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xus UX 300e 日系豪華品牌純電車款新佈局】
(9/29)和泰汽車發表UX 300e
也是Lexus首款純電車款正式在台灣佈局
車型目前為單一等級販售
售價169.9萬元起
-
由於是基於原本的UX車型來搭載電動引擎
所以外觀上與UX大致上無差異
僅有電動車專屬17吋鋁圈
以及車側有Electric專屬銘牌
在車身左後方為DC的CHAdeMo快速充電孔
車身右後方為AC的J1772的充電孔
-
內裝部分也承襲原本UX的內裝配置
但在UX 300e的內裝有新增
排檔桿則是搭載LC樣式的線傳排檔桿
座椅配置雙前座通風/加熱座椅
手機QI無線充電
Smart Access智慧型車門啟閉系統
腳踢感應式電動尾門等便利性配備
-
動力部分UX 300e電動馬達
可輸出204匹馬力以及30.6公斤米的扭力
0-100km/h加速需要7.5秒
另外由於電池擺放位置置於車底
所以與一般UX相比重心更低了64mm
UXe的電池使用288顆鋰離子電池
而這288顆電池在經由不同電池模組
透過串聯及並聯組成
可以輕易的從車側看出底盤下方多出了電池空間
下面有用一層黑色塑膠材質的保護殼
在保護殼的內部則是
水平交叉的電池保護結構來避免受到外力破壞
另外電池也配備自動控溫系統以利高效運作
總電池容量為54.35kWh
NEDC續航里程為368公里
使用CHAdeMO充電可負荷最高電功率為50kW
0-75%充電時間約為50分鐘
-
在保固的部分
新車基本保固為4年12萬公里
電池保固為8年16萬公里
並推出電動車保養專屬套餐
每次定期保養都會針對電池相關系統
來進行電腦檢測診斷
若在保固期間內電池容量低於70%
可以透過電腦看出是哪個電池模組出問題
進而針對那個模組的電池進行更換
不過目前過保後電池價格尚未出爐
可能要等之後再告訴大家
-
這次台灣汽車龍頭和泰
終於推出了首款純電車款
與賓士的EQC都是使用現行車款
來進行純電化的改造
不過DC的快速充電孔
是目前台灣比較少見的CHAdeMo
而未來台灣目前的統一規劃走向
就是使用歐規的CCS1或CCS2
若是統一確定勢必要推出相應的轉接頭
不過可能因為目前日本市場統一為CHAdeMo
所以日本進口的UXe才會有這樣的配置
對於日系豪華品牌推出的首款純電車款
以及所推出169.9萬的售價你怎麼看呢
歡迎在下面留言吧
By熊子
#全民瘋車Bar #廖怡塵 #熊子 #陳韻羽
#新車發表 #純電車 #電動車 #Lexus
#UX300e #UXe #CHAdeMo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或者,好多讀者已駕駛過純電動電單車(包括國內親戚那部買餸羊或家中果部電動單車),但玩過電動大包圍的騎士應該不多,仲要是一部扭力峰值達到20.3kg-m的跑車,感覺如何?加速力有幾癲?有請張煒安同大家報告。 載番個頭盔先,本誌是電動汽車及電動電單車的文盲,惡補後才如夢初醒,現在才知道純電汽車十分普及...
「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的推薦目錄:
- 關於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阿宏機車記 H-Mot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moto1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汽車私房話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汽車私房話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工具] 家庭DIY 電動起子或是電鑽的挑選心得- 看板FixMyHouse 的評價
- 關於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六角螺絲的電動起子頭組要如何挑選?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轉)螺絲起子心得 的評價
- 關於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電動起子頭哪裡買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 - 疑難雜症 ... 的評價
- 關於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電動起子頭哪裡買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 - 疑難雜症 ... 的評價
- 關於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工具] 電動衝擊起子可當電鑽用嗎? Ballantine PTT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扭力起子機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扭力起子機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電動起子機ptt 的評價
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阿宏機車記 H-Mot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2年式 AFRICA TWIN / AFRICA TWIN ADVENTURE SPORTS 磅礡發表】
-
AFRICA TWIN車系作為旗艦型探險休旅,一直以強大的性能以及豐富的功能配備受廣大車友喜愛;2022年式將引進雙車型 AFRICA TWIN、AFRICA TWIN ADVENTURE SPORTS以滿足顧客的需求,現行款CRF1100L Africa Twin將以配置DCT、低座高版本,以限量台數持續販售。
-
【 AFRICA TWIN 】$ 598,000元
最大馬力:98 hp / 7,500 rpm
最大扭力:10.5 kg-m / 6,000 rpm
裝備重量:229 kg
座高 870 / 850 mm 兩段可調
45 mm 倒立式前叉 (預載、壓縮、回彈可調)
FR懸吊行程 230 mm / RR懸吊行程 220 mm
最低離地高 250 mm
6MT 變速箱
Off Road 鋁合金搖臂
6.5吋 TFT儀表附帶觸控功能
Apple CarPlay / Android Auto
Cornering ABS
可調式On/Off Road ABS (後輪可關閉)
可選式扭力控制段位 (HSTC)
前輪浮舉控制段位
方向燈自動取消
6種騎乘模式
定速控制
日間行車燈 (DRL)(亮度自動切換)
-
-
【 AFRICA TWIN ADVENTURE SPORTS 】$ 788,000元
最大馬力:98 hp / 7,500 rpm
最大扭力:10.5 kg-m / 6,000 rpm
座高 870 / 850 mm 兩段可調
FR懸吊行程 230 mm / RR懸吊行程 220 mm
最低離地高 250 mm
-
[以下配備與AFRICA TWIN 差異]
-
Showa EERA 電子控制式 45 mm倒立式前叉
Showa EERA 電子控制式 後避震
裝備重量:250 kg
DCT 雙離合器變速箱
車款專屬加大油箱 (18.8→ 24.8 L)
大面積下護板
可調式長風鏡
Tubeless 無內胎鋼絲圈
電源供應插座
加溫把手
彎道輔助照明頭燈
-
-
車色:
AFRICA TWIN :GP勝利紅
AFRICA TWIN ADVENTURE SPORTS :珍珠耀光白
交車時間:2022年1月
※ 規格配備以實車為主
☎詢問專線:0906-881-907
📩Lind id :0906881907
#可全額貸款 #12到72期
#HONDA重機銷售顧問 #客製化購車
#我們HONDA #一起HONDA #乘載夢想的翅膀
#Honda二輪業務 #安駕指導員
#買車找阿宏 #買重機找阿宏 #阿宏機車記
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亞洲紅到北美的Corolla Cross
6月2日亮相‧2022年上市
在當地市場定位介於C-HR以及RAV4之間的中型休旅CC,不僅底盤代號與咱們亞太規格不同MXGA10/15,動力改用2.0升M20A-FKS Dynamic Force引擎(同Corolla Sport),變速箱由日本AISIN製K120 Direct Shift CVT變速箱(一檔Launch Gear起步齒輪),傳動方式除了前驅還新增了AWD選項。更特別的是,前驅與四驅版雖同樣採用TNGA-C模組化平台,但前驅車型採用前麥花臣+後扭力樑懸吊設計,AWD則採用前:麥花臣+後多連桿式設計。
編成分為L、LE與頂規XLE三種等級,外觀設計與台規車型差異不大,頭燈為Bi-Beam LED頭燈但具美規反光片,車尾LOGO則改用傳統車型在左、編成在右方式;內裝部份,高規車型配備有7吋MID數位儀錶、8吋多媒體影音觸控螢幕及全車9支喇叭JBL音響、Qi無線充電板、後座雙USB、雙區恆溫空調、可選電動天窗、十向電調駕駛座椅含加熱等豪華配備。
安全方面,北美版CC配備有EPB電子式手煞車,故TSS主安配備理應擁有全速域自動跟車功能,此外,全車系也標配9顆氣囊。本車預計今年9月在阿拉巴馬工廠上線生產,2022年正式上市!看完北美版CC的配備規格,相信國內CC新年式小改款若比照辦理,它勢必將再創銷售佳績!
車水馬龍網 CC 1.8汽油版試駕 https://reurl.cc/W3353y
車水馬龍網 CC 1.8油電試駕 https://reurl.cc/mLLVL1
車水馬龍網 CC 黑武士秀愛車 https://reurl.cc/Nrrkr9
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moto1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或者,好多讀者已駕駛過純電動電單車(包括國內親戚那部買餸羊或家中果部電動單車),但玩過電動大包圍的騎士應該不多,仲要是一部扭力峰值達到20.3kg-m的跑車,感覺如何?加速力有幾癲?有請張煒安同大家報告。
載番個頭盔先,本誌是電動汽車及電動電單車的文盲,惡補後才如夢初醒,現在才知道純電汽車十分普及。雖然香港的充電設施仍有待完善,但充電站的數量遠超10年前,並且遍布全港,現在不僅Tesla,其他傳統牌子已加入製造純電車行列,款式愈來愈多,部份車子的續航力更高達400km,打個折扣都跑到300km多,這一刻才知道自己仍然活在石器時代。
純電電單車又如何,其發展速度好明顯滯後,那麼有沒有一間年資又Young,又沒有造車經驗類似Tesla的製造商?答案當然有,ENERGICA是其中一間,但兩輪界仍未出現突破樽頸,同時迫使傳統品牌加速電氣化步伐的非傳統車廠。事實上,傳統電單車廠好早開始研發電動車,不過遲遲未市販化,好可能考慮到用家的負擔能力及市場接受程度;畢竟生產電池的原材料昂貴,導致車價高昂,以及充電設施未配合發展,更重要是短期內未必有利可圖,姑且讓新冒起對手試探水溫。
究竟ENERGICA有幾Young?2014年正式成立,所有車輛都在意大利跑車故鄉MODENA生產。ENERGICA的母公司是CRP集團,擁有50年歷史,業務涉及賽車、航空、太空科技、3D打印及軍事科技等等講求高準確度工業。肉眼所見,今次介紹的兩部電車在各方面均有一定質素。
CRP集團為了展示賽車技術,2006年成立自家車隊,出戰世界WGP125及意大利CIV道路賽,2008年啟動eCRP純電大包圍計劃。適逢史上首屆全電動TTXGP格欄披治在2010年舉行,正好測試eCRP的實力,CRP集團其後亦有參加由FIM舉辦的e-Power電動格欄披治大賽。
事實上,eCRP純電大包圍是今次試駕ENERGICA EGO的雛形,原型車見於2013年,車子因為採用3D打印及CNC製造的部件而廣收宣傳效果,市販版正式在2015年推出。不過真正讓更人認識ENERGICA EGO,是因為ENERGICA自2019年起成為Moto E獨家供應商,所有參賽隊伍都使用相同規格的ENERGICA EGO參賽。編者今次能夠在香港親身接觸市販MotoE戰車,看著披上MotoE拉花的包圍,突然有落場的衝動!
張煒安試車感受—加速話咁快
8年前領教過純電動電單車的扭力,當年試駕的車子雖然只有54hp馬力,但扭力達到9kg-m,產生的加速力及起步反應媲美直四600級大包圍,雖然如此,與今次試駕的兩電車相比,所有數字差了一大截。
以ENERGICA EGO大包圍為例,馬力143hp(107kW),相等於一部750cc左右的大包圍,可是扭力峰值高達20.3kg-m (200 Nm),與超過2,000cc的電單車看齊,卻比起這一代公升級超電多約70%。如此巨大的扭力有幾好玩?簡單來說扭力越大,起步及加速力越勇猛。據廠方公佈,ENERGICA EGO的0-100km只需3秒,簡直痴線,極速可達240km/h,至於NK版EVA都有200km/h極速,理論上在香港用唔著。
果只看數據,ENERGICA EGO的扭力無懈可擊,實際駕駛又如何?
好勁....頭、中段的加速力比現今的公升級超電有過之而無不及,加速時上半身被風阻扯得好利害,尾段則受到環境限制而無法體驗。電動摩打甫加速便進入扭力範圍,不用像內燃引擎提升至一定轉速才增加扭力,所以油門近乎沒有延遲感,一篤油便立即向前衝,反應比汽車電單車的油門要更捷,所以早段時間沒有膽量大力質落油門加速;事實上,不論電或高性能油車,統統都採用電子油門,沒有威也,所以更正確的說法是電門,而非油門。
此外,由於電車採用單速波箱,無波可轉,油門操控與綿羊相同,所以扭著油門不放,馬力一氣呵成釋出,既沒有因為檔位銜接導致馬力流失,也沒有轉檔的頓挫感,即使任何時候減速,都輕易再爆升車速,騎士因此無需善用波段或Keep轉數,20.3kg-m的扭力及超廣闊扭力帶果然非同凡響。
加速感又如何?
其實電與油車的差異頗大,首先電車只有摩打排出的VV聲,雖然轉速越高,音頻越尖,但實際駕駛中的風聲比麼打聲大,取代汽油車轉數越高,排氣聲越亢奮的感覺,而全球推動電車的原意,就是要保持環境清靜。再者摩打缺乏類似引擎的諧震,駕駛時仿佛與車子失去聯絡,原因是內燃引擎的排氣聲及震盪成為騎士與車子溝通渠道之一,因此沒有留意車速,駕駛電車比油車更容易超速。究其原因,電車的加速力雖然強勁,可是油門控制比油車更容易,馬力細滑如絲地傳送到尾輪上,感覺就好像剛踏進高鐵車廂,凳子還未座暖,列車已飆升到300km/h一樣。
因此未駕駛過ENERGICA EGO的讀者,我建議包括老手在內,最好選擇Standard(標準)、Eco(慳油)或Wet(濕地)馬力較低的馬力模式,與此同時開啟防止尾輪打滑的循跡系統及ABS,待熟習260kg重量及寧靜操控感,才好好享受最強的Sport(運動)模式,原因電車的馬力來得又快又直接,用多幾個電子輔助駕駛傍身,既安全又好玩。再者ENERGICA EGO是一部自動波大包圍,沒有離合器,對於棍波車騎士來說難免有點空虛感,也不可以使用離合器控制掉頭車速,因此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如何倚靠油門及煞車控制掉頭速度,否則增加跌車風險,因為掉頭的時候,你會實實在在感覺到她的重量。要是你有綿羊底子,絕對有幫助。
講開減速,車子重達260kg,但是BREMBO M4煞車卡鉗足夠街道使用;另一項協助騎士減速的功能名為Regenerative Maps,即是「制動力回收」,熟識電動四個轆的讀者一定不會陌生,作用是當騎士縮油減油,讓原本驅動尾輪的摩打變成發電機,為電池充電,夠晒環保。
而Regenerative Maps「制動力回收」共有四段選項,分別是OFF(關)、LOW(低)、Medium(中)及High(高);當日試車首先切換High(高),縮油後車身立即頓挫起來,俗稱鎖得好勁,車速明顯拖慢,感覺有點像突然拖低一個檔位,所以個人認為不適合跑山,會影響壓車攻彎的暢順度,但應付「長命斜」或落山好有用,等於波車用低檔落斜,大大減輕制動系統負擔,可避免制動過熱。講咗咁耐,「制動力回收」即是棍波車所講的Engine Brake(制動煞車)。
之後體驗LOW(低)效果,個人認為這個Mode適合玩山,雖然高速煞車縮油的Engine Brake明顯減少,不過仍有效地拖慢車速同時,讓我更流暢地入彎。最後嘗試OFF模式,一如所料,減速沒有Engine Brake,跟綿羊及二衝車一樣,縮油後車子繼續向前衝。對我來說,「制動力回收」好有趣,讓我在短短數小時試駕中,回顧過去20年賽車技術發展史;由我初初鬥2衝車近乎沒有Engine Brake,到轉戰4衝600 Superspot的強勁Engine Brake,再之後普及的防鎖死離合器(Slipper Clutch—舒緩Engine Brake,讓車手更暢順攻彎),到現在的全電子年代。另外,ENERGICA EGO配置ABS防鎖死系統,然而另外還加入名為eABS系統,它是防止急煞減速同時,尾輪又被「制動力回收」產生的Engine Brake鎖得太死,導致輪胎失去咬地力;此時,eABS立即介入,暫停「制動力回收」工作,好讓輪胎恢復咬地,發揮類似防鎖死離合器的功能(Slipper Clutch)。當eABS介入後,儀錶會亮起相關信號。
ENERGICA EGO的座姿及車身闊度與600或1000大包圍分別不大,座上810mm的座位依然跳芭蕾舞(張煒安身高5呎6吋),可是軑把高度適中,整體來說不極端,有上一代跑車的影子,某程度來是一款舒適型超電。不過論真正舒適性,當然是NK版EVA為佳。
所有電車,包括二輪及四輪,因為負載電池組件而變得比同類型油車重,當你騎上ENERGICA EGO再踢起側架,然後拉直車身,便會發現比起拉起600及1000更費力,畢竟她們相差超過60kg。
為應付重量,ENERGICA EGO實行以硬制硬,例如廠方建議使用42磅胎壓,否則胎壓不足,輪胎與路面接觸面積過多,加上避震設定太軟等等,都會影響操控性能,即使直路行駛都會出現跌車傾向,所以當日在山路行駛幾圈後,立即調硬前避震的預載,穩定性才大大改善。事實上,電車對我來說是新事物,需要更多時間摸索各方面的設定技巧。
老實說,當日聽到260kg的車重都有點詫異,腦海突現浮起80-90年代的1000cc大包圍,就連moto-one的編輯都對我的評價特別感到興趣,試駕後不斷追問是否好鈍好笨重,比第一代R1更重等等。說實話,論輕巧度及靈活度肯定不及新一代600及1000大包圍佳,壓車搬身需要多一點力,之但係又唔覺得好鈍或好笨重,比原先估計更好彎,的確有點意外,所以用第一代R1比較未免太誇張。事實上除了落地推車、窄路掉頭、燈位停車及塞車慢行之外,起步後唔覺重。不過聽車主講,駕駛初期因為未熟習車身重量,難免會有壓力。
或許你會擔心推車,可是ENERGICA EGO設有後波及前波,最高車速只有2.8km/h,其操控不難,只要按下著車掣2秒,便會切入“PARK ASSISTANT”(泊車輔助),即後波,若再按下著車掣便會切入前波,讓你在限速下向前或向後泊車,大可安座於車子上撐船仔。
至於騎士最關心的續航能力,由於當日只駕駛不足50km,所以未能詳盡解釋。根據廠方資料顯示,在市區駕駛的續航力200km、市區與高速公路駕駛的續航力160km、高速公路續航力130km。不過據車主講,ENERGICA EGO的實際續航力與廠方公佈的數據接近,他試過從元朗出發去機場,全程高速公路,平均車速約80-90km/h,來回路程約100km,回家只餘20%電量,估計可以行多約40km-50km。事實上,續航力好視乎騎士的駕駛方式,所以駕駛電車必須要經常留意電量,畢竟充電站並非度度都有。
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汽車私房話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新頻道成立!歡迎訂閱及加入:
【游泳私房話】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fGGxRvTJwgZz6Wak2zalw
【游泳私房話】FB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wimmerprivatetalk
---------- ◉ 以下連結可欣賞圖文並茂的原文:https://goo.gl/X5iMJm
進口與國產的黃金交叉
汽車銷售的不可逆趨勢
這幾年很多人可能都發現了一件事,就是許多車廠逐漸以進口模式來取代原本國產的版本!而為了避免前後兩者的價差過大,造成準車主入手前的困擾,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進口車的價錢,似乎越來越親民了。👍
有人知道嗎?其實今年的汽車銷量已經大致底定了一個趨勢,就是「進口車銷售數量,終將會超過國產車。」至於這個趨勢的結果幾時會到來?除非我們的政府有什麼特別的政策來逆轉這個情形,不然,預估就在明年、也就是2019年,我們會看到這個答案出現。👀
根據U-Car汽車網站的銷售報導:https://goo.gl/B71vQW
今年累計至11月底的汽車掛牌總數來說,進口車的數量已經佔今年銷售總數的45.2%之多。或許有朋友會覺得這數字尚未過半、鹿死誰手還不曉得,但我認為這數字一旦超過40%,就如同群蟻潰堤一般,越到後面、進口車數量越是會加速完成其一統市場的大業。
*詳細數字也可參考「政府資料開放平臺提供的新車領牌數資料」:https://goo.gl/NYKKPh
如果最近想要買車,真的可以開始好好考慮「進口車」了!🤔
當然,此時入手國產車,也不是說不行,但如果您考慮這部車要開個十年、八年...可能入手後的隔年,就會突然發現身邊的好友們都開上了進口車,而眼下這部國產車,想換......財務大臣並不允許您這麼敗家的。💢
過了鹹水就是好?
日系歐系如何選?
喜歡看汽車評論的朋友,應該都會發現一個形容,就是「......這部車開起來的感覺,非常像歐洲車」;這是一句褒獎含義的形容,背後代表的含義,就是這部車比較紮實,開起來比較穩重。這句話不只是我說過,我的同業朋友們說過,甚至車廠廣告都會這麼強調。😎
所以,歐洲車就一定比日系車來得好?這倒是未必。我覺得應該這麼說,如果以同級距的入門小車來說,歐洲車的紮實度會比日系車來得優異,而日系車必須達到一定的價格水準後,才會有比較好一點的行路質感。當然,無論是歐洲車或是日系車,都是「越大、越貴」,開起來會「越爽、越高級」,這是很合邏輯的事情。😆
另外,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就是依照配備來看,即便都是進口車的版本,歐系車廠在配備選項方面,通常都是比日系品牌大方,比較不容易看到配備陽春的設定出現,尤其是在主被動安全方面的差異更是明顯。所以,很多時候歐系進口車的車型版本常常只有單一規格,廠家不會將車輛的配備過度細分,而讓準車主在選擇時,衍生出很麻煩的購車困擾。😵
進口歐系最低門檻
Fabia最獲車主親睞
就以購車預算來說,最多買家的級距,就是百萬等級以下的車主們;這也是台灣汽車銷售的主力戰場!百萬等級以下的車款很多,就算是進口車,可以選擇的也不少,包括日系、韓系、法系、歐系等等;而其中以歐系來說,Skoda就是近年比較紅火的品牌。
為什麼Skoda會比較得到車主們的青睞?主要還是這個品牌CP值較高的原因;翻成白話,就是-「比較划算」。💰
就以硬體來說,它同屬德國VAG集團,所以車上的許多零件不是跟VW共用、就是跟Audi相同;但就產品的定位來說,它並不是被設定在如同上述品牌那麼難以入手的範圍。換言之,我們可以用更少的錢,得到更好的品質。Skoda這個背景已經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了,所以原廠官方一直以來都打著一句口號,就是「聰明的,就懂」!
另外,以價格來說,Skoda百萬等級以下的車款,其實有好幾輛可選,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我們可以找到不同尺碼的車型」;因為有時候我們要找一輛特定品牌的進口車,看來看去最後無法下手的原因就是:便宜的太小台、夠大的又超出預算!Skoda從最小台的微型車Citigo、再大一點的掀背Fabia、一直到小型的Rapid、或是中型的Octavia,你都可以用不到100萬的價格,找到想要的車型。其中,這裡面很多款都同步提供了「旅行版本」,在原廠的命名方式來說,也就是「Combi」的車型。
所以在近年來,大家逐漸選擇傳統Sedan四門房車以外的車型之際,百萬以下、不要太小、夠用省油、CP值高的Fabia,變成Skoda旗下相當熱賣的一款車型。這部車也變成許多「國產車升級進口車」的準車主們,人生的第一部歐洲進口車。
ACC主動跟車+AEB主動煞停
Euro-NCAP撞測五顆星評定
車輛尺碼的大小,一向影響人們對其安全與否的意象。首先在主被動安全的部分,Fabia這輛接近4米的小型掀背車,搭配了許多讓我們感到出乎意料的配備。以往我們認為一部車該有的基本六具輔助氣囊、動態穩定系統之類,Fabia絕對是列為標配,而更多的是:
1.MSR引擎循跡控制系統:可降低車輪在光滑路面加速時的打滑情形。
2.ASR加速防滑控制系統:確保平順的加速,或避免在溼滑路面加速時打滑。
3.胎壓偵測器:胎壓不足時,儀表會跳出警示提醒。
4.XDS+主動電子限滑差速器:可改善過彎時的循跡性及動態表現。
5.陡坡起步輔助系統:上坡起步時,維持車輛避免下滑。
這些配備可以增加駕駛時的穩定度,另外在實用面來說,胎壓偵測器跟陡坡起步輔助系統,更是開車時最最好用的配備之一。此外,這裡還有更驚豔的好料,就是:
1.ACC主動定速跟車系統:全速域系統,可以定速或是跟車直到停止/再起步(最高時速160km/h),也可以一鍵設定「即時跟車」功能。
2.前方輔助系統:亦包含了AEB自動煞車功能。
3.駕駛盲點偵測警示:左右後視鏡上顯示燈號。
4.後方車流警示:有圖像及車距顯示。
看完這幾項高級安全配備,相信很多人會跟我一樣,準備開始找價錢、這部車到底賣多少錢啊?原來定價是78.8萬元,不過,如果是今年底之前訂車,就能用「WRC2奪冠優惠價69.9萬元」入手!
其實,就算是以原定價來說,這個價格搭配這些配備,也很有競爭力跟CP值啊。還有,搭配智慧型裝置互聯系統Smart Link+,除可上網、語音聲控外,也讓多媒體主機功能更上一層樓。
另外一點就是它的撞測成績(Euro-NCAP),依據2014年歐盟的測試來說:https://goo.gl/qxGXzx
,這部小車拿下了五顆星的最高評定標準。其中「成人乘員」及「兒童乘員」的部分,都得到81%高分,我們可以在當時測試的影片中發現,無論前撞或側撞時,Fabia的車艙都可維持很堅強完整性,這也讓許多在意車輛尺碼的車主,後來成為其決定入手的原因。
雙廖冠軍試駕
國際引擎大獎
說到試駕的部分,我還真的沒有少試駕過Fabia這部車,從最早的【行車紀錄趣】,再到之前【全民瘋車Bar】的「雙料冠軍」,我從一般版本的Fabia試到旅行版的Fabia Combi車型,當然近期大家最有印象的一定是我跟廖怡塵模仿Fabia廣告的「跳車門」畫面。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我們之前試駕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embed/fdktUAj_N-Y
https://www.youtube.com/embed/FXq5liic4Zc
其實,這個部分當然比較是屬於趣味的橋段,畢竟上面就提過,Fabia可以在撞測中有效維持車艙的完整性,所以跳一跳車門也不是什麼很了不得的稀奇事。但是,我希望大家如果有機會去試駕時,可以把重點放在「過彎時,前後軸的協調性/循跡性」、「油門的反應」,以及「車室的靜肅性」。
就以目前的Fabia來說,以前還有1.6自然進氣版、1.2渦輪汽油版,目前只有1.0三缸渦輪增壓的汽油版可選,動力輸出是:110hp/20.4kgm,並且搭配7速的DSG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平均油耗的部分是每公升18.7公里,還搭配有怠速熄火裝置及車輛動能回收系統。
就動力的數字來看,馬力似乎就只有1.5升自然進氣引擎的表現,不過,開起來的感受是天壤之別,主要原因是渦輪增壓的搭配之下,它讓這部空重1159公斤的小車擁有很好的扭力輸出,相較之下,差不多就是2.0升自然進氣引擎的表現。車子開起來輕不輕快,主要還是看扭力的表現,這在山路行駛之際,更是容易體會其中的優劣。Fabia如其車身尺碼,在駕駛時顯得特別地靈巧。
值得一提的是,這具小巧的三缸引擎,還得到【2018年國際引擎大賞】「1.0升以下級距的第一名」!除了Fabia用到這具引擎之外,其實包括同集團的VW Golf/Up/Polo/T-Roc、以及Audi A1/A3/Q2等等,都使用到這具小巧先進的引擎單元。
一般版還是旅行版
推薦入手的著眼點
很多人最難抉擇的就是價差五萬元,到底要買便宜一點的標準版,或是貴一點的Combi旅行版?
就硬體來說,這兩部車的尺碼只相差在後廂空間的大小,而包括車寬、車高、軸距、輪距的部分都是相同的;只有後懸的長度不同,標準版是675mm,Combi則是940mm。
就後廂來說,標準版的容積是330公升,後座打平可以變成1150公升;而Combi車型的容積是530公升,後座打平可以變成1395公升,其底板有一夾層,可以活動使用。
我建議如果是有男女朋友或已婚的朋友,不管有沒有小孩,Combi一定是必要首選!因為有伴的朋友,雙人出遊、甚至多人出遊的機會都比較高;所以後廂空間大一點,無論如何都會有更多機會派上用場。另一方面,如果未來有新的家庭小成員增加時,也很有需要在後廂攜帶必要的隨行物品;例如:手推車、毛毯、抱枕、清潔物品、濕紙巾、小玩具、兒童餐具、甚至臨時拆下兒童安全座椅時,也總要有個地方可以先擺放一下。此外,Combi的車長也不過4262mm,在駕駛時,也不會顯得相當龐大,就算是喜歡小車的女主人,也能很容易輕鬆駕馭,不會造成駕駛時的心理壓力。
另外,Fabia的恆溫空調還有粉塵過濾器,這部分很值得家有幼童的朋友們參考。
69.9萬限時入手!
四年不限里程保固
最後,我們再回到今年底之前訂車,就能用「WRC2奪冠優惠價69.9萬元」入手這件事。這除了年底的促銷價格之外,保固方面也跟原來一樣,是「4年不限里程新車保固」,以及「3年漆面保固及12年車身鏽蝕保固」,還有「2年原廠零、配件品質保固」。
最近考慮買小型車的朋友們,雖然有很多車款可以選擇,但別忘了Fabia一定得列入口袋名單!這些豐富的安全配備,會讓你在開車時,感覺相當地輕鬆與放心。
◉ 訂購 剛剛好水餃:https://shopee.tw/privatetalk
網站:http://www.autoprivatetalk.com
FB:https://www.facebook.com/harry.liaokang
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utoprivatetalk
主講人/剪輯後製/企劃:廖剛
註:不會有字幕(我手邊沒有人力)(但你有興趣也可以幫我上字幕)、不要用粗話罵人~
#促銷優惠 #Fabia試駕 #歐洲車
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汽車私房話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新頻道成立!歡迎訂閱及加入:
【游泳私房話】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fGGxRvTJwgZz6Wak2zalw
【游泳私房話】FB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wimmerprivatetalk
---------- 為你的世界而生
Škoda 七人座 SUV Kodiaq霸氣登場
Škoda旗下首款大型SUV
承襲Škoda家族設計語彙:最高標準的安全車體結構、睥睨同級的九顆安全氣囊、令人驚豔的空間配置、融入多項「Simply Clever聰明的就懂」貼心設計: 車門邊角防碰撞裝置、360度 Area View全車俯瞰顯影警示系統
標準配備七人座,並搭配1.4 TSI前驅、2.0 TSI四驅、2.0 TDI四驅等動力引擎選擇
擁有4米7長、可容納七名乘員以及超大空間的Škoda Kodiaq乃是Škoda旗下首次進軍大型SUV市場全新力作。為了在這個日益蓬勃的SUV級距搶占一席之地,Škoda不僅發揮其擅長的空間魔術,更傾全力融入創新科技以及眾多「聰明的就懂」元素,讓Kodiaq在眾所期待中隆重登台!
甫推出就贏得英國What Car ?雜誌「Car Of The Year 2017」大型SUV 從一開始以A+ SUV概念車現身,到後來定名為「阿拉斯加棕熊」的Kodiaq,肩負Škoda開疆闢土的重任。據Škoda 執行長 Mr. Bernhard Maier表示:我們將藉由品牌首款大型SUV─Kodiaq開啟一個全新的市場;攻佔全新級距領域並拓展全新客層。它就如同名字一般:強壯如熊。拜其概念以及驚人的設計之賜,讓這個品牌變得更具魅力, Kodiaq乃是Škoda擴展SUV陣容的先鋒!
Škoda董事會成員中負責技術發展的Mr. Christian Strube亦加以補充:Kodiaq具備品牌所有長處:全方位功能性、卓越的室內空間以及絕佳C/P值。在同級競爭對手中最大的車室空間以及唯一具備的第三排座椅選擇,讓我們這款全新SUV充份符合日常用車需求。若再加上駕駛輔助系統,行車資訊以及聯結性等創新越級配備,讓Škoda Kodiaq理所當然地成為此級距之佼佼者!
而在全球佳評如潮的Kodiaq引進來台,擁有1.4 TSI 菁英版 (接單引進)、1.4 TSI 豪華菁英版、2.0 TSI 4X4尊榮版、2.0 TSI 4X4尊榮版等三種引擎四款車型供消費者選擇。
外型設計—全方位跑者
Škoda Kodiaq不僅適用於商務用途,在家庭用車以及戶外休閒也都遊刃有餘。品牌設計語彙成功呈現在這款全新SUV:優雅線條中交錯出狂野、動感與強壯氣息,讓Kodiaq得以擁有絕佳辨識度。
Kodiaq車身線條簡潔、精準、俐落,尤其是鮮明且凹凸有致的肩線;車頭Logo處以兩道水平鈑線彰顯出它的防護與強韌, 3D立體造型的水箱罩則刻劃出這款車的強壯特質。狹長且略帶傾斜的頭燈造型與水箱罩賦予Kodiaq相當鮮明的外型。設計團隊特地擷取捷克引以為傲的水晶玻璃,並將其與前後燈組搭配,藉由水晶切割線條打造出這款大型SUV讓人驚豔的設計。將目光移到側邊,長軸距以及短前懸營造出寬敞的室內,略具角度的輪拱是Škoda SUV設計語彙要素其中一環。列為標準配備的LED尾燈則一如Škoda旗下車款搭配C型水晶造型。
而設計團隊最厲害之處則是將Kodiaq後保桿與車尾門幾乎切齊的造型,不僅打造出緊實動感的線條,更營造出令人驚喜的室內空間,雖然是5+2人座的配置,但每位乘員都可享有舒適合宜的乘坐空間。
車體表現—安全又舒適
以車長4,697mm、車寬1,882mm、車高1,655mm以及軸距2,791mm的車身尺寸而言,Škoda Kodiaq遠高於compact car這個級距。而Volkswagen集團共用的MQB底盤則是這款車能夠擁有輕量化結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Kodiaq的車體結構結合了熱沖壓金屬板以及超強化車骨架。若以入門的TSI引擎搭配前驅車型為例,其空重僅有1,598公斤(不含駕駛);而2.0 TSI引擎搭配四輪傳動車型也僅有1,738公斤。Kodiaq在抗扭曲強度、製造精準度、駕駛舒適性以及撞擊安全性等表現也都是屬一屬二。拜其高空氣力學精密表現,讓這款大型SUV能夠達到0.33之超佳風阻係數。
空間規劃一直都是Škoda的強項:Kodiaq車身長度雖僅4697mm,但卻可提供遠優於SUV級距平均的室內空間!在這個車身尺寸內創建出超乎想像的室內空間,讓人再一次見證Škoda工程師的驚人實力:這款大型SUV室內長度為1,793mm,前後座的肘部空間分別為1,527mm與1,510mm;頭部空間則是前座1,020mm、後座1,014mm,且後座至少可擁有104mm腿部空間。
第二排座椅不僅可四/六分離向前覆倒,椅墊並可向前挪移18公分、椅背亦能視需求調整角度。在台灣市場列為標準配備的第三排座椅可讓Kodiaq化身為七人座,容納更多名乘員一起探索世界!身為Škoda旗下第一款七人座車款,Kodiaq提供同級距最大的置物空間720公升~2,065公升 (後座椅覆倒)。若是選擇可前倒的乘客座椅,尚可搭載最高至2.8公尺的長件行李,並將電動啟閉尾門列入標準配備,體貼車主與家人的置物需求。
引擎動力—三種選擇滿足所求
Kodiaq擁有1.4 TSI、2.0 TSI兩具汽油引擎以及2.0 TDI柴油引擎等三種動力選項。
1.4 TSI汽油渦輪增壓引擎具有150匹馬力、25.5kgm之扭力,搭配DSG六速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系統 (DQ250),0~100km/h加速所需時間為9.7秒,在ACT引擎汽缸歇止系統(可視需要關閉中間二汽缸以減少油耗)的輔助下,於能源局油耗測試值得到14.9km/l成果,能源效率等級為第二級。Kodiaq 1.4 TSI入門車款為前輪驅動,依配備可再區分為菁英版以及豪華菁英版兩種車型,搭配17吋鋁圈的菁英版將採接單引進方式。
2.0 TSI搭配全時四輪驅動系統,最大動力為180hp/32.7kgm,搭配DSG七速雙離合器變速系統 (DQ500),0 ~100km/h加速所需時間為8.2秒。這顆2.0 TSI汽油引擎所採用的改良式Miller米勒循環科技乃Škoda首次運用,可依需求調整為動態模式或是經濟模式。在經濟模式下會開啟所謂的B循環技術,這部份乃基於壓縮比和膨脹比之間的差異,讓進氣門提早關閉,汽缸接收到相對較少量的吸入空氣。在燃料被噴射和點燃時可比常規循環讓燃燒氣體具有更大的膨脹空間,提高燃燒效率並減少污染。也就是說,這項改良式的引擎科技採2種運作模式 :部份進氣時 (所謂的B循環) 為140度氣門揚程,擁有高效率燃燒循環;完全進氣時為170度氣門揚程, 燃燒室為完全進氣,在引擎轉速1400rpm開始可完全運用其最大扭力32.7kgm。整體而言,這顆引擎結合渦輪增壓、 進氣門與排氣門可變正時,可在降低燃油消耗的同時也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車主也可享有速度動感或是節能省油雙重利益。
同樣搭載全時四輪傳動系統的2.0 TDI柴油渦輪增壓引擎則擁有190hp/40.8kgm之最大動力,配合DSG七速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系統,0 ~100km/h 加速所需時間為9.1秒。為了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Škoda特地針對柴油引擎配置SCR (選擇性觸媒)系統,並已符合歐洲六期環保法規標準。
貼心設計 – 聰明的就懂
高品質與簡單易懂的操作邏輯向來是Škoda為人稱道之處,但是多項貼心設計更是其它競爭對手望塵莫及的地方!與外觀一樣,Kodiaq的駕駛艙設計也令人驚豔:承襲自引擎蓋上的雙道鈑線也出現在中控台上方,這種3D立體設計同樣見於儀表總成。從四個大型出風口可看出Škoda設計師大膽啟用垂直元素,配上大尺寸螢幕剛好讓駕駛與副駕駛各享一席之地。
而在大型SUV上後排乘員常常無法擁有獨立空調,必須仰賴前排出風口分享才能略感涼意。Škoda Taiwan為身處在亞熱帶的台灣市場特別導入「三區恆溫空調」,並將其列為Kodiaq豪華菁英版以上等級的標準配備,後座乘員可視需求自行調整喜好的溫度設定,不必再仰賴前座分享,這也是此級距中唯一搭配這項舒適性配備的車款。
在品牌核心「Simply Clever聰明的就懂」理念下,Kodiaq又有新創舉 -- 車門邊角防碰撞裝置:在前後四個車門內側都裝設有防護膠條,開門後它會自動彈出,可防止車門碰撞到牆璧或是隔壁車輛;而關門時則會自動收納進去,保持車門平整。這個首創的全新Simply Clever貼心設計讓愛車及隔臨的車輛都更有保障。
被視為馬路三寶最佳剋星 :360度Area View全車俯瞰顯影警示系統首次搭配在Kodiaq上!只要按下位於中控台下方按鍵,就可以啟動。所謂的360度Area View乃是利用四個廣角鏡頭(分別位於車頭水箱罩內、左右後視鏡、尾門),以水平180度、垂直120度的視角進行鏡頭拼接而組成之3D整車鳥瞰圖。這套系統可提供相關汽車周邊環境所發生的狀況,並顯示在駕駛艙內的中央顯示幕上,其中的「路口盲點預視功能」,讓車主在車輛開出停車場或者是行駛於小巷弄時,可以透過這套系統預視到周遭環境,提前做出反應。這套全車俯瞰顯影警示系統不僅可以全面性地檢視車輛周邊狀況,車主也能夠針對車身局部例如車頭、車尾的行駛路線在螢幕上直接觸控切換不同方位與視角,加以特別留意。當然,若車主有停車需求時也能善用這套系統,藉由全方位的視角瞭解後方路障情形,避免碰撞。
當然在細節部份如 : 前車門雙內側雨傘、位於第一排椅背的折疊小桌板(附獨立置杯架)、後座與行李廂皆附有12V電源插孔、行李廂活動魔鬼氈固定器、前座中央扶手所附「EASY OPEN」可單手開啟飲料的置杯架、第三排座椅旁置物格等,都是Kodiaq讓人備感貼心之處。
安全配備不容妥協
Škoda在主被動安全配備一直以來都是同級競爭對手望其項背,Kodiaq不僅將九顆氣囊納入標準配備,ESC電子行車穩定系統、MKB 二次碰撞預煞系統、XDS+ 主動式電子限滑差速器也都是全車系最佳防護。而豪華菁英版以上車型更加入360度Area View全車俯瞰顯影警示系統、車側盲點警示系統、車輛後方警示系統。Kodiaq在Euro NCAP撞擊測試中不僅於成人乘客項目中拿到92分高分、側邊撞擊測試更取得滿分,贏得五顆星評價當然是意料中事。
而在台灣逐漸受到矚目的AEB (主動煞停系統)以及ACC (主動車距控制巡航系統) 等兩大行車輔助配備,在Škoda Taiwan努力爭取之下也將列入Kodiaq全車系選用配備,AEB選配價格為新台幣2萬元,至於ACC這套系統因為必須與AEB一起搭配,套裝選配價格為新台幣4萬元。由於這兩大系統屬於行車輔助,Škoda Taiwan在此要同時提醒車主,行車時仍須注意路況並隨時應變。
Škoda旗下第一款大型SUV Kodiaq自推出以來好評不斷,2017 德國紅點設計大獎、英國「What Car ?」雜誌 2017最佳大型SUV、英國Top Gear雜誌 2016大家庭最佳用車,種種肯定讓Škoda敢大聲地說:沒開過Škoda Kodiaq別說你看過世界的樣貌,KODIAQ 為你的世界而生!
⬛本影片已取得【digiMobee移動生活網】授權使用
◉ 訂購 剛剛好水餃:https://shopee.tw/privatetalk
網站:http://www.autoprivatetalk.com
FB:https://www.facebook.com/harry.liaokang
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utoprivatetalk
主講人/剪輯後製/企劃:廖剛
註:不會有字幕(我手邊沒有人力)(但你有興趣也可以幫我上字幕)、不要用粗話罵人~
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六角螺絲的電動起子頭組要如何挑選?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2.衝擊起子機:鎖運動器材鐵管螺絲,螺母,扭力較大鎖比較緊。 電動板手這種您不要拿來鎖家俱,跟運動器材,螺絲螺母非死即傷,扭力太大。 ... <看更多>
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轉)螺絲起子心得 的推薦與評價
否則直接買1/4電動起子氣動起子用的起子頭搭配好用的起子握把. 例如http://goo.gl/vuVb3 http://goo.gl/ ... 用電動板手鎖還可用手指當扭力偵測如果是六角的就不能扶. ... <看更多>
高扭力起子頭 差異 在 [工具] 家庭DIY 電動起子或是電鑽的挑選心得- 看板FixMyHouse 的推薦與評價
家裡原本用的是幾百元的無力便宜電動起子,但是因為電池掛點,所以在找新的工具
研究了一陣子,大多數的建議都是分開買會比較順手,可是需求不高的家庭DIY真的需要買
兩隻嗎?
https://youtu.be/zxdRa53Zikw
https://youtu.be/GBwGOC-yBdw
研究了很久,稍微有一點點方向,提供給也是家庭DIY的人參考
電鑽: 扭力較小,鑽頭晃動小,體積重量較大,轉速較快。震動功能可以用來打磚牆,水泥
牆較省力且快
速(沒有也是能打,只是累而已)。如果是家庭要用的,通常只是很偶爾打個洞,沒有震動也
還堪用)。用來鎖難鎖的螺絲算是堪用而已,鎖的時候手會很酸。家庭DIY不會買很多種工具
,通常是一種工具要多種用途(堪用即可),所以可調轉
速與扭力環很重要
電動起子: 扭力強但轉速慢,晃動幅度也比較大,用來打洞的效果不好,因為搖晃而孔開的
比預期大。同扭力的狀況下,體積與重量都會輕很多。如果是用來鎖超級難鎖入的螺絲,或
是需要拔除生鏽咬很緊的螺絲,需要加上衝擊功能(但體積重量就會大增),可以有超級無敵
高的瞬間扭力,而且鎖的過程手很輕鬆(但一般用途下,沒有開衝擊,跟電鑽鎖起來的手感
差不多)
如果單純只是鎖鎖玩具,小家電還有組裝家具的螺絲(例如ike)。沒有要處理生鏽咬死的螺
絲,鎖超長的螺
絲,沒有要用自攻螺絲,也沒有打洞的需求,那小型沒有衝擊功能的電動起子最適合,體積
小,重量輕,噪音小,價格又便宜
如果常常做木工,要自己在厚木板用自攻螺絲鎖東鎖西,非常少需要打孔(特別是打的要很
精確的孔),那配有扭力環的衝擊電動起子最適合。用電鑽不是不行,而是會超累。
如果偶爾鎖個東西,偶爾打個洞,不需要超高扭力,偶爾想要轉接來磨東西或是打蠟等等的
,可調轉速與附扭力環的震動電鑽最好用
無線還是會比有線方便非常多,家用8V或是12V火力就已經夠強了,不需要買到18V的,重量
太重,電池又超貴,低需求的家用DIY狀況,很少需要那麼強的出力
最後我自己是挑了12V,可調轉速與附扭力環的電鑽,電池平常不用時還可以拿來當隨身電
源(原廠附的功能),日常使用都是開慢速,扭力環調到最小就綽綽有餘了,除了重量略顯太
重之外,用起來挺滿意。如果日後比較多組裝家具,鎖小家電或是玩具螺絲的需求,再來補
入手一隻低扭力的輕巧型電動起子即可
另外想請問,為什麼電鑽多用夾頭,而電動起子則是六角頭,請問是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42.17.1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ixMyHouse/M.1567831683.A.CFF.html
再請問一下,拿電動起子怎麼不考慮也用夾頭呢?偏軸小不是好事嗎
業餘的很少需要開這麼強的出力,會扭到手的力道基本上組合家具都被鎖爆了
一直鎖螺絲用電動起子比較輕又舒服,但如果沒開震動,電鑽與電動起子傳回手上的力道是
一樣的吧?
※ 編輯: deltaz (42.75.9.213 臺灣), 09/07/2019 23:12:27
家用DIY沒有很頻繁在換起子頭的話,直接用夾頭應該還行???
如果常在換起子頭,用可調速附扭力環的電鑽,配上夾具轉小型六角夾的話
用起來應該還行?
主要是家用使用率不高,單買一支可以多用的話,好收納又沒比較貴
即使不順手,偶爾用用還行
插電可調速又有扭力環,重量更重,沒比較好啊,我買的B&D 12V usb max,機器0.9公斤
電池 0.26公斤已經覺得很重了,而且價格也貴沒多少,整組沒折扣的話,2999
※ 編輯: deltaz (220.142.17.10 臺灣), 09/08/2019 18:10:39
因為需求很低啊,所以很多你視為不可忍受的缺點對我不是
鑽牆看看三年有沒有用到一次,所以還好。重量倒是滿有感的,不過在忍受範圍內
原本是ikea 399的起子都用了超過五年了,需求低的家庭DIY,入門拿入門款不是挺好。目
前也沒有需要在什麼困難的地方施工,長短的差異感不大。大多都是偶爾組一下ikea家具(
一兩年一次),調整一下嬰兒床的螺絲位置,需求真的頗低。真的有進階到需要大量工具輔
助時再升級就好,目前這樣用起來挺好的
現在還挺順手啊
目前的需求並沒有到需要這麼大扭力的電動起子
除了扭力差別,查了資料覺得更多的部分是在對手腕手臂的負擔,電鑽的扭力也可以不小,
但會完整傳遞到手上,而衝擊起子不會。 如果要大量施工,或是都處理需要超大扭力才能
解決的螺絲,當然衝擊起子比較好
但回歸到原本命題,低需求的家庭DIY,目前真的挺夠用啊,單純分享給一樣需求的人。而
不是在爭論這樣的選擇,是不是最有效率,是不是效果最好等等
目前用起來還行。如果需求比較高,當然是全部功能都拆開比較好,感覺完整方案是小型電
動起子,衝擊起子,震動電鑽(插電+電池各一)
※ 編輯: deltaz (42.75.222.49 臺灣), 09/10/2019 14:16:0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