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四工業區設滯洪沉砂設施,強化排水抗災能力!
#前瞻計畫 #開發在地型產業園區計畫
#龜山區工四工業區 位於台地地形的平台上,若遇到短時間強降雨,很容易發生積淹水情形,如果不加以整治,一旦台地邊緣被逕流沖刷,恐怕會形成蝕溝、發生崩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桃園市政府爭取前瞻計畫經費補助,完成3座兼具✅生態保育、✅景觀休憩、✅水質淨化 的 #滯洪池,總滯洪量達1萬191立方公尺、沉砂量約1,040立方公尺,還增設景觀平台、木棧道、生態浮島、造型花架、景觀步道、造型跨橋等設施,不但有效改善工業區及周邊區域滯洪防災能力,也進一步提升附近居民的生活品質!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62的網紅Hsu-Ting Ni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回首桃園社會變遷,工業有著關鍵的角色:經濟是命脈、就業是指標、發展就是硬道理。民國五十三年,經濟部主導開發的第一座工業區,就在龜山的大山頂。 龜山工業區總面積為131公頃,營運中廠商超過200家,生產類別包括紡織染整、電子機械、食品等,是早期首批開發之綜合性工業區。 民國六十年到八十年,是台灣經...
龜山區工四工業區 在 MyGoNews不動產網路新聞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鄭文燦:桃市 #山坡地 劃出507公頃免繳回饋金⛰⛰
#桃園市長鄭文燦 2020年4月15日上午主持市政會議,聽取水務局「桃園市山坡地劃出 #通盤檢討 及個案」簡報後表示,山坡地範圍檢討攸關人民權益,自市府升格以來即依最新地籍資料及現地勘查通盤檢討山坡地境界線,並針對適合劃出山坡地個案辦理分期分區個案檢討,行政院已於4月8日原則同意劃出包括 #龜山區 #工四工業區 等土地共計507公頃,未來將解除建築物高度限制、增加容積,降低土地開發成本,大幅提升廠商投資意願。
MyGoNews不動產網路新聞粉絲團
龜山區工四工業區 在 鄭文燦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桃園致力解決投資設廠缺地問題,也要強化工業區防汛抗災的能力,讓企業安心設廠。
在中央前瞻計畫經費挹注下,龜山區 #工四工業區 3座滯洪沉砂池完工,並且做好周邊景觀、跨橋,成為可運動休憩的地方。
滯洪池範圍涵蓋工四東側坑溝兩岸及頂湖一街,集水區面積將近40公頃,除了區域排水、防洪減災的功能外,D1滯洪池為濕式滯洪沉砂池,低水位期可供植生棲息;而D8滯洪設施為乾式狀態,並有綠化、木棧道等,平時成為一處公園,將依需求設置簡易運動設施。
這次完工的3座滯洪池,將提升大坪頂地區的總滯洪量達1萬191立方公尺、沉砂量約1,040立方公尺,也將透過進一步綠美化,以及水質淨化、景觀設計,為市民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
──
✅加入我的LINE,接收燦哥最新訊息:
https://line.me/R/ti/p/@wentsancheng
📷也別錯過IG的漏網鏡頭:
https://www.instagram.com/wentsancheng/
龜山區工四工業區 在 Hsu-Ting Niu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回首桃園社會變遷,工業有著關鍵的角色:經濟是命脈、就業是指標、發展就是硬道理。民國五十三年,經濟部主導開發的第一座工業區,就在龜山的大山頂。
龜山工業區總面積為131公頃,營運中廠商超過200家,生產類別包括紡織染整、電子機械、食品等,是早期首批開發之綜合性工業區。
民國六十年到八十年,是台灣經濟起飛,脫貧致富的黃金時期,熱鬧的大山頂三條主街通聯全區;山鶯路貫穿工業區直達新北鶯歌,中興路連結工業區與龜山行政中心,頂興路則串連起國中小學。
龜山工業區員工總數超過2萬人,工作機會帶來了人潮,居住的需求改變了環境與地貌,如今的山頂、幸福國小,以前都曾是灌溉埤塘,大山頂地區的一塊塊肥沃農田,四十年前就開始變成一棟棟的公寓住宅。
在尚無都市計畫觀念,全面拼經濟,處處有商機的年代,住家「客廳即工廠」一切向「錢」看:住商混和的五樓公寓擠成一團。落戶於此的龜山人,是創稅主力,四十年來,為自己辛勤打拼、也連帶為臺灣奠立了經濟基礎。然而,除了新設幸福國小、國中,三個眷村改建高樓,桃林鐵路停駛外,這個龜山最早飽和的老社區,變化有限。
擁擠、公園綠地不足,大山頂地區更面臨著人口老化、公寓老舊的雙重挑戰,過去經濟起飛、如今生活品質也能起飛嗎?這裡的居民,還在等待。
~拍片愛龜山:牛煦庭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18NIUstart/
龜山區工四工業區 在 Hsu-Ting Niu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談到龜山的發展,不得不提及貫通山上林口台地與山下市區的六十米大道─忠義路。
像是一條蜿蜒向上的「大龍」,忠義路讓整個龜山交通路網得以完整,山上與山下居民交通往來,不用再堵在蜿蜒、狹窄的縣道裡,更是林口新市鎮旁華亞科學園區物流輸出、員工通勤的重要門戶。
忠義路開闢於20年前,本是林口特定區都市計畫中40米寬的聯外道路。那時,龜山鄉人口不到十萬,全年總預算不到八億元,為了開馬路就要配合四千至五千萬元公共建設,對於沒有財源的偏鄉,是無法負擔的大筆支出。
當時台灣社會,經濟活絡,省政府為了紓解公共設施保留地缺錢徵收窘境,以省府補助七成、縣府與鄉鎮市只需負擔三成的優惠方案,大力補助地方公共建設。
善於理財、力推建設,被譽為「開路鄉長」的曾忠義,把握住這個好機會,他一方面運用鄉公所每年獲分配的遺產稅支付馬路工程款;另一方面,則運用自己的政治人脈以及和省長宋楚瑜的好交情,讓全線近八公里長的忠義路,不但從40米寬擴增成60米,還拿下九成上級補助款。
曾忠義生前受訪時表示,徵地開路對用路人來說,雖是德政,實際作業則艱辛萬分:家裡有地要被政府強制徵收,少有人是笑臉迎人的。忠義路光是徵收土地就花了兩年多時間,公所人員挨家挨戶拜訪地主,蓋出八千多個印章,經常公所人員才踏進門,地主就放狗咬人,或破口大罵把公務員掃地出門。
這條60米大道,對照當年全縣馬路頂多40米寬,確實是屬一屬二大工程,興建之初,引來不少質疑,最常被問的「需要開這麼寬嗎?」「真有必要嗎?」。如今,龜山山上地區,工業區、科學園區、大學院校之外,更有機場捷運進駐,如果聯外道路還是羊腸小徑,如何因應快速膨脹的交通需求?
為政者的努力並沒有被遺忘,民國90年,曾忠義已卸任鄉長,但龜山鄉民代表會為感謝他「開路鄉長」的政績,決定把這條馬路正式命名為忠義路。
老龜山人都知道,雖屬同個行政區,但是山上與山下,是少有交集的兩個生活圈。忠義路的開拓突破了地理上的限制;而山上、山下的心理距離該怎麼消融呢?就請您繼續聽聽龜山故事吧!
~拍片愛龜山:牛煦庭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18NIUst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