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3.0:台灣國運與高雄的機會】
昨天,蔡英文總統與蘇貞昌院長來到高雄,宣布「#亞洲新灣區5GAIoT創新園區」正式啟動。這則新聞或許因為其他社會議題掩蓋、或許相關內容早已釋出,並未有太多人關心。但我們認為,亞洲新灣區到整個港區的轉型,會是高雄未來發展最重要的關鍵,也將和台灣的國家發展密不可分。
從20世紀初期到80年代,高雄都肩負著台灣發展的引擎(兼排氣管)這樣的作用,而台北就像是駕駛座與客艙,吹著冷氣,坐在南部頭上開心的前進。
1930-40年代,由於日本殖民政府南進政策需要和太平洋戰爭爆發,農業台灣逐漸被賦予更多角色,而高雄變成為台灣第一個「重工業化」的港都,從煉油廠、金屬工業、化學工業的基礎,乃至城市基礎建設藍圖,都在此時奠定。戰後,中國殖民政府佔領台灣,高雄成為陸海空三軍+軍需工業重鎮,接著從發展輕工業進口替代,到重工業自主化,高雄都是領頭的城市。
然而,在台灣進入知識經濟轉型,計畫性發展電子代工、半導體工業之際,高雄卻因知識資本的落後而被遺忘,也造成台灣南北差距加速擴大。而高雄的重工業受後進國家競爭,發展日益受限,而隨著政治解嚴,同時進入經濟自由化時代,大量經營不善的國營企業進行清算,去工業化加劇,也釋出大量閒置港區土地。
「亞洲新灣區」一帶,就形成在高雄的「後工業化30年」期間,前後有三次主要的發展計畫,對應於港口設施的「外海化」,核心港口地帶的發展,則象徵了高雄進行「產業升級」的嘗試,但卻因為許多原因,並未完全成功,以下我們來分析:
❶ 多功能經貿園區 (1995~1999)
背景:1995年政院提出「#亞太營運中心」,規劃空運、媒體、製造、海運、電信、金融六大機能,並於1996年指定高雄進行都市更新。
目標:以港口機能發展海運轉運中心,並將金融、電信等三級產業機能,以及觀光休憩機能引入周邊市區。
成就:1999年完成「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特定區計畫」,劃分街廓與土地分區。
缺失:
1.「亞太營運中心」目標設定失敗,缺乏產業動能。
2. 承上,因上述失敗而規劃的特倉區產業發展方向亦無以為繼。
3.土地掌握於國營企業與部分黨國裙帶企業上,開發能力與意願皆薄弱,甚至拖延遷廠,無法配合1997年分階段開發協議。
4.吳敦義市府動作緩慢,亦無明確招商計畫。後續謝市府能力所及僅能完成軟體園區、夢時代等個案。
5.缺乏重大建設帶動,基礎建設亦尚未完備。
❷ 亞洲新灣區(2011)
背景:扁政府時期開始在港區引入重大建設,但馬政府時期推動遭遇許多杯葛及困難。
目標:由地方政府包裝,結合重大建設與交通路網,搭配海洋城市意象行銷。
成就:完成展覽館、總圖、海音、旅運中心、輕軌等計畫,並成功推廣「亞洲新灣區」知名度。
缺失:
1. 政府投入200億以上建設,但吸引民間投資相對有限。
2. 創造之投資與工作機會集中於零售、觀光業,雖有高軟、中鋼之發展,但帶入的高薪工作機會仍有限。
3. 地主普遍仍缺乏開發能力,指標開發案招商則多次流標。
❸ 亞洲新灣區5G AIoT創新園區(2020)
背景:新灣區基礎建設完成,中美貿易與科技戰,台商回流與台灣科技戰略地位提升
目標:擴大引進智慧產業,結合大南方計畫加速發展
機會:隨著半導體產業鍊成「護國群山」,在美中關鍵科技競爭中,台灣地位日益重要,5G/AIOT正是從規格到應用都劇烈交鋒的一塊。目前市府與中央目標空前的一致,也能獲得政院協助,將是吸引產業投資的利基。
挑戰:高雄的問題不在水電土地,而在人才、資金與生態系。新灣區甚至高雄市區,仍然缺乏足夠的 #高教研發機構,提供足夠的人才循環動力,這點仍是我們較為擔憂的。也希望既然中央全力支持,除了讓人才回流,讓大廠投資,也要讓高雄在地的知識經濟上游,具備持續創新的能力!
(圖:高雄市政府)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852郵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落馬洲河套區早於2008年開始規劃,香港與深圳政府更在今年1月簽署共同發展備忘錄,並主打以「創新科技園」自居。不過,《明報》今日報道揭發,其實在規劃早期,兩地政府一直以發展高等教育為主,科研及文化創意產業為副,並曾經以此作公眾諮詢。直至深圳當局認為發展「大學園」的意義不大,港府亦自2014年後的報告...
高教研發機構 在 852郵報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落馬洲河套區早於2008年開始規劃,香港與深圳政府更在今年1月簽署共同發展備忘錄,並主打以「創新科技園」自居。不過,《明報》今日報道揭發,其實在規劃早期,兩地政府一直以發展高等教育為主,科研及文化創意產業為副,並曾經以此作公眾諮詢。直至深圳當局認為發展「大學園」的意義不大,港府亦自2014年後的報告或文件中,再未有大篇幅報道如何在河套區發展高等教育,而今年城規會文件中更確認7成面積將用作科研及文創用途。只要再翻查年初簽署的合作備忘錄,不難發現今次的河套區,只是兩地政府再一次美其名以「創科發展」為由,加強中港融合,並因為配合深圳南山區發展而讓步。
報道指出,港府在2011年的技術報告中曾花整個第二章交代河套區的發展方向,當中提及「高等教育佔最多總樓面面積共60%」,又鼓勵私立院校可落戶區內。然而,翌年在港府進行第二輪公眾諮詢時,深圳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轄下的「城市發展研究中心」曾表示,在區內發展大學園的「意義不大」,同時「建議探討並最大限度增加該區域內科技研發等產業的發展空間」。
對於深圳政府單方面表達希望改變河套區的發展模式時,港府在2013年的公眾參與摘要意見報告中回應,指「如要容許3個主要土地用途(教育機構、科研產業及文化創意產業)隨意互換或有違規劃意向及公眾普遍支援對河套地區整體發展方向的意見」。但當港府看似不能接受深圳一方的提議之際,2014年的技術報告不但未有再以大篇幅闡述高教發展,反而直言「教育機構、科研產業及文化創意產業均為落馬洲河套區發展的主要持份者」。
時至今年5月的城規會報告中,政府表示3種用途可「靈活分配」,根據政策指示及文經濟發展需要,確認了70%的總樓面積用作科研及文創,其餘30%則用作高等教育。
9年的河套區規劃,由當初的高等教育,直至現時的「創新科技園」,只因深圳當局一句「發展大學園的意義不大」,就改變了全盤計劃的大方向,香港一方更乖乖順從此「政策指示」。另外,特首林鄭月娥亦曾表示,日後會為認可的「深方人員」,提供進入河套區的便利出入境安排。因此,今日的報道不但反映落馬洲河套區僅為配合深圳南山區的產物,港府毫無決策能力外,亦預視了中央當局將以此計劃,進一步加強中港融合,交替兩地專才。
立即贊助《852郵報》:
http://www.post852.com/support-us/
852郵報
http://www.post852.com
高教研發機構 在 產業學院系列報導》提升台灣全球技術競爭力 - 北美智權集團 的相關結果
高教 的研究人力龐大但經費相當有限,正好可以引入企業的資源挹注,充實基礎與應用研究的能量,而且更能讓高教的研發成果符合企業需求。對產業界來說,與 ... ... <看更多>
高教研發機構 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的相關結果
112年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由教育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簡稱國科會)指導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主辦、義守大學承辦,今明(5、6)兩日在高雄市義守大學舉行, ... ... <看更多>
高教研發機構 在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 教育部 的相關結果
1. 學術創新研發. 發展創新機制,建立核心團隊、場域與特色,並強化產業連結;與國際機構進行關鍵技術技轉、深化共同研究。 2. 人才培育延攬.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