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Charles最近的田野調查工作中,有一大部分是針對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的「駐村藝術家」們。他們從各地來到高雄,以類似人類學家的方式沈浸在鹽埕區裡,也為在地文化景觀帶來變化。
這篇【新作坊】的電子報,分享了關於這些駁二駐村藝術家的調查研究,也介紹了中山大學《再社區》展覽中,這些藝術家如何參與其中。
期待這篇文章幫助大家更認識這些不只是鹽埕區過客的駐村藝術家們,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田野經驗對於人類學家與藝術家各自有什麼意義與價值?
--------------------------------
來自格瑞納達的Elizabeth Lander在她與Emmi Jormalainen的聯名個展之中,即延續了她對於世界各地「店舖」的關懷,繪製了多幅鹽埕區餐廳、夜市攤販的水彩畫。Elizabeth對於鹽埕餐廳老闆與夜市攤販的熱情印象深刻,這表現在她畫作中出現了別於之前作品的暖色調。法國藝術家Roland Cros則在自己的《369像素傳說》之中,除了展出自己以臺灣原住民神話為主題的作品外,也展出了多幅記錄高雄街景、駁二民眾的的木雕作品,他所看到的工業風城市景觀、拿著自拍棒自拍的遊客,都成為木板畫作上角落的一景。
駁二駐村藝術家的作品不僅豐富了在地的地景,更讓民眾能用不同的視角關心高雄與鹽埕區。蔡坤霖在《海味醃漬》的成果個展中,運用了「水下錄音」的技術,帶領民眾聆聽在愛河與高雄港所錄製的「水下聲景」,感受在河面與海平面下的景觀。蔡慧盈則在《水神機器人》的成果個展裡,展出以在鹽埕收集到的各種盛水容器所組裝出的發聲機器人裝置,帶領民眾感受到鹽埕生活與「水」密不可分的關係。
許多藝術家帶著社會批判意識來到駁二駐村,他們不只在鹽埕短暫生活,也以這裡為出發點輻射到周邊區域進行主題性的研究,並將自己從中得到的反思表現在作品之中。山本聖子的錄像藝術作品〈黑那端掉下的紅~「晚安天氣真好,對吧?」〉和高雄印尼漁工一起合作,記錄了他們離鄉生活的挑戰與困難,帶民眾省思台灣海鮮飲食文化背後的勞動處境。韓國藝術家金登容在《少女的祈禱 》駐村成果展之中,分享了自己在於高雄前鎮草衙區的田野調查,與「勞動創作」的成果,以錄像作品與「汗水」作品引領參觀者回顧高雄的工業歷史與呼籲喚起對於勞動價值的重視。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102/articles/381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消逝的肖像》系列堪稱是劉芸怡的代表作,而且持續不斷地變化,從東德城鎮的廢棄樓房,到金門的洋樓乃至於碉堡,其關注的面向也有著層層的演繹,不只是單純的記錄,而是還原美學的呈現、歷史意識的體悟、失落時光的深情凝望。 赴德就學前,劉芸怡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她夢見原來居住的房間後頭,另外還有一個空間,她毫無恐...
駁二駐村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類學和藝術有什麼相同?或許,兩者都在追尋「可能性」。人類學用民族誌田野調查看到這個世界不同民族,發現生而為人的各種可能。而藝術則透過新的視角與獨特的創作、讓我們看到人類理解世界的無限可能。
這篇來自【藝術家】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高師大簡子傑老師對於自己開的「當代藝術與田野調查」課程的反思。這篇文章也讓我們反思既便在台灣,我們或許都需要透過人類學田野調查與藝術來看到這座島上的真實與可能。
若您也對於藝術家的田野調查與再現有興趣,千萬別錯過了今晚【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高雄SOGO誠品】這個月的活動。
----------------------------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高雄SOGO誠品】九月份活動
主題: 用田野調查做藝術x《代天宣化:臺灣王爺信仰與傳說》
分享人│魏澤(駁二駐村藝術家)
主持/討論│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9/22 (二) 19:00-20:30 高雄SOGO店 書室EASY SPACE
田野調查不只研究在地文化,也成為藝術家創作的方法。
當代藝術家魏澤將分享她在海外與高雄運用田野調查進行藝術創作的經驗,
也分享她在駁二駐村期間於高雄王爺廟的調查研究。
主辦單位│【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誠品書店】
合作主辦:【駁二藝術家進駐計畫】
-----------------------------
大概在2016年下半年,我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以下簡稱「高師大」)美術學系第一次開設了一門叫做「當代藝術與田野調查」的課程。
當初之所以想要開設這門課,某方面來說,是因為一種個人的「空白」;不僅是對於田調做為藝術方法的空白,也是對於台灣各種歷史內容的空白。身為過去大都在台北活動、藝術大學美術系出身的藝評人,我最接近田野調查的閱讀經驗只是李維史陀的若干著作,而在我的職場生涯中,最常訪談的對象其實都是藝術家,但是當「田野調查」一詞開始頻繁出現在藝評文章中,身在台北的我很難不感到這種「趨勢」帶來的知識焦慮。
而後在高師大開設這門課,其實更多帶著我在台北的藝評經驗暨問題意識:一方面,這是一種帶著反身性意義的方法論趨勢,在一派專業術語與思考全部來自西方的情境下,我們意識到在當代藝術中引入新方法的必要性,尤其前面提到的陳界仁相關論點更加強了這種問題意識;另一方面,近幾年來因為頻繁地到南部工作,我的直覺告訴我,我們在台北焦慮的「田野調查」,至少,在台南指的可能不太是一種創作方法,而更是一種結構在「身旁本來都是歷史」的態度。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www.artist-magazine.com/edcontent_d.php?lang=tw&tb=8&id=8396
駁二駐村 在 自由高雄-即時火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每間王爺廟都有屬於在地的故事。
駁二駐村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消逝的肖像》系列堪稱是劉芸怡的代表作,而且持續不斷地變化,從東德城鎮的廢棄樓房,到金門的洋樓乃至於碉堡,其關注的面向也有著層層的演繹,不只是單純的記錄,而是還原美學的呈現、歷史意識的體悟、失落時光的深情凝望。
赴德就學前,劉芸怡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她夢見原來居住的房間後頭,另外還有一個空間,她毫無恐懼的前往探訪,發現裡面有門,門後是更多的通道,她越來越深入,進入地下迷宮也似,那是一個原始的空間,彷彿回到母體一般。
劉芸怡自言,後來看見廢墟,都會直接連結到回到原始空間的這個夢。
對她來說,建築物如同人軀殼的延伸,而無名的廢墟則近似封存時光的盒子,能夠見證許多事,除去一般人生活的痕跡,潛意識的流動,還有戰亂的陰影,與歷史、文明的記憶,種種凡此。
劉芸怡也提到,過往歐洲有幫死者做面具的傳統――他們會翻模死者的臉,以便留下存在的證明以及紀念。她認為,攝影其實也就是在做一樣的事,拍下來的人事物,絕不會是永久的,照片不過是時間的切片。
唯消逝不等於不存在,那終歸是生命再自然不過的真實狀態。
而金門所保留的戰爭時期的完整景觀,劉芸怡認為是由於長久的戒嚴,導致金門停滯在過往的時光,跟東德的城市頗為相似,儼然平行的對照。不只如此,她尚且發現金門植物的種植,與戰略位置密切相關,譬如鄭成功進入金門,大量砍伐,導致金門光禿禿一片,抑或是日後國民黨軍隊進駐,為戰爭需求,乃種植可以當作阻絕、防禦型武器的植物,如瓊麻、仙人掌、九重葛等。
一旦建築物被棄置,這些廢墟就逐漸會被大自然的力量反噬。她在金門拍攝時,就常看到植物花草遍佈整個建物、進一步造成破壞的景象,甚至有屋子裡面直接長出一棵樹。劉芸怡表示,這會讓她重新省思文明與自然的微妙關係。
小檔案
劉芸怡出生於台中,2005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10 德國 Burg Giebichenstein 藝術學院碩士畢業(Diplom 學位),2014 德國 Burg Giebichenstein 藝術學院藝術家最高文憑(Meisterschülerin)。 2011-18於德國柏林貝塔寧藝術村、耶拿、Schwalenberg、土耳其伊斯坦堡、台北國際藝術村、高雄駁二藝術特區以及台南蕭壠文化園區等地駐村。2013 獲世安美學獎:造型藝術類。2015獲台南新藝獎。2016獲桃源創作獎入選。作品並獲文化部藝術銀行購藏以及國立台灣美術館青年藝術家作品典藏。
個展計有《歷史造景》、《消逝的肖像》、《遺落之島》、《歷史塵埃》、《城市幽靈》、《渡境》等,展場遍及世界各地,如台北、新竹、台南、台中、桃園、高雄、廈門及德國的柏林、柯尼希施泰因、哈雷、耶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