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細緻的考據研究...讀到有點感動.....
原來如果鄭成功沒來台灣,
我們現在都會講葡萄牙語/西班牙語/荷蘭語了......(幹意橫生)
.
而且,我們台灣人古早以前就開始吃葡西菜了!(挺)
在「華人」來台之前,其實非常International!
.
(其實如果硬要一個統稱,更應該稱「唐人」或是「漢人」比較正確,因為在大清國後期,才開始提倡「中華」這個概念?但在那之前,現在這個叫做中國的陸地-歐亞大陸-,其東南沿海居民,例如所謂「閩人(百越?)」,就已經在17世紀甚至更早之前,就來到台灣生活...
雖然網路資料大部分都說是清康熙初期(16xx年,17世紀)之後比較有規模,但南島民族都已經在更早之前就能利用跳島航海技術移動,從東南亞到台灣到琉球、日本和其他太平洋島嶼,如澳洲、庫克群島...因此我推測,台灣距離歐亞大陸沒有很遠,對沿海居民要個體移動過來是有可能,可能在更早之前就有零星來台?)
.
好哦~~~廢話不多說,以下精彩節錄:
在葡語中,鯖魚類的魚被稱為「Dorado」或「Bonito」,這應該也是荷蘭甚至英國水手的習慣用語,因為透過十七世紀晚期英國船員文獻比對,鄭維中發現水手手繪這種叫做 Bonito 的魚,其外觀符合馬鮫鰆的特徵。
.
因此鄭維中認為,荷治時期在臺灣生活的荷蘭水手與基層官員很可能習慣用葡語或西語來跟當地唐人交流,因為當地唐人移民很早開始就與澳門、馬尼拉一帶的唐人打交道,他們都精通西、葡語。
.
所以即使荷蘭官員對自己人使用荷蘭語溝通,但和當地唐人講話、買賣漁獲時,可能就改用當時的「國際海洋語言」,即西班牙語或葡萄牙語溝通,才會產生「土魠」這樣的用詞稱呼鰆魚。
.
另一方面,如果你記得土魠魚羹的做法──將魚肉裹粉酥炸後,加入濃稠的羹湯食用,你可能也會訝異於這個經典臺灣小吃的吃法,其實非常地「歐式」。
.
鄭維中指出,日文中指的「南蠻料理」(南蠻是日本人對歐洲人歧視性的稱呼,就像我們說紅毛人一樣),通常是將食材裹粉或麵糊漿後油炸、再沾取酸甜的醬料食用。「天婦羅」就是很典型的南蠻料理。
.
這是葡萄牙水手傳給日本人的吃法,因為他們在船上保存魚肉的方式(也是地中海盛行的),通常就是把魚表面煎熟、用油醋和香料醃漬起來,如果煎炸的比較熟一點,加上有時候則會把炸魚肉加點蒜泥泡進濃湯一起吃──聽起來是不是很像你我熟悉的土魠魚羹呢?
.
綜合上面這些「偵探調查」,鄭維中推測,荷治時期的唐人移民受到荷蘭殖民者影響,也開始跟著這群「阿啄仔」用「歐洲人的方式」吃魚,並慢慢成為土魠魚的主要消費族群;嗜吃這個魚種的偏好一直保留下來,成為臺灣當地居民的本地特色,以致於即使後來臺灣進入清領時期,土魠還是叫做土魠,並沒有跟著華南地區的習慣改稱為馬加魚。
.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周元偵,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幹聲四起..阿娘喂!又爆咬爆剪了,過年後蘇澳船釣土魠紅甘又來了...一早又開始咬了...今年能報仇成功嗎? 目標魚種: 馬加 又別稱:馬加剪,馬加鰆 馬鮫屬(學名:Scomberomorus)通稱馬鮫魚、馬交魚、馬加魚、鰆魚,俗名鰆魚,𩵚魠魚、土托(魠、鮀)魚、鮁魚、竹鮫、馬加魚、梭齒魚;屬鯖形目...
鰆魚 日文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祖國英明,感謝祖國,感謝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祖,荷台一家親!都是一家人不要分那麼細!
詹雅仁:非常細緻的考據研究...讀到有點感動.....
原來如果鄭成功沒來台灣,
我們現在都會講葡萄牙語/西班牙語/荷蘭語了......(幹意橫生)
.
而且,我們台灣人古早以前就開始吃葡西菜了!(挺)
在「華人」來台之前,其實非常International!
.
(其實如果硬要一個統稱,更應該稱「唐人」比較正確,因為在大清國後期,才開始提倡「中華」這個概念?但在那之前,現在這個叫做中國的陸地-歐亞大陸-,其東南沿海居民,例如所謂「閩人(百越?)」,就已經在17世紀甚至更早之前,就來到台灣生活...
雖然網路資料大部分都說是清康熙初期(16xx年,17世紀)之後比較有規模,但南島民族都已經在更早之前就能利用跳島航海技術移動,從東南亞到台灣到琉球、日本和其他太平洋島嶼,如澳洲、庫克群島...因此我推測,台灣距離歐亞大陸沒有很遠,對沿海居民要個體移動過來是有可能,可能在更早之前就有零星來台?)
.
好哦~~~廢話不多說,以下精彩節錄:
在葡語中,鯖魚類的魚被稱為「Dorado」或「Bonito」,這應該也是荷蘭甚至英國水手的習慣用語,因為透過十七世紀晚期英國船員文獻比對,鄭維中發現水手手繪這種叫做 Bonito 的魚,其外觀符合馬鮫鰆的特徵。
.
因此鄭維中認為,荷治時期在臺灣生活的荷蘭水手與基層官員很可能習慣用葡語或西語來跟當地唐人交流,因為當地唐人移民很早開始就與澳門、馬尼拉一帶的唐人打交道,他們都精通西、葡語。
.
所以即使荷蘭官員對自己人使用荷蘭語溝通,但和當地唐人講話、買賣漁獲時,可能就改用當時的「國際海洋語言」,即西班牙語或葡萄牙語溝通,才會產生「土魠」這樣的用詞稱呼鰆魚。
.
另一方面,如果你記得土魠魚羹的做法──將魚肉裹粉酥炸後,加入濃稠的羹湯食用,你可能也會訝異於這個經典臺灣小吃的吃法,其實非常地「歐式」。
.
鄭維中指出,日文中指的「南蠻料理」(南蠻是日本人對歐洲人歧視性的稱呼,就像我們說紅毛人一樣),通常是將食材裹粉或麵糊漿後油炸、再沾取酸甜的醬料食用。「天婦羅」就是很典型的南蠻料理。
.
這是葡萄牙水手傳給日本人的吃法,因為他們在船上保存魚肉的方式(也是地中海盛行的),通常就是把魚表面煎熟、用油醋和香料醃漬起來,如果煎炸的比較熟一點,加上有時候則會把炸魚肉加點蒜泥泡進濃湯一起吃──聽起來是不是很像你我熟悉的土魠魚羹呢?
.
綜合上面這些「偵探調查」,鄭維中推測,荷治時期的唐人移民受到荷蘭殖民者影響,也開始跟著這群「阿啄仔」用「歐洲人的方式」吃魚,並慢慢成為土魠魚的主要消費族群;嗜吃這個魚種的偏好一直保留下來,成為臺灣當地居民的本地特色,以致於即使後來臺灣進入清領時期,土魠還是叫做土魠,並沒有跟著華南地區的習慣改稱為馬加魚。
.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526291331032114&id=100009538154103
【另】
【400年前安平樣貌曝光 街道佈局狹窄8成唐人登記】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28625957314648&id=277545379089381
【不是鄭成功!史上第一個攻打熱蘭遮城的人是他──海賊王劉香】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979697145601949&id=1494980514073617
【國姓爺進攻熱蘭遮城 荷蘭人如何應戰?】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56117786653799&id=286487218798
【熱蘭遮城400年計畫 劉益昌:申請跨域無國界文化遺產】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18292208302943&id=959886997476804
#現在很好的管它過去幹什麼系列【回顧】
ㄧ「荷蘭蟬聯最大外國投資國 去年投資台灣破千億」
➡「荷蘭史上最大規模間諜醜聞:中國員工竊取半導體光刻機巨擘ASML機密」
➡「荷蘭人也開始逢中必反了」
➡「又踢鐵板!荷蘭萊頓大學將中止和中國「孔子學院」合作」
➡「發表「中國戰略」 荷蘭:對於中國過往太親信了」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326499724156770&id=584986081641475
鰆魚 日文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飲食文化除了都與在地的風土有關,有時也會與在地與外界人士互動或是貿易等等因素有密切關係。
這篇來自【人文.島嶼】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鄭維中如何追溯「土魠魚」的名稱與料理方式的歷史,也帶我們看到台灣飲食文化的發展如何受到各方的影響。
--------------------------
因為大航海時代最早是由西班牙人跟葡萄牙人擔任「先發」,荷蘭人算是後進之輩,所以許多海上用語早已由西、葡語奠定,成為「多國水手混雜的語彙」。
在葡語中,鯖魚類的魚被稱為「Dorado」或「Bonito」,這應該也是荷蘭甚至英國水手的習慣用語,因為透過 17 世紀晚期英國船員文獻比對,鄭維中發現水手手繪這種叫做 Bonito 的魚,其外觀符合馬鮫鰆的特徵。
因此鄭維中認為,荷治時期在台灣生活的荷蘭水手與基層官員很可能習慣用葡語或西語來跟當地唐人交流,因為當地唐人移民很早開始就與澳門、馬尼拉一帶的唐人打交道,他們都精通西、葡語。
所以即使荷蘭官員對自己人使用荷蘭語溝通,但和當地唐人講話、買賣漁獲時,可能就改用當時的「國際海洋語言」,即西班牙語或葡萄牙語溝通,才會產生「土魠」這樣的用詞稱呼鰆魚。
另一方面,如果你記得土魠魚羹的做法 —— 將魚肉裹粉酥炸後,加入濃稠的羹湯食用,你可能也會訝異於這個經典台灣小吃的吃法,其實非常地「歐式」。
鄭維中指出,日文中指的「南蠻料理」(南蠻是日本人對歐洲人歧視性的稱呼,就像我們說紅毛人一樣),通常是將食材裹粉或麵糊漿後油炸、再沾取酸甜的醬料食用。「天婦羅」就是很典型的南蠻料理。
這是葡萄牙水手傳給日本人的吃法,因為他們在船上保存魚肉的方式(也是地中海盛行的),通常就是把魚表面煎熟、用油醋和香料醃漬起來,如果煎炸的比較熟一點,加上有時候則會把炸魚肉加點蒜泥泡進濃湯一起吃——聽起來是不是很像妳我熟悉的土魠魚羹呢?
綜合上面這些「偵探調查」,鄭維中推測,荷治時期的唐人移民受到荷蘭殖民者影響,也開始跟著這群「阿啄仔」用「歐洲人的方式」吃魚,並慢慢成為土魠魚的主要消費族群;嗜吃這個魚種的偏好一直保留下來,成為台灣當地居民的本地特色,以致於即使後來台灣進入清領時期,土魠還是叫做土魠,並沒有跟著華南地區的習慣改稱為馬加魚。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humanityisland.nccu.edu.tw/wei-chung-cheng_mullet-and-narrow-barred-spanish-mackerel/?fbclid=IwAR0iWwUEQDyh9LyJmNyUXexJZ2pnmt8haRCkkYGCKWJk8flff9n16-65Hxo
鰆魚 日文 在 周元偵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幹聲四起..阿娘喂!又爆咬爆剪了,過年後蘇澳船釣土魠紅甘又來了...一早又開始咬了...今年能報仇成功嗎?
目標魚種:
馬加 又別稱:馬加剪,馬加鰆
馬鮫屬(學名:Scomberomorus)通稱馬鮫魚、馬交魚、馬加魚、鰆魚,俗名鰆魚,𩵚魠魚、土托(魠、鮀)魚、鮁魚、竹鮫、馬加魚、梭齒魚;屬鯖形目
紅甘 又稱紅魽/章紅/鰤魚/高體鰤/杜式鰤
學名:Seriola dumerili
英名:greater amberjack
日文名:カンパチ
煙仔虎 又稱 煙虎
齒鰆(學名:Sarda orientalis),又名東方狐鰹、煙仔虎、掠齒煙、烏鰡串,為狐鰹屬的一種。
團隊:69J團
#周元偵
臉書(FB)社團:
台灣69J釣魚俱樂部 #Taiwan 69J Fishing Clu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18314488882804/?ref=share
簡介:我們是一群熱愛釣魚(岸拋&船釣),並喜愛接近大自然的一群同好所組成的一個團體。
舉凡-岸拋鐵板,船釣,浮游磯釣,沉底釣,桶花枝,軟絲..以及路亞假餌釣,水球&弓角...都有涉略也都是我們喜愛的釣遊活動,研究測試釣魚裝備,diy相關物品都是我們的興趣...另外
趕海(赶海)的找鮮產及自給自足的料理...一直是我們所嚮往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們熱愛的活動。影片也以此為主體,希望大家會喜歡我們的頻道,謝謝。
鰆魚 日文 在 周元偵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新的一年2021祝大家大漁爆釣,心想事成...2020的最後一釣上天竟然還是很眷顧,有拉爽爽,開心..今天想的魚種都有出現?2021新的一年大家可以衝了喔.....
目標魚種:
馬鮫屬(學名:Scomberomorus)通稱馬鮫魚、馬交魚、馬加魚、鰆[1] 魚,俗名鰆魚,𩵚魠魚、土托(魠、鮀)魚、鮁魚、竹鮫、馬加魚、梭齒魚;屬鯖形目
紅甘 又稱紅魽/章紅/鰤魚/高體鰤/杜式鰤
學名:Seriola dumerili
英名:greater amberjack
日文名:カンパチ
甘仔魚(瓜仔魚)英文名:Giant trevally. Giant Kingfish … 俗名:瓜仔魚英文名:Bigeye trevally ……四破鰺仔、黃尾瓜仔、平瓜仔 近沿海群游性魚類,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肉食性。
牛港魚(珍鰺)(學名:Caranx ignobilis,又名白面弄魚、浪人鰺、牛港鰺、牛港瓜仔、牛公瓜仔、GT...分布於印度洋、紅海、東至日本、澳大利亞以及中國南海、台灣海峽等海域及半鹹水域,為熱帶魚類,棲息深度10-188公尺,本魚頭部與身體背面暗金色,腹面銀色,鰭通常灰色到黑色,胸部,體長可達170公分,成魚棲息在水質清澈的潟湖及臨海礁石區,稚魚出現在河口區,以甲殼類及魚類為食。
裝備:
釣竿(Rod): MEGABASS XX80
力魯(Reel): ABU WM50
母線(Mail Line): Shimano wx8 2.5號8編PE
前導(Lead Line): 8號卡夢Carbon線
路亞(Lure): 69J(間八60g)
鉤子(Hook): 69J-5/0鐵板鉤
一字堤接駁船家資訊:
(向陽)小高船長:0905388897
團隊:69J團
#周元偵
臉書(FB)社團:
台灣69J釣魚俱樂部 #Taiwan 69J Fishing Clu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18314488882804/?ref=share
簡介:我們是一群熱愛釣魚(岸拋&船釣),並喜愛接近大自然的一群同好所組成的一個團體。
舉凡-岸拋鐵板,船釣,浮游磯釣,沉底釣,桶花枝,軟絲..以及路亞假餌釣,水球&弓角...都有涉略也都是我們喜愛的釣遊活動,研究測試釣魚裝備,diy相關物品都是我們的興趣...另外
趕海(赶海)的找鮮產及自給自足的料理...一直是我們所嚮往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們熱愛的活動。影片也以此為主體,希望大家會喜歡我們的頻道,謝謝。
鰆魚 日文 在 周元偵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真的有貨...龍洞釣場 向來是東北角最熱門,釣況也最佳,隨時都有大物出沒...
入海中的岬角共有五支,主要的釣場分別為龍洞一支、 龍洞二支、及龍洞三支,其中以第一支最寬闊且可同時容納近百名釣客,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去的地方,這裡岸拋鐵板,水球,沉底磯釣都是超棒的。岸拋以花煙、 鬼頭刀 為常客,紅甘 的數量也是挺不錯的,稀客的 土魠 馬加剪 也常被釣獲,這裡拉不動的火車頭更是一堆,來這裡釣記得竿子帶粗一點...今天收獲好嗎?一樣看影片囉....
影片最後我們在去找釣友口耳相傳的 基隆 海鮮麵 到底在那兒?我們帶你去....
目標魚種:
紅甘 又稱紅魽/章紅/鰤魚/高體鰤/杜式鰤
學名:Seriola dumerili
英名:greater amberjack
日文名:カンパチ
鯕鰍(學名:Coryphaena hippurus),俗名三保公魚、飛虎、海(魚廉)、鬼頭刀,夏威夷語中稱mahi-mahi,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鱰科鯕鰍屬的一種。
馬鮫屬(學名:Scomberomorus)通稱馬鮫魚、馬交魚、馬加魚、鰆魚,俗名鰆魚,𩵚魠魚、土托(魠、鮀)魚、鮁魚、竹鮫、馬加魚、梭齒魚
甘仔魚(瓜仔魚)英文名:Giant trevally. Giant Kingfish … 俗名:瓜仔魚英文名:Bigeye trevally ……四破鰺仔、黃尾瓜仔、平瓜仔 近沿海群游性魚類,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肉食性。
牛港魚(珍鰺)(學名:Caranx ignobilis,又名白面弄魚、浪人鰺、牛港鰺、牛港瓜仔、牛公瓜仔、GT...分布於印度洋、紅海、東至日本、澳大利亞以及中國南海、台灣海峽等海域及半鹹水域,為熱帶魚類,棲息深度10-188公尺,本魚頭部與身體背面暗金色,腹面銀色,鰭通常灰色到黑色,胸部,體長可達170公分,成魚棲息在水質清澈的潟湖及臨海礁石區,稚魚出現在河口區,以甲殼類及魚類為食。
團隊:69J團
#周元偵
臉書(FB)社團:
#台灣69J釣魚俱樂部 Taiwan 69J Fishing Clu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18314488882804/?ref=share
簡介:我們是一群熱愛釣魚(岸拋&船釣),並喜愛接近大自然的一群同好所組成的一個團體。
舉凡-岸拋鐵板,船釣,浮游磯釣,沉底釣,桶花枝,軟絲..以及路亞假餌釣,水球&弓角...都有涉略也都是我們喜愛的釣遊活動,研究測試釣魚裝備,diy相關物品都是我們的興趣...另外
趕海(赶海)的找鮮產及自給自足的料理...一直是我們所嚮往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們熱愛的活動。影片也以此為主體,希望大家會喜歡我們的頻道,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