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604年韋麻郎到澎湖開始,到1624年,荷蘭從澎湖轉大員港,與在嘉義開墾的顏思齊、鄭芝龍等一夥人,共同形成一個既合夥海上打劫,又合作貿易的關係。
等到1626年,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的基隆、淡水建立城堡,和南部的荷蘭形成互相牽制的關係,臺灣就開始成為歐洲強權角力的場所了。
而他們的目標,毫無疑問的,都指向環繞在中國廣東、福建、日本、馬尼拉、麻六甲、巴達維亞等,所形成的大東亞的貿易圈。這才是利益的所在。
臺灣躍上了國際舞臺,自此開始。
-
繼《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楊渡再次回到十七世紀,重新探勘東西文明交會之時,所有聚集在澎湖、臺灣的勢力:中國官員如何與葡萄牙人、荷蘭人貿易、談判、競爭?荷蘭人如何撤離澎湖,進佔臺灣?不被當局者承認的海盜海商,又怎麼替全球經濟體的行程奠立基礎?
在以東亞為主體的歷史書寫下,楊渡指出,東亞各地的島嶼即便因為不同執政者而實施封鎖或海禁,卻依然抵擋不了眼望海洋的商人持續開拓,形成各自的商業網絡:「這些命運交會的島嶼,各自繁榮起來,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最後,掛在東亞世界的胸前,是一串閃閃發亮的珍珠。
「臺灣和澎湖,正是這一串珍珠之中,兩顆閃亮的明珠。」
📖購書去📖
博客來|https://bit.ly/3hy8snT
誠品|https://bit.ly/3qMiYvX
讀冊|https://bit.ly/3ypcxl4
金石堂|https://bit.ly/36ftGBH
MOMO|https://bit.ly/3xl2nSt
📱居家防疫讀電子書📱
樂天Kobo|https://bit.ly/3xl2uxn
台灣雲端書庫|https://bit.ly/2V8eMuV
博客來|https://bit.ly/3xDreRF
Hyread|https://bit.ly/3r1HLwa
同時也有3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攝影技術史、殖民歷史的觀看關係、現代化進程等角度,探討20世紀中期以前台灣攝影史脈絡。 以鏡子為隱喻,其概念取材自曾到台灣攝影行旅的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在1875年出版的旅記《十載遊記: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與中國》...
麻六甲歷史 在 歷史哥澄清唬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歐俄英黑海風雲,對峙再升級?|麻六甲困境?封鎖中國海上絲路?|美日頻發聲穩定台海,美日台安保即將連線? ft. 張競教授|歷史哥Talk 110.7.6 中午加場
麻六甲歷史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鄭和除了下西洋還負責監督建了哪項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
鄭和是偉大的航海家,但他在建築上也很有造詣,這就鮮為人知了。江蘇省建築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孫宗文說,鄭和是內官監太監,主要負責宮廷、塔寺、陵墓等工程方面的事務,天長日久的過問,加上他的天賦和專研,在建築方面不斷有所建樹,堪稱是一位建築工程專家。
孫宗文曾就任於北京建築科學院、中國古建築研究室、東南大學建築研究室,從事宗教建築研究長達70餘年,尤其擅長佛像、佛塔、佛寺的建築考古,是該領域中的權威。他告訴記者,鄭和出訪西洋各國時,抽空在當地建築中式的城池廟宇寺塔,把中華建築藝術介紹到海外去。在麻六甲山峰就有一座三寶城,充滿中華文化韻味。麻六甲建造王宮時第一次使用的磚瓦,是鄭和船隊從福建載運過去的,磚瓦泥工也同隨而去,於是,麻六甲人也學回了製磚做瓦,建造房屋的技術。在泰國等地鄭和建有三寶寺塔等建築遺跡,他使中式建築藝術登上了泰國的殿堂。
鄭和下西洋每次出海,他都十分留心觀察西洋諸國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和雕刻藝術,並善於借鑒其精華,引進國內來。孫宗文舉例說,如福建閩侯縣著名的雪峰寺,是中國佛教歷史上頗具影響的禪寺。在明朝永樂中期,鄭和從南洋攜來兩座瓦塔,安放在這座寺廟前。該塔早已毀壞,遺址尚在。鄭和六下西洋之後,明成祖朱棣已死,航海停了下來,鄭和只能發揮他在建築上的才華。大報恩寺為明代南京名刹,位於中華門外一華里的古長千里。鄭和在下西洋停置期間駐守南京,曾奉敕負責主持修繕南京皇宮和續建大報恩寺琉璃塔工程。該琉璃塔光彩璀璨,蜚聲中外,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的一朵奇葩,可惜如今只留下一塊殘碑。
孫宗文評價說,大報恩寺琉璃塔建築極其完美,集明代以前中國建築藝術精華於一身,其中以大雄寶殿和四天王殿最為壯觀,下牆、石壇及欄杆,都用漢白玉砌成,雕鏤得非常別致。整個建築群殿閣重重,宏偉壯觀,精巧絕倫,世間無比。琉璃塔全部用白石和五色琉璃瓷磚砌成的。白瓷磚嵌於塔的外壁,每塊瓷塊中央都有一尊金剛佛像,塔上下有鍍金佛像千萬尊;每一佛像用十塊琉璃磚拼成;每層塔樓均用五色琉璃構件,其中黃綠相間的拱門上,飛天、雷神、獅子、白象、花卉等圖案,色彩絢麗;每層塔心,晝夜點燃「長明燈」,入夜燈光十裡可見;八個角都垂掛風鈴,風吹鈴響,遠近皆聞。此塔是當時南京最高的建築,登上塔頂,鐘山大江盡收眼底。為明代南京的標誌,被譽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據史料記載,清乾隆皇帝曾偕同皇太后數下江南,看了南京大報恩寺的琉璃塔和杭州的六和塔,讚不絕口。弘曆年間,在皇太后的旨意下,在承德避暑山莊也仿照了一座永佑寺塔。大報恩寺琉璃塔還令海外各國讚歎不已,認為是舉世無雙的,它的完美建築還影響到歐洲。《造園史綱》中提及:法國路易十四仿南京琉璃塔,於1670年在凡爾賽建造富有中式情調的「藍白瓷宮」。
孫宗文還介紹說,最酷似琉璃塔的莫過於晚於它十年左右建造的南京牛首山的弘覺寺塔,簡直是琉璃塔的一個縮影,不同的是它是用普通青磚造的七級浮圖。鄭和還奉命修繕南京宮殿等建築營建的項目,更體現他非凡的建築才華。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知史 #中國歷史 #鄭和 #琉璃塔 #鄭和下西洋 #大報恩寺
麻六甲歷史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攝影技術史、殖民歷史的觀看關係、現代化進程等角度,探討20世紀中期以前台灣攝影史脈絡。
以鏡子為隱喻,其概念取材自曾到台灣攝影行旅的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在1875年出版的旅記《十載遊記: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與中國》,書中他寫道:「我一直努力跟讀者分享我所經驗的奇遇,但同時我一直小心翼翼的把鏡子舉起,迎上『他』的凝視⋯⋯」。這裡的「鏡子」,隱喻的是攝影,而「他」指的是在西方的讀者們。換言之,湯姆生的「鏡子」呼應了攝影技術本身的移動性、知識/科學生產,以及殖民的視覺控制技術。從19世紀的台灣影像到日治時期當權者對攝影技術的控制,皆回應了湯姆生在自述裡透露的視覺慾望與殖民性的觀看關係。
此次展覽一共展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的1869~1949年間600多幀早期珍貴的台灣影像,也委託了9位當代藝術家以不同的「藝術研究」計畫介入,回應台灣早期攝影史的脈絡並作為展覽語意脈絡的補充,聯繫不可窮盡的多元歷史書寫的可能。在展示方面,本展以蒙太奇的並置呈現台灣攝影百年間高密度壓縮、共時歷史的狀態。這種展示方式也是一種攝影史書寫策略,包含對於知識系統的反觀、技術的個人化、以及對於權力主體的質疑與抗議。此展嘗試重新檢視全球性的攝影技術與藝術所開展的政治、文化與社會的歷史成因,具體呈現出往返於鏡內、鏡外的「全像」與「潛像」,並迎向主體凝視之間所瞥見的「台灣」攝影。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麻六甲歷史 在 傳說中的挨踢部門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這次到馬來西亞利用短短幾天的時間跑了吉隆坡、麻六甲兩個地區,跑了很多景點,吃了很多道地美食,原來馬來西亞有這麼多美味的料理,還有很多好旅伴一起玩、一起吃、一起瘋,旅行的樂趣就在這...也要感謝可樂旅遊幫我們安排這麼精緻的行程
大紅花渡假村
這蓋在海上的渡假飯店實在是相當浮誇,每一個房間都有專屬自己的游泳池,帶小孩來這不出門就可以在房間玩的相當開心,還可搭船蹈海上欣賞夕陽,房間硬體設施也相當不錯,從晚上從高空酒吧往下看可以看到一朵大紅花的造型再搭配上夜間燈光的點綴真的很壯觀,是個相當適合什麼景點都不用跑就在渡假村放空的地方
黃金棕櫚樹渡假村
原來馬來西亞有這麼多蓋在海上的渡假村,黃金棕櫚樹走的是比較傳統的路線,反而更有海上渡假的感覺,早起坐在房間外面的椅子上欣賞日出美景,泡個茶看著海天一色隨著日出雲彩的變化,這也是住在這種海上渡假村才有的景色。
麻六甲
世界文化遺產麻六甲,這裡的建築物相當有特色,在這品嚐到好吃的娘惹餐之外還可搭乘復古花花人力三輪車穿梭在老城之間,聖保羅教堂、古城門的歷史故事都相當有意思,而且隱藏在老城區的美食相當的多,有機會應該好好來這探險才是
黑風洞
一個相當相當有特色的景點,透過重新彩繪的彩虹階梯賦與全新的面貌,也相當佩服當地政府的決策,讓這個印度宗教勝地有個全新的面貌,讓這裡成為馬來西亞最夯的網美文青打卡點,階梯旁的猴子也相當搶戲只是要小心別被猴子打劫就是了
鬼仔巷
這裡是最近才整理好的景點,鬼仔巷本身並不長,但是每個壁畫都相當有特色,有種重現當時樣貌的感覺,而且每個壁畫都有他的故事與特色,可說是另外一個網紅IG打卡熱點,喜歡拍照的朋友千萬別錯過這裡。
亞羅街夜市
來到亞羅街夜市就可以聞到濃濃的碳烤味,是的~來這必吃的就是黃亞華烤雞翅,據說當時是帶團的導遊讓客人去逛夜市的時候導遊跑來聚集的小攤位,因為雞翅烤的相當香又好吃,許多團員一吃就停不下來,可說是旅行團來這必吃的道地小吃,也因為這樣聲名大噪成為亞羅街夜市另類傳奇,除了雞翅之外這裡的沙嗲也相當好吃,愛吃榴槤的朋友在這也可品嚐到新鮮的榴槤喔...
等記魚頭米
這家可是連馬來西亞人都不太知道的隱藏版美食,我們來的這天不是假日但早上人潮洶湧絡繹不絕可見有多少人為了一碗魚頭米特別跑來這當早餐來吃,如果住家附近有這麼好吃的美食,絕對是每天早上來這報到的,因為這湯頭真的相當鮮甜,如果淋上一點紹興酒真的是絕配,那湯頭的韻味與酒香混和在一起,讓每一口都能感覺到不同層次的好味道,可說是這趟來馬來西亞吃到最好吃的料理之一,更別說那隱藏版的蝦湯...真的是太蝦了!!!下次來馬來西亞一定要在來這品嚐
旅伴
寶兒遊樂園:https://www.bobotravel.tw
小虎食夢網:http://www.foodtigertw.com/blog
#馬來西亞
#悠游假期
#可樂旅遊
#大紅花渡假村
#黃金棕櫚樹渡假村
#黑風洞
#麻六甲
#世界文化遺產
#亞羅街夜市
#等記魚頭米
備註:空拍都有事先跟當地政府機關申請獲得許可並有專人陪同拍攝
麻六甲歷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啊,這味道:深入馬來西亞市井巷弄,嚐一口有情有味華人小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陳靜宜
內容簡介:
全臺灣第一本馬來西亞華人飲食文化專書!
肉骨茶、海南雞飯、福建薄餅……這味道,是記憶中似曾相識的美味,也是華人魂牽夢縈的原鄉況味。
早年華人移民東南亞的人數眾多,源自於原鄉的飲食也跟著開枝散葉,馬來西亞有的城市仍保留著華人傳統飲食,也有與當地飲食融合後產生的特色飲食。
儘管我們樂於享受馬來西亞的美食,對於大馬食材與飲食文化卻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例如肉骨茶的「茶」不是源自「茶葉」而是「人名」,那麼為什麼這道菜要叫做「肉骨茶」?又如提到「海南雞飯」,我們腦海裡往往第一個聯想到新加坡,殊不知它其實源自大馬;而在地的海南咖啡都會附上一根中式調羹,究竟所為何來?福建麵與一代歌后鄧麗君之間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軼事?
作者陳靜宜受大馬知名飲食作家林金城啟發,長期鑽研馬來西亞飲食文化,每每遠赴吉隆坡、怡保、麻六甲、檳城等地,親自品嚐各式華人美食,採訪其人其店,記錄「吃一次少一次」的道地小吃。她以馬來西亞的人和食物為主軸,囊括福建、潮州、廣東系的經典小吃,如福建薄餅、肉骨茶、海南雞飯、廣東豬腸粉、潮州炒粿條、華人沙嗲等。寫馬來西亞食物激盪出的辛甘鹹香,也寫背後的華工歷史與庶民文化;寫馬來西亞小吃的誕生與淵源,也寫老店與老時代的軼聞野史,大馬風味盡在筆下、在書中,進而瀰漫在空氣裡,使讀者隨之勾起食欲與玩興,更為馬來西亞的飲食做了精采的見證。
作者簡介:陳靜宜
出生於臺灣臺南,一個充滿美味食物的地方,曾擔任報社美食記者十多年,現正往飲食的路上走,相信人離不開食物、食物也離不開人,擅長以簡單溫暖的文字,訴說食物背後的故事。
品嚐過世界各地上千家餐廳,撰寫《TLife》、《料理‧台灣》飲食專欄,文章散見「米其林官網臺北」(Michelin Guide-Taipei)、《自由時報》等,擔任多屆臺灣美食展顧問,出版《臺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聯經)、選入《臺灣年度飲食文選》(二魚),曾獲曾虛白新聞獎、《聯合報》傑出卓越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