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作選篇(之24)
聖誕快樂
李怡
(今天是平安夜。謹祝各位讀友聖誕快樂!這篇舊文選自2018年12月24日的平安夜。文後補充了一位讀友的留言。)
中國掌權者近年不斷掀動民族主義情緒,想以此穩固政權,大陸網有一張圖,一女子手持橫額,上寫:「抵制聖誕──中國人不過外國節」。
這不是個別人表現,背後是有統治者作意識鼓動的。去年大陸網頁有一張在某機關門外的熒幕照片,上寫:「根據上級規定,任何機關事業單位、黨員幹部、大中小學生不得參與『萬聖節』『聖誕節』等各類『洋節』的慶祝活動。」
聖誕節跟西方文明的發展有密切關係,對中國由古老封閉的社會進入現代社會,也有根本影響。
眾所周知的公元紀年,就是以耶穌出生之年開始計算的。中共國不依循古時以帝王統治的年號紀年,也不依中華民國以民國紀年,而依照公元紀年,就表示接受了這個以耶穌降生為紀年的西方傳統。
不是很多人知道的是,中國的舊曆,也是在17世紀,由羅馬天主教來中國傳教的湯若望神父編撰的,當時稱為《時憲曆》,這曆法一直沿用至今。
中文拼音也來自西方傳教士,發明者是1583年到中國的利瑪竇,他1605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其中四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注音。
全世界最統一的休假日,就是星期日,這也起源於《聖經》。中國在民國才得以確立星期制,從此,人民在法律上才有每周休息的權利。
古代中國的記時方式,是依靠打更。中國的第一個鐘錶,是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帶來的,從此中國有了標準的記時方式。
中國古代音樂沒有樂譜記錄,因此在古書上被形容為此曲只應天上有的「霓裳羽衣」,所有的唐宋詞、元曲的曲調,都因為無記錄而失傳。後來雖有工尺譜這種記譜方式,但不流行。五線譜、簡譜,都是西方傳教士帶來的。
全世界的醫院和醫療救護工作,都以十字架為標誌,因為耶穌以給人治療麻風病而聞名於世。近代西醫傳入中國,跟教會的傳教是並行的,中國著名醫院或醫學院前身都曾是教會醫院。「十字標誌=醫院」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清朝的時候,學生們考科舉,學習四書五經。近代基督教教會積極在中國各地創辦大學,把現代教育模式移植到了中國,使中國高等教育迅速同世界接軌。
以上只是一鱗半爪。實際上,中國近代與世界接軌的發展,都是西方傳教士和教會帶來的,例子不可勝數。但1949年後,在無神論的執政黨掌權下,外來教會連同他們帶來的教育、醫療和導人向善的教義都受到打壓,掌權者的洗腦宣傳把西方教會在中國的努力,稱為「外國間諜、文化侵略」,硬將宗教納入「愛國」範疇,近幾年更加強壓制地下宗教崇拜活動,拆十字架,毀教堂。
在整個社會物慾橫流,人民失去信仰、靈性、善意和推己及人之心的情況下,有一則消息在大陸網上流傳:「昨日中午,聖誕老人因到中國摔倒,無人敢扶,已經凍死了,節日取消,請相互轉告。」
為了不讓聖誕老人凍死,西方世界開始不讓聖誕老人去中國了。聖誕老人意味現代西方文明,難怪西方抵制中國的聲音出現並上升。
香港何時會出現讓聖誕老人凍死的社會?
(讀友Ho Wing Hon留言:文中提到:「全世界的醫院和醫療救護工作,都以十字架為標誌」。
世界不同醫學組織,多數是以 「手杖舉起銅蛇」作為標記(看似十架),其典故出自舊約聖經民數記 21:9「摩西就造了一條銅蛇,掛在杆子上。凡被蛇咬的,一望這銅蛇就活了。」
很多人被蛇咬傷亡,但望見銅蛇就得醫治,以此作為喻意,人看見醫學機構,希望就能得到醫治。
而用「十」字作為醫院標誌,也就是沿用此舊約典故,應用於耶穌十架,取其望見就能得救之喻意,出自約翰福音三章14-15節:「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須照樣被舉起來,要使一切信他的人都得永生。」人子是指耶穌。)
鼓動簡譜 在 黃之鋒 Joshua W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來到初選前的深夜,想說說我對何桂藍 Gwyneth Ho參選的想法。
當初聽到她萌生參選念頭,其實我並不意外。我這樣說,源於在她任職記者的幾年裡,於立場新聞撰寫大量專題,自己所有的觀察。基於自己在公共領域投入的議題和工作,簡單來說就是大政治,那就「正好開正佢果範」,不時也會成點為她的受訪對象。
幾年以來,在她筆下寫成,跟我有關的訪問,包括《我的成長就是學習退後》、《如何面對「坐監」這回事 — 信念、責任還是選擇?》和《學民退潮》的系列訪問,還有在去年跟羅冠聰 Nathan Law、梁繼平、何韻詩HOCC、敖卓軒 (Jeffrey Ngo)到訪華盛頓時,擔當隨行專題記者。
作為啊藍幾年來的受訪對象,早已感受到,在單純作一個記錄者,以及跑政治新聞的記者以外,她更希望擔當一個推動倡議的角色,以自己的文字與筆觸,鼓動公民社會發拷各種討論,不甘於只是順應主流輿論的風向設定議題。
公眾對她的了解,很大程度當然來自七一直播佔領立法會,七二一見證元朗白衣人無差別攻擊,「立場姐姐」的稱呼也是由此而生;但我想若要了解「立場姐姐」這個身份外的所思所想,應該要追溯回何桂藍曾有份撰寫的《旺角黑夜、《本土休止符》和《北進未竟》專題。
隨著時局變化,新聞工作者的角色,未必能讓她發揮到自己的期望,我想她決意參選,就是將她所相信與主張的,直接呈現出來。若要影響政治議程,對比起撰寫專題,借受訪者的言詞發拷公共討論,她的選擇,便是往後在公共領域,以第一身傳遞政治觀點。
觀乎她在「轉換身位」後於專頁發佈的觀點,無不是傳遞自己對於「破局」的想像,以致對於代議士的期許。關乎的,是當今政治人物,應如何看待法治、怎樣理解政治審訊、議會抗爭能否實踐得來。
當然,總有人會問,參選往績的問題。那藍本來就不是政治人物,難有實質肢體衝突的投名狀,也不可能曾經參與和策動甚麼街頭抗爭;但本來,自去年開始,在街頭要於槍林彈雨承受的風險,記者所要面對的,根本不比任何一個政治人物少。
況且,我相信,這幾年來,她在採訪期間,不論第一身所接觸的前線手足,以致跟各派抗爭同路人作專訪詳談所交流,還有她獨有於去年七月所經歷的一切,比起包括我在內很多的盟友,反倒更讓我相信,她對於如何與抗爭者同行,有更深的體會與覺悟。
面對不確定的議會形勢,我不會說要投某某人,寄望送他到議會質詢官員,因為現在根本也說不定,會否出現有初選而無正選的局面。但,初選的民意授權,尤其是在新界東,就是希望讓我們展現民主派劃時代的新光譜。
新界東,若民主派要有六名代表,獲民意授權競逐議席,在本土力量捲土重來以外,我相信何桂藍非常值得配得佔有一席位。以她從抗爭前線採訪累積得來,以致經年累月對時局的研判,作為企硬立場的抗爭派,她也能成為其中一員,鼓動民情促成破局。
從前立場記者,到新界東初選人,既有大眾期訴,亦會招來批評。我由衷佩服她的意志與決定,但願她在未來兩天的初選順利,是時候說明新界東的初選當中,俱有抗爭意志與意識的力量,而非讓對法治、司法壓逼和政治起訴和稀泥的一員,繼續佔據民主派主流,共勉之。
鼓動簡譜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唐河西名將張議潮:唐帝國在西域最後的輝煌(一)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大唐帝國,是中華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尤其是大唐天朝那彪炳歷史、光耀千秋的赫赫武功,更成為後世無數中華兒女敬仰追憶的豐碑!大唐帝國中、前期的疆域極為遼闊。極盛時期最西端曾經瀕臨西海(注:今裏海)東岸,鹹海則成為帝國的內湖。最南段進入今巴基斯坦境內。而在西漢就已經併入中國版圖的西域,此時更成為溝通東亞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重要橋樑。西域地處亞洲大陸內陸,戰略位置和價值極其重要。
自西漢武帝時起,西域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翻開古中國歷代王朝疆域圖,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時的中國中央王朝的版圖上的領土都有個特點,就是基本上分為兩大塊、東方的是中原故地;西方則是龐大的西域疆土。這兩大塊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王朝疆域。而這兩大塊之間,則是由一條狹窄的地域相溝通的。在這塊地域北部,是游牧民族世代居住的蒙古高原。南部則是同樣居住著游牧民族的青海地區。這一狹長地域在歷史上,溝通了中原和西域這兩大中國領土。他就是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都產生劃時代影響的--河西走廊!
正是河西走廊的存在,才使中央王朝的力量得以進入並控制西域領土。也正是河西走廊的存在,才得以開通溝通古人類東、西方兩大文明世界、對後世產人類文明生無法估量影響的絲綢之路。河西走廊對古代中國中央王朝具有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巨大戰略價值和意義。而就是這樣一塊土地,卻在大唐帝國中期安、史之亂後淪陷,被唐朝西南宿敵吐蕃王朝所侵佔近百年之久。幾乎要經歷和後來北宋時期燕雲十六州一樣的悲慘命運!
但是,就是在唐王朝已經衰敗,吐蕃王朝進入鼎盛時期並開始不斷大肆入侵唐朝的情況下,本來已經註定要永遠淪落胡塵的河西走廊地區的人民,居然奇蹟般地擊敗鼎盛時期強大的吐蕃,重新回歸中原母國,創造了讓後世感覺不可思議的奇蹟!這就是發生大唐中、晚期的,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甘、涼十一州歸唐」大起義。而成功領導這場偉大起義的,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被後世讚譽為「西域雄獅」的大唐名將——張議潮!
正是他,領導河西人民英勇反抗吐蕃殘暴的奴役,最終成功的回歸中原母國懷抱,譜寫了一曲彪炳千秋的壯麗史詩!那麼,「甘、涼十一州歸唐」大起義事件是如何發生的呢?張議潮究竟如何以單薄之裡,得以在故國早已衰敗的情況下擊敗當時東亞地區強悍的吐蕃王朝呢?
要講述「甘、涼十一州歸唐」大起義,首先應介紹一下事件發生地,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河西走廊地區。
河西走廊位於今天中國甘肅省境內。實際上甘肅省這個名稱就來源於其境內甘、肅這兩個州的古代地名。具體位於祁連山以北,合黎山、龍首山以南。屬於典型的「兩山夾一澗」地形。由於地處黃河以西,因此被成為「河西走廊」。該走廊地域狹長,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200公里,最狹窄處僅數十公里。境內大部分為山前傾斜平原。與周邊滿是荒蕪的沙漠、戈壁不同,由於祁連山冰雪融水的灌溉,該地區水肥草美,農牧業極其發達。
歷史上,在西漢武帝之前,河西走廊地區基本被游牧民族所控制,是當時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牧場和前沿陣地。公元前120年春,漢武帝命驃騎將軍霍去病、合騎侯公孫敖率數万騎兵出擊河西地區,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第二次河西之戰。是役,漢軍以自身損失近十分之三的代價,取得斬殺匈奴32000餘人,生俘6500人的輝煌戰績。
匈奴在河西地區的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從此一蹶不振。慘重的損失極大的激怒了當時的匈奴單于伊穉斜。而且引起匈奴內部貴族的極大不滿。盛怒之下,伊穉斜遷怒與駐守在當地的匈奴休屠王、渾邪王,企圖殺二王洩憤並轉嫁內部矛盾。一面是西漢強大的武力震懾,另一面是自己的老大企圖殺人嫁禍。
內外交困中的匈奴休屠王、渾邪王在反復權衡後,絕對投降漢朝。公元前120年,匈奴休屠王、渾邪王正式上表,歸降西漢帝國。這種匈奴兩名親王率領數萬部眾集體投降中原王朝的重大事件是以往從未發生過的。將信將疑的漢武帝為求穩妥,派霍去病率精銳騎兵前往受降。結果情況果如漢武帝所料,二王中的休屠王在部屬的鼓動下忽然臨陣反悔,率屬下譁變。
面對危局,年僅十九歲的霍去病以後人難以想像的氣概,在部署妥當後。只帶幾名親兵,隻身前往匈奴大營,直面渾邪王力陳厲害關係。霍去病沉著冷靜的無畏氣勢,以及他身後數万漢軍鐵騎的聲威極大的震懾了匈奴部眾。同時也穩定了以渾邪王為首的主和派勢力。在漢軍的巨大壓力下,渾邪王斬殺休屠王及其譁變部眾。隨後率所轄四萬餘眾正式歸降西漢帝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的西漢霍去病「河西受降」事件。這是中國中央王朝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對外集體受降,極大的鼓舞了當時西漢帝國舉國上下的軍、民士氣。對匈奴造成心理和軍力上的巨大的雙重打擊!
而更重要的在於,「河西受降」後。西漢帝國獲得了匈奴渾邪王舊部控制的河西地區。在這片西北少有的水草肥美之地,西漢陸續設立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從此,河西走廊地區正式併入中國版圖。河西走廊的併入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中國方面,地處兩山之間、黃河以西的河西走廊扼控從中原進入廣袤的西域地區的戰略咽喉。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和意義。奪取河西走廊就意味著西漢從此正式打開通往西域的陸路門戶。不久之後,在先期張騫通西域的基礎上,西漢中央政府的使節和軍隊通過河西走廊正式進入西域並驅逐了侵佔當地100多年的匈奴勢力。從此,西域(注:即今中國新疆)地區正式併入中國版圖!並再也沒有與中華祖國分離。
(六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