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提到今天發現的《國影本事》這小冊子~其實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事》這兩字,覺得熟悉~後來突然想起以前曾聽過老師或看過電影書籍提到。
相信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叫《電影本事》吧⋯⋯
《電影本事》:指早期的電影院,在散場後會發給觀影者的電影劇情說明單~
哈,ㄧ時興起上網找到這篇文章,內容詳細介紹什麼是《電影本事》外,也多點對過去電影院行銷手法的認識,真是滿棒的收穫⋯😊🌹🌹
認識昔日台灣戲院裡的「電影本事」(Movie Synopsis)
作者/林亮妏
「電影本事」,是一種極輕巧、又饒富趣味的電影歷史文物。
表面上,本事雖是一張張「廣告單」而已,極難書寫成一全面完整的大歷史論述、涵蓋一切的意義說法。但細窺之下,這裡頭充滿許多另類有趣的微小歷史。也許細碎零亂、期期艾艾地容易遭人遺忘,卻更貼近庶民生活,片片段段記錄了人們觀影的情感與記憶,活靈活現訴說出那年代獨特的電影文化。
《本事是什麼?》
今日年輕人也許多不識「電影本事」為何?究其字意,「本事」一詞意為「事情的經過原委」、「詩詞或戲劇中的故事」。應用於電影,本事之意昭然若揭,它是「電影的故事情節」,也是早年戲院發送給觀眾的「劇情說明書」、「電影本事單」之簡稱。
電影本事通常薄薄一張,報紙似的材質,雙面印刷,橫直大小不定。一面多是當日放映影片的劇情簡介,另一面則是下期電影預告。如此一來,只消一張電影本事,戲院既可介紹播映影片,使觀眾更了解劇情內容,亦可宣傳即將上映的電影。剩餘空白處,業者有時會另闢蹊徑,發揮巧思,夾雜入五花八門的文案劇照、影評解說、演職員表、主題曲樂譜,甚至與電影毫不相關的房屋出租或藥品廣告、選舉文宣、反共標語等等,讀來十分趣味。
因此,電影本事不再只是一張單薄的「廣告傳單」,實際上它可謂最早的「電影資訊看板」,可以自由創意、深入淺出、甚至突梯滑稽地,承載記錄了早年台灣電影文化史。
《本事的起源與衰落》
電影本事其實起源很早,日治時期台灣戲院就已發送本事。國民政府剛遷台時,還可見一陣子中日文並列的本事!在默片時期,對白主要依靠現場的電影辯士,厲害點的還可以「拿了本事,就上台解說」,任憑辯士透過本事就可決定如何替劇情加油添醋!
進入有聲片年代後,辯士漸從戲院消失了,但本事仍是片商及戲院的必備宣傳手法之一。尤其台灣早已等同好萊塢電影殖民地,設備好的首輪戲院幾乎放映洋片為主,本事更是不可或缺的輔助素材。
電影史學家黃仁解釋:因為當年「懂英文的還是不多,看字幕時間都來不及,因此要發本事」,加上「看完電影後很多人看完都忘記了,拿個本事回去的話他會再看,看了會和別人講,所以本事很重要的。」因此本事是那個年代除了「報紙」、「海報」、「戲院看版」等之外,戲院提供的一項重要宣傳品,也兼具某種程度的教育意義。
本事的設計製作,通常是由片商提供文字劇照等素材,各家戲院自行設計印製後,再於電影院發贈觀眾。細節的發送方式,則隨時代與戲院各有不同。大多是免費贈送,只有1946年據稱戲院業者曾為了節節高漲的娛樂稅,竟把原本免費的本事略加裝飾,「每份出售5元或10元不等」!但大多時候,本事是隨票附贈一張,或進散場時才發送,又或更輕鬆簡單地安置於電影院一角落,供觀眾隨意拿取。直到約1980年代開始,在電視與錄影帶市場衝擊下,國片產量滑落谷底,台灣電影工業走向低迷,映演業面臨衰退命運,加上民眾教育水準提升等諸多原因,戲院逐漸不提供本事。
電影本事於是慢慢銷聲匿跡,它的角色也逐步轉變。
從廣告宣傳品、電影資訊看板,搖身一變成為收藏家的藏品物件!雖然對那個即使連電影膠捲也毫不在意細緻保存的年代而言,本事是更不受人重視的邊緣附屬品。但對影迷來說,本事卻是當年可直接輕鬆搜集的觀影紀念物,曾有本事收藏家表示:「小時候假日常去西門町地上撿本事,拜當時的人有隨手扔掉的習慣,本事還蠻好撿的。」當年遭觀眾棄之如蔽屣的電影本事,現在已是收藏家之間的交易物件。原本免費的本事,現可叫價約一張新台幣70-300不等,端視其珍稀及保存完整度而訂。
《趣味文案,令人捧腹》
高雄市電影館現今所典藏的電影本事,總計約1497件,其中八成以上是由民眾捐贈,僅少數是向收藏家購置,以及前市府新聞處移撥而來。內容涵括國片(國台港)、西片、日片及韓片,主要落於1950、1960年代。
那是一個極端保守的年代,本事上隨處可見幾句國族大義、剿滅共匪,或講究道德的時代性標語。例如:「共匪『人民公社』就是黑地獄」、「為解救大陸同胞而戰,為實現三民主義而戰」、「人人保密,處處防諜」、「請勿隨地吐啖,隨地吐啖害人害己」等教條字樣。
但即使在如此壓抑單調的時刻裡,電影本事依然突顯出一種極不搭調的活潑奔放、別出心裁的廣告趣味。尤其那些或令人發噱、或挑逗激情、或聳動有力的文字拼貼,即使現今讀來,也著實覺得光怪搞笑。例如:「十全十美,壓倒一切,輕鬆無敵,豔情風趣」、「反奴役的先驅,正義的呼喚,熱情智慧哀艷美感的大融合」、「大家都不談的事,看本片如進醫科大學,價值連城性教育,傳宗接代大名片」等。無論是四字成語,或簡短文字,都透露一種市井通俗的樂趣,貌似粗糙卻滑稽玩味的吸引力。
另有一張高雄在地味道極濃的本事──日本片《香蕉姑娘》,那擺明是高雄青果運銷合作社為了推廣香蕉,才出資拍攝的電影。該文案上寫道:「本片聽到高雄香蕉味美,風行日本,搬上銀幕,是高雄地區你我光榮,香蕉歌好請大家合唱」。現今讀來雖令人莞爾一笑,但仔細思索,這也算台灣早年道地資本主義式的異業結盟,置入行銷呢。
眼下一張張隱含著台灣電影歷史記憶的「廣告單」,實在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藉由也許完整珍貴、也許粗製破爛的電影本事,試圖拼湊那些遭人遺忘掩埋的邊緣文案、排版設計、印刷材質等資訊,重塑某一時代小群體的生活經驗及感覺記憶,建構出另一種台灣社會文化微觀史。
(本文轉載自高雄市電影館官網 http://kfa.kcg.gov.tw/n/review/talk_detail.php?catid=106,圖中之電影本事皆為高雄市電影館典藏品)
高雄青果運銷合作社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轉型正義 吳錦發:剝蕉案是不該被遺忘
屏東縣政府2016出版《金蕉傳奇》,以官方身分平反蕉王吳振瑞與相關人物當年的冤屈。今年2017則是以「香蕉大樂透:臺灣香蕉產業黃金歲月與金碗案的故事」,帶領大家重溫臺灣香蕉的黃金年代與傳奇事蹟。「香蕉大樂透」自3月8日至4月2日於屏東公園內的「旅遊文學館」展出。
屏東縣文化處長吳錦發表示,牡丹社事件、臺灣女英雄「金娘」、吳振瑞「金碗案」、「高砂義勇軍」,都與轉型正義、公理人權密切相關,也是臺灣歷史不該被遺忘的一環。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王信惠副主任,今年逢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又是推動轉型正義的重要時刻,人權博物館將會持續與地方政府合作,落實公理與人權的理念。
1960年出身屏東的吳振瑞就任臺灣省高雄青果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將香蕉貿易推往高峰,1967年賺取外匯 6,200萬美元,佔當時臺灣外匯三分之一,創下記錄,但1969年爆發「剝蕉案(金碗案)」,黨政高層的權利鬥爭,讓臺灣香蕉的黃金歲月一去不復返,2016年屏東縣政府出版《金蕉傳奇》,以官方身分平反吳振瑞與相關人物當年的冤屈。
策展人黃旭初表示,香蕉與蔗糖是世界殖民經濟的產物,與政權更迭及政策走向有密切關連,臺灣香蕉早在1902年,即出現在日本九州商店,1908年縱貫鐵路貫通,大幅改善運輸能力與包裝品質後,香蕉貿易從此在日治到戰後的臺灣社會佔有重要地位。
香蕉曾經造就高屏農村富麗榮景,也衍生不少傳奇故事及電影歌曲等作品,如電影「蕉園男女」(又名「香蕉姑娘」),香蕉歌曲「香蕉姑娘」、「採香蕉」、「種蕉忙」、「香蕉園」等,而「一人提款,領倒農會」的「芎蕉廷仔」盧廷、旗山農會存款全省第一、割串香蕉,就可繳交整年學費等傳奇故事,還一直為旗山、美濃、屏東等老輩農民津津樂道,「香蕉大樂透」展覽,回顧高屏地區過往產業的歷史記憶,也從當時庶民大眾的生活經驗,尋找農業文創發展的可能性。
出席開展記者會的「蕉王」吳振瑞之子吳庭光博士表示,父親一生為臺灣奮鬥,最讓人感到光榮的是造福了無數農民的生計,至今高屏地區老一輩仍十分懷念他。屏東縣議會周典論議長也以蕉農家屬身分出席開展記者會,周議長回憶中學時代幫忙家裡採收香蕉,十分感佩吳振瑞當年致力改善基層農民的生活。
「香蕉大樂透:臺灣香蕉產業黃金歲月與金碗案的故事」展,由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與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財團法人臺灣香蕉研究所、「蕉王」吳振瑞之子吳庭光與吳庭和、文史工作者黃旭初等通力合作執行,於屏東公園內的「旅遊文學館」(屏東市公園路24-1號)展出,3月18日週六下午2時30分並舉辦香蕉故事講座,帶領大家重溫臺灣香蕉的黃金年代與傳奇事蹟。
本新聞由新頭殼提供
高雄青果運銷合作社 在 登真-邱議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在旗山武德殿舉辦了金蕉傳奇新書發表會!
這是一段很奇妙的緣分。
1949年,
議瑩的阿公推薦吳振瑞先生出任高雄青果運銷合作社監事,
自此開啟他帶領台灣蕉農創造的香蕉黃金歲月.
而在之後,議瑩的父親也是吳振瑞先生身陷冤獄時的聲援者。
2016年的現在,
吳振瑞先生的兒子—吳庭光博士,與議瑩坐在一起,透過黃旭初作家的《金蕉傳奇—香蕉大王吳振瑞與金碗案的故事》新書發表,為我們的香蕉大王平反,還原當時的真相,給予他應得的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