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的案例報告。
一位因橋本氏甲狀腺炎而有甲狀腺低下的病患,對多重藥物有抗藥 (甲狀腺素、血壓藥、類固醇),甲狀腺素的劑量吃到一天 600 微克 (一般常見劑量是每天 50 到 100 微克),甲狀腺刺激素 (TSH) 還在 81μIU/mL (參考值是 0.35-4.94)。
懷疑是因為 ATP binding cassette (ABC) transporters 這類轉運蛋白的突變,讓藥物的清除速度變快,來不及進到血液循環。
病患的甲狀腺素如果磨碎吃,變成只要一天 300 微克,就讓 TSH 回到正常範圍。血壓藥整顆吃,血壓是 166/108mmHg。磨碎吃可以降到 125/78mmHg。
作者推測是藥物磨粉之後,讓藥物在小腸黏膜的濃度超過 ABC transporter 可以清除的量,就比較能進到血液中。
50微克ml 在 潘懷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驚!台灣人體內維生素D普遍不足 】
台灣地處亞熱帶,日照時間充足,只要日曬時間足夠,被稱之為「陽光維生素」的維生素D,理應不致有缺乏的情形。但根據衛福部2009年所公布之 2005~2008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受試者為19~65歲參加體檢抽血之民眾,共有2,596人,測試分析其血中維生素D的濃度,檢測結果發現,台灣超過66%的民眾血液維生素D缺乏(<20ng/ml),僅有1.97%為充足(>33ng/ml),有將近70%的女性是缺乏的狀況,男性缺乏比例則為6成。2011年11月份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蔡克嵩教授在「國際保健食品因子大會」中指出,許多女性為了美白,對陽光避之唯恐不及,造成國內中年女性維生素D不足的盛行率高達五成,且台灣80歲以上婦女約50%都有骨質疏鬆的問題。
若依據2015年6月底,國內健檢機構分析3,366名上班族血液中維生素D含量的檢測結果,有超過八成的人體內維生素D不足(< 30ng/ml),缺乏者(< 20ng/ml)約占四成,且怕曬黑愛美白的女性缺乏維生素D的危險性,比男性更是高出三倍,顯見國人維生素D不足的情況相當普遍!潘老師2011年在書田診所檢測為24 ng/ml,2016年在新光醫院檢測為19 ng/ml,一次不足,另一次更嚴重,變成缺乏,因此深信,台灣維生素D不足者應不在少數。
反觀美國有近一半的國土,由於緯度高(有人說高於北緯25度,也有人說北緯30度),日照時間並不充足,恐國人因此缺乏維生素D,所以美國已將維生素D添加入牛奶、麵粉及早餐的穀片,用以防止美國人罹患維生素D不足症。2016年11月美國CBS news網站上,一篇探討美國人是否需要額外再多補充維生素D的報導格外引人注目,報導中引用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 Women’s Hospital)瓊安‧曼森(JoAnn Manson)教授11月10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報告指出,1至70歲的美國人經抽血檢測知道有6%維生素D缺乏的問題,也有13%的人有維生素D不足的情形,原本以為日照不充足的美國人,其維生素D缺乏的情形卻沒有想像中來的嚴重。而反觀台灣是一個日照相當充足的地方,其維生素D缺乏的人卻太過普遍,這就是人們經常犯錯誤的地方,也就是自己以為足夠,就忽略不重視,當自己以為不充足時,就會特別注意,結果反而變成正常。美國人因為擔心不足,抽血測自己體內維生素D濃度的人數也暴增,從2000年至2016年增加了83倍,光去年就有870萬人付美金40元去抽血檢測維生素D,人數竟然僅次於抽血測膽固醇,而且還高於去醫院測血糖的人數,因此覺得有些離譜,科學家認為應該不必如此,但台灣知道可以測維生素D的人,恐怕是微乎其微,更遑論自費去測維生素D了。
針對美國人如此氾濫的測維生素D,曼森教授於是建議,美國人每天應該主動從食物或補充劑攝取維生素D 600~800 IU (國際單位),且除非你是維生素D缺乏的高風險族群(銀髮族、骨鬆患者、消化系統功能不良、及肝腎功能異常),否則不需要常常去做血中維生素D濃度檢查。
說到此,讀者一定會問,維生素D對我們有多重要呢?2011年2月份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尼古耶博士(Bahareh Nikooyeh)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發現,維生素D對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所幫助。
此外,若是攝取足夠維生素D,被發現還有降低男性心臟病的發生風險。2011年6月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發表在臨床營養學期刊的研究招募118,864位沒有心血管疾病、癌症的民眾參與,其中共44,592位男性,持續追蹤19年,結果發現每天攝取超過600 IU (國際單位)維生素D的男性比每天攝取少於100IU的男性減少了16%發生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而2011年9月份,上海交通大學的秦環龍教授(Huanlong Qin)發表在臨床腫瘤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的研究亦指出,血液中維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的濃度越高者,發生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則越低。
2014年8月英國艾克斯特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Exeter Medical School)發表在「神經學」(Neurology)期刊,針對1,658名65歲以上銀髮族,追蹤調查6年,其血中維生素D濃度遠低於10 ng/ml(亦即嚴重缺乏者)的銀髮族,其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例是血中維生素D濃度至少大於20 ng/ml的1.53倍。推測是由於大腦海馬迴(Hippocampus)充滿維生素D的接受體,一般失智症患者,多半都是海馬迴最先受到損傷,這就說明缺乏維生素D會提高失智症風險的原因。
維生素D在人體還具有多重生理功能,包括維持鈣磷的平衡及骨骼健康(skeletal health),另外,也擁有許多非骨骼健康(extra-skeletal health)方面的功能,例如保護腎臟、抑制腎臟發炎及纖維化。而維生素D缺乏與各種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心肌梗塞及中風有關。另外,血清中維生素D的濃度還有免疫調節功能,以及預防癌症的功能,曾有研究報告發現,維生素D與大腸癌及乳癌的發病率呈負相關,顯示維生素D似乎在許多疾病上都具有保護的角色。
衛福部食藥署2012年「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50歲民眾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為5微克(200國際單位),1歲以下51歲以上、孕期及哺乳婦女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10微克(400國際單位)。另,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的「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建議,70歲以下成人,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600國際單位(IU)。超過70歲的老年人每日攝取量為800國際單位。中華民國政府建議的攝取量遠低於美國,其實是已經考慮到兩地日照強度的差別,但讀者已從潘老師上述文章中得知,台灣人並沒有享受到這項上天給予的恩惠,很可惜。
維生素D對人體既然這麼重要,我們到底需不需要額外補充呢?潘老師建議,首先,仍應以均衡飲食為基礎,配合適當日曬時間,尤其是女生,千萬不要因為怕曬黑、不好看,而過度防曬,只要太陽曬得夠,當然不必額外補充維生素D。但如果自費測一次血中維生素D,檢測結果發現不足或缺乏時,你就必須做出改變,要不就是改變生活方式,要不就是要做些維生素D補充,當然改變生活方式所得到的好處會非常多,不會只是增加維生素D而已,但如果已經盡力做了努力,依然不夠時,做些補充也算是正確的決定,就跟潘老師一樣。但補充量不得超過每日4000國際單位。
另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肝臟、蛋黃、乳製品、麥片、深海魚類(鮪魚、沙丁魚、鮭魚)、深綠色及紅黃色蔬果食物,例如木瓜、芒果、胡蘿蔔、菠菜、蕃茄及菇類等等。
至於如果維持血中更高濃度的維生素D(> 60ng/ml)是否能夠更加預防癌症、心臟病、中風、失智症、憂鬱、糖尿病呢?目前已有一個26,000人持續5年的大型國際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共分兩組,一組不補充D3,另一組每天額外補充2000 IU的D3,其結果將於2018年出爐,屆時潘老師將會第一時間為你報導,敬請拭目以待。
50微克ml 在 運動營養知多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看新聞學營養】運動員有必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嗎?
關於這個議題,涂俐雯醫生寫過一系列文章,最近並整理成一篇。彙整涂醫師的文章及相關資料補充,重點如下:
1.維生素D缺乏會容易疲勞性骨折嗎?
是的,但維他命D缺乏只是疲勞性骨折成因的其中之一。
2.維生素D的生理功能?
A.幫助人體對鈣的吸收及利用
B.維護肌肉健康和功能:參與骨骼肌的調控、增加肌肉力量、速度與跳躍力
C.增強先天免疫與抗菌力:巨噬細胞分泌抗菌蛋白質的先天性免疫反應需要充足的維生素D
D.促進細胞正常分化,抑制癌變細胞的增生:血中維生素D濃度充足,可以降低大腸癌、攝護腺癌、乳癌、肺癌等多種癌症的風險
E.其它保護作用:避免血壓升高、預防心血管疾病;抗發炎作用、減少發炎指數,保護胰臟免於發炎;調節腦神經蛋白質的基因表現,維護腦神經健康與功能。
3.維生素命D缺乏的情形嚴重嗎?
約有70~80%的人(包含運動員)有維他命D缺乏。造成維生素D缺乏的原因包括欠缺日曬、膚色太黑,皮膚的黑色素抵減了紫外線的作用,體內合成力減弱,腎臟功能異常使體內維生素D代謝活化不足,飲食攝取不足,或是腸道對維生素D的吸收不良、使用防曬乳、衣物遮蔽太多、玻璃阻隔紫外線波長等。因此,缺乏的高風險人群有:嬰兒,老人,消化道手術者,發炎性腸道疾病、油脂吸收不良者,肝臟、胰臟與腎臟病患者,對牛奶過敏或乳醣不耐者等等。
4.需要多少維生素D?
台灣的國人營養素每日參考攝取量對於維生素D的建議只有5~10 微克(μg),即等於200~400 IU/天;而上限攝取量則是50 微克(μg),即等於2000 IU/天。在美國和加拿大的上限攝取量為4000 IU /天,但研究表明,真正的安全上限攝取量應為10,000 IU /天。而當成人每日20,000 IU 以上、小孩每日1800 IU 以上,長期服用時可能會發生維生素D中毒。 但對於維生素D的建議量不管是歐美的每日400-800 IU /天或是我國的200~400 IU/天都較保守,若要預防骨折需要的維生素D是每天400 IU以上,避免跌倒需要700 IU,兩者兼顧可能需要700-1000 IU,同時搭配充足的鈣。維生素D狀態的營養評估用的是血清中的Vit D濃度,一般來說≧ 15 ng/mL能夠充分維護骨骼與全身機能之健康,至於運動員則是建議體內濃度需達到40 ng/mL以上。
5.維生素D該如何補充?
由於維生素D為脂溶性,為避免毒性的發生,優先選擇仍是曬太陽幫助自體合成,在上午10:00至15:00間曬15分鐘(不要塗防曬乳),一周三次。運動員若要另外補充維生素D應先檢驗血清中的維生素D濃度以決定補充劑量,最好先請教合格的醫事專業人員,高劑量的攝取建議依照體重 20-80 IU/kg。Vit.E、膽鹼的攝取量充足,多半可避免Vit.D中毒。
快速達標的補充方法:
A.如果是針對維他命D濃度低於20 ng/mL的人,先每週補充50000 IU為期八周,之後再每天補充1000-2000 IU即可
B.如果是針對維他命D濃度低於32ng/mL的人,先每天補充5000 IU為期八周,等到達40 ng/mL之後再改為每天補充1000-2000 IU即可。
6.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來源?
乳製品、鴨肉、蛋黃、牛豬雞的肝臟、吳郭魚、鮭魚、沙丁魚、鯖魚、鯡魚、鮪魚、鰹魚、秋刀魚、小魚乾、魚肝油、燕麥、苜蓿、番薯、香菇、濕黑木耳或營養強化穀物等。
7.如果喝了維生素D強化牛奶,是否還需要補充維生素D?
一杯強化牛奶(約240 c.c.)大約有100 IU維生素D,若日曬足夠則不需另外補充,若原本就比較缺乏,則可能還是需要補充。
8.額外補充的維生素D,什麼時候吃?
因為維生素D為脂溶性,最好是隨著脂肪酸一起攝取,因此隨餐或飯後吃較佳。有一些報告說晚上攝取維生素D可能會干擾睡眠,因此最好是在白天時就補充完畢。
參考資料來源:
1.運動員的維他命D缺乏危機
http://www.sportsv.net/articles/30431
2.台灣營養學院>營養先修館>維生素D
http://nutrition.bioagri.ntu.edu.tw/ntu_nutriti…/…/vitd.aspx
3.examine.com/ >維生素D
http://examine.com/supplements/Vitamin%2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