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胃脹氣、上腹悶痛不舒服,
這都是過年前後非常容易發生的消化道問題。
每年過年前到過年中間,
甚至延續到過年之後,
大家因為團聚,
煮的菜相當多,
又加上大家很開心的聊天看電視,
導致於吃東西速度非常快,
食物沒有咀嚼足夠就吞下去,
當然這種情況胃、肝臟、胰臟就會受不了。
尤其是年長者更要注意,
看著大家開心吃飯的時候,
還是要嘴巴多咀嚼幾下,
不要吃太油、
不要吃太甜。
之前一位45歲的患者告訴我,
她在過年期間很慘,
原因是他們家族聚餐,
煮了好多的菜,
她又吃了許多的水果甜點,
半夜腹部疼痛,
送到急診室去,
結果發現腸阻塞,
因為她做過剖腹產的手術,
導致腸子有一些沾黏,
加上吃東西又過於快速,
以致於食物在胃跟腸子塞車,
最後醫生只好用鼻胃管幫她排除一些食物減壓,
又打了一些點滴,
結果在急診室留觀兩天,
讓她那個年過得很痛苦,
也對家人感到很抱歉。
要避免這些窘境,
隨時記得劉醫師提醒大家的,
不管年齡如何,
都與注意吃飯的速度以及節奏。
「腸保安康,日子順暢」。
早安各位好朋友。
#吃東西細嚼慢嚥
#過年期間腸胃疾病特別多
剪報來源:人間福報。
鼻胃管減壓 在 臨床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插管時,氣道裡的fluids, 的確是造成盲目的主因,讓我們無法順利推進管子,還要suction,迫不得已還要抽回重插,這時後要記得先壓Ambu。
#氣道有水
Fluids make everything worse
液體是呼吸道的首要敵人
讓你無法給氣(NRM>15 L/min, 窒息給氧 NC>15 L/min),無法通氣(BVM效果不佳,反而造成把液體都趕進肺部),無法插管(喉頭鏡看不到,影像式喉頭鏡鏡頭霧掉、支氣管鏡更慘),LMA/IGEL等supraglottic airway效果也不佳
處理氣道液體困難情境的三大名師Dr Levitan, Dr Chow, Dr DuCanto聯名在ACEP發表文章:
Step1: 儘量讓病人坐直預給氧
Step2: 鼻胃管胃部減壓 (但真實狀況,病人已缺氧,無法作;或病人放置時血氧下降;或還來不及作,就液體大噴發)
Step3: 插管時要抬頭 (增加氣泡打開,增加液體跑到食道及胃的機會)
Step4: 備好二組大號的抽吸硬管(如楊克氏管,但有些壁上只有一組真空孔,要由另一床接過來,需要用Double suction狀況我遇過一次)
Step5: 先抽吸再放入葉片(避免喉頭鏡光源遮避或影像式喉頭鏡鏡頭霧化)
Step6: 把抽吸硬管架在喉頭鏡的左邊,前端持續抽吸下咽
Step7: 右手拿第二支抽吸硬管抽吸下咽
Step8: 在大量液體下發現聲門並插管
Step9: 插完管特別要注意氣囊壓力適當與否
二件事很重要
1, 保護自己,除了口罩及手套,護目鏡及護裙很重要。
2, 最有效處理液體的呼吸道處置,就是外科氣道,當以上狀況有變,Knives save lives!!
By Dr LW Lin
#SALAD
#Fluid
#Vomitology
#CATLAB
#瘋氣道實驗室
鼻胃管減壓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行動不便就醫難 健保居家醫療送春風-居家醫療整合照護攜手介接長照2.0】
健保署自105年2月起,辦理「全民健康保險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由醫護人員就近至行動不便患者家中,提供醫療照護,並且串連社區長期照護資源,發展因地制宜的在地化、社區化服務體系。健保署今日邀請臺大醫院金山分院及石門鄉衛生所長照團隊,分享北海岸地區的醫療與長照體系合作經驗。
高齡92歲的練練阿嬤,大半輩子住在石門老梅,在89歲那年生病出院後,因為使用導尿管的關係,要出門就醫很不方便,後來,在臺大醫院金山分院醫療團隊定期訪視下,阿嬤得以在家中安心靜養;經過醫療團隊1年多的努力和鼓勵,終於成功移除了長期留置的多條管路,此時練練阿嬤已經許久沒有踏出家門一步了,家屬知道阿嬤一直希望,有一天,可以再到最喜愛的老梅綠石槽海岸邊,哼唱「望春風」尋找舊回憶。
與家屬討論後,醫療團隊決定一圓練練阿嬤的期盼,安排一趟「北海岸綠石槽之行」,也讓暑假到金山分院提供喘息服務的臺大醫學院物理治療系師生,參與阿嬤的圓夢旅程,讓學生透過練練阿嬤的生命教育,體會醫療照護的本質。隨著練練阿嬤的病況趨於穩定,末期照護決策也有一致的共識,因此轉介石門衛生所評估後,由長期照護管理專員接手提供在宅醫療照護。
在石門衛生所照護約1年後,練練阿嬤逐漸衰老,病情變化邁向生命末期,因而再轉回金山分院照護。阿嬤出院前,病房出院準備小組主動聯繫居家照護團隊,一起和病患家屬召開家庭會議,並提供了減壓脂肪墊及特殊敷料等醫療輔具及衛材,出院後由居家照護團隊接手提供醫療服務,一方面透過醫療照護及輔具提供緩解阿嬤身體的不適,另外也協助家屬調適心情,鋪陳即將到來的離別。
105年的8月,練練阿嬤安詳離世,家屬心中雖有不捨,卻也願意透過親身經驗,分享給有類似需求的民眾,協助他們尋求各種醫療照護資源的支持。
根據104年健保署統計,像練練阿嬤一樣,從出院後回到家中,有88,517人仍需長期使用鼻胃管、氣切管、導尿管等「居家特殊護理照護」;有3,924人需要在家中長期使用「呼吸器」;另外,因為疾病末期,返家接受安寧醫療照顧病患達7,661人。健保署自去(105)年2月起推出「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即是配合長照2.0,以社區照護為主,提供行動不便患者「居家醫療」、「重度居家醫療」及「居家安寧療護」等醫療服務,由醫事人員組成團隊到宅訪視,讓民眾在家中就可以獲得完善醫療照護。
截至105年12月止,北北基生活圈有17組團隊(116家院所)提供在宅醫療,宜蘭及金門地區也有8組醫療團隊(37家醫療院所)提供服務,就近照護行動不便患者,共計照護約2千名患者。民眾若有居家醫療需求,除在辦理出院時可諮詢醫院協助轉介外,亦可搜尋「健保居家相關醫療服務」,即可查詢健保全球資訊網公告的居家醫療院所聯絡方式(健保署全球資訊網www.nhi.gov.tw/一般民眾/網路申辦及查詢/居家相關醫療服務),另也可聯繫各縣市長期照護管理中心、衛生所協助轉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