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默契是,老公知道你喜歡聽什麼,就先幫你默默的買票了。記得上次感到這樣的貼心,是在我們去聽爵士天后Diana Krall的時候。
-
上個禮拜我們來到國家音樂廳欣賞大提琴家馬友友,與他發起的跨越國際的樂團「絲路計劃」。
聽到馬友友演奏傳奇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remix進台灣的望春風,聽到的瞬間真的好感動,雞皮疙瘩整個冒出來。Bucket list再度完成其一的暢快。
-
常覺得雖然上帝用這麼多不同的語言將人類分開了。但依然還有音樂,常能帶來這樣跨越國界的感動。
-
原來能帶人類前進的是理性。
但能讓人類精神與文化昇華的,
卻是帶著藝術的感性。
-
-
#馬友友 #絲路計畫 #國家音樂廳
馬友友絲路計畫 在 Corin 不羈優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種默契是,老公知道你喜歡聽什麼,就先幫你默默的買票了。記得上次感到這樣的貼心,是在我們去聽爵士天后Diana Krall的時候。
-
上個禮拜我們來到國家音樂廳欣賞大提琴家馬友友,與他發起的跨越國際的樂團「絲路計劃」。
聽到馬友友演奏傳奇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remix進台灣的望春風,聽到的瞬間真的好感動,雞皮疙瘩整個冒出來。Bucket list再度完成其一的暢快。
-
常覺得雖然上帝用這麼多不同的語言將人類分開了。但依然還有音樂,常能帶來這樣跨越國界的感動。
-
原來能帶人類前進的是理性。
但能讓人類精神與文化昇華的,
卻是帶著藝術的感性。
-
-
#馬友友 #絲路計畫 #國家音樂廳
馬友友絲路計畫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天的夢想驛站》Love Life News
【大提琴家馬友友絲路計畫 馬友友:學音樂 是為了確保文化重要性】
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一部很感人的紀錄片《異域絃歌: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馬友友經常跨界合作,讓他的音樂形式有所突破,這一次的絲路計畫,他不只是關心著音樂,他關心著所有全世界不同宗教、不同文明、東半球、西半球、東方和西方,還有現在全世界其實忽略,但在歷史扮演非常重要的中亞這一帶伊斯蘭教。所有的人彼此之間共同的語言,就叫做音樂。所以整個絲路計畫,就是希望透過音樂的音符,能夠把所有的人,不同的文明可以連結在一起。
馬友友說,「一開始絲路計畫的想法是召集一群音樂人後,靜觀其變,就像陌生人初次見面那樣。我們從威尼斯一路找到伊斯坦堡,在中亞、蒙古與中國尋找奇才。」
絲路計畫總監西奧多列文說,「這簡直是音樂界的曼哈頓計畫,我們邀請了60位演奏家和作曲家,來自絲路沿途各國,集結於一個工作坊中,沒人知道會有什麼結果。
來自美國、日本、中國、伊朗、敘利亞、西班牙等國家的傑出音樂人,在馬友友靈光一閃的念頭下,組成了跨文化、無國界的絲路合奏團。
2014年拿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同時也是美國頂尖音樂紀錄片導演的摩根內維爾,從2001年開始跟隨馬友友的絲路計畫進行拍攝。跨越七個國家、六種語言,歷時15年推出這部《馬友友與絲路音樂會》。不同國度的音樂菁英,雖然各有不同的追尋,仍希望用世上最棒且共通的語言,傳遞對家鄉的思念、對文化的傳承。
馬友友的兒子說,「小時候我以為父親在機場工作,因為他總是往機場去。所以當我知道他不在洛根機場工作時,我大吃了一驚。他知道何者為重,也知道自己肩負大任,特別是去一些小鎮的時候,從落地的瞬間起,直到起飛前的每一刻,他都不斷在分享自己對世界的見解。」
馬友友說,「我的使命是什麼?我所學習關於演奏、音樂,以及音符與音符之間的一切,都是為了確保文化的重要性。」
絲路演奏團團員麥克布洛克說,「我不認為馬友友將自己視為大提琴家,他可能認為自己是要改變世界的人,只是剛好有一半的時間都拿著大提琴,他希望我們和科學家、歷史學家、以及教育家合作。」
一位敘利亞團淵也說,「我希望這個計畫能蔓延下去,我樂見這種新思維,看待音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合作。」
中國音樂家譚盾則說,「如果當年音樂家沒經由絲路遷徙,中國或西方音樂將會大大不同。」
馬友友絲路計畫 在 【馬友友與絲路音樂會】HD高畫質中文電影預告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