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在上環,偶遇此方洮硯,樸拙粗糙,似是舊工,鄕間山野之物,很是喜歡。
洮硯出自甘肅岷縣洮河,因而得名。
黃庭堅詩云:
久聞岷石鴨頭綠,
可磨桂溪龍文刀;
莫嫌文吏不知武,
要試飽霜秋兔毫。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行草書對聯-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庭堅詩句)吳啟禎書法教室教學...
黃庭堅詩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舌尖上的修身主義|文人私房菜|25 >
宋代給人的印象,是富足和世俗,而這兩項都能從美食上看出來。
宋人愛記食事,且不論那些專門的「菜譜」,「筆記」文學中就有百多本涉及美食。法國歷史學家阿爾貝寫過一本《權力的餐桌》,開篇一句話即說:餐桌的藝術是一種統治的藝術。也可以說「一個民族的命運取決於他怎麼吃飯」。
宋代文人對於吃,當然也有自己的態度。
----------------------------
【憫農而戒】
北宋黃庭堅,雖不在八大家之列,但生前即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黃庭堅詩好、字好、文章好,趣事也多。另一方面,他在朝中曾任秘書丞兼國史編修官,也曾在外做過兩州知事,算得上是位「成功人士」。
關於飲食,黃庭堅作過一篇短文--《士大夫食時五觀》。其實,沒有任何記錄顯示,黃庭堅是位美食家,在這點上他不如蘇軾,甚至趕不上身處動盪時局中的陸遊。此外,《士大夫食時五觀》還很短,只有394個字。三言兩語,卻還是被後世景仰,奉入《四庫全書》。因為它,寫出了宋代文人的趣味。
相傳,黃庭堅是晦堂禪師的弟子,通禪理,還有一段跟隨晦堂禪師學法,「聞香悟道」的公案。黃庭堅是帶著對禪佛的推崇,將自己的飲食態度寫了出來。
《士大夫食時五觀》的頭一觀是: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此食墾殖、收穫、春禮、淘汰、炊煮乃成,用功甚多。何況屠割生靈為己滋味,一人之食,十人作勞。家居則食父祖心力所營,雖是己財,亦承余慶;仕宦則食民之膏血,大不可言。
這裡面浸透著憫農的思想,一人的飲食,要經過十人繁重的農事勞動,在家吃的是父祖積攢的錢財,當官食用民脂民膏。「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即是這個道理。
【知恥之心】
黃庭堅第二觀: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全此三者,則應受此供;缺,則當知愧恥,不敢盡味。
文人最講修身、立德,生活中也要時時檢討一下自己的德行如何。具體表現在對親人的孝順,對國家的忠貞,對自己的修養,如果這三方面都盡到了努力,那就可以對所用的飲食受之無愧。做不到呢?就應該感到羞恥。決不能放縱食欲,無休止地追求美味。
北宋文人暢行一個「儉」字。真宗朝的李若谷,日懸百錢於壁,用盡即止;哲宗朝的張九成,每天花幾十文;南宋初年的進士鄭亨仲,以儉聞名,也是每天只花幾十文。百文錢能吃什麼呢?「早具少肉,晚菜羹」。就是說早上多少來點兒肉,晚上大米飯拌菜湯。雖不清苦,但也堪稱儉樸。
黃庭堅說,面對美食,要想到「知恥」二字。
【惜福而戒】
黃庭堅第三觀,最能看出佛學的影子: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治心養性,先防三過:美食則貪;惡食則嗔;終曰食而不知食之所以來則癡。君子食無求飽,離此過也。
黃庭堅認為一個人修身養性,須先防備對美食的「過貪、過嗔、過癡」,這是很高的標準,在這一點上,近代有可以為人師表者。
著名的弘一法師有幾件吃飯的小事,很能感人。一是飯食簡單樸素,常常就是一碗白飯、一碟鹹菜。二是吃飯認真珍惜,飯一定先吃得乾乾淨淨,再將飯碗舔淨,最後注入開水飲光。三是心情歡愉,有時鹹菜太鹹,弘一法師就說「好的,鹹也有鹹的滋味。」
在宋代,這也是文人普遍認同的。宋的繁盛,也帶來了驕奢,這與文人的理想格格不入,做到惜福,必須時刻記住——「戒」字當頭。
連以性好美食著稱的蘇東坡也不例外。蘇軾在黃州時,曾經寫道:從今以後,早晚的飲食不超過一杯酒,一種肉。如果有尊貴的客人,就增加三倍,可減不可增。有召請我的,也預先告訴他們要這樣做。第一,守本分可以增加福氣;第二,使腸胃寬舒能夠培養胸中浩然之氣;第三,節省費用可以積蓄財富。
由此我們可以明白,黃庭堅勸的是戒貪,求的是「惜福」。
【食粥勝「嗑藥」】
接下來,黃庭堅第四觀,終於有了人間煙火的味道。
正事良藥,為療形苦。
五穀五蔬以養人,魚肉以養老。形苦者饑渴為主病,四百四病為客病,故須食為醫藥,以自扶持。是故,知足者舉著常如服藥。
要懂得五穀五蔬對人體的營養作用,瞭解飲食養生的道理。身體不好的人,饑渴是主要病症所在,所以要以食當藥,做到「舉箸常如服藥」。
以食養生是中國人獨具的養生思想,黃庭堅尤其放大了這一點。宋代以前,養生主要是醫家和方士的事,尋常百姓也好,士大夫也好,很少關注円常飲食與養生的關係,也幾乎沒有什麼人就這兩者發表多少有意義的話。到了宋代,隨著主食、副食品種、內容的變革式發展,普羅大眾、尤其是士大夫們,對養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黃庭堅在「第四觀」中首先提到「五穀」。食五穀,以粥最佳。
粥、羹一類的食物,在宋代十分流行。事實上,直到明清兩朝,羹類作為主餐伴食的地位才漸漸消失。宋代文人士大夫愛吃粥的很多,並且認為吃粥很能養胃健脾。宛丘先生《粥記•贈邠老》中寫道:「張安定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腑相得,最為飲食之良。」陸遊則專有《食粥》詩,曰:「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舍末逐本】
黃庭堅在第五觀中,表達了作為文士、儒士的終極思想。
為成道業,故受此食。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先結款狀,然後受食。「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此之謂也。
孔子云「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原意是君子即使在一頓飯的時間也不會違背仁德。也就是說任何時候都應保持遠大抱負,使自己所做的貢獻與所得的飲食相稱。《詩經•伐檀》所說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
黃庭堅還有一號──山谷道人。他也同樣性好黃老。黃庭堅認為仁德重要,這個「仁」字與「食」的關係還體現在食物對象上。
黃庭堅寫罷「五觀」,還有一段總結文字:
山谷老人曰:禮所教飲食之序,教之末也;食而作觀,教之本也。大概今之士大夫誦先王之法,言則一人也,起居飲食則一人也,故設教不得不如是。君子有九思,終身之思也;食時作五觀,終食之思也。人一日如是行之,念念在仁智,則夫二人者,合而為一矣。
他認為「禮」所教導的飲食上的尊卑倫理,都是細枝末節,而在食物面前的「觀想」、思考,才是具有益處的本質。他指出,時人對食事的認知是有局限的。先師孔子曾說,君子要時常想著九個方面,謂之九思,所以如今寫了「食時五觀」,一吃飯就應想起。
-------------------------
更多精彩故事|
「知史」網站: www.mychistory.com
關注微信公眾號: mychistory
追蹤 Instagram: mychistory_ig
文章來源:《中華遺產》<文人私房菜>
黃庭堅詩 在 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行草書對聯-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庭堅詩句)吳啟禎書法教室教學
黃庭堅詩 在 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插棘編籬謹護持 養成寒碧映漣漪
清風掠地秋先到 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籜時聞聲簌簌 放梢初見影離離
歸閒我欲頻來此 枕簟仍教到處隨
(您若喜歡,開放收藏喔!!)
黃庭堅詩 在 唐立临北宋黄庭坚跋苏东坡黄州寒食诗[Demo: Colophon to ... 的推薦與評價
據說 黃庭堅 在長江坐船時,觀察在湍急的河流中,船夫擺動船槳與奔騰的江水 ... Colophon to Han Shi Tie (寒食詩帖跋) by Huang Tingjian ( 黃庭堅 )]. ... <看更多>
黃庭堅詩 在 正見網- 機關用盡不如君:黃庭堅《牧童詩》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正見首頁/ 文學藝術/ 詩詞曲賦/ 其它詩詞欣賞機關用盡不如君: 黃庭堅 《牧童詩》林雨【正見網2022年03月05日】古人對牧童非常偏愛,因為牧童的生活非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