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百岳反思我們的山岳政策:飛鳳山筆記》
周末去新竹爬了一座石階幾乎鋪到頂的「飛鳳山」,標高423公尺,小百岳排名27,據說是新竹人激推的輕健行好去處?
步道終點的「觀日坪」展望大多被樹擋住,有一角據說天氣好時能看到臺北101 (一旁樹幹上還貼了照片佐證) ... 但當日天候不佳,遠方皆是一片迷濛。
對於在臺灣習慣將目標放在3,000公尺以上的我來說,這也是個觀察登山群體不同面貌的好時機。政府統計的500萬到600萬登山者,其實絕大多數都出沒於這類建設完善的郊山步道,但接受調查的時候,爬烏妹浪胖山的和大武崙山的人別無二致,都會義無反顧的說:我是去爬山啊~~ 😄
.
沿途見到比我年輕的新生代,都是被家長帶來的國高中生,就算有讀幼兒園的小小朋友也不奇怪,然後幾乎見不到所謂的「年輕人」,中高齡和孩童之間的斷層非常明顯。
訪客的個體差異也是五花八門,占大宗的親子組之中,有穿著運動服飾的正常人,也有一位香水噴的濃濃化妝穿洋裝的媽媽走到一半就氣喘吁吁,蹲下來休息,央求著要其他人先走,然後比她腿還要矮的兒子貼心地說:「媽媽我會等你不要急~」 (不相干的人聽了都暖心 ❤️)
帶愛犬爬山的人也不少,一路上看到馬爾濟斯、雪納瑞、紅貴賓、臺灣犬,還有混種到認不太出來的土狗。經過一處涼亭,兩位高大老外聊天的話語飄進耳裡 「... you and I both have anger issue ... (我們都有情緒控管問題)」讓我心裡稍稍一驚,就不太敢往那個方向看了 😅
在開發完整的郊山步道,主要的風景或許還是人呢~
.
由於太久沒爬郊山了,我還煞有介事地準備好了地圖,後來見到標示清楚的步道與石階才啞然失笑,有誰爬大眾化郊山還會用到地判的啦!!這種路就算摸黑走都不太可能迷路哩~
也就是說,假如我是個周末偶爾走跳郊山的純健身或親子族,習慣了建設完善、接近文明世界的人工步道,預期花在山上的總時間長度不超過3小時,大概一輩子都不會有動機學習登山知識吧。
然而一但這群人要跨足到未有成熟步道的山域,就會成為潛在風險高的族群;即使是跟著登山團的嚮導走,嚮導也就是個「人形步道產生器」,一但和產生器失去聯繫,或許也會感到徬徨吧。
.
高山上一樣也有大眾化的步道,周末連假時曾躬逢其盛的山友們,應該都能注意到人潮帶來的不良後果:噪音、垃圾、壅擠的山屋與營位,都在侵蝕我們所有人的山林體驗、破壞我們的環境,因此未來的政策方向肯定是要往「分流」發展。
但這分流要分到何處呢?喜愛高山優美景致的人們,去進階路線有些吃不消,回到郊山、中級山的大眾路線卻又更加人擠人,該怎麼辦才好呢?大家有錢的都出國爬山好了?幫臺灣繼續增加觀光逆差囉?
有岳界先進認為該分流去相對僻靜、恢復能力強的中級山,但先不論兩者之間的差異處,大家知道在消防單位的推動之下,連宜蘭縣都悄悄預告了《山域事故救援管理自治條例》嗎?政務委員張景森「不傾向使用者付費」言猶在耳,顯然地方自治的力量還更勝一籌?
接下來就看「沒有申請而違規進入管制山域從事山域活動」這一條到底長什麼樣子了。中央說開,地方要封,開封有個包青天,現況就是這麼地尷尬。
.
聽著周圍山友休息時的笑語,我不禁想著是否這種安全的郊山與風景區步道,才是官員們嘴上不說但心裡希望全部人都去走的地方。走個身體健康就好,何必深入荒山野林自找麻煩呢?
這個問題,乃至心態解嚴這條探勘路,咱們還要好好地踏實一些。
#照片是七星山喔
#爬飛鳳山忙著顧新手沒時間拍照
高中運動服排名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小百岳反思我們的山岳政策:飛鳳山筆記》
周末去新竹爬了一座石階幾乎鋪到頂的「飛鳳山」,標高423公尺,小百岳排名27,據說是新竹人激推的輕健行好去處?
步道終點的「觀日坪」展望大多被樹擋住,有一角據說天氣好時能看到臺北101 (一旁樹幹上還貼了照片佐證) ... 但當日天候不佳,遠方皆是一片迷濛。
對於在臺灣習慣將目標放在3,000公尺以上的我來說,這也是個觀察登山群體不同面貌的好時機。政府統計的500萬到600萬登山者,其實絕大多數都出沒於這類建設完善的郊山步道,但接受調查的時候,爬烏妹浪胖山的和大武崙山的人別無二致,都會義無反顧的說:我是去爬山啊~~ 😄
.
沿途見到比我年輕的新生代,都是被家長帶來的國高中生,就算有讀幼兒園的小小朋友也不奇怪,然後幾乎見不到所謂的「年輕人」,中高齡和孩童之間的斷層非常明顯。
訪客的個體差異也是五花八門,占大宗的親子組之中,有穿著運動服飾的正常人,也有一位香水噴的濃濃化妝穿洋裝的媽媽走到一半就氣喘吁吁,蹲下來休息,央求著要其他人先走,然後比她腿還要矮的兒子貼心地說:「媽媽我會等你不要急~」 (不相干的人聽了都暖心 ❤️)
帶愛犬爬山的人也不少,一路上看到馬爾濟斯、雪納瑞、紅貴賓、臺灣犬,還有混種到認不太出來的土狗。經過一處涼亭,兩位高大老外聊天的話語飄進耳裡 「... you and I both have anger issue ... (我們都有情緒控管問題)」讓我心裡稍稍一驚,就不太敢往那個方向看了 😅
在開發完整的郊山步道,主要的風景或許還是人呢~
.
由於太久沒爬郊山了,我還煞有介事地準備好了地圖,後來見到標示清楚的步道與石階才啞然失笑,有誰爬大眾化郊山還會用到地判的啦!!這種路就算摸黑走都不太可能迷路哩~
也就是說,假如我是個周末偶爾走跳郊山的純健身或親子族,習慣了建設完善、接近文明世界的人工步道,預期花在山上的總時間長度不超過3小時,大概一輩子都不會有動機學習登山知識吧。
然而一但這群人要跨足到未有成熟步道的山域,就會成為潛在風險高的族群;即使是跟著登山團的嚮導走,嚮導也就是個「人形步道產生器」,一但和產生器失去聯繫,或許也會感到徬徨吧。
.
高山上一樣也有大眾化的步道,周末連假時曾躬逢其盛的山友們,應該都能注意到人潮帶來的不良後果:噪音、垃圾、壅擠的山屋與營位,都在侵蝕我們所有人的山林體驗、破壞我們的環境,因此未來的政策方向肯定是要往「分流」發展。
但這分流要分到何處呢?喜愛高山優美景致的人們,去進階路線有些吃不消,回到郊山、中級山的大眾路線卻又更加人擠人,該怎麼辦才好呢?大家有錢的都出國爬山好了?幫臺灣繼續增加觀光逆差囉?
有岳界先進認為該分流去相對僻靜、恢復能力強的中級山,但先不論兩者之間的差異處,大家知道在消防單位的推動之下,連宜蘭縣都悄悄預告了《山域事故救援管理自治條例》嗎?政務委員張景森「不傾向使用者付費」言猶在耳,顯然地方自治的力量還更勝一籌?
接下來就看「沒有申請而違規進入管制山域從事山域活動」這一條到底長什麼樣子了。中央說開,地方要封,開封有個包青天,現況就是這麼地尷尬。
.
聽著周圍山友休息時的笑語,我不禁想著是否這種安全的郊山與風景區步道,才是官員們嘴上不說但心裡希望全部人都去走的地方。走個身體健康就好,何必深入荒山野林自找麻煩呢?
這個問題,乃至心態解嚴這條探勘路,咱們還要好好地踏實一些。
#照片是七星山喔
#爬飛鳳山忙著顧新手沒時間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