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書活動:《優雅地反抗:勇敢做妳自己!翻轉恐懼×跳脫框架,追求內心真正的渴望》
首先我要說,作者不是一個簡單的女人,趙株烯現任美國ABC新聞韓國分社長,三十多年來橫跨美國、新加坡、韓國等地,是報導國際情勢的外電記者,也是全方位的全球媒體專家。
看過她的履歷,我只覺得雙腿發軟。她不久前迎來五十歲,可她人生積極又精采,我感覺她好像活了好幾個五十歲。那些成就與經歷,濃縮在五十年,實在有些驚人。
書中以一位女性媒體人的角度,來分析探討現今女性所面對的種種不公。
其實,不公平永遠都在,我們也不用假裝和平。
尤其是生了孩子的女人,事業跟育兒永遠無法兩全。
韓國有「工斷女」一詞,顧名思義就是「工作履歷斷層的女人,特別是只因為結婚和撫養孩子離職後,職場履歷出現斷層的女人。」韓劇《羅曼史是別冊附錄》女主角就是一位工斷女。
# 育兒津貼於事無補
書中提及:「大部分高學歷且正值工作年齡的女性,如果因為家庭及育兒的關係無法工作,對社會來說是巨大的浪費,也是國家競爭力的損失。政府雖然表示會擴大育兒津貼制度或育嬰補助,並提出「共同育兒」之類的對策,但這些是否真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呢?」
#請保母的費用難以負擔
在韓國跟台灣一樣,保母的費用過高,很多媽媽也是因為如此,乾脆辭職在家自己帶孩子,從此中斷職涯。所以,作者認為,可參考香港和新加坡那樣,積極地採用外籍家務移工。
這個想法跟我認識香港嫁來的鄰居太太不謀而和,香港太太抱怨說,在香港,幾乎家裡都有阿姨幫忙,所以香港女人可以獨力自主的追求事業上的發展。可她嫁來台灣之後,只能天天在家當黃臉婆,她的專長是廣告業務,不是鍋碗瓢盆,所以常與老公有衝突。
「唉,以前在香港,週末夜晚有阿姨幫忙看一下,還能跟老公約會,現在就只能能在家收尿布。」這是她的感慨,她認為家有幫手,婚姻品質好,離婚率會下降。
書中寫道:「在韓國,月薪兩百萬(約台幣五萬元)的女性因為難以負擔與薪水相當的育兒費,所以選擇放棄自己的工作,然而,如果可以每個月用五十萬(約台幣一萬兩千五百元)左右聘請外籍家務移工的話,不僅可以繼續累積工作經驗,那段時間還有機會能夠爭取加薪。無論再如何增加托育設施,都和有人在家裡一起生活且幫忙照顧孩子有著天壤之別。因此,我認為像香港和新加坡一樣引進外籍家務移工,是對職場媽媽們來說更實際、也更有效率的方案。」
台灣雖然可以申請外籍家庭幫護,但是你知道條件有多難嗎?妳得短期內密集生滿三胎,同時家有75歲以上長者同住,才能申請。(是用生三胎才具備申請幫手的資格來鼓勵生育嗎?)
#不要衝動地想要馬上生第三胎
當然除了育兒的衝突,女性在職場上,仍舊面臨許多不公的狀況。「女性的地位與角色和以前比起來有了很大的變化,現在仍持續地發展當中。雖然差別待遇已經不像過去那樣明目張膽,但無意識、不露聲色的歧視與束縛卻依然存在。用女性媒體人的眼光看著這些過程,有時候會感到鬱悶,也會因為自己無法馬上給出明確的答案或解決問題,而只能在心裡默默給予支持。在此過程中,我逐漸得到了一個答案:比起流淚、吵架、受傷,靈活地說服對方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或結論,才是能夠支撐我們走過這漫長人生的好方法。」
作者提出了優雅反抗世界的十種方法:
1.忠於自己的欲望
2.微笑著率先走近
3.成為自己的粉絲
4.讓他人知道我正在做的事
5.工作上的撒嬌不是美德
6.利用「寒暄」拉近距離
7.善用眼神的力量
8.教學相長
9.保持生活和休息的平衡
10.永遠熱愛工作的自己
以下是我為書籍寫的推薦語:
「這個社會對女人本來就是不公平,但吵也沒有用,試著優雅地反擊吧!妳可以跳脫傳統,也可以打破職場天花板。育兒與職場,女人從來都無法兩全,我非常贊同書中提出的觀點,比照香港和新加坡積極引進外籍家務移工,減少家務和育兒的負擔,女性人才方能在職場活躍。期待有一天台灣也可以。(遠目)」——劉中薇/作家、編劇
#活動辦法:不管是工作或家庭,妳曾經有覺得不公平的感受嗎?發生什麼事情呢?或是,你為什麼想看這本書?
不然就寫: 親愛的薇,我想看優雅地反抗
留言分享並TAG一位朋友。
(唉,我每次刷馬桶的時候就會湧起不公平的感受,後來就開始訓練小子刷馬桶,可惜成效不彰......。)
#截止日期:8/11(三)公布得獎者,得獎者請儘速私訊聯絡姓名、地址、電話,方便出版社寄送作業(限寄台灣境內)。
這個月好忙,這本書活動結束,月中還有一本好書要贈送給大家,敬請期待。
#優雅的反抗
#大好書屋
香港離婚率年齡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譚新強:中國應積極吸引移民 「三胎」非應付老齡化最有效方法
文章日期:2021年6月4日
【明報專訊】早前中國公布了2010至2020年人口普查結果,只微增了5%,正式超過14億人口。平均每位女性生育率只有1.6左右(適齡生育的女性更低,只有1.3),遠低於維持人口穩定所需的2.1。
期待已久,內地政府終於再放鬆人口政策,容許生第三胎。一如所料,中外的即時反應以負面為主,異口同聲肯定這些政策改變無用,每年最多只將帶來微不足道的數萬額外新生嬰兒。現今一代大多為獨生子女,結婚後,兩口子已需要照顧4名父母,如真的生3個孩子,豈不是要負責9個人生活!須知現在養1個孩子都已經非常昂貴,如何能夠負擔3個?
我知道要逆轉生育率非常困難,根據「人口轉型理論」(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ory),隨着經濟發展,嬰兒夭折率下跌,教育水平上升(尤其女性),生育率自然下降。何止中國,所有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歐洲,人口增長都在放緩,日本及韓國人口更已開始下跌。連印度的生育率都落後1980年的5以上,跌至現在的約2.2。去年加上疫情,美國新生嬰兒更加速下跌了4%,證明某些人預測會因夫妻被疫情困在家中而在一年後出現一次「疫情嬰兒潮」是完全錯誤的!疫情中,所有人心情煩躁,何來心情享受魚水之歡?反而家暴和離婚率有所增加。
農村人口多 提供經濟利益或鼓勵生育
「人口轉型」雖可說是大趨勢,但並非自然科學定律,每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和家庭情况都不盡同,即使不易逆轉,但不等於完全不受政策和科技發展所影響。即使在中國,雖然城市化已剛超過了50%人口比例,即是仍有近半人住在生活水平較低的農村,或較容易利用各種經濟利益,例如西方流行的所謂「牛奶金」,或更有效的房屋津貼和價錢優惠等手法,去鼓勵生育。
近日香港是個好例子,本來很多人抗拒疫苗,有發展商捐出一層樓,作為鼓勵接種疫苗的獎品,都收到很好反應,預約人數馬上跳升超過50%,但其實此計劃的每人平均成本很低,可能20元不到!如利用類似手法鼓勵生育,可能亦有點成效呢!除經濟鼓勵方法外,現在醫學昌明,另外還有很多人工受孕和基因工程的新科技和方法,但當然道德和安全性都是重要考慮。
中國人口的最差預測是到2030年代中人口見頂(新增勞動人口早在2012年已見頂),到2100年,人口更將「腰斬」下跌一半,回到約7億人。很多人擔心這將帶來巨大經濟災難,應驗西方人的詛咒,「China will get old before it gets rich(中國未富先老)」,未來那麼多的老人家,靠誰來奉養和照顧?中國確要小心有這個可能,但毋須過慮。
以美國為例,也有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本來亦有很多人擔心當二戰後至1960年代初出生的Baby Boomers到退休年齡時,社會將無法應付此龐大的醫療和社會福利財政壓力。事實上,即使美國財政赤字和總債量不停上升,但由於過去40年,利率也不斷下降,結果利息支出對GDP比例,不升反降,再加股市長期表現奇佳,負擔能力綽綽有餘。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近日繼續呼籲美國應以比總統拜登(Joe Biden)提出更大量的基建投資,來替代老齡化社會的自然疲弱消費需求!
同樣政策適用於中國嗎?我認為答案是「yes and no」。我贊成人口老齡化自然減慢長期消費增長,帶來巨大通縮壓力,所以現在所見到的通脹反彈,只因經濟重開對供應鏈製造的短期壓力,只屬過渡性,而非結構性通脹。
1970年代為近代消費通脹最嚴重的年代,當時全球人口增長亦是最快的,再加上當年是「石油年代」的高峰期,所以每當OPEC減產,馬上挾高油價和全球通脹。現在全球女性生育率已跌近半,只約2.4,加上世界已進入無限供應的「數據年代」,所以何來結構性通脹?如長期通脹上升,最有可能的原因將是全球政府和人民,決定為對付氣候變化,寧付出「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加速轉移到太陽能、EV(電動車),以及各種減碳排放生產鋼鐵和混凝土但仍較昂貴的綠色技術。
人民幣倘成功國際化 將減未來財政壓力
但中國面對的老齡化問題比美國嚴重得多,更重要的是人民幣缺乏美元的話語權。美國至今仍可隨意行使美國獨有的「exorbitant privilege」(過分特權),亂印鈔,肆意操控利率曲線,基本上即把財政負擔推給全世界投資者幫他埋單,但竟然仍無損美元地位!所以我經常提醒,中國的真正短板絕非製造業,連半導體也不是,中國的真正短板是金融和傳媒。如中國能提升人民幣地位,成功國際化,即使不能代替美元地位,但將對減低未來財政壓力,大有幫助。如再加上成功打造股市的健康慢牛,當然亦對退休基金和人民自己積穀防老,有莫大幫助。
除財政擔憂外,很多人亦擔心未來勞工短缺問題,包括誰來照顧大量老人家?中國人非常相信科技,寄望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利用5G和AI等新技術,工廠變得更自動化,連家居工作,包括老人家的日常生活護理,都可由機械人替代人力。但兩周前我在文章中已解釋過,5G和AI的發展速度都遠遜預期,尤其如駕車和照顧老人家等關乎安全的任務,當成較簡單的ANI(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問題來處理,可能是個基本性錯誤,因為這些是極需要可見將來仍沒有的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需擁有「common sense」,才能解決的問題。
如真的不能提升生育率,科技亦無法完全解決勞工短缺問題,那麼是不是真的絕望?當然不是,其實最實際和最有效化解老齡化問題的方法就是接受移民。另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以移民來解決老齡化問題,同時亦是最符合全地球利益,減低對氣候變化壓力的最佳方法。即使發達國家和中國人口增長緩慢,但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增長率仍高,所以全球人口仍以每年約1.1%的頗快速度增長,為世界環境製造不小壓力。我不清楚此增長率是否過急,會否因此而威脅205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從而防止全球暖化攝氏1.5度的危險臨界點。
人口問題跟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息息相關,每個國家不可自私地盲目追求經濟發展,漠視全球人口和環境問題,必須全球合作。自遠古石器時代以來,從非洲開始,人類遷徙大方向按照兩個原則:第一是人類「滲透」(osmosis),從人口密度高,遷至密度較低的地方,過去500年,南北美洲和澳洲的開發,就是最佳例子。第二是人類亦會遷至即使人口密度較高,但經濟發展機會亦較多的大城巿;所以即使日本人口已在收縮,但東京都人口仍在增長,在中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明顯也有同樣情况出現。
美國有大量經濟機會 排外無礙吸引力
美國當然是移民建國的最成功例子。數百年來,不停吸引全球移民去尋金、尋找機會,亦有人為了逃避原來出生地的戰亂、饑荒和貧窮。美國每年接受超過100萬名合法移民,非法移民的總數量亦遠超過1000萬。移民不止為美國帶來全球精英,亦帶來更需要的勞動力,如真的杜絕非法移民,全美國將無人收割水果和蔬菜,更沒有工人為富人修葺花園和打理家務。
當然在美國和歐洲等地,移民亦帶來嚴重種族關係和其他社會問題。反移民潮正是過去數年,西方民粹崛起、推動英國脫歐、不少歐盟國家極右主義抬頭,以及特朗普入主白宮的重要推手。不少歐洲人誇張地擔心在不久將來,歐洲甚至將變成伊斯蘭為大多數的地區。長遠當然有這個可能性,但伊斯蘭教徒仍只佔歐洲人口不到10%,真正害怕的原因仍是種族主義居多。况且,近日中東和北非難民加速湧入歐洲的原因,正是因為美國跟歐洲和以色列等盟友,在中東啟動多場不義之戰,大量殺戮伊斯蘭教徒,他們才會遭巨大生命危險,逃亡到歐洲。正所謂「自作孽,不可活」。
美國擁有大量土地和經濟機會,所以吸引力更大。即使特朗普如此排外,大量減少移民和工作證額度,近日針對亞裔人士的歧視與日俱增,仍無礙美國對大量移民的吸引力。當拜登一上台,數以百萬計的中美和南美人即湧至美墨邊境,企圖偷渡到美國,希望拜登特赦,或最少不會遣返所有非法移民。
有些西方「聰明人」已指出,美中之爭,決定勝負的關鍵,正取決於美國處理移民的政策。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如此比例不改變,毫無疑問,即使美國使盡陰招,包括貿易和科技戰,抹黑中國等,中國名義GDP仍必將在10年內超越美國,並且將繼續拉開距離,變成美國的兩倍甚至三倍。打仗則兩敗俱傷,絕不可行,唯一最有效抗衡方法是加速接納移民,但當然要非常小心處理種族關係,和對教育、醫療、房屋、福利等範疇的影響。過急的移民速度將帶來極大社會矛盾,即使特朗普已下台,但很多社會問題仍未解決,未來隨時可因移民問題而再度爆發。
中國吸納移民 更需要一般勞動力
我當然不贊同此修昔底德陷阱、零和遊戲式的觀點,但我認為基於老齡化問題,中國也必須考慮移民政策。中國大多數人為漢族,雖然有50多個少數民族,但大多都已歸化中國多年,並非移民。
近年因經商和留學交流,多了不少外國人居住在中國,在一些餐廳已開始見到外國人當服務員,據聞有些工廠亦有顧用外勞。但整體人數仍有限,拿了永久居留權的應不多,入了中國籍的就更少了。我鼓勵中國採取更積極吸引移民政策,精英當然歡迎(雖然大學生過剩,但全球精英可帶來創意和新市場),但其實可能更需要一般勞動力,尤其未來照顧老人的護理人員。
我非常歡迎中國逐步開放人口政策,但原因並非天真期待純粹藉此解決未來的老齡化和相關經濟問題。最重要的是,此政策改變符合人道立場。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22748057226&issue=20210604
香港離婚率年齡 在 鄧明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文重溫】缺了輪的孩子
香港是世界離婚率最高的五個地區之一,離婚跟結婚的比率接近五成,即每兩對新人結婚,同時就有一對離婚。本來,二人合則結、不合則離,感情純屬兩人私事,清官也難審家庭事,旁觀者從來沒有資格去評論,更遑論三姑六婆的閒言閒語。然而,每當身邊有好友離婚,還是難掩傷痛!多事如我仍希望盡一點綿力去輔導,希望把雙方,尤其孩子的傷害減至最低。
像最近有老友鬧離婚,原因不外乎是相處20載,才發現二人性格和生活理念分歧。雖然男方承諾會視女方為永遠的親人,並繼續給予女兒最大的愛,讓女兒健康成長,但我說,為人父母最大的責任,是給孩子提供一個溫暖及和諧的家,在處理感情事時,又怎能不把孩子的幸福放在優先考量的位置呢?
童年缺乏親情的後遺症,可從二次大戰後的羅馬尼亞窺見一二。當時的羅馬尼亞為了增加生產力,規定每名生育年齡的婦女最少要生四個,但很多人因養不起而把孩子送到國家教養院,造成約64,000個孤兒。後來羅馬尼亞經濟崩潰,政府允許西方收養這大批孤兒,結果發現他們在正常家庭生活了五年後,仍有明顯的社會互動失常現象,例如做出自我刺激的行為、對陌生人有恐懼感、智商偏低等。
有研究報告更以「缺了輪的汽車」來形容來自破碎家庭的孩子,指逾半的問題兒童都是來自問題家庭,而憤世嫉俗是「被拋棄的孩子」最常見的行為,「你們不要我,我就壞給你們看。」因此,在生孩子或離婚前,必須想得清清楚楚,別讓自己的任性或自私,成為孩子人生無法修補的缺陷。
*全文轉載自《都市日報》專欄
插圖:cheukman tam cheuk's 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