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FOMC最快9月下旬啟動縮減QE,雖然我認為年底再縮減QE比較理想,不過對於美股來說,股價算是先走一步了,把企業營運的好表現,提前price in,搞不好FED就算9月下旬沒有縮減QE,股市也會走跌。」
7月美國新增近100萬個工作職缺,失業率也大幅下降,加上薪資上漲,6月和5月的數據也獲上修11.9萬人。7月失業率驟減至5.4%,主要受惠民眾工作意願有所增加,7月勞動力參與率上升至61.7%。此數據反映15歲以上人口中有參與勞動的比率,似乎更接近聯準會(Fed)實施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標準。
Fed理事Christopher Waller表示,若非農就業數據顯示,7月和8月美國非農就業人口增加80萬至100萬人,他預估,Fed可能在今年10月之前,就會縮減每月1200億美元的資產購買規模,Fed副主席Richard Clarida也稱,美國經濟有望持續成長,帶動勞動力市場復甦,並讓平均通貨膨脹年增率保持在2%以上,且維持足夠長的時間。在此情況下,Fed可在2023年初開始升息,而Fed將在未來的會議上討論縮減購債規模,摩根大通資產管理(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全球市場策略師Mike Bell指出:「7月非農就業報告亮眼,凸顯勞動力市場正強勁復甦,並增加了Fed儘快縮減購債的可能性。」
許多市場專家猜測,在8月下旬的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會上,Fed主席Jerome Powell將針對縮減購債規模的議題提出討論,本周以來聯準會(Fed)官員紛紛表態支持縮減購債規模,Fed去年3月為了支撐美國對抗疫情重創而祭出多項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每月購買1,200億美元公債和抵押貸款證券(MBS),俾以維持銀行和金融業者握有足夠現金。
堪薩斯城聯準銀行總裁Esther George表示,Fed在提振經濟成長與就業目標的實質進展,已足以調降購債規模,George向全美企業經濟協會(NABE)發表演說提及,需求強勁、就業市場復甦、穩定的通貨膨脹預期,皆意味Fed無須再購買資產以刺激成長,「我支持讓資產購買告一段落」。
此外,達拉斯聯準銀行總裁Robert Kaplan則說,「倘若經濟都如預期持續發展,我會支持Fed在9月會議決定縮表,然後自10月開始啟動。」他認為,若從10月起開始縮減每月購買公債和MBS規模,大約需要進行八個月的時間。他建議Fed每月購買的公債與MBS各減少100億美元、50億美元,直到2022年中完全結束。
波士頓聯準銀行總裁Eric Rosengren指出,鑒於美國經濟已從疫情中強勁復甦,Fed最快在9月就會宣布開始減少每月1,200億美元的購債規模。
亞特蘭大聯準銀行總裁Raphael Bostic亦表示,雖然他預期Fed將在第四季啟動減債計畫,但如果就業市場繼續維持強勁表現,不排除減債行動將會更早開始。
Fed決策者在上月會議已就何時以及如何縮減購債展開討論,預計9月21~22日的會議將再掀辯論,Fed尚未削減,流動性就有蒸發跡象,貨幣供給、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的差距,被經濟學者稱為馬歇爾K值(Marshallian K),可用來衡量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馬歇爾K值剛剛轉負、為2018年以來首見,暗示GDP的成長速度比M2貨幣供應額還快。這對依靠過多流動性支撐比特幣、迷因股等資產的金融市場而言,恐造成問題。
過去歷史顯示,1990年代期間,馬歇爾K值雖頻繁轉負、但股市仍持續上漲,但自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海嘯過後的趨勢卻值得關注。該項數值曾於2010年跌破零,S&P500同年一度出現16%的修正;2018年數值轉負也預告賣壓將至、牛市幾乎遭到扼殺,投資人一直在密切關注最近幾月的通貨膨脹壓力,擔憂物價持續上揚,可能迫使Fed提前收緊寬鬆的貨幣政策。
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Robert Kaplan或許是至今立場最偏鷹派的Fed官員。其他包括Fed主席Jerome Powell在內的央行高層,都尚未預測何時會削減貨幣刺激政策,Kaplan日表示,他之所以認為Fed應儘快削減QE,是因為這些購債行動的目的在刺激需求,但美國經濟並無需求方面的問題,他寧可趕緊放開油門,免得未來被迫採取更為激進的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顯示,二手車價格7月僅月增0.2%,遠低於6月超過10%的增幅。Principal Global Investors策略長Seema Shah表示,這份報告應能緩解聯準會(Fed)對通貨膨脹太過忽視的疑慮。仔細分析可以發現,經濟重啟、供應短缺帶動的物價壓力已稍稍緩解,暗示通貨膨脹也許觸頂了。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1/08/09/the-market-expects-that-the-fed-has-a-high-probability-of-underweight-debt-purchases/
https://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df578595-5821-4b3d-9652-8e052700fa89
https://readers.ctee.com.tw/cm/20210813/a08aa8/1139753/bb7fb4c819ba89fabc4d439a6bedc35f/share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2023金融海嘯」的推薦目錄:
- 關於2023金融海嘯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2023金融海嘯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2023金融海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2023金融海嘯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2023金融海嘯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2023金融海嘯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2023金融海嘯 在 大蕭條即將重演!2023,一場百年輪迴的大災難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2023金融海嘯 在 2008金融海嘯英文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2023金融海嘯 在 2008金融海嘯英文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2023金融海嘯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認真減碳就會完蛋!低碳、減排浪潮開始從電力部門逐漸擴散到交通運術部門! - 散裝船股王搶造節能船 不只環保,更是生存問題!(08/03/2021 商業周刊、風傳媒)
「節能船成了主流,節能船不夠的公司,將退出市場,」
減碳規定變嚴 成存亡之戰
文/韓化宇 、 責任編輯/周岐原
「以前我在訂造節能船時,同業笑我:肖ㄟ(台語:瘋子)!市場這麼差,你還不多存點錢,造什麼節能船?」散裝航運股王慧洋海運董事長藍俊昇,與商周4個小時的訪談中,重複了10次股神巴菲特的經典名言:「潮水退了,就知道誰沒穿褲子!」
「節能船不夠將退出市場」
1999年成立的慧洋,是台灣船舶數最多的散裝航運公司,也是亞洲最大的「船東」之一。今年第1季,慧洋稅後淨利8億9千萬元,每股盈餘(EPS)為1.19元,兩個數字,皆居所有上市櫃散裝航運公司中之冠。
特別的是,針對未來趨勢的節能船,它們已先布局,預計到年底會有近5成的船,都配節能引擎。「這個比率在國內是最高的,」船舶設計及工程服務公司天星顧問總經理張長根說。
「節能船成了主流,節能船不夠的公司,將退出市場,」藍俊昇自信的說。
藍俊昇與胞兄四維航運創辦人藍俊德,出生在澎湖的航運世家。退伍後就投身海運界的藍俊昇,跟大海搏鬥半世紀,古稀之年的他,雖年過半百才創業,卻建構了台灣散裝航運界最大的船隊。
它擁有138艘船,主要競爭對手裕民、新興、中航、台航、正德的船加總起來,也不及慧洋多。
減碳規定變嚴 成存亡之戰
當前,航運界最大的挑戰,是國際海事組織(IMO)對於減碳的規定越來越嚴格。今年6月,IMO通過新規定,2023年後,將限制船舶的碳排放量。這項新規,可說是船公司的「大魔王」,根據統計,2023年後全球的散裝船有高達47%無法達到標準,貨櫃船更有高達53%無法達標。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航運管理系教授楊鈺池表示,不符合IMO環保規定的船,到了港口很可能被扣船,「船被扣,會留下紀錄,沒人敢租這艘船了,等於被宣判『死刑』!」
張長根認為,IMO減碳規定「是玩真的」。這代表著,減碳不再只是停留在社會公益的層次,而是關係到一家船公司能否經營下去。
多年前,慧洋為何會想布局?
時間回到2013年。
當時,散裝航運市場正處於低谷,同業都在大幅縮減造船的資本支出,據英國海運諮詢機構Clarkson統計,全球散裝航運公司的訂船數占現有船舶數,在2009年達到高峰,超過80%。但該比率在金融海嘯後如自由落體般下墜,最低時只剩8.4%。
然而,藍俊昇卻也聽到,國際級競爭對手都在準備造節能船,布局未來,於是他決心投入,積極花錢訂新船,但也招來小股東反對。
單看財務報表,他的資本支出和利息支出都高於同業。若看今年第1季,它的預付船舶款金額,還比營業活動產生之現金流入高。
被股東罵 也要砸錢拚規模
每次慧洋的法說會上,分析師都會關心,慧洋資本支出及利息支出如果能「少一點」,獲利表現是否會更好?每年小股東則會來抗議,慧洋太會花錢,導致股利配得少,在景氣谷底時期,慧洋的競爭對手裕民,其股利配發率平均高達9成以上,慧洋的股利配發率平均只有5成左右。
由於他在慧洋持股比率高達近5成,在董事會上沒有人挑戰他「投資未來」的堅持。
2009年,慧洋約有51艘船,現在擴張到138艘船,等於金融海嘯後,慧洋不但沒有縮手,船隊規模還逆勢成長1.7倍,其中不少是配置新世代節能引擎的節能船。
其實,慧洋是最晚踏入散裝航運的航商,但能後來居上,也跟藍俊昇敢於投資的營運邏輯有關。
多數散裝航運公司的營運模式,是自己攬貨,收取運費,或將船短租給租家。慧洋則是將高達9成的船長租(通常1年以上)給客戶使用。
其主要租家是日本大型航商,如日本郵船、商船三井、川崎汽船等;也有國際大型糧商,如加拿大最大的糧商Viterra等。
「包租公」營運模式雖有一個缺點,就是當海運市況大好時,因為是長租,沒辦法即時調漲運價,當下可能錯失賺「順風財」的機會;但當市況轉差,運價暴跌,它能避開重大虧損的風險。
因此,慧洋2010年上市後,儘管航運市場委靡不振,卻沒有1年虧損。
也有船公司想仿照慧洋的營運模式,但這個模式要成功,船隊規模必須夠大,也就是你必須敢投資、敢造船,光這一點,很多同業就卻步。
「我每年賺到的錢,幾乎都投入造船,錢不夠我再向銀行借!」藍俊昇表示,他大可選擇,維持50、60艘船的規模即可,「這樣我管理起來反而比較輕鬆,」但問題是,航運業不像科技業,競爭力是來自技術創新,要領先別人,「規模經濟」是一大關鍵。
他舉例,大型糧商長租船載運穀物,但有時景氣突然升溫,需要更多的船載貨,船舶多的公司,就有辦法臨時增派船隻給糧商使用,「久而久之,大型糧商覺得隨時能跟你租到船,就願意跟你長期往來,這是規模經濟帶來的好處。」
願意看長期,人就會願意做麻煩的事。一名跟隨藍俊昇的老臣觀察,慧洋初入市場時,為了爭取客戶,別人嫌麻煩而不願提供的服務,它會費心思去解決。
舉例來說,大多數船東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航行時必須繞開海盜多的海域,但刻意繞遠路,運送的時間拉長,對租家來說總是不便。
但藍俊昇思索,穿越海盜出沒的海域,固然有風險,「但這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嗎?」
於是,他花了很長的時間跟保險公司協商,若遇上劫船,能幫忙理賠部分的金額,還在船上安裝對抗海盜的設備,並聘請海上保全護船。
全副武裝後,海盜發現要搶慧洋的船「吃力不討好」,就改搶別的船。慧洋還發現,租家為了縮減航行時間,也願意承擔這些額外的安全費用。
就這樣,租家覺得跟慧洋往來,限制較少,安全也不輸人,於是跳槽。口碑傳開後,慧洋有不斷增長的客戶做為支撐,才更放膽造船,呈現良性循環。
現在,慧洋內部又養了50、60名工程師,專門負責研發節能技術,如何讓一艘船用最少的油,跑最遠的航程。
慧洋是散裝航運股王,受惠今年散裝市場復甦,慧洋7月19日除息,但立刻就填息,顯見投資人的信心。元大投顧出具的報告分析,目前散裝新造船訂單量仍低,且造船廠要增加產能不容易,在船舶供給增加有限下,慧洋近3年展望樂觀,惟報告提醒,慧洋的歐洲線收入比重提高,歐洲客戶穩定性高,但要求也高,是未來挑戰之一。
我們問,他這麼晚創業,為何沒有急於收成,反而要一直把獲利拿去投資未來?
藍俊昇說,他對自己的期許,就像慧洋的英文名Wisdom。人得有看清未來的智慧,才不會被眼前的困境迷惑,而喪失領先對手的機會。
「該做的就去做,時間,終會證明你是對的,」藍俊昇這麼說。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3848553
♡
2023金融海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疫情之後,哪種上班族能夠歷劫歸來?]
這幾天新聞報導不斷跳到眼前,最熱門的關鍵字當屬「微解封」三個字,也就是有些店家會有限度地開放室內營業,有些則還在禁止中。醫界專家從數字來看,認為台灣的疫情目前是有緩解趨勢,可以試試微解封;但是前立委郭正亮的說法是,政府其實還不願意微解封,但是不得不,因為經濟撐不下去,必須—
「與經濟妥協。」
昨天晚上回家看到一封市府財政局的來函,我電會計師了解詳情,他說這是紓困方案,重點有兩個,營業所得稅打折,並延緩三個月繳交。而我早就交了,於是跟會計師問起最近企業的狀況,他只說兩個字:「很慘!」講了三個例子,看來就是瀕臨倒閉。我心一驚,倘使老闆都難熬了,員工還能過得了嗎?
主計總處五月份的失業調查,調查期間是5/23至5/29,正好是5/15三級警戒開始的第二周,工商時報的社論指出,這波至少創了五個紀錄:
1. 💚就業人數一個月之內驟減12.6萬,創歷年同期最大減幅
2. 💚失業人數月增5.4萬,創歷年同期最大增幅
3. 💚失業率升至4.11%,創七年半最高
4. 💚非勞動力月增6.2萬,創歷年同期最大增幅
5. 💚週工時未達35小時的就業人數單月劇增60萬,前所未見
工商時報綜合這些現象說,這波疫情對台灣社會的衝擊不僅巨大,而且迅猛,其迅猛甚至已超過2001年網路泡沫時期、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年代。
針對這五個破紀錄,我看到疫情這股大浪,至少出現兩個淘洗的現象:
1. 💚突然失業者,有可能被洗成長期失業者:
在疫情期間找不到工作,索性不找工作,變成非勞動力。如果疫情拖長,不及時解封,這些人有可能成為長期失業者,再也不外出求職,變成家庭的負擔,或是影響整個家計。
2. 💚有工作者,有可能被洗成低工時者:
單月劇增60萬人的工時低於35小時,包括放無薪假﹑或是減少上班日等。短期來看,將影響到收入;長期來看,有可能從全職工作轉變成兼職或零工,收入不穩定。
不論哪種現象,都指向一個事實,每次的天災人禍,都是一場洗劫!而且恰恰跟羅賓漢的劫富濟貧模式相反,被洗劫的是弱勢族群。
疫情延燒一年多,雖然前一年台灣表現優異,但是仍有人被波及,算是小劫,也夠讓我們看到—在真實世界裡,能夠歷劫歸來的是富人,事後還會出現反彈式的財富爆增;但在光譜另一端,遺憾的是弱勢族群不少再也回不來,而是沒入黑暗的背景中,聚光燈下的舞台再也不見他們的身影,成了被遺忘的一群人。
這次的疫情,反映的是一樣情節。因此歷史不斷都在重演一個殘酷的事實,社會是朝向M型結構發展,正如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上說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種馬太效應促使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而天災人禍加劇它的速度,以及不可回復的傷害。
最近有家全球知名企業請我去談「在家工作」,列出同事的10大困擾,我看了看不禁感嘆:「典型的中產階級煩惱!」比如線上開會沒法露臉說話,會讓人容易誤會自己的語氣聲調是不友善的;或是一個人在小套房工作一整天,寂寞孤單﹑心情低落……這些微情緒若是給疫情期間失業者看到,大概只想吶喊:
「來,我跟你換!給我工作,我不怕煩惱。」
這次疫情,誰是被洗劫者?依照我的觀察,首當其衝是這四類上班族:
1. 💚小公司或小店家的員工
--因為公司的財務不夠堅實,一陣風吹來就會倒,而覆巢之下無完卵,第一個被波及的就是這群上班族。
2. 💚凡是需要與人接觸的上班族無不遭殃
--像是餐廳的服務生﹑百貨公司的櫃姐等,店門都不開了,哪有班可上?就算上了,沒客人上門,哪有業績?
3. 💚在無法數位轉型的行業或店家任職的上班族
--數位轉型需要設備與能力,老闆年紀大﹑營運模式傳統﹑規模小的公司行號,在這次疫情的應變力一定差。
4. 💚原本是非全職的員工
--包括工讀﹑時薪﹑兼職﹑外包﹑派遣等,在公司遇到經營困難或生意驟減的時候,是第一波用來調節人力。
今天看新聞報導說,疫情讓全球失去2200萬個工作,可怕的是直至2023年,也就是即使2年後都未必能夠恢復疫情節的工作機會水準。這四類上班族原本就相對弱勢,在這一波疫情,又是第一批被洗劫的一群,還要有心理準備,必須再苦熬2年!但是2年後,老了2歲,就業優勢再面臨扣分,你能說不慘嗎?
但是這也讓我們明白一件很重要的事,過去我們在找工作時,只看企業規模大小﹑薪水高低﹑前途發展看好或看壞,以後我們必須要再多加一個條件,看這家企業的數位轉型能力強弱。同樣是餐廳,數位轉型能力強的可能還業績成長,弱的則拉下鐵門不開了。而我們個人,也要加強數位能力。
目前一般上班族頂多做到數位科技的使用能力,但是更強的人是能夠幫助公司做數位轉型,像是網路營運﹑數位行銷。
我有個學生在一家公司做秘書20多年,整家公司從原本有13個秘書到後來只剩下她一個,可說是危機四伏。她來上我的斜槓班,學習自媒體經營,以及個人品牌經營,後來又學習影音剪輯。有一次公司需要拍影片,他自告奮勇幫忙做一支,總經理看到她的亮點,把他調到行銷部大大重用。
未來的人流在哪裡,我們就往哪裡走,因為它是錢潮流動的方向。而人流會在線上,上班族想要存活下來,就必須數位轉型,除了熟悉使用數位科技,也要擅長數位營運與行銷。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受益,請留言+1,我繼續努力寫!
攝影:旅居加拿大的畫家吉仔冰GiABing
2023金融海嘯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3金融海嘯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3金融海嘯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3金融海嘯 在 2008金融海嘯英文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推薦與評價
2008金融海嘯英文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2008金融海嘯英文,亞洲金融風暴英文,金融海嘯影響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2008金融海嘯英文 ... ... <看更多>
2023金融海嘯 在 2008金融海嘯英文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推薦與評價
2008金融海嘯英文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2008金融海嘯英文,亞洲金融風暴英文,金融海嘯影響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2008金融海嘯英文 ... ... <看更多>
2023金融海嘯 在 大蕭條即將重演!2023,一場百年輪迴的大災難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比起2008年的 金融海嘯 ,發生在上個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才是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100年前的大蕭條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今天咱們就以史為鑒,看看歷史與現今有何相似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