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羊記》:故事中還有故事,優美詞句只是這本書中最低等的享受】#關鍵專欄
敘事者前往藏區時,身上正帶了一本20世紀初日本僧人前往藏區求法時所寫的旅行日記,日記書名就叫做《馴羊記》。
不僅如此,這本日本僧人的《馴羊記》中,還有另一本《爐邊史・吉祥寶瓶》,是日本僧人在拉薩所記下的仁波切的口述紀錄,盡是1950、1960年代中國共產政府「接管西藏」的故事。
由於有這一層層俄羅斯娃娃般連環套的故事,敘事線便分成以下四條:
#馴羊記 #爐邊史吉祥寶瓶 #西藏 #中共 #日本僧人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20世紀初日本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被批評過度依賴中國,柬埔寨首相洪森質問日媒:“不依靠中國,依靠誰?”】
當地時間20日,在參加由日本經濟新聞社主辦的第26屆亞洲未來國際會議開幕式上,面對日方提出的關於國際社會擔憂,柬埔寨太過於依賴中國的問題時,柬埔寨首相洪森斬釘截鐵地表示:如果我不依靠中國,依靠誰?
洪森表示,“如果不依靠中國,讓我依靠誰?繼續讓柬埔寨老百姓無路可行?讓老百姓乘船渡河?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援助修建了兩座跨湄公河大橋,之後跨湄公河、跨洞裏薩河和跨百色河的大橋全部由中國援建。柬埔寨境內3000多公里的道路也都是中國援建的。所以,我反問妳,如果不依靠中國,國際社會能夠給柬埔寨一個答案嗎?”
洪森說,“如果沒有中國的援助和提供的商購,柬埔寨近200萬老百姓如何能夠打上疫苗?美國曾宣布對柬埔寨提供1100萬美元的抗疫援助,但是到目前為止,還不知道這筆款項在哪裏。與此同時,我們早已向美國提出400萬劑新冠疫苗的幫助,迄今為止,也沒有得到美方任何回復。昨天美國駐柬埔寨使館官方社交媒體宣布,將向柬埔寨提供110萬劑疫苗,並將於近日抵達柬埔寨。但當我們向對方求證時,對方表示無法確定。”
洪森最後表示,上世紀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日本對柬埔寨提供了大量援助,幫助柬埔寨發展建設,但是,為什麽當時沒有人提出說柬埔寨太過於依賴日本?而當中國對柬埔寨提供幫助,卻質疑柬埔寨太過於依賴中國?這太不公平了。
20世紀初日本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草間彌生喜愛南瓜,但喜歡繪畫南瓜的日本人可不是只有草間彌生。調布市之前在疫情下舉辦過武者小路實篤的展覽,當中最多人認識的作品就是手繪的南瓜。
「武者小路實篤」,聽這個特別的姓氏都知道來頭不簡單。他生於明治年代1885年,是貴族出身的小說家、詩人、也是畫家。
你要問上個世紀的金句王,肯定不是抵死搞笑的ROLAND;但要講出金玉良言讓人會心微笑反思人生,武者小路實篤的句子也不令人失望。
例如講述友情的金句:
君は君 我は我也 されど仲よき。
你是你,我是我,但是我們很要好。
友情の価値は、両方が独立性を傷つけずにつきあえるという点にあるのだ。
友情的價值在於不損害雙方的獨立性但又能夠和睦相處。
武者小路實篤重視每個人的獨立個性,我不改變你、你也不改變我,我們大家互相尊重,就是最好的相處方式。不要說是朋友,男女朋友、兄弟姊妹都應該如此這般對待吧!
雖然是個貴族,但由於武者小路實篤並不是長子,所以沒有繼承父親的子爵爵位。那個繼承爵位的哥哥叫「公共」。嗱,實篤大哥的英文名當然不是叫「Public」,正確發音讀「きんとも」而非「こうきょう」。
這位「公共」跟大正天皇是童年玩伴和書友,夫人是長州藩最後藩主毛利元德之女萬子。叫你想像家中大哥竟然是天皇朋友仔,不可能?當然,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我也很難想像。
20世紀初,日本有讀過書的知識分子都很喜歡歐洲的文學哲學戲劇美術等等,武者小路實篤本人就喜愛托爾斯泰。但是跟同樣喜歡托爾斯泰的島村抱月不一樣,他不是單純喜愛文化活動,他走得更加前,希望實踐傳說中的理想國。根據我的理解,應該就是以前中學講過的utopia吧?
要得到幸福理想的生活,總不能坐以待斃,或者等他人來給你帶來幸福:
自分で自分を支配することが出来ない人は、不幸になりやすい。
沒有辦法掌握自己的人,很容易變得不幸。
幸福をつかむことを恐れるな。
不要害怕捉緊幸福。
有錢有能力當然就可以切實執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間他就在九州的宮崎縣成立了實驗村,讓農民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
心の美しい者は、皆に愛されるのは事実である。そして恐らく運命にも愛されるであろう。
擁有美麗的內心被大家所愛是事實。
而且恐怕也會被命運所寵愛吧。
中國賢人講三省吾身,聖經也說過不要看到人家眼中的木屑,卻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樑木。在實篤心目中則是這樣子:
自己を責めることを知っているものは善人で、他人ばかりを責めるものが悪人だ。
知道責怪自己的是善人,只會責怪他人的是惡人。
武者小路實篤咏咏詩、寫寫書,後來還加入畫畫。他最著名的除了小說,肯定是蔬菜相關的圖畫。南瓜固然受歡迎,不過茄子、青椒……也都很受歡迎。
人與人之間,貴在「和而不同」。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