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來碗燒仙草,正是禦寒解饞的好食機,且別忘了撒上一把硬花生,它們真的是天生一對啊!仙草冷熱鹹甜皆宜,寒冬除了做成甜湯吃,也能燉成仙草雞湯補補身子;而酷暑則可涼涼喝,仙草冰、仙草凍、仙草茶、仙草蜜一應俱全,消暑生津又退火!
仙草又稱為田草。傳說古代因交通不便,出入均靠雙腿步行,天熱趕路容易中暑生病,有善心人士將這具特殊香味的草類植物曬乾熬煮成茶,供路人飲用,許多人發現疲態很快就能復原,因而被認為是具神效的茶湯,深信應是仙人賜予的良方,便將該青草稱為「仙草」
而本草綱目中記載:「仙草味甘、性寒,煮成茶飲,清涼解渴、降火氣,消除疲勞,老少咸宜。」正逢仙草產期,此次就彙整「5個仙草的好處」,我們一起來認識吧!
❶清熱緩炎消火氣
其屬性寒涼,若體質燥熱易排便不順、發痘、發炎、牙痛、嘴破等,可具降火、消炎、補氣之作用
❷機能修護降肝脂
內含仙草乙醇萃取物,能降低三酸甘油脂堆積和膽固醇含量及肝臟總脂質,以提升肝臟之總抗氧化能力
❸低卡飽足沒負擔
GI值約20,仙草100公克的熱量約19大卡,屬於低GI低熱量,且製成仙草凍,含水量高,容易有飽足感,建議食用時不添加糖份,以避免造成身體負擔
❹多醣駐顏高保濕
當中的多醣膠質含有大量的醣醛酸,屬植物性玻尿酸,具有保濕性與蓄水性,能吸收其本身重量約6000倍的水份,是一種天然保濕因子,普遍被應用在醫學與美容領域,像是用以增加老人關節潤滑、減輕膝關節退化..等
❺抗氧緩老增健康
內含咖啡酸及山萘酚,其具清除自由基、抑制生物細胞脂質與DNA氧化傷害的作用。能清除人體內的超氧陰離子,清除率達91.5%。而「超氧陰離子」是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自由基,它是易造成衰老和病變的一種物質
#仙草種類
主要分布於海拔 1,200 m 以下之山麓。栽培區域包括新竹縣(關西鎮)、桃園縣(新屋鄉)、苗栗縣(三義鄉及銅鑼鄉)、嘉義縣(水上鄉及中埔鄉)及花蓮縣(鳳林鄉)等地區,其中以新竹縣關西鎮栽培面積最廣
➡️桃園1號
莖紫色的,連帶葉子也會帶一點紫色,紫色部分就是抗氧化能力高,半直立株型的桃園2號香華,也是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經過25年品種改良
➡️桃園2號
為短日照作物,喜高溫,25℃以上生育迅速,10 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開始開花。適合台灣嘉義以北地區富含有機質砂質壤土及排水良好之黏質壤土栽培
#仙草盛事
➡️2020桃園仙草花節,自11月28日至12月13日,為期16天,橫跨3個周休假日,每週皆有精彩活動演出。今年以「微見仙境Mesona Flower Paradise」為主題,以「仙境」的想像為依歸,大片種植的仙草花打造夢幻仙境,微型藝術裝置如水珠般滴落在田間各角落,激盪出層層漣漪
現場5.8公頃的大面積紫色仙草花海,共種植超過12.5萬株的仙草花;裝置藝術襯托周遭環境,每件皆以桃園的埤塘形象設計,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主展區裝置藝術「微光」總高度達6公尺,以水滴落入水面時,所澗出的靜止畫面所構成,巧妙利用田梗既有的高程差,以「景觀透視」的手法,使得裝置在水面上映照出倒影;還有結合現地建物的「湧泉」,主舞台「微見仙境」,波光粼粼的水霧藝術裝置「澗霧」,坐擁在仙草花之中的造型盪韆鞦「漣漪」,捕捉夕陽美景的「日環」及大面積的花海「仙境之波」,趁空不妨親自感受!
•時間:09:00-17:00
•地點:桃園市楊梅區楊湖路三段239號
➡️新竹關西仙草博物館生態農場
以仙草為主題的休閒空間,在主建築內展出成梱的仙草乾以及大型生態看板,同時在生態園區內有仙草生長的實況,將仙草的生長過程自然呈現
•時間:09:30-18:00(每週三公休)
•地址:新竹縣關西鎮中豐路二段326號
#仙草停看聽
⚠️每日建議用量約900g
⚠️容易畏寒、貧血、手腳冰冷者少食,多食可能會使狀況加劇
⚠️女性生理期、懷孕、月子,甚至哺乳期間能不能飲用、食用仙草相關製品(仙草茶、仙草凍...)一般來說,若是體質燥熱、火氣大、便祕,伴隨口氣不佳者,適度飲用仙草茶,可有助緩解不適。但仙草屬性寒涼,可能出現腹瀉、腹痛症狀;建議食用前,先行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根據個人體質斟酌食用量
#凱鈞有食力
#5個仙草的好處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腐乳,一片片靜靜的置於玻璃樽內,一開封,酒香四溢,鹹香不絕。入口,質感綿滑,豆味濃,後勁微辣,餘韻帶一絲甜。此種傳統加工食品,老老土土,理應上年紀的老饕才愛。然而,29歲的徐銘禧(Hugo),有別於尋常年輕人,不但愛吃,更全身投入去做,不忍見傳統就此沒落,肩負復興手藝的責任。 Hugo對腐乳的情意...
黏質壤土 在 鄭永金後援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築夢個人組: 陳少凡
1分地的奇蹟-讓友善栽培感染每個家庭生活
成長故事
種菜不依靠現代生物工業技術製作的肥料粒(生長液)、藥劑(菌),作物就種不出來?氣候讓作物不依賴專業溫室控溫就無法生長?台灣高支出生活壓力根本無法靠友善栽培種菜賣菜自給自足?過度追求創意失去了最原始簡單的農耕基礎。 我明白種菜的方法有許多模式,我挑戰露天友善栽培種菜,產地直銷平價賣菜為主婦創業開始,並研究出作物混種共生的種植公式及可融入既有生活環境的種植經驗秘訣分享予對友善栽培有興趣的顧客,並影響家庭成員觀念,讓友善栽培也可以創造永續經濟價值,同時成為未來從農的少資創業者們可以直接複製成功的範本。
構想說明
我承租3分農地,雜草旺盛,太多黏質壤土及石頭,缺乏有機質,有水電可居住小房子,以此地做為友善栽培農作基地,執行方式: 1.基地規劃:土地分成2期開墾,第1期(1分)為每週持續收獲的簡易農耕示範,目標:可完全支付每月開銷的自給自足;第2期(2分)將第1期成功模式擴大規模種植,經驗集結成教材推廣。 2.耕作方法:一邊改善土壤一邊種植作物。依作物採收週期,分梯次種植確保每週都有穩定的菜量銷售。土壤用鋤頭深翻,將草土分離,利用落葉、蚯蚓、豆科植物製造養份及不同科作物混合共生種植,讓昆蟲食物鍊串連循環,適量草木灰、粗糠、蛋殼(液)堆肥、果菜葉渣堆肥元素添加,輔以田間適時除草澆水管理,讓作物自行產生疾病免疫力。蟲害嚴重的十字花科,使用自行設計或添購適合盆器,確保結果。 公共參與性:第1年建構完成1分地後,將吸引許多鄰居街坊民眾觀念認同,進而親身參與學習。 計畫創造度:讓荒蕪變身為友善自然生態的綠色菜園教室,具觀光教育價值,更能維持自給自足,計劃成功將編輯成書讓更多人受惠。 社區影響性:位於竹北市聯興、麻園交界,有許多居民,直接影響兩個社區。 操作可行性:使用的材料都是方便購買或取得,可行性100%。
黏質壤土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稍稍讀了郭俊毅關於豌豆的資料,提到碗豆原產於亞洲西南部或歐洲一帶,相傳由荷蘭人引進台灣,所以又稱為荷蘭豆。依著品種不同,可以分為嫩莢用、嫩豆用、葉用、甜豆用及豆芽菜用等。
於是我開始想著,如果用這些不同品種的碗豆,組成一個便當的基本元素,是否可以稱為春天的荷蘭風味?但我更好奇,在荷蘭也有這麼多品種,是不是有那些傳統吃法?在大航海時期,又是怎麼吃碗豆?
在資料上寫著,碗豆的盛產期是十二月到三月,嫩莢和嫩豆主要在彰化縣福興鄉,豆苗主要在南投縣,或許我該找時間追追看,不知中部有機農有誰種碗豆?
同時好奇於這段,碗豆適合溫度是15-25℃,要早收可選砂質壤土,產量要高可選黏質壤土,因根系深,但不耐濕,因此三月雨季開始後,就不適合再種植。
這是為什麼?台灣誰是研究豆子的專家?
黏質壤土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腐乳,一片片靜靜的置於玻璃樽內,一開封,酒香四溢,鹹香不絕。入口,質感綿滑,豆味濃,後勁微辣,餘韻帶一絲甜。此種傳統加工食品,老老土土,理應上年紀的老饕才愛。然而,29歲的徐銘禧(Hugo),有別於尋常年輕人,不但愛吃,更全身投入去做,不忍見傳統就此沒落,肩負復興手藝的責任。
Hugo對腐乳的情意結,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他自小在單親家庭長大,小時候孱弱多病,負責照顧他的公公婆婆,總愛煲白粥給孫兒吃,一旁伴碟是菜心、蘿蔔等等,還有厚厚而軟滑的腐乳,用作佐粥,鼓勵他多吃變強壯。那時還以為養不大的小男孩,如今生得牛高馬大,卻始終難以忘懷那一口童年味道。「但這時才發現,坊間腐乳的質素每況愈下,再吃不到舊時的味道。」摸不着頭腦之際,他偶遇一機會,得腐乳秘方,靠人不如親手做。2012年,他遂棄掉西廚工作,不做甜點卻轉「鹹」,全身成為腐乳師傅。
2013年秋天,Hugo與拍檔反覆嘗試後,終於做出第一樽腐乳。這一樽,得來絲毫不易。浸豆、磨豆、煮漿、凝固、扎水、發酵,每個步驟都需要紮實的手藝,驚人的體力。Hugo憶述,最辛苦是夏天捱着高溫磨豆煮漿,弄致大汗淋漓,叫苦連天。因這種腐乳是全天然菌種發酵,試過種霉菌種錯了,豆胚又不夠彈性,「但我們天然發酵是這樣,一個工序錯,全盤就要倒掉。因為我們想味道較純正,不會亂加甚麼化學品。」於他眼中,寧願賺少點,也不想端出不合格的腐乳讓人吃。
自此,他一方面從選食材入手,選用加拿大黃豆,澳洲海鹽、本地高品質米酒等等,控制好品質。另一方面,他選用最原始的工具,石磨、竹筲箕等等,嘗試重現百年前的原味。在調校凝固時豆胚水分比例,更是屢敗屢試,永不言敗,最後摸着石頭過河,終於到達彼岸。最讓人驚訝的,還是工廈廠中的環境。甫進去,乍見地板乾爽,一塵不染,居然沒半點豆腐發酵的酸宿餲臭,叫人嘖嘖稱奇。「有如此乾淨的環境,才能保證種出純潔雪白的霉菌。」Hugo解釋道。
聽他說,做腐乳之工序如此繁複,加上發酵期超過半年,怪不得行業慢慢式微,再無新人問津。「香港人,又豈會做回本期如斯慢的產業?」Hugo說來欷歔。發酵食品又被批評不健康,密密作業的雙手,漸漸隨時代而放開。剩下的,大多都北移神州。在香港市面仍然流傳的腐乳,很多都在大陸找代工生產,做好再送回香港,入了樽,黏上標籤,看起來一樣,但吃起來,味道已是天壤之別。決心在香港製造的,就只有戔戔之數,近乎失傳。「我以前吃到此味道,我覺得這種風味應該由香港人傳承下去。」Hugo輕描淡寫道。
作為後來者,作為香港最年輕的腐乳師傅,得此偶然機會承傳手藝,Hugo認為是命運使然,再加幾分後天努力與堅持。五年來,就像他每次覺得疲憊,只要一憶起外婆,端出那口馥郁的腐乳,就能咬緊牙關撐下去。
金譽手藝腐乳
電話:2428 5668
價格:$48/一樽
銷售點詳情: http://huntaihk.intimex.hk/e/cmspage.asp?content_id=9
網址:www.facebook.com/FuzizoueMadeInHongKong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黏質壤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吳昕恬專訪
陶瓷製夢者與她的夢境
夢如果是思想的殘留,那也許就是現實中的衍生。吳昕恬的陶瓷創作以靜態沉睡的人體,結合動態生長的植物,置入生活中的小故事,模糊觀者的現實界線。
首次見到吳昕恬,覺得人如其名恬靜溫和,卻在交談後對她改觀許多,年紀輕輕的她對事情很有想法、很有個性,令人感受到她對關心的事物那種堅持與態度,就像她的陶瓷作品在可愛的外表下有著信念與故事。
▶靜靜與土培養感情◀
成長於台灣南部的吳昕恬,家鄉位於台南歸仁。歸仁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片片田地被人造物和鋼筋水泥所取代,憶起童年的玩樂,她說小就對土地與自然就很有感情,幼年到阿公家,自己一個就可以在樹下把玩土壤,也愛觀察自然環境裡的昆蟲與動物們。她也是一位很靜的小孩,只要給一張紙、一枝筆、一本書,她就可以這樣待一整天。從小就懂得與自己相處、不喜愛補習,比起進入才藝班接受指導,更愛在家按自己所想繪畫、創造自己繪本。這麼小就有這樣與自己獨處又愛自由創作的性格,似乎很適合當一位全職創作藝術家呢!
▶並非每人都要走一樣的路◀
問起求學的經驗,吳昕恬說當時她國中就近進入歸仁國中就讀,接下來進入台南女中,一路在台灣傳統升學體制下前進。在高中時期,經由學校比賽與活動經驗,畫插畫和設計各種活動宣傳品,她漸漸發覺自己的興趣是設計和藝術。高中參加社團「台灣文化隊」在寒暑舉辦許多體驗台灣文化與進入原住民部落學習的「部落遊學」,讓她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自然環境更加關切。在台南第一志願之一的高中就讀,讓她覺得身邊有許多很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每個人都要走一樣的路。加上學校美術老師王政凱在她決定要就讀藝術設系相關科系後給予非常多建議、指導與幫助,種種因素加起來讓她對自己想要走的路多了份堅持。
▶貼近生活的作品,與家人互動◀
很有個性的吳昕恬「先做了再說」進入國北教的藝術與造形設計系的設計組主修工藝,一開始想走設計的方向,但歷經各種媒材的創作課程她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工藝創作,所以她最終選擇陶土為媒材進行創作,吳昕恬認為「土」是她童年的回憶,也是一種很親密、貼近自然的材質,以雙手接觸,可以感受到土的柔軟、冰涼與黏性,經由雙手增減的塑造成作品是很美好的過程。
吳昕恬過去在創作方面沒有與父親有討論與交集的機會,進入工藝組後開始做陶藝,便將與生活相關的器物拿回家使用,意外成為家人間彼此交流的話題,感受得到認可。這些器物透過使用陪伴在家人身邊,多了一層被需要的感覺。
▶共生,與自然貼近的創作◀
到台北念書後,吳昕恬覺得自己似乎離開土地很遠,雖然台北資源豐富,但她很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家鄉來創作。除了發現到歸仁的田地日益減少,近期可能會有新的建設消息,可能讓擁有豐富生態的沙崙大草原消失,在這塊日漸珍貴的自然地有許多鳥類與生物棲息,吳昕恬認為「開發這件事情就像一個單向道,如果決定開發後那些原本存在生態都即將消失、難以回頭。」她希望這塊土地與生態可被保存下來。因此有了這股動力將原本木口木版畫的平面作品轉化為立體作品〈共生〉,藉由這件作品讓大家更加注意自然生態維護的重要性。「人類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但開發卻從沒過問其它生物的意見,希望人類可以學習與其它生物共生。」
▶睡夢的人與植物◀
這次展出的作品多以沉睡中地人體各部位、植物結合作為表現。沉睡的人體代表著「靜態」,生長中的植物則是「動態」,兩者為對比的存在,但其實在夢醒後的白天他們卻又是相反的狀態。作品中各種奇妙的植物與帶點童趣插畫風的人體作各種結合,有雙腳長出菇類、或頭髮是植物的各種呈現方式。問吳昕恬說為何會想到將植物與人體作結合?一開始的靈感源自於原住民作家 亞榮隆.撒可努跟她說過一句話「朽木不可雕也,但可以種香菇。」她認為不是每個塊木頭生來都是要成為被作成雕塑品,也是有些木頭要拿來種香菇的,不能說無法被雕刻的木頭就是不好的,也許它出生的意義就是要拿來種香菇。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但在社會的觀點「成功」的定義是很狹隘的,而對吳昕恬來說「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就是成功」也因此有了〈蘗〉系列第一件作品。「蘗」字義上有許多意思,吳昕恬取其新芽正在生長、萌發的意象。
▶夢中的我,我的夢境◀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提到,夢是「願望的完成」,是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幻想,是運用了白日記憶的殘餘而產生的,就像是在消化白天腦中的思想、排解掉日常過多的思緒,如同一種保護機制,不存在的夢與現實可以說是有了一層連結與關係。她認為「夜裡人們總是道了晚安後入睡,而我是道了晚安後開始創作:『大家在床上作著夢,而我是在工作室做著夢。』我覺得創作就是我的夢,做陶是製夢的過程,而我就是夢的製造者。夢,可能來自於我的幻想,像是白日夢一般天馬行空;夢,也可能是我渴望、我欲求的或是我想企及的夢想,而這些夢都映照出我自身。我藉由創作自剖與反思,認識自己、找尋自己、捏塑自己、召喚自己,然後在夢中重新長出自己。」在吳昕恬每件作品都有背後都有個小故事,取材自她的生活當中,而我們的夢境來自現實,那夢境中的事情也許就是現實的衍生。
陶瓷創作結合植物與人體各部位,將生活小故事化為現實中的夢境。
吳昕恬簡歷:
學歷:
2013-2017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設計組 主修工藝
2010-2013 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2007-2010 臺南市歸仁國民中學
2001-2007 臺南市文化國民小學
工作經歷:
2016 國北教學務處心輔組 整學期海報設計
2015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奇美部落周邊商品與摺頁設計
2015 自然系教授委託昆蟲2:1模型製作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黏質壤土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老人頭菌[月展] (Swollen-stalked catathelasma)屬口蘑科,因其外表像光禿的人頭而得名,主要生長在雲南及四川,每年採摘的季節是8至10月,此珍貴野生菌,含豐富蛋白質、氨基酸及多種維他命,補脾益腎,現時正好當造。
老人頭菌生長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針葉林,獨特的土壤、氣候和地理環境才可生長,無法人工培植。
由於體積比其他菇菌大,菌肉白色,肉質厚實爽脆,富彈性,而味道略為清淡,適宜與肉類一起快炒。相反,乾製後的老人頭菌,味道變得濃厚,燉湯或燜煮最佳。
煮這味菜,重點是,一,替金錢[月展] 去筋,二,新鮮的老人頭菌需在採摘後3、4天內食用,不能用膠袋或保鮮紙包裹,應用廚房紙包好,放入紙袋,放於雪櫃蔬菜格中。要去掉老人頭菌黏着的泥土,處理方法是用小刀修去菌底硬塊,刮去表皮泥土,用濕毛巾抹淨,最後快速地用水沖兩三秒,立刻用毛巾索乾。
材料(3人分量):
1.金錢[月展] 1條(去筋,切去頭尾,淨重180克)
2.老人頭菌 220克(切1公分厚片)
3.葱 8條(斜切成度)
4.薑 3片
5.蒜頭 2粒(切片)
6.油 1杯(留3湯匙,2湯匙炒菇菌,1湯匙爆料頭)
放鬆牛[月展] 材料:
1.水 1½湯匙
2.蛋白 1湯匙
醃牛[月展] 材料:
1.鹽 少許
2.糖 ¼茶匙
3.蠔油 ½湯匙
4.生抽 1茶匙
5.胡椒粉 少許
6.生粉水 1 1/4茶匙生粉加1½茶匙水
7.油 1 1/4湯匙
芡汁:
1.鹽 1/8 茶匙
2.糖 1/8 茶匙
3.蠔油 1湯匙
4.菇菌水 1 1/2湯匙(如不夠,用清雞湯代替)
5.生粉水 1茶匙生粉加1湯匙水
6.麻油 1茶匙
做法:
1.牛[月展] 最好先放入冰箱24小時,有助放鬆牛[月展] 。
2.牛[月展] 洗淨,抹乾,用尖刀挑起牛[月展] 表面的筋膜,切走頭部的瘦肉,及尾端多筋的部分,橫紋切薄片,起雙飛令每片大一點。
3.加水入牛[月展] ,用力攪勻至水全被吸收。
4.加入蛋白,用勁攪至不見蛋白,放入雪櫃冷藏最少4小時或隔夜。
5.用醃牛[月展] 材料撈勻牛[月展] ,加入生粉水,用力撈勻至起膠,最後加入油,撈勻。冷藏於雪櫃中3小時至用前30分鐘拿出。
6.用小刀修去老人頭菌底部硬塊,將菌上的泥土刮去。
7.用略濕的毛巾將老人頭菌抹淨,用水快速沖洗2秒,立即用乾毛巾索乾。
8.斜切成 1公分厚片。
9.中火燒紅鑊,加入油2湯匙,油熱時轉為大火炒菌片2分鐘。
10.菇菌倒進筲箕去水,菌水留作芡汁。
11.以中大火燒紅鑊,加入1杯油,油熱,將牛[月展] 撈勻,放入油中快速走油20秒,倒出牛[月展] 於筲箕去油,洗鑊。
12.中火燒紅鑊,加入1湯匙油及蒜片,加入薑及葱,爆香後灒酒。
13.將火力加強至大火,放入老人頭菌,炒匀15秒。加入牛[月展],灒酒。
14.倒入芡汁,快速炒動20秒至芡汁收乾,兜勻上碟。
新鮮老人頭菌$43/100g
菁雲•上環蘇杭街57號地下•2851 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