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開箱連載ep6: 消失密室地窖大變身】
咱們新家有一個狹窄的通道前往地下一樓,約莫兩坪多的空間,在英國稱之為地窖(Cellar)。為什麼有這樣的空間呢? 因為英國的老屋家家戶戶大多設置有1-2個以上的壁爐,早期需要燒煤炭或木材來生火,所以這種地窖就是專門用來放置煤炭的(最深處有個洞口通往一樓,煤炭就可以從一樓洞口往下倒)
當初在看房的時候,我就有發現前屋主完全保留這個地窖「原始」的樣貌,雖然裡面放滿了酒和雜物,但狀態超可怕,又濕又冷又暗又髒,感覺轉角就會遇到佛地魔或是Do you want to play a game,我根本完全不敢走下去。 所以我和DDC決定,一定要保留部分裝潢費用在地窖翻修上,不需要太華麗,但至少要是個我願意走下去的空間吧!
原本以為只是個簡單的工程,鋪上地板裝上牆壁天花板就好,沒想到工程超浩大,因為地窖真的太原始,地板薄薄一層下方就是泥土,而且倫敦的地底佈滿地下水管線,如果淹水通常就是從地下室開始淹(不過我們家這一帶的淹水機率很低)。所以,我們光是基礎工程尤其是Tanking & Waterproofing 防水工程,就耗費了數不清的時間、金錢和心力。
歷經重重困難後,我們新家的地窖終於大變身! 雖然乍看就只是個簡單的空間,但至少很乾淨明亮,之後工人會再回來安裝踢腳板,就全面完工了。
這兩坪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空間,其實很好運用。 我有想過規劃成DDC 的健身室,但他說這樣運動會悶死;或是佈置成DDC的工作室或工具間,但他又說一個人在下面孤單寂寞覺得冷……。 這個人意見怎麼這麼多啊!!
如果是你們,這種空間會規劃成什麼呢?
1. 儲藏室
2. 小孩遊戲空間
3. 工作室
4. 酒窖
5. 客房
6. 和老公吵架時把他踢下去睡
#請選擇
PS. 原本還異想天開以為在整理地窖時說不定可以挖出珍貴寶藏之類,結果只找到前屋主的高爾夫球桿 😂
「高爾夫球桿選擇」的推薦目錄:
- 關於高爾夫球桿選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高爾夫球桿選擇 在 娜姐不負責任玩德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高爾夫球桿選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高爾夫球桿選擇 在 Re: [閒聊] 套桿購買方式選擇- 看板Golf 的評價
- 關於高爾夫球桿選擇 在 球桿選擇與揮桿的關係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高爾夫球桿選擇 在 球桿的選擇⭐️... - GolfZon GreenLive Hong Kong 的評價
- 關於高爾夫球桿選擇 在 高爾夫球桿介紹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高爾夫球桿選擇 在 高爾夫球桿介紹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高爾夫球桿選擇 在 娜姐不負責任玩德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夏天到來,打mini golf 嘍!⛳️
Mini golf 是個老少咸宜的休閒娛樂,
在德國每個城市幾乎都有,台灣好像前年也引進了,
正常版就是像這樣室外的,
付過入場費,提供每人一個球桿跟球,
總共有16-18個挑戰舞台🙈,最多打6次,
最後看積分來決定勝負!
之前有介紹過室內3D雷射mini golf.
裡面會播放夜店嗨歌加上雷射光,很新潮!
但夏天的德國基本上沒有冷氣,
加上現在疫情還是有的~
因此室外娛樂絕對是最佳選擇!
在此獻上我挑戰三次成功得分的影片🤣😂
(獻醜了
#minigolf #休閒娛樂 #打高爾夫球 #德國生活 #法蘭克福
高爾夫球桿選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定要小時了了才有機會成為成功的職業選手嗎?
以前我幾乎是這樣認為的,因為真的,大部分現役在美巡,能活在這裡好些年的,每一個人都有著顯赫的青少年與業餘成績表現。在美巡,再驕傲的選手也會學會謙卑,這裡的每個人都有著了不起且獨特的故事,每週的比賽有超過三分之一以上的選手有機會贏球,再困難的狀態也會有人打出不可思議的成績。不過,這些年,我的的確確看到一些「沒有」小時了了卻在美巡賽上生存下來甚至贏球的例子。像是Richy Werenski,套一句政琮大學隊友的話,「我不敢相信他居然贏得美巡賽,他以前在大學校隊總是打學校的第五種子」。」Richy默默的在二級巡迴賽幾年,在美巡沒保卡回去補考又回來,然後逐漸鑄造自己的實力最終贏得人人夢寐以求的美巡賽冠軍。這裡我想藉這個話題再次聊聊美國的大學校隊對選手的幫助。為什麼我們一直鼓勵台灣的選手來這邊受教育與打校隊?之前聊過的不再贅述,我今天想聊的是「花開花落自有時」。
每個人的心理與生理發展的速度不一樣,尤其是男生。有些男生長到18歲還在長,隨著身高與身上的肌肉一直在改變,運動員有時候難以維持穩定的表現,協調感也在變化,光是球桿拿在手上的感覺與眼睛看到球的視覺回饋都在改變,更別提帶著不夠成熟的心態到巡迴賽上打球要如何應付週週壓力爆表,長期遠離家人朋友獨自征戰的生活。歷史上不乏許多「神童」,早早轉職打沒兩年就消失在名單上面。男子巡迴賽難就難在你會面對45歲雖然體格沒有你好但是經驗與智慧極佳因此還能贏球的對手,一群人從20出頭歲可以打到50歲佔據了美巡絕大多數的位子,新人要上來困難重重。因此,美國大學提供給18歲以後還需要磨練的選手最完善的舞台。讓這些「男孩們」,等待屬於他們的時間,不要早早就帶著稚嫩的想法斷送大好前程。
我很喜歡寫霆葳的事情,因為如果有一天他能成功,他會給更多孩子希望。他不像政琮早熟,雖然身材居於劣勢卻一路上來以過人的抗壓力、判斷力與優異的手眼協調能力闖出一片天;也不像是俊安,有著驚人的爆發力、超人的膽試,和這五年下來在美國大學比賽累積了各方面完整的技術能力和打大賽的經驗值。霆葳不是從小就特別耀眼,但也靜靜地,非常努力地走到了這裡。我認識霆葳很久了,對於推他出來美國這件事情磨了很多時間,在最後一刻下定決心,好像突然醒來似的,認真準備托福與SAT,非常聰明有效率的學習。因為真的太晚開始準備,他能選的學校有限,選了一個台灣的人都不知道的小學校,但其實托福的要求挺高。來了美國以後第一場比賽就打了前十,他告訴我說「姊,還好你叫我來美國,這種感覺真好。」對於打高爾夫球的人來說,美國是天堂,霆葳來這裡看了各式各樣的球場,還打了兩場在美巡的球場舉辦的大學比賽,打的很好,課業上英文也進步很多。今年全美大學決賽,Sam Houston 成為從區域預選到全國決賽到進入最後15強最大的一批黑馬,過程曲折離奇、緊張刺激,動人心弦。我告訴政琮,我希望霆葳經歷過這些大比賽,他感受也享受到了優秀的運動員在美國所受到的待遇,他嚐到了征服的滋味,他能變得「嗜血」。自己能用一次又一次哪怕只是一點點的小成功餵養自己的信心。運動員的信心不是用講的,他們必需用對的方式證明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對的,才能建立紮實的自信。
我相信他開始覺得有些事情變得可能,不再遙不可及,今年的暑假,他去打了美國公開賽資格賽差一點,又自己報名去打了美國業餘四大賽之一的南方業餘資格賽,順利進入正賽,接下來要自己開車去比賽。這一場比賽贏的人可是能打明年美巡的Arnold Palmer邀請賽。希望正在努力的選手能照著自己的節奏與步伐設定一個一個可以達成的小目標像是霆葳一樣前進。最後,我想談談女子選手,憑良心說,對於女子選手的狀態我不太了解,所以我很少提及,但我觀察到的是,因為女生的身心狀態比男生成熟的早很多,因此在全世界許多頂尖女子選手很年輕就轉職業。加上女生退休的早,如果能力已經到了,也不能猶豫太久,可以在職業賽場磨練。我個人認為,很強的台灣女生來美國念兩年大學還是推薦的,畢竟美國不是自己的國家,來這裡把語言、生活、文化透過在大學讀書的時間培養起來,對於想在美國打比賽的選手來說是絕對有幫助的。如果中途發現自己不適合當職業選手,有獎學金可以念完大學,將來會有更多的就業選擇,美巡賽就有不少女性員工有著大學校隊的經驗。
政琮在華大四年全額獎學金加上訓練、比賽一切的費用加起來100萬美金,在目前教育這麼昂貴的情況下,來這邊賺了免費的教育與訓練,還有學校對學生運動員一切特殊的安排,您不覺得有機會來的話不來可惜嗎?很多人跟我說,台灣多久才出一個小潘,又多久出一個俊安,我覺得我們有機會多出一些Richy Werenski ,前提是必需要有更大量的選手願意並且能來美國蹲著。 最後,教育對運動員很重要,因為在這麼大的壓力下,面對挫折與低潮需要勇氣和耐心,處理成功需要智慧。勝不驕、敗不餒,說來簡單,卻是我們一輩子要修的功課。
一邊走18洞 一邊完成這篇文章
於 康加里高爾夫球場
PS.剛降落機場我傳了訊息給霆葳,想說如果他在休士頓,明天帶他去吃這裡最好吃的北京烤鴨。他說:「姊,我明天要飛堪薩斯去幫安哥揹下星期。」政琮跟我聽了很高興,告訴他:「太好了,出去看看自己以後的戰場。」俊安跟霆葳,兩個人已經可以這樣獨自在美國旅行比賽,這就是我們要培養的下一代!
#運動員的學習力思考力判斷力只有透過教育可以養成
高爾夫球桿選擇 在 球桿選擇與揮桿的關係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一樣用7號鐵桿(高爾夫球第1頁) ... 球桿選擇與揮桿的關係. 前往頁尾 ... 打遠可交給木桿,方向可用球技提升,但距離的穩定就看球桿了。好的球組大約都有經過品檢, ... ... <看更多>
高爾夫球桿選擇 在 球桿的選擇⭐️... - GolfZon GreenLive Hong Kong 的推薦與評價
高爾夫 球小知識:球桿的選擇⭐️ 球桿會依照桿頭的形狀不同,主要可分為「木桿」與「鐵桿」兩種;另外仲有第三種「鐵木桿」(又稱:混合桿) ⭐️球杆長度... ... <看更多>
高爾夫球桿選擇 在 Re: [閒聊] 套桿購買方式選擇- 看板Golf 的推薦與評價
回M大,
我算是打球打蠻多年了
學球打球過程中,經歷了好幾套球桿
想說今天有點空,趁回覆你的機會與板上各位分享一下
如果剛好有正在選球桿而苦惱的球友
希望能有些幫助
若有資深的前輩在看, 也請不吝賜教,外加拜託鞭小力一點 XD
國中畢業,第一次拿的mizuno的碳纖入門桿
父親的球友送的?!
(印象中是union系列之類的低重心入門鐵桿)
低重心的鐵桿,對初學者其實相對友善,容易順利吃球,比較不容易打top。
後來練到110-100左右,
自己搖屁股(台語)加上家人也支持,
就入手了一套全新的callaway X-20(鑄造桿頭)75g碳纖s桿身,
當時去邁達康門市買,大概28000左右(X21快出時,2008年附近)
其實對於當時的我而言,也算是套好桿,讓我練到100-90上下. 其實當時很猶豫
到底要不要買鐵桿身,可惜當時對球桿相關的知識了解太少,沒有一口氣直上鐵桿身。
打個岔:說說鐵桿身的好處
據我所知:
若體能,揮桿速度能負荷
比起碳纖,可以給球比較多的後旋,咬住果嶺
加上比較穩定的距離控制
在不失誤的情況下,每球的平均飛行距離(carry),最多差個3-5碼
距離很穩定, 很少發生像是 7鐵一球150, 下一球160的情況
通常買價也比碳纖維桿身便宜一些
(當時的情況啦)
後來去念研究所認識了博班學長
也開始了認識球桿之路。
學長的Nike CCI Forge + rifle 5.5
原以為Nike的球桿是能好打到哪去
想不到它出的鍛造桿頭意外的讚
擊中球時, 鍛造凹背桿頭回饋給我的感覺是
吃到球時,軟軟的/很舒服的回饋
(打好/打壞的感受明顯, 但又不像純刀背桿頭,
對於球友的揮桿技術那麼的要求)
後來我自己在ebay,
也買了一套2手的titleist ZB + DG S300
(價格印象中是399美金的樣子)
(傳說中,每位球友一生中都要接觸過一次titleist的球桿,才會知道自己的揮桿技巧其實
沒自己想像中的好 (開玩笑啦))
這套球桿是混和型的桿頭配置,
8-P為求做球/極致反饋 採用全刀背
4-7同時兼顧容錯率, 桿頭是小凹背
順道也聊聊凹背與刀背桿頭的優缺點
刀背: 擊球回饋感細膩, 若完全打中甜蜜點,
距離會比凹背更好
但若是出現非甜蜜點擊球or擊球失誤,
距離的懲罰也比凹背更嚴重
也需要球友對桿頭有良好的操控度。
易於做球, 通常桿面的offset也較小
(因此對於球友桿面回正的技巧
也特別要求, 若回正技術不到家, 過猶不及,
球路馬上就反應出來)
凹背: 剛好與刀背反過來, 我就不再贅述
話題回到ZB身上
這確實是一套好桿, 漂亮的外型, 小巧的桿頭
頂線薄,刃部也薄, 專業感滿點
但當時的我, 揮桿有缺陷,
轉體上桿時手臂與身體脫節
(類似拜拜那種手臂上舉的感覺)
靠著稍微外往內切的打法
一般Swing Weight的球桿還能駕馭, 遇到這套S300 + D3~D4的揮重
就整個拖不動了, 7鐵死命的揮也只有130-140
最終還是好心又剛猛有力的學長
跟我交換整套鐵桿,才不至於浪費了一套好桿
所以CCI也隨我一路打了7年左右吧
從95上下, 一路打到80-85左右,
偶爾能看到78-79
(部分也歸功於美國球場比較平/簡單, 果嶺又軟又美, 較好預測最終落點)
但我認為成績的提升,主要還是歸功於鐵桿的準確擊球/果嶺邊短桿的精進
還有高爾夫心態上的成熟
(所以就算揮桿姿勢不是那麼標準, 還是有機會可以穩穩打80幾
但, 成績始終就會卡在那裏, 難以寸進)
後來回台灣上班
因為大學校友會的活動, 認識了現在的教練
也毅然決然的開始了揮桿重塑,
過程其實一邊痛苦著又一邊享受著
痛苦是因為改造過程中, 下場成績總是起起伏伏
但享受則是, 看的到自己的揮桿逐漸往正確的道路前進
不管是發力/姿勢的正確還是穩定性
最終, 又到了換桿的時候
隨著擊球技巧的逐漸進步, CCI也打了近7~9年
教練建議可以換套鐵桿, CCI有點偏輕/軟, 球路左勾的比較嚴重
失誤時,損失的距離也多一些
最終選了與教練同款的桿頭
Muziik on the screw forge iron
(因為自己覺得與教練同款感覺好像很強
另一部分則是因為容錯與價格兼顧)
這次搭配的鐵桿身是 PX LZ 6.0
(不過我當時的揮桿還比較沒力, 所以工坊技師幫我選了105克的桿身)
順道再聊聊桿身好了, 以我的認知來講
主要分為竹結管與來福管
像Dynamic gold X100 S200 R300 這類的
都屬於竹節管, 特性是稍Q彈些, 彈道/後旋也會稍微高一點
(與竹節管同FCM同重量相比的話)
來福管則剛好相反
一體成形的桿身, 直接的擊球回饋桿
稍低一點的彈道與後旋
至於哪種桿身適合球友,
還是要親身試打過最清楚
尤其近幾年工坊越來越多,
球桿的測試有更多數據化的資料可以參考
重量/揮重/硬度 還是要試過才知道
兩種都各有職業球員喜愛
竹節管的話, Tiger&我們的奧運銅牌得主小潘
來福管的話, 則是最近剛拿下CJ CUP冠軍的Rory Mcilroy
(他也是許多球友心目中的全揮桿典範,
以前應該是Adam Scott=>不小心又透漏了年紀,還好沒說David Toms)
另外也講講工坊的部分好了
當時應該是2017年吧
我找新球桿的過程中, 其實也考慮過幾個牌子
像日系的EPON RC Romaro 或是Miura之類
的鍛造桿頭, 不過看到價格也是會深吸一口氣
有的光是一顆桿頭就6000~8000,
光用想的, 荷包都在痛
最終我這套muziik 5-p,
桿身+桿頭+握把+技師的檢測
總共大概是36000 左右
但多了技師的檢測/選到自己合適的桿身(硬度/重量/揮重), 桿頸的微調
(讓自己揮桿還存在的缺陷不要那麼明顯,
後來動作改好後, 也調回來了)
我自己是覺得滿划算,
畢竟現在市面上的大廠鍛造套桿組,
4-P 也許不到42000 ,
但38000-40000之間應該也跑不掉吧
(望近期有買桿的版友補充)
2020年的4月多, 隨著揮桿更加穩定
揮桿速度也略微上升
總覺得桿頭有點空空的
教練就陪同我一起
去找了深坑附近的練習場內的一位資深技師前輩
進行了球桿慣性的調整, 調完之後給我的感覺是
鐵桿有點像走在一條看不到的軌道上
我就算拼命加速去催, 方向也不會歪
(也可能是我弱肌啦 哈)
反而偷懶或是動作做一半時,
球路會有所反饋 =>就是會歪
而且那次的調整,增加桿頭慣性的部分,
5-p + 50/54/60 ,幾千塊就搞定
但資深技師的經驗分享以及帶來的鐵桿穩定性卻是無價的
最終, 落落長的回文,
能全看完的大大, 我先深深的向您一鞠躬
如有幫助或是有共鳴的地方, 那真是太好了
另外, 想回樓主M大
雖然一開始拿2手球桿可能帥度會少一點
但那都只是過渡期,
只要它是可以讓你把基礎姿勢練到比較穩定
硬度/重量也適中 (可以請教練幫你看一下)
它就是一套適合的好桿, 實用性比較要緊
等之後要進階時, 再來試打/買全新的套桿組
或是去工坊找桿頭配桿身
那時候就真的是又好看又好打
回文就到這邊, 感謝版友們的閱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82.242.19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lf/M.1634886076.A.96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