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新設憶卿醫院 公開說明會(內附說明會簡報供參)
#醫院是社區的一部份 尊重.照顧.友善都做到了嗎?(提供說明會問答逐字稿)
由醫療財團法人竹銘基金會籌備的憶卿醫院,目前委由醫師唐高駿擔任院長一職,今偕同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竹銘基金會和院長、營建單位召開公開說明會。
「交大蓋醫院」直到「陽明交大蓋醫院」是許多市民好友陪著 文政從里長到議員持續關心的議題,我也把市民好友的疑慮跟意見一一彙整,請院方做詳盡的說明,也希望所有市民好友能一起關心這個議題,為社區居民甚至整個城市發展提供更寶貴的建議!🙏
說明會問答逐字稿如下:
《交通問題》
#出入口停等期間塞車問題
Q:未來地下停車場或醫院出入口的排隊動線可能導致食品路、博愛街塞車?
A:醫院汽車停車場出入口規劃於內部道路,入場排隊空間有50M;地下停車場停車閘設於地下層,停等長度從1F-B1約50M 。另於外部路口決策點設置標示牌面引導車輛,並於尖峰時刻請交管人員協助指揮。
#醫院營業後交通影響
Q:醫院開始營業後,將帶來大量的人潮.車潮,是否評估過交通影響?
A:經交通車流檢討 ,尖峰時段為179輛/時。相關進出動線、臨停及停車場進出皆於院內解決。而醫院假日不開設門診,與周邊假日觀光潮車流量衝突較小。
#周邊停車位問題
Q:醫院開發後停車位的設置量是否能應付需求量,避免衍生停車需求外溢影響附近居民?
A.醫院依營運計畫中門診民眾、陪診家屬、及員工來評估人次,另參考新竹地區醫院之運具使用特性及交通部新竹市有關運具狀況統計資料來計算停車需求為470席、機車500席。假日時,院方內的停車位也可與周邊停車場互補供外部使用 。
《環境相關》
#噪音
Q:救護車噪音嚴重影響學生就學權,現在馬偕醫院已經對他們非常困擾。
A:救護車於夜間(晚上10點至隔天清晨6點)配合降低至95分貝以下,並於到院前100公尺關閉鳴笛(只開紅色閃光燈)。
這部分仍然存在對學子上課時間的干擾,因此文政建議對這部分向校方多進行了解與溝通,不讓噪音影響學區上課。
#汙水處理
Q:民眾在意醫院汙水流向,怕影響飲用水,請問醫院的廢水排放規劃?
A:醫院的汙水處理為最高等級三級處理。除將生化需氧量(BOD)控制於30以下,還有設置氨氮及磷酸鹽處理。另汙水經醫院內設置專用汙水處理池處理後由專用下水道排出,並設置採樣井定期檢驗排放水質與居民飲水不交叉。
另針對周遭居民與校園連結之排水處理,學校、市府已規劃勘查,其完善解決問題。
#空氣汙染
Q:醫院實驗的相關廢氣排放規劃?
A:醫院依「固定汙染源空氣汙染物排放標準」規劃設計,採多重汙染防制措施,維護空氣品質。
#垃圾及醫療廢棄物汙染
Q:醫院營運後將產生大量的垃圾及醫療廢棄物,請問有無相關處置方針?
A:醫院無論有無汙染的垃圾都會先收集在院內地下室,並依醫療廢棄物處理法委託合格業者處理。
#急診與鄰房共處問題
Q:急診區與鄰近民宅間的圍牆會如何做處理?如何避免民眾從家裡窗戶往外看就會看到急診造成民眾恐慌?
A:周邊圍牆會保留並做美化,急診周遭的既有樹木高約6.5M~14M可作為急診視覺屏障,樹冠以上居民視線僅看到塔樓的側牆。
#綠化
Q:如何綠化?請提供更多積極面之環境友善承諾?
A:基地周遭既有大樹保留,可做為院區綠色背牆,也做為居民景觀視野,主入口建立綠蔭廊道,並延伸至校園內部,基地內除機車道及人行道,盡可能增加綠化面積。
《其他議題》
#醫院建設期程
Q:醫院何時興建、何時完工?
A:預計於2022年底開工,預估2027年完工(視建照許可取得時間,預計4-5年完工)
#基地是否受斷層影響
Q:基地位於新竹第二斷層,有無影響建築?
A:鄰近醫院的新竹斷層為第二類活動斷層,依中央地質調查所定義,在過去10萬年至1萬年內曾活動者為第二類活動斷層,設計上較不需要考量影響。但有一鄰近本案的第一類活動斷層「新城斷層」(過去一萬年內曾活動者)距離基地約5.1公里 ,將列入分析近斷層效應之影響並進行耐震考量及設計。
#蓋醫院必要性
Q:新竹醫院密度已經很高了 ,除了交大博愛校區附近的馬偕醫院、台大新竹分院,甚至國泰醫院和國軍新竹醫院也都在車程十分鐘以內的距離,為何還要再蓋陽明交大憶卿醫院呢?
A:陽明交大憶卿醫院以「智慧醫療」為特色,推動學校教學研究跟未來產業發展結合。同時也會針對陽明交大的強項,例如神經學、癌症、帕金森及仿生醫院等進行研發與強化,並加強健康促進醫療環境的提升,希望讓新竹人不用離開新竹就能獲得完整、完善的醫療協助與服務
#智慧醫院內涵
Q:院方一直強調智慧醫院,請問與一般醫院有何不同?
A: 智慧醫院所建置感知器,將環境中的溫度、濕度、空氣品質、感染棄物、人流量實時傳遞到雲端資料庫,系統無時無刻進行自動化監測、調控,為醫院內病人、工作人員的健康,提供最高標準的保障。
智慧醫院中所有的資料皆是數位化,個人健康資料(Personal health record)安全地儲存在雲端資料庫·人工智慧進行數據運算,實現流程自動化,資源優化配置,並提供可靠、科學的臨床決策建議,輔助醫師的診斷與治療,例如:當一個病患需要特定的藥物治療,醫師可在電腦中獲得病患完整的就醫過程、用藥紀錄,以給予病患整合性的治療建議。
#醫院與校方的營運關係
Q: 醫院與校方的營運關係如何?是否黑箱作業,財團掛勾洗錢?
A:
1.學校及政府不用出資,由校友捐建蓋醫院,完成後捐給學校(國家)
2.實質為國家掌控,基金會為財團法人,受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管轄,並需資訊公開,董事會半數以上董事由學校指派,且陽明交大校長為當然董事。
3.基金會扛起營運責任,基金會與校方產學合作營運醫院,向校方付費租用土地及房舍,營運虧損·由基金會校友捐款負擔,若有盈餘則35%以上提供予校方作為研究教學使用。
以上提供說明會訊息供參, 文政這邊也持續跟在地 綠水里大小事 黃千芳 里長詢問相關建議,務必要達到尊重多數,尊重少數,維護居民權益,保障居民生活環境的任務!
歡迎市民好友提供您的建議👂:https://reurl.cc/a92KlG
#相關報導:https://reurl.cc/NrVK15
#為民發聲我好用
0分貝 定義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Joe:「美國打算聯合G7成員國,一同反抗中國在許多國際議題的影響力,中國跟平常一樣,繼續嗆回去,中美相敬如兵。」
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峰會,美國總統Biden帶頭團結西方組成國際陣線,以對抗中國日增的影響力達成共識,G7領袖峰會今天會後發布25頁的聯合聲明,涵蓋議題從疫後復甦、全球經濟、稅改、貿易到氣候等,還要求中國尊重人權與基本自由,尤其攸關新疆和香港自治,還說G7會繼續就如何挑戰中國在全球經濟的舉措保持諮商。
「華爾街日報」指出,這份聯合聲明不大可能有任何立即的實質影響,雖然克服部分歐洲領袖對用字太強恐激怒中國的憂心,在一些議題成功點名中國北京,但美國仍沒能在聲明裡就強迫勞動一事具體點名中國來譴責,法國總統馬克宏表示,他渴望就諸如氣候變遷等議題繼續與中國接觸,這點不會改變,各國需對中國待以尊重。
G7領袖90分鐘峰會裡主要的焦點都在中國,儘管與會領袖普遍同意中國北京是隱憂,但對與中國相關的用字拿捏,看法分歧,一些與會人員還在敏感議程期間被要求不得用手機以免洩密,Biden力求要高分貝具體譴責中國強迫勞動一事,但最終各國領袖還是折衷,把議題拆成兩項:一方面提高對中國境內的人權關注,另一方面以不直接點名中國北京的方式對強迫勞動提出警告,Biden與西方領袖雖以強硬用字對待俄、中,展現團結陣線應對一系列威脅,但從終止燃煤發電使用的具體時間表,到資助窮國基建投資以抗衡中國北京「一帶一路」的金額,都沒有共識,此外,G7要求中國需尊重基本自由之餘,仍沒能就禁止西方實體與個人參與涉及強迫勞動相關的計畫達成共識,事前大張旗鼓要對付中國北京侵害人權,最終只落得一紙模糊的宣言,要盟邦設立工作組「釐清強化合作領域,以及為消除全球供應鏈中一切形式的強迫勞動而集體努力」。
另有美國媒體認為,儘管Biden呼籲採取更鷹派的立場,但其他領袖擔心此舉恐使G7被視為反中組織,德國總理梅克爾對成立特別工作組表示歡迎,但不想將其定義為反中行動,還說「這個小組不是為了反對某事,而是為了支持某事」,Biden結束在英國舉行的G7峰會後將轉赴布魯塞爾,參加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峰會,預料Biden會重申歐洲仍為關鍵盟邦、北約仍是西方安全重要基石等立場,以修補Trump時代美國與歐洲及北約的裂痕。華府益發在安全上聚焦中國的做法,並非所有盟國都買單。基於地緣關係,中國對北約沒有直接軍事威脅,連美國在北約的代表都坦言,若太過強調應對中國,會分散北約對主要目標俄羅斯的注意。
法國正推動歐洲在防衛議題上應有更大戰略自主;法國國防部長先前也對北約抗中抱持懷疑,認為歐洲不需像美國那樣憂慮中國,G7領袖公報首度提及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怒嗆,七國集團峰會公報提及涉華議題,就涉港、涉疆、台灣、涉海等問題對中方蓄意污衊,干涉中國內政,此舉嚴重違背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違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暴露出美國等少數國家人為製造對立隔閡、擴大分歧矛盾的不良用心,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涉疆、涉港、台灣事務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涉,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決心堅定不移。
趙立堅說:「我想強調,世界多極化、國際關係民主化是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一國或一個國家集團號令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他指出,當前形勢下,國際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加強團結合作,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而不應基於小圈子搞集團政治,不應以意識形態劃線,打壓不同發展模式,更不應混淆是非,轉嫁責任。最後,他還狂酸「美國病了,病得不輕,七國集團還是給美國把把脈,開藥方。」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6-15/589460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6140120.aspx
0分貝 定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要期待父母的「感謝」
一旦認為對方地位比較低,就會在遣詞用字上顯現出相應的態度。不論父母還是子女做錯了些什麼的時候,會拉高分貝大聲斥喝他們的人,是因為把對方的地位看得比自己還低的緣故。
會稱讚孩子,也是因為以上對下的態度,認為孩子辦不到某些事,結果當他出乎意料辦到的時候,就說出類似「很厲害嘛!」這樣的話來誇讚他。我認為這對孩子來說是失禮的,即使不是有意識地這麼做,就是會在無意間用「很厲害嘛!」「做得很好唷∼」去評價孩子。這樣的狀況不是只針對孩子,在大人之間也看得到。
有必要省思一下,我們是否對父母做了同樣的事;再者,就算自己沒有用那樣的說話方式,當我們聽到父母身邊的人用「很厲害嘛!」這類的話誇讚他們時,身為家人的我們會感覺不太舒服,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
無論是孩子或罹患失智症的父母,都是與我們對等的,原本就不該責備也不該稱讚。
以上所說的內容,也可以套用在自己身上;換句話說,我們也不可以期待被他人稱讚。就我的認知,「謝謝」這個用詞是聚焦在貢獻之上,是不同於有能力者對無能力者那種上對下的評價與稱讚方式。只不過要是連這樣的「謝謝」,我們都對此有所期待的話,便與想要人家稱讚的孩子一樣了。所以很遺憾的是(相信也有人這麼想)—照護者未必該期待父母的感謝。
以我父親的狀況來說,明明過去是從來不會說「謝謝」的人,後來卻變成為他端出備好的餐點,他一定會說「謝謝」的人。聽到人家說「謝謝」當然是開心的事,但如果因為沒有得到感謝便心生不滿的話,那就太奇怪了。
對父母有所貢獻本身就是一種喜悅,對於非要得到父母感謝才會滿足的人來說,「照護」這件事會讓他覺得很難熬。
.
本文摘自《#照護年邁父母的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x肯定自己x修復親子關係,照護者的心靈自癒指南
作者:岸見一郎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我們試著練習看看,做不到也無妨:就是我們在關懷與付出的時候,就可以對自己欣賞。
預期事情會怎麼發展,或者對人有期待,這都是大腦(或小我)的工作,這幫助我們生存。所以要自己放下預期或期待,那等於叫大腦停止某部分的生存工作,這不太容易,也不那麼實際。
但我們可以發展自我肯定:我做了一件事,對自己證明我做得到,這本身就對我很有意義。至於他人要怎麼定義或回應,那是另外一件事情。
作者在這邊使用的概念,我們之前提到,特別區分了「讚美」與「鼓勵」。不是上對下給人正面評價,對方就會高興,這一點我們可以多覺察。
祝願您,能多專注自己的心,那是另一種愛人的開始!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見留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