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上班有6個階段,最難做事是這兩種人!]
(職場易經筆記-7)
在一家公司上班,會有6個階段,你在哪個階段?其中做事最難的是哪個,你知道嗎?
最近有個例子,一名中階主管私訊我,既生氣又委屈。能力強﹑績效高,好不容易花了多年才爬上目前這個位子,也做出一番成績,可是他感受不到老闆的肯定,覺得怎麼努力也沒用,很是挫折。更教他難堪的是,開部門會議時,有時還被老闆當著屬下的面奚落﹑吐槽,讓他沒面子﹑很難帶人。
奇怪的是,老闆一轉頭,竟然稱讚起他的屬下,即使小事也被誇張到天大似的功勞。還有幾回老闆把屬下單獨叫到辦公室,他問屬下是什麼事,屬下只是掩著嘴笑說:「沒什麼,老闆只是找我聊兩句。」他想說要聊也該找他聊呀,怎麼找小朋友聊呢?想不透怎麼回事,來問我老闆是什麼意思?他說:
「我發現自己居然在跟屬下爭風吃醋,幼稚得好笑!」
我首先問他幾歲,他說38,看起來不是中年危機的問題;接下來再問他,老闆有沒有哪裡不滿意他,他說想不出來,因為自己帶的部門年年都有成長。那麼,看來只剩下一個問題:易經說的6個階段現象!易經共有64個卦,每卦有6爻,可以用來代表在一家公司的6個階段:
💚初難知
💚二多譽
💚三多險
💚四多懼
💚五多功
💚六易知
💚「初難知」指的是一開始很難知道是什麼情況。像是新人剛到公司,不熟悉公司,什麼事都不知道,凡事必須多看多聽,過一陣子才會進入狀況;相同的,公司也不知道他能夠做到什麼程度,會觀察一陣子才交派任務。
💚「二多譽」指的是資淺員工逐漸工作上手,啼聲初試,一鳴驚人,受到注意,甚至被認為是明日之星。在這個階段,做什麼事都容易獲得掌聲,這就是為什麼老闆經常特別關注他們,是很自然的發展結果。不過畢竟資歷不深,態度上要謙虛,切勿驕傲自滿,以免遭嫉,種下惡果。
💚「三多險」則需要多解釋一下。易經每個卦有六爻,前三爻是下卦,第三爻高居下卦的頂,有如小主管位子。下一步要跨到上卦,躍居中階主管的第四爻,跨得上去固然好,跨不上去有可能提早買單走人。志氣高的人就會勉力一試,競爭隨之而來,像是說壞話﹑穿小鞋等,處境變得異常危險。
💚「四多懼」指中階主管每天面對總經理,做得好或不好,總經理一眼就看得到,伴君如伴虎,心情當然戒慎恐懼。而且大家都會來拍你馬屁,想透過你了解總經理的意向,或是有人趁機來拱你再上一層,這都是在壯大勢力,總經理自然會防著你,不讓你功高鎮主,因此貶抑你都來不及,哪裡還稱讚你?
💚「五多功」指總經理這個位子,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九五之尊」,集全公司所有功名在一身。這是一般上班族發展的極限,也是最大的夢想。能坐上這個位子,表示如願以償,照理說做好領導的角色,把公司管理好,讓員工都有安穩的工作與美好的發展。可是有人野心大,覺得不夠,就會來到下一個階段。
💚「六易知」是最高位子:董事長。到了這個階段,綜觀全局,最清楚公司一切。我們一般都說「六六大順」,其實高處不勝寒,這個六可是一點都不順。更何況乾卦裡的第六爻是「亢龍有悔」,太高亢了,反而危機四伏,接著走下坡,或是爬得高摔得重,結局未必圓滿。
六個爻等於六個階段,你現在明白三點:
💚1.全公司最好過的是這兩種人:資淺員工與總經理。
💚2.全公司最難過的是這兩種人:上不去的小主管,以及下不來的中階主管。
💚3.全公司彼此看得最順眼的是這兩種人:資淺員工與總經理。
所以總經理愛找資淺的員工談話,而且開會時,經常會對資淺員工的意見表示認同,以及對他們的表現大加讚賞,這些行為是自然發生的。對此,研究易經的人不會感到詑異不解,反而得到一個有力的印證。所以當你還是資淺員工時,面對隔代的關愛,千萬不要自以為了不起,或仗勢反過來鄙視直屬主管。
相反的,總經理比較會對小主管與中階主管嚴格挑剔,甚至看不順眼,讓這些主管們感到動輒得咎﹑挫折感深,也是其來有自,早寫在易經裡。所以坐在這個位子,對於總經理的態度,必須表現出忠貞不二,讓總經理覺得你沒有二心,感到安全,便會把你當作不可多得左右手,而不是視為眼中釘或假想敵。
老實說,這兩個情形我都經歷過。當我剛進一家企業時,大老闆經常找我私下一對一談話,有時一談個把小時。這使得總務主管最愛請我幫忙報帳,一下子就過關,不像他們都要來回多趟還批不下來。那時我不解,心想我何德何能得此優待,還好我為人謙虛,倒沒有為此招來太多背後飛鏢。
可是當我換到另一家公司,幾年後坐上高階,便感覺到老闆的態度有微妙轉變,比如對我的提案突然不太贊同。那時我不明白發生什麼事,等到讀了易經,才明白這個位子難免會得到這種對待,便釋懷多了。同時也懂得應該姿態放低,加強表態,展現忠誠,讓老闆不疑有他。當他願意放手授權,我便能大展身手。
結論來了,今天的「職場易經筆記」幫你劃兩個重點:
💚1.不同位階,將得到不同待遇,這是自然發生的事,不必過度在意,但是要注意後續發展。
💚2.最容易做事的是熟能生巧的資淺員工,最難做事的是小主管與中階主管,不過禍福相倚,做好心理準備﹑小心應對才是。
如果你看了本文,感到受益,請留言+1。
攝影:旅居加拿大的畫家吉仔冰GiABin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hketvide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經濟日報】「港人港地」項目啟德1號(II) 一個低層四房單位呎售逾3萬元,貴絕東九龍標準單位,呎價媲美港島南區豪宅價,引起市場極大迴響。雖然上述成交只屬個別例子,但都反映了樓市處於很高水平。究竟樓市是高處未算高,還是已經高處不勝寒? 未來會否爆煲? 本網請來學者分析。……(更多內容:http:...
高處不勝寒 例子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回到電影本身來看。
所以,迦納在以"第三人稱角度"回顧了生前的種種,竟發現自己在"第一人稱角度"裡覺得的美好人生,竟然是挫折不斷,乃至一事無成,於是他便認為自己缺少的就是那個站上舞台揚名立萬的機會。
而22號,則在目睹了迦納如此一事無成,卻還是躍躍欲試的想返回人生的詭異舉止後,感到不解;但卻在機緣下成為人類後,意外的發現做人、過生活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這樣看似惡作劇的編排,其實反映了向來不在我們掌握中的真實人生。
而想要完成"生活目標"的迦納與想要找到"做人趣味"的22號,最後如願了嗎?
------------------------
我覺得主角迦納是一個很好的設定與安排;但要提到他,我就必須要用倒敘的方式先談果,再論因。
得到22號圓滿後的標章後,迦納帶著這個重返人世間的通行證回到自己的身體,並依約回到「二分音符酒吧」與老闆娘完成了一次極為精彩的演出,這不只讓他確定了自己可以有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也讓改觀的母親在台下為之神奪與喝采,更讓他完成了人生最大的願望--成為一個常駐的樂手。
但在下了舞台、酒客散去、重回夜裡街邊且隻身的他卻感到有一點迷惘與錯愕,其原因就在其當下的感覺是 : 「就這樣? 我自小夢寐以求,並用半生汲汲營營的人生最大目標已然達到,但就這樣? 沒甚麼特別的?然後明天來、後天來,以後再來...............??」
我能理解他的錯愕,因為我跟大家一樣也或多或少曾經品嘗過幾次大小不一的"夢寐以求"經驗,但我在最激情的那一瞬間過去後,心裡想的也是 : 「就這樣? 以前想要的,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啊......」
就像現在很多人都很想要Apple 12或PS5,想到幾乎魂不守舍、如飢似渴,但真讓你拿到手後,不出兩天也就習以為常了........的去渴望與追求另一個更新的事物。 (於是人生就在"好想要"與"不過如此"中來回往返)
所以,在這麼我想請大家思考的是 :
#生命中所追求的是目標嗎? (是過得怎樣?)
#還是追求生活本身? (還是怎樣去過?)
------------------------
如果追尋的是「目標」又如何呢?
有追尋目標是好事。我們假設某人想追尋的目標是從年薪60萬提升到150萬,那他(要是不想用非法手段,則)必須先釐清自己需要把工作強度提高幾倍、要這樣努力多少時間,才能達到這樣的年薪目標。
再假設,此人運氣很好,所以一切順利的如他預期般的在若干年後,以努力工作的態度與加倍的工時、犧牲了自己的興趣、休閒、年節與陪伴家人的時間,甚至是健康,最終換來了年薪150萬的結果。
從目標設定來看,他成功了。
然後呢?
由於他不是體育選手,在拿到哪個獎項後就要退休;他也沒有這麼倒楣,生命嘎然而止在他達成目標的那天,所以他的日子還是得照過的。
於是接下來的方向有兩端 : 達成里程碑之後,降低工作強度,這可能意味著年薪無法維持在同等高度;又或是,保持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內容,持續走下去。
所以問題在於 : 他是喜歡達到目標(目的)?還是喜歡生活(過程)?
如果是前者,他就會如同迦納一樣,在那個當下萌生 : 「就這樣? 以前想要的,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啊......」的念頭;或許他應該有下一個目標,不然他很快就會體會到"高處不勝寒"的滋味(年薪百萬其實不至於啦,一般會繼續找到下一個目標),因為若是一個人窮到只剩下百萬年薪,而身邊人際關係幾乎歸零,那獨處時的孤獨感將會異常強大。
那如果是後者,那還得問問他"喜不喜歡自己現在這樣的生活?"
舉兩個名人當例子。
或許,很多人都想成為郭台銘,卻沒有想過郭台銘的生活強度有多高? 每天開多久的會?今天又要飛去哪裡?要做壓力多重大的決策?要應酬多少人際關係? 休閒或個人的時間可能極少,而陪伴家人的時間呢?
或許那些人只想要郭台銘的財富,卻沒想過如果自己真的能成為郭台銘.........有那個時間花錢嗎?
另一個名人則是張學友,2002年起,他用了一年的時間舉行了五十場演唱會;2007~08年更是在世界各地舉行了105場演唱會;在這段期間,他所要付出的練習、排練、保養、四處(飛行或乘車)移動,那些想要成為張學友的人,可有想過這種強度跟操勞該如何承受與克服?
張學友熱愛歌唱我想世人皆知便不在話下,但他必須得要克服這樣強度的生活,才能完成這麼多演藝界的里程碑,這其中除了保養有術與天賦異稟外,還要有無比的熱愛。
是的。你必須喜歡那樣高強度的競爭與生活,才能一直以這樣的強度不斷的往下走;對他來說,日子就是要這樣過下去、挑戰就是一個接一個,但他在乎的不是里程碑(不然他拿金針獎之後就能封麥了),而是熱愛著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然後"順便"創造一些外人眼中的紀錄。
------------------------
所以,以張學友的表現,我們可以判斷他是個熱愛自己生活方式的人,所以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走過三十年的演藝人生,還創下了許多紀錄,而且目前看起來他打算繼續這樣往下走。
(劉德華也是同樣律己極嚴的人,黃秋生說他幾十年來不吃垃圾食物且極度注重飲食、訓練跟生活)
那若是以「目標取向」來經營自己的人生呢?
要先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是張學友劉德華;而你我都有的更深體會則是 : 不是每個努力都會換來成功的(甚至連回報都沒有)。
在這樣的人生現實中,若是以「目標取向」來經營自己的人生,則感受到的痛苦跟失落絕對會比快樂與滿足多更多的;因為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都是由不斷的失敗、再嘗試所構成的,所以無法達成目標與屢次失敗是人生的常態。
而人生的「痛苦梯度」則是取決於"期望"與"現實結果"之間的落差,如果最後無法達成目標,那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會有多大,痛苦也會隨之提升。
所以若是人生要以目標取向作為經營策略,可能就要更看開點,或是更進取點。(#這句話是我下一個影評的主旨)
----------------------
最後,我想替自己的這篇萬字貼文做一個總結。
在電影閉幕時,我聽見身旁的一個女孩問自己的男伴 : 「所以你覺得這部電影想要講的是什麼??」
那男的想了一想 : 「嗯......活在當下吧。」
是的,當最後傑瑞問迦納 : 「(重返人世後)你會如何度過你的一生?」
沒有頭緒的迦納先是回答"我不確定",但隨後說 : 「我會認真的活在當下的每一刻。」
所以他只是複誦了主角的最後一句台詞,但這是一句老生常談吧?
或許很多類型的電影都能夠讓大家有這種想法,例如歷劫歸來的災難片、重返家園的戰爭片、俘虜逃脫的劇情片、九死一生的驚悚片、克服病魔的醫療小品,或甚至是破鏡重圓的情愛片........
但這個具有靈魂交換元素,還有生死之間、目標追尋、意義探尋等諸多元素的電影,所能傳遞給我們的其實遠比這句話要多很多....
我總認為 "#生命的意義在於追求其本身的意義",我們生而為人所要追求的,就是該怎麼好好做人(不然,只是活的如同一隻動物罷了)
就如同我在幾年前就對人說過 : 「人活一世,最終在學著怎麼做人。」,因為我身邊有很多人,活了一輩子卻沒活出個人樣,也不理解"做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甚至連基本道德、同理心與思考邏輯都奉欠。
我可能沒比他們高明到哪裡去,但我深以為戒並不斷驅策自己去思考與實踐。
而回到電影中,我認為 : 我們該追求的是"怎麼過生活",該追求的是我們覺得有意義、能勝任,且樂在其中又能長期這麼過下去的生活模式。
而非追求目標,因為若是我們無法忍受追求目標的那種生活,那追到了無法長久,甚至還要承受追不到的那種失落、痛苦與落差。
你可以把"買房子"當作是一個人生目標,但你必須要能忍受追尋過程中的生活;也可以把某個高等職位作為人生目標,但也必須要能忍受達成目標後,必須持續那個強度的生活。
因為如果你不能愛你的生活模式,那追尋目標不過是讓(心中的)玻璃櫃再多上幾個展示用獎盃;除非那些獎盃能讓你感到充實,不然當你窮的只剩下獎杯時,它們是無法填補心理面的孤寂的。
所以我認為,我們該追尋的是我們喜歡的生活,不管貧富、不論貴賤,只要你能喜歡自己的生活,那怕就是領著微薄的薪水,那人生卻也還是充滿喜樂的。
我們該追尋的,是讓生活本身就有意義,而這個意義就足以讓我們快樂的過每一天,這才是"活在當下"的最真義涵。
如果只是"活著",卻沒有方向、頭緒,也沒有追尋,更不知道意義,那我們要"活在哪個當下"呢?
因為以上條件皆無的當下,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虛度;而我們必須要明白的是「人生,不是過得怎樣,而是懂得怎樣去過」。
所以,看了電影,問問自己 : 你找到自己的火花了嗎?
.
.
.
#終於寫完了
#上一篇可以讓你們想很久
#這篇可以讓你們看很久
#廣告也很久了卻很寯永
PS:貼文附上的影片就是十幾年前軒尼詩的廣告,當時台灣還有中文配音時,廣告的文宣就是「人生,不是過得怎樣,而是懂得怎樣去過」,這是原版廣告,只有英文配音,但說的還是同樣兩句話。
#你們到底是去看了沒啊?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如何將內文跟連結一起分享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52289126126738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LKC77dUnk
高處不勝寒 例子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中山堂台北書院,落腳一份私塾情懷》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一位台灣老師曾問我,你覺得陸生和去其他地方的留學生有什麼不同?思索片刻,答道:「大概是,原以為是離開,結果卻越走越回去吧...」
本試著離家出走,結果卻眾里尋他千百度地歸來了。因為台灣隱性而無所不在的傳統文化底蘊,我們不僅沒走,反而是如迷途船隻找到燈塔,回家了。
位於捷運西門站附近的中山堂台北書院是其中一個讓我有「歸來」之感的地方。從前我不曾留意過這樣風格的講堂,在台灣有幸遇見,對它一見傾心,決定要常賴在它腳邊,不再走了...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剛來台灣的我們,對於台灣的心之所向一定是夜市的各色雪花冰、辣台妹熱褲白腿、小清新機車環島游...清水斷崖海天交映,陽明山雲霧越陌度阡,我沈浸在遊客心態和小確幸里整整一年,理所當然的,我對台灣的認識也僅浮於表面。
被問起台灣的事,我只不斷重復:「好吃、好玩、好風景」我說出來的話,和組團七日游的體驗差不了多少,還真是滿失敗的。
回顧我來台這一年多,逢節假日不知上哪玩時,就網搜「台灣攻略」,噼里啪啦出來一片:「在台灣一定要做的100件事」、「你不可錯過的台灣美食」「一定要去的台北十大景點」。
明明生活在台灣,卻要靠攻略經驗來「認識」台灣,待這兒這麼久,竟沒有一點「原創」發現,太失敗啦!
我應該主動做一些攻略上沒有的事,實在不想離開時也只是個住了四年的遊客。
某一次,我在一個「老派」讀書會上聽到中山大學的一位中文系老師分享自己在台北書院的所見所聞⋯被深深地吸引了。
書院,哇⋯
兩個別緻新穎得彷彿天外飛來的音節。
#學堂疏雨余石砌長苔發#
2017年暑假,我去湖南看岳麓書院,作為古蹟的它,如今是傳統教育模式的活標本,遊人絡繹不絕,展覽意義大於實際用途。
而仿古建築台北書院藏匿在中山堂之中,除了供人打卡參觀,可有正而八經執行自己的書院功能呢!
第一次前往時,中山堂一樓正舉行藝術展覽,遊客手持門票進進出出。幾經輾轉,我終於在側面一個不起眼的樓梯拐角找到了入口,竪懸著的紅底字帖上只四個安分守己的字:台北書院。
帖上壓著假山,百合和探手的桂花枝,清新之感油然而生,和樓下的熙攘不同,顯得有些淒清,有如詩中所寫的,「學堂疏雨余,石砌長苔發」
沒有任何的門面裝飾,一切都輕描淡寫,像君子對你無心邀約。來了便是來了,不來也不牽掛,見了面,只淡淡道一句:「噢,你來了。」是的,我可算來了。
進入學堂以前,還有一段路要走。書院內殿寬敞,佈置有香氣襲人的下垂型花藝,穩重而不失格調,東方式插花強調人文之善,在以「善」宗旨的儒家美學思想影響下,東方人賦予花卉美好的象徵意義,以花悟道,修身養性。
「歲寒三友」梅、竹、松,成為書院常駐,以黃色的文心蘭點綴於羅漢松叢前,古樸間又釋放爛漫的青春生機。昏黃燈光下映出花草剪影,層層如落英繽紛,雖不及陶翁「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的渾然天成,行走此間,我已然感到身心無比愉悅放鬆。
員工穿著溫潤素藍民國風布衣,寬大的袖子隨行擺動,布鞋柔軟,腳步輕盈地落在地毯上,做什麼都靜悄悄的,像古代私塾內幫先生打點事務的童生。
走到小徑盡頭,一道地屏前佈置有方桌,案上擺著墨盒、毛筆掛、雕件、印匣等過去常見的文具用品,「童生」坐在燈掛椅上處理事務。一塊木質牌匾上粗體的憨厚毛筆字「台北書院」向我點頭示意:是這裡沒錯了。
#何處書聲朗
#林門隱學堂
進入學堂,就像穿越到了古代,榻榻米、長矮方桌、藤席墊子...這是不是古人傳道受業解惑於弟子眾等的神秘殿堂啊。
《送東陽馬生序》中所說的:「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在這樣的環境里,我也突然升起對浩瀚的知識海洋無限的求知慾望,願意勤勤懇懇請求老師就學問與人生答疑解惑。
「禪文化講座」的主講人是禪者林谷芳先生。大家在門口脫下鞋子,統一收進鞋櫃中。挑選位置坐下,腳踩藤席之上,發出沙沙聲響,返璞歸真,清淨的氣場從下而上將我裹覆。
學長們帶來熱水壺和茶具,蓋碗、茶巾、茶濾樣樣俱全,更講究的還帶來「茶道六君子」,茶桶、茶漏、茶則、茶匙、茶針、茶夾。他們在桌上施展「茶道」,用滾水泡一壺茶,分給前後同參道友。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一時間馥郁芬芳,茶香四溢,提神醒腦,大家都像李清照就茶品書,「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饒有趣味,連連稱快。
上課時間到,先生不疾不徐踱步而來,一襲白衫,風度翩翩,雙腳箕狀蹲坐在講桌上,講到忘情處,還輔以手腳舞動表意抒情。
台下學生年齡層跨越很大,大家就著溫柔燈光,或手撐腦袋,或疊於胸前,聽老師品評儒釋道三教合一,悟禪宗「狂心頓歇」。
「何處書聲朗,林門隱學堂」是清代詩人林佔梅的詩,他聽到不知何處傳來朗讀聲,原來是山林中隱匿有學堂。引用在此,更作雙關。尤記那日,先生對比中日兩家禪畫,忽而興致大發,聊起北宋山水。
在他的引領下,我們思緒翩翩嚮往於度支員外郎宋迪的工畫「瀟湘八景」,在腦海中勾勒《平沙落雁》,在《山市晴嵐》裡快活似神仙,於《江天暮雪》中孤舟垂釣,《洞庭秋月》下忘情痛飲,《瀟湘夜雨》連綿,只把酒問君歸期。
教室里,一切和諧又明媚,教室就是結界,外人一定無法理解,當時的我們在這些意象的探討和摸索中有多痛快!暮色四合,《漁村夕照》,《遠浦歸帆》好還鄉,《煙寺晚鐘》傳來,一切歸於沈寂...
先生上課前愛跟我們寒暄,回憶他過去一周的行程和精力,還要給我們報告未來一周的安排,就象是在跟大伙商量似的語氣。那天,老師看到新面孔的我,還特意停下來,細細詢問一番,非常和藹親切。
學生尊師重道,先生亦師亦友,有教無類,包羅萬象,這一私塾師生互動模式被靈活地繼承了下來。
#昨日因成今日果前人栽樹後人涼#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記載,唐州大乘山和尚問:「枯樹逢春時如何?」師曰:「世間希有。」
有一次,先生以禪畫中的枯木逢春和枯樹生花做例子,枯木長出花來,比喻垂死事物重獲生機,先生對此下定義為「生命的延續」。
聽到這裡,我大膽跟大家分享自己喜歡的一次「生命的延續」。那是我17年獨旅日本的經歷。接近中午十分,徒步累了,拐進一處幽靜的墓園歇息,倚坐在石階上,拿出書包里的草莓吐司吃。
墓園十分安靜,一棵參天樹像傘一樣庇佑著這裡,送來盛夏陰涼。一整排地藏菩薩石像守護著亡靈,石像底座堆滿人們許願祈福的銅幣。
一個拄著拐杖的流浪老翁經過,徑直而嫻熟地走進來拾取,撿夠了餐費,就理所當然地離開了。我一邊吃一邊想,哪怕他都撿光了,菩薩也不會生氣的吧,因為這就是「生命的延續」啊。大家聽了大笑。
我繼續說。我的大腿被墓園裡的蚊子咬得都是包,我也不該生氣的吧,因為對於蚊子來說,這就是「生命的延續」。大家又大笑。
根本沒有人住的墓園,卻開滿一叢一叢的繡毬花,雨晶掛在瓣尖尖上,如夢似幻,粉的紫的藍的白的,彷彿被精心照料著,格外茂盛。
腳踏車叮噹的聲音傳來,是一個帶著紅色鴨舌帽的牛奶工來送牛奶,他停車下來撓撓頭,對比單子看了看,地址確實沒錯的,便把牛奶輕輕放下了。雖然他也不曉得,這到底是要送給誰喝的。
但我想,他不會介意的,因為對於這座墓園來說,這就是「生命的延續」了吧!大家再次大笑,報以熱烈掌聲。
#生命的延續#
和我一起上課的,除了被我「安利」成功的交換生室友們,其他同學都是叔叔阿姨輩分的了,而我們這樣的,因為「年齡小」,還受到額外的照顧,因為大家都喜歡「童言無忌」,想聽聽我們「幼稚」的表達。
因此,每節下課,我都大膽提稀奇古怪的問題。例如禪講座上我問先生:「老師,要如何避免打坐時睡著呢?」
試想,白天上班,經歷主管批評和工作壓力,郁結一堆負能量;來到這,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重新做回「沒有學問,無顏見爹娘」的求學小兒,執筆記錄知識甘霖(而不是簽寫文件),目光專注,聚精會神,揮斥方遒,這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台北書院談笑有鴻儒,卻絕不高處不勝寒,而是十分親近於民眾的。走進這座禪堂般的教室,便能卸下學業事業負擔,在這裡泡一場溫暖豐盛的學問湯。
台北人有這樣一座精神花園,真讓人羨慕,聽說這裡的活動還有茶會、傳統文化講座、花藝課等等,我打算一一體驗之。如果將來我要寫一則「台北攻略」,台北書院一定是名列前茅的。
2017.12.22
台北
高處不勝寒 例子 在 hketvide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經濟日報】「港人港地」項目啟德1號(II) 一個低層四房單位呎售逾3萬元,貴絕東九龍標準單位,呎價媲美港島南區豪宅價,引起市場極大迴響。雖然上述成交只屬個別例子,但都反映了樓市處於很高水平。究竟樓市是高處未算高,還是已經高處不勝寒? 未來會否爆煲? 本網請來學者分析。……(更多內容:http://video.hket.com/video/1656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