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小組 (#IPCC) 在近日發布了第六次評估報告,距離2014年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中間隔了八年。這份長達3000頁的AR6報告,乃是由234名科學家協力撰寫,檢視了超過1萬4千份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研究文獻後所提出的。
綠盟統整這份報告以下幾個重點:
🔴 人類導致氣候危機已殆無疑義
長久以來,有許多氣候變遷懷疑論者仍然不願面對「氣候變遷是人類造成」的事實,這次IPCC的AR6報告則徹底敲醒了仍不願意面對真相的人們。
#極端氣候 的主要肇因,是人類行為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地球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來到了200萬年以來的最高濃度,甲烷的濃度也達到80萬年新高。
AR6報告指出,從1990年代以來的冰川融化、北極海冰層減少的現象,有高達90%的可能性是來自人類行為所致。報告結論更指出,「毫無疑問,人類使大氣、海洋和陸地暖化(It is unequivocal that human influence has warmed the atmosphere, ocean and land)」。
🔴 極端氣候已經來臨,「明天過後」就是現在
自從1970年代以來,極端氣候已越來越頻繁,這50年中以來的升溫超過了過往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段,過去五年更是1850年以來最熱的五年。此刻全球均溫與跟1850年代相比,已經升溫了1.07度。海平面上升速度是3000年以來最快,科學家也在世界各地觀察到越來越頻繁的熱浪、災難性降雨、乾旱,以及海洋酸化等。
報告也指出,原本每十年才會發生1次的極端高溫事件,在升溫1度的此刻,頻率已提升到每十年發生2.8次,原本「五十年一遇」的事件,現在頻率則提高為約五十年5次。倘若升溫持續且來到4度,那麼「十年一遇」的高溫將成為「每年一遇」,此外包括旱災、水災,也都會越來越頻繁地出現。
種種證據顯示:電影《明天過後》裡的末日景象已經不再是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畫面,氣候危機下的極端氣候如野火、熱浪、旱災、水災、颶風等,早已經在世界各地造成巨大的傷害。
🔴 抑制升溫1.5度目標日益急迫,但仍然有可能
本次IPCC報告的路徑預測採用「共享經濟路徑(Share Social-economy Pathway, #SSP)」,根據未來GDP、人口成長與都市化程度的不同,IPCC報告中共列出了SSP1到SSP5的五種情境。
不論在何種情境之下,在未來20年內,地球升溫都將突破1.5C。倘若我們的經濟仍持續地以化石燃料作為主要驅力,那麼SSP5情境下的升溫甚至會在世紀末來到4.4度。
在諸多情境之中,強調教育普及、人口成長趨緩、低物質消費成長、化石燃料轉移的「永續性路徑」SSP1,是最有可能抑制升溫的路徑。SSP1-1.9情境,雖然同樣會在2040年前達到1.5升溫,但也有機會可以在世紀末將升溫控制在1.5度以內。
🔴 快速大量減少排放,達成淨零碳排,是唯一出路
雖然此次IPCC報告的結論不容樂觀,五個預估情境都會在2040年前突破升溫1.5度的大關,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未來已經毫無希望,更不代表我們束手無策。
這份報告雖然沒有針對未來的能源配比有多著墨,但毫無疑義地,全世界都需要大量且快速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以及甲烷。這份報告強調,「倘若不進行立即性、快速與大規模的溫室氣體減量,那麼要守住升溫1.5度甚至是2度的目標,將困難重重」。
此刻的暖化趨勢是由過去人類活動所排放的 #溫室氣體 累積所造成,雖然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但未來的溫室氣體排放程度仍然決定了未來的升溫趨勢。就如同SSP1永續路徑所呈現的,一個致力於更為公平的永續發展、#淘汰化石燃料 的情境,即使仍未能阻止地球在2040年前升溫1.5度,但最終能夠幫助我們達到世紀末抑制升溫的目標。
🔴 當冬季漸暖,台灣升溫已1.6度
報告中也指出,在東南亞區域觀察到日益增多的熱浪、極端降雨及乾旱,上述這些現象,台灣的民眾也絕對不陌生,過去一年來我們除了迎來史上最高溫,更遭遇了極為嚴重的乾旱,許多水庫亮起了紅燈,嚴重衝擊農業與農民生計。此外,不下雨則已,一下雨便豪雨成災。
根據科技部、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交通部氣象局、台師大地球科學系、國家災防中心所共同發布的資料,台灣的平均氣溫在過去110年之間上升了1.6度,且台灣的冬天長度已由90天縮減至20到40天,夏天長度則是延長至120天到150天。
假如升溫趨勢延續,在碳排最高的SSP5路徑下,台灣在本世紀末的升溫將來到3.8度,且增加48天的36度以上極端高溫天數,世紀末的夏天將長達210,而冬天的天數更將在2060年後歸零。此外,颱風數量將可能在世紀末減少55%,但強颱比例提升50%。
🔴 氣候危機進行式,沒有人是局外人
種種證據皆顯示,面對全球性的氣候危機,台灣毫無置身事外的本錢與藉口。
自從去年開始,各界紛紛提出修改《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的呼籲,包括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在內的眾多環保團體,也已與立法委員洪申翰共同提出《氣候變遷行動法》的草案,幾乎所有主要在野黨也都各自提出相對應的版本,甚至連產業部門也都呼籲加速修法,蔡英文總統也在今年世界地球日時宣示「淨零排放也是台灣的目標」。這顯示「強化台灣氣候治理政策」已經是跨政黨乃至於跨公私部門的共識。
在此難得的高度社會共識之下,綠盟呼籲行政院盡速提出《#溫管法》修法草案,以利民間氣候法版本以及各黨團修法版本可以盡速在立法院審議與通過。今年年底在英國舉行的巴黎協定締約國大會 #COP26,我們希望台灣可以帶著一部具有明確 #2050淨零排放目標、完善治理架構、有效管制工具與調適策略的氣候變遷行動法共襄盛舉,讓世界看到台灣的承諾與決心。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正值夏季的北半球,許多國家都在異常高溫、以及強風橫掃之下,面臨森林野火的威脅。從美國西岸的北加州,到地中海沿岸,隨處可見濃煙蔽天的地獄景象。其中加州北部的小鎮「格里茲利弗拉茲」,人口不過1000出頭,但已經有50棟房屋慘遭祝融。所屬的「艾爾多郡」已經由加州州政府宣佈,進入緊急狀態。法國南部度假勝地聖...
「50 年代 的 台灣 景象」的推薦目錄:
- 關於50 年代 的 台灣 景象 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50 年代 的 台灣 景象 在 跟Craig 藝起逛英國 Craig's Tour U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50 年代 的 台灣 景象 在 謝金河 投資理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50 年代 的 台灣 景象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50 年代 的 台灣 景象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50 年代 的 台灣 景象 在 庄腳郎 Xu Gold poo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50 年代 的 台灣 景象 在 跟Craig 藝起逛英國 Craig's Tour U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4.27.2021奈良美智」
女孩背景透過暖冷交接灰色交集,堆疊成一道溫暖沈穩的背景
像中古世紀教堂彩繪玻璃光芒,透露些許淡紅,淺草綠,天空藍揉成不規則的光點,打繞在略帶橘黃色底肩頭髮。
女孩閉著眼,若近看會發現她黑睫毛,帶點淡灰,略帶有一點水漬,有點煙燻朦朧超齡的感覺。
像紅蠟筆一撇,緊閉的嘴,不禁讓我在想,“她有話要說嗎” ”還是她邀請我們一起享受這個片寧靜。
近看女孩的皮膚,略帶點嬰兒過敏,白中帶紅或藍的色蘊,不禁讓人聯想,平靜的表面,是不是內部有不為人知的不適?
以構圖造型來說,奈良美智造型變化不大,但容我想大膽的架設,女孩的造型,說不定只是個讓畫有普世性的載體,真正讓畫面呈現劇情,和看不膩的,是這些細膩的色彩和光影,有點像美國畫家Mark Rothko,透過單色塊堆疊出色彩,光影與空間交錯成形的詩意 ; 展覽也放進不同時期的作品,讓人看到大師早期很有熱血,實驗性的插圖,也給展覽一些新意。
除了奈良的展,1F的 『挑釁PROVOKE』特展記錄著日本60反戰和學運潮流的攝影紀錄,工人罷工,反戰學運,破壞社會舊秩序的照片依舊能震撼人心,展覽後半段還有像是德國普普藝術家Sigmar Polke結合冷戰時期影像輸出的藝術作品,當時的藝術的生產充滿憤世,期待藝術是把槍攻擊著專制的情懷,可能在這個動盪的年代可以再次讓人產生連結; 感覺其實先看『挑釁PROVOKE』這個展覽再看「奈良美智」會更給觀眾一個對奈良美智成長的日本次文化,和世界的潮流,有更全面的了解。
也建議不要錯過,“模造風景” 我都開玩笑要是建設,地產公司要看起來很有文化,就要測一個這樣高水準的展。 楊泳梁的數位山水,把近代壅擠的城市建築透過特效扭曲,直立,循著宋代傳統山水畫的構圖,把讓人詬病的近代都市,變成古畫既真實又美麗的景象, 如果200-300年後人回頭看中式山水畫,建築堆疊成的山脈,車水馬龍的緊迫感,確實是21世紀的寫照 (聽說楊泳梁作品也在艾麗酒店大廳,感謝藝迷Tiffany C 分享 ; 另外讓我覺得有趣的,是陳郁文的《天際棲息》透過細膩的P圖呈現成台灣各處的屋頂,從不同材質,水缸,頭頂加蓋透,各種屋頂的多樣性多到令人驚訝,感覺藝術家這麼複雜影像調整到有規律,一定是花了非常多得時間,要是從中能有養鴿子的屋頂,或是我家,應該會非常酷。
「一些實用資訊」
坐捷運到關渡站,搭計程車直接去美術館(約85NT,因為接駁巴士人很多,排隊要很久)
我是平日週二上午8:50到,大概10:05分入場,所以10點前抵達,可能要等到1個小時,10點後抵達可能要等上2小時以上,可想到週末多可怕(聽說週末沒有中午前到就不可能看到展了)
看完三個展後
附近的藝大咖啡館有簡餐Cafe,戶外椅子可以看看風景,吃個簡餐。
美術館大樓後頭有一個戶外觀景台,有Luguo Cafe 可以買杯咖啡(或啤酒)凝視關渡自然公園,和基隆河淡水河交叉口,發呆耍廢拉拉筋,都是絕佳的主意
走在校園(請勿打擾學生和動物)可以安靜的欣賞學院之間的藝術作品,草原還有水牛和白鷺鷥真的很酷。 感謝這些好朋友的陪伴,完美的一天!
關渡美術館
https://kdmofa.tnua.edu.tw/
近期講座
5/16 [宜蘭]倫敦國家藝廊與英國攝影藝術講座 / 英國藍牌導覽員Craig Kao x 阮璽 https://reurl.cc/jqo6GZ
圖來自 網路
#藝起逛 #倫敦旅遊 #倫敦行程 #倫敦一日遊 遊 #倫敦 #倫敦推薦 #倫敦親子 #藍牌導遊 #craigkao #英國歷史 #art2gotour #梵谷 #倫敦國家藝廊 #bluebadgetouristguide #nationalgallerylondon #britishguildoftouristguides #奈良美智 #關渡美術館
50 年代 的 台灣 景象 在 謝金河 投資理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HOT!本週年代節目預告
【本週日晚間九點】年代新聞(50台) 數字台灣
主持人:先探投資週刊 謝金河社長
節目快報:疫情下的台北市新出路!專訪柯文哲市長
CNN讚台灣防疫嚴,SARS的慘痛記憶,讓抗疫思維持續精進,國民良好配合度加政策靈活,不讓病毒有機可乘;戰"疫"何時可結束?柯文哲曝疫苗大規模接種後,露曙光。去年堅持照辦跨年晚會,引發外界質疑聲浪不斷,柯文哲親上火線,相信理性、務實、科學態度。市容難看?柯團隊重寫公共空間,擺脫中華民國美學,屬於台北都會的藝術景象。從北門到北流,西區再造城市意象,東區串接核心產業;扭轉"黑鄉"印象,南港創新局,見創業驅動力,台灣生醫新創鏈結國際!
本週特別邀請 台北市市長 柯文哲
精彩內容請鎖定1月31日晚上8點,年代「數字台灣」節目
歡迎收看
50 年代 的 台灣 景象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正值夏季的北半球,許多國家都在異常高溫、以及強風橫掃之下,面臨森林野火的威脅。從美國西岸的北加州,到地中海沿岸,隨處可見濃煙蔽天的地獄景象。其中加州北部的小鎮「格里茲利弗拉茲」,人口不過1000出頭,但已經有50棟房屋慘遭祝融。所屬的「艾爾多郡」已經由加州州政府宣佈,進入緊急狀態。法國南部度假勝地聖特佩洛野火延燒,已經造成1人死亡。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0654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50 年代 的 台灣 景象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第五章中提到:攝影對於「認知」的辯論 —「要嘛作為一種簡單、準確的認知活動,一種有意識的理智行為;要嘛作為一種前理智的、直覺的邂逅模式」。這本攝影集裡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蘇珊.桑塔所說的有意識的理智行為以及直覺的邂逅模式。
這十位新一代的攝影家,背景各異,來自台灣南北各地,每個月會有一天聚集到台中我的工作室裡彼此討論作品,作為一個與他們討論的對象,我卻經常從他們的作品中找到新想法,或者是必須逼迫自己重新組織既有的觀念來更深入地解釋他們的作品,這過程往往得花上一整天,很累但也很過癮,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少,他們努力不懈與積極的態度,再一次喚醒自己對攝影的熱情,這些都是我的養分,讓我的攝影一路能走到今天。
理智行為與邂垢模式
文波的作品《寂靜・低語》,從一開始他就非常地明白,這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切片攝影行為,藉由再次觀看,重新建立起他的脈絡;風景攝影的描述,或許就屬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最為大家熟知,文波的作品少了亞當斯紀實成份的描述,卻多了抽象式的隱喻,他放棄照單全收的觀看方式,從現實具體的風景中逐漸轉換成他的切片,雪景的淡白一如曠野的濃黑,建構出安靜、低吟的話語來。
碧玲的《失衡》,抹去了紀實攝影的直觀式記錄,讓觀看的畫面滲入了作者私我的猶疑晃動,為第三世界日常的現實生活樣貌中,賦予一種略為脫離現實的無奈,而這無奈,一半來自真實的世界,一半來自作者心中的衝擊與無力感。
慶章的壯遊快門,一如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流放地(Exiles),他屏棄了畫面外的景物,只悄悄的告訴了觀看者這是作者在場的主觀抉擇,進而提出了一個隱晦的問題:「藉由照片,觀看者是否如同作者一樣在場?」我們不難在世界上知名的攝影家中找到這些存在主義色彩濃厚又帶點街頭快拍式的作品,在虛幻的場景變換游移當中,一如這些成熟的攝影家,慶章作品中微微的現實荒謬,有些淡淡的諷刺與寂寞,作者本人稱這些作品為《幻相》。
凌雲幻想式的畫面,彷彿一半在現實世界中矗立,一半在想像的世界中某個不知名的角落綻放,攝影在此脫離了最原始的記錄功能,將現實物從「眼見」轉換為「心見」,這種轉換的過程,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形容為「詩意」,凌雲的「詩意」展現在不按牌理的景物框取,豐富卻又脫離現實的色彩表現,有點像是在大人成熟的眼光中卻又帶著小孩純真的思維來觀看。
惠民的《羅生門》,門的這邊是外面,是公共領域,門的那邊是裡面,是私有空間,門作為一種隔離內外的界線,它是清楚而不可侵犯,然而,惠民在日常踏查中卻發現,實際的情形是門裡面的土地被私人在沒有告知土地擁有者的情形下被開發利用,私自開發者用「門」來標示出他私人開發範圍的入口,而這入口恰恰好也標舉著私人與公共空間界線曖昧不明的證據,攝影在此作為一種觀察後的紀錄行為,方惠民的「羅生門」讓我們得以了解,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仍有私佔土地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存在。
信嘉的《自拍》作品,他舉了安東.契軻夫(Anton Chekhov)所說:創作者得誠實到...觀者無法逃避!在世界攝影史中,照片是否強大到具有讓觀者無法逃避這樣的力量另待討論,然而,信嘉特意在安排好場景後,只略為告知對象一些操作上的細節,便將快門線交給對方之後他便離場,讓對象自己面對鏡頭進而自己拍下自己身體的樣貌,在觀看這些作品之時,或許我們會先從窺視者的角色中得到快感,一開始想到的是「他們好勇敢啊」「她們的身體很美」... 慢慢轉變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拍下自己呢?」「她們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腦袋裡想的是什麼?」「她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若觀看者轉化到後面的思考行為,或許信嘉所說的透過觀看這群人,得以觀省自己的想法才能達成。
敏寬的《名牌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生產與消費,藉由傳播,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知名品牌耳熟能詳,在習慣於使用這些物品之後,或許我們堅信如此知名的品牌企業應該能永續經營,然而,時間與市場是無情的,不適者淘汰,敏寬採用了靜物攝影的方式,藉由「花的美好,卻仍舊凋零」,搭配了品牌的容器,暗喻了再怎麼美好的事物終有結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當品牌結束後,這些人造物容器的分解有些需要50年的時間,有些則需要超過百年以上,甚至比企業存在於這世界的時間更久,藉由敏寬的「名牌花」,或許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在我們當一個消費者的角色時,我們更應該如何看待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肇圀的《夾娃娃機》,2019年年底某天晚上十點多,我在金門金城鎮散步,看到一家亮晃晃的夾娃娃機店還在營業,或許還有更多家店開著也說不定,對於在純樸的金門這麼晚還看到這景象,不禁令人好奇:台灣社會需要這麼多的夾娃娃機店?或者,更深入的討論,台灣人的生活壓力大到需要這麼多簡單放鬆的時光?日本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曾說,一個好的創作者,其作品經常能反映出一個時代,對於飯澤耕太郎所說「時代」到底需要多久時間才得以形成,我們無從定義,但若說台灣風靡夾娃娃機已經是某一個時期普遍的社會現象,則應該不至於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只是,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到底能維持多久?我想沒人敢打包票,即便連夾娃娃機店的主人也是如此,正因為大家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個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現象之一,所以即便開店經營,索性就連招牌也不用了,於是到處看到店裡面是經營夾娃娃機,店招牌卻跟這一點關係也沒有的荒謬,形成了一個有趣特殊的社會現象,肇圀以嚴謹的社會地景拍法記錄下了這個曾經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特別的記憶。
馨儀的《變裝者》,從變裝前的自我,到變裝後的他者,這「自我與他者」之間是否有一道界線?是在到達這條線之前,還是在這條線上,抑或跨過了這條線,自己將會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而這條線,是藉由化妝?服裝?還是因為在鏡頭關注(我們都處在鏡頭的這端觀看)下,就會喚醒心裡面的另一個人出現?或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配戴面具的時候,只有在變裝了之後,才是真實自我的展現?馨儀引述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説的:「面對鏡頭,我同時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 馨儀在很困難拮据的情況下,南北奔波,以肖像新紀實的手法告訴觀者,台灣一種次文化生活的樣貌。
志豪的《光世代》,引發了我的一個小小記憶,小時候我住在南部鄉下,每次上台北都是大事,記得傍晚時分遊覽車過新店溪之後,小孩子的眼睛對於都市的高樓與燈光總是充滿著好奇與憧憬,幾十年過去了,都市的燈光從照明的功能變得更迷離多樣,而現代人生活步調加快的速度亦不遑多讓。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螢幕上一片空白,這片空白標舉出了機器(底片)與人眼的不同之處,人眼觀看之後產生記憶,於是我們有了電影的劇情轉換,機器(底片)缺少了記憶,於是只以紀錄的方式存在,最終形成一片空白,志豪的「光世代」,乍看之下雖然同樣是一片空白,但是這一片空白所標舉的,卻是現代人資訊氾濫爆炸的結果,當後一秒的資訊不斷的覆蓋前一秒的資訊時,你到底能留下多少訊息?當資訊不斷的覆蓋更迭,在生活步調急速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或許在我們腦海裡留下的只剩一片空白吧?!
留下足跡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在我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的期間,曾經引用艾默森的這句話來彼此鼓勵,在網路盛行的這個年代,我們很容易看見有這麼多新奇的想法已經用攝影的方式來表現了,換句話說,我們很難再找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徑,然而,正因為如此,或許我們可以轉個方向,用力一點,留下一點走過的足跡,這本攝影集正是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的足跡印證,同時在台灣艱困的攝影大環境中,或許這本攝影集也能踩踏出一個小小的鞋印。
感謝張照堂,郭力昕與張世倫三位老師曾經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同時更感謝照堂老師為這本攝影集定名「附著與穿越」,我想,這個書名,已然包含了書中所有作品的文本根基!
50 年代 的 台灣 景象 在 庄腳郎 Xu Gold poo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影音內容如涉及版權敬請告知,即予刪除~
影片盡朝多元化表演而編輯分享給大家,純屬供早期回憶無償分享,如有不當留言,恕給予刪除。
意旨:發揚過去台灣即將被淡忘的國台語懷念歌曲~
藉由原名《Taiwan - The Face of Free China》的高畫質彩色影片,是美軍的1960年度教育影片,於1959年在臺灣拍攝的,給下一代作個前人生活在落後貧困的農業社會實錄啟示,劇本人所知加以字幕解釋。
庄腳郎餘興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