwan是千真萬確的一個品牌,拿這個名字出去反而不會造成混淆,這是千真萬確的。當中國的霸權越強大,他的宣傳品越多,其實造成的效應是Republic of China這個名字一點一點的被淡化,最後就會被和People Republic of China混在一起。所以,不要覺得One China Policy是個可笑的假議題,以為全世界明眼的人都知道我們不一樣,只是羈絆於和中國的貿易利益。有那麼多人正在幫助我們,包括布拉格市長、台德建交公聽會、歐洲議會的友台小組,這是我們的民眾和政府努力的成果。但不要忘了,如果抱著ROC這個名字,持續被PRC的宣傳給稀釋,當他的力道比你強時,有一天全世界會看不出你們的差異性。這就是對岸一直在打的如意算盤。
名字有這麼重要嗎?對岸雖然訊息封鎖的很用力,但高層官員會不知道台灣的民意嗎?為什麼用Chinese Taipei可以,用中國台灣可以,但用Taiwan就是不行?對岸很清楚:只要跟China勾上邊,再加上他的稀釋大法,最終就能夠把Republic of China給徹底邊緣化。試想:當你很努力每天榨出一公升的超純柳丁汁,有人每天倒入十加侖的水。十天後,這工廠生產出來的果汁喝起來還有柳丁味嗎?
世界為什麼忘了台灣?如果世界真的忘了我們,那他們忘掉的是Republic of China,不是Taiwan。默許中國台灣、Chinese Taipei這些名字一直出現在國際版面上,世界才會真的以為我們是一樣的。試問:你知道剛果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是兩個不一樣的國家嗎?如果你在國際場合看到剛果,你會去查他是哪個剛果嗎?同樣地,如果有個外國人在國際比賽上看到了Chinese Taipei,或是在買機票時,選擇國籍時瞄到了有一個Taiwan, China的選項,他會真的上網去搜尋Taiwan或是Chinese Taipei代表什麼嗎?還是跟我們大部分的人看到剛果一樣,就大概當成是一樣的就好了?人性如此,共產黨最了解的就是人性,所以看似很愚蠢的One China Policy的影響力就是那麼強。
香港
我去過香港不少次,雖然都沒有做很長時間的停留,但這個地方幾年來的變化卻是明顯的。十幾年前香港回歸之初時,和近幾年差異真的很大。以前我覺得香港的氛圍跟台灣很像,在這裡走跳好像不用顧忌太多,就當做是去日本韓國旅行一樣。但上次造訪香港,那些知名的店家幾乎在用餐時間都要大排長龍,多的是操著內地口音的大陸人。點餐時用普通話溝通讓我覺得跟香港人的距離很遠,但牆上卻貼著標語:店內請用普通話,切勿使用家鄉話,以免造成誤會。看得出香港人和大陸人之間存在不少矛盾,這不是用幾條規定、勸告可以化解的。
香港有幾家媒體是很不錯的,其素質可以媲美國際媒體。但在尖沙嘴碼頭等船時,牆上的電視全部都是播放宣揚中國的電視台頻道。那種灌輸式的播報,和處在中國的感覺頗為類似。這些廣告、宣傳和灌輸,力道不下廣大的中國本土。
走過的世界越多,越會發現那個國家的打壓力道之強,不是看那些名嘴在政論節目上講的口沫橫飛就能體會到的。共產黨最厲害的武器不是那些核導彈和戰機,而是鋪天蓋地的宣傳手段。很多在我們眼中近乎可笑的手法,其實久了還是會深植人心。以前我看到這些作法會嗤之以鼻,笑著說明眼人怎麼可能會相信這些東西,應該只有整天浸在這種環境的大陸人會信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幾年在世界走跳下來,我發現這個影響力遠遠超乎我的想像。
這不是政治表態,也不是想帶風向,不然我也不會選完了才發這篇。故事很多,可以一直連載。很明確的是:現狀已經維持不住了,因為不斷在改變現狀的一直都不是我們,幾十年來「我們以為的現狀」其實已經完全改變了。
哪有什麼假議題?只是你看過的世界不夠多罷了。
香港陸路離境稅 在 【徵收旅客稅可行性民意調查】... - 澳門交通資訊網.Macao ... 的推薦與評價
而搭直通巴或皇巴士出境則買票時一拼付埋陸路離境稅。但事後不了了知冇人再提! 4 ... 香港人搭船過大海已收個人離境稅,定還是兩回事? 4 yrs. View previous reply.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