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為何中國名義GDP 落後於PPP GDP?
文章日期:2021年4月16日
【明報專訊】早前跟一些內地大基金經理吃飯聊天,有人認為大市見底必有信號,例如宣布阿里(9988)被重罰約200億人民幣。這一天終於來了,罰額小一點,182億人民幣,但大市是否真的見底?天曉得,市場是聰明的,當然不用等到風波過後,市場已率先反彈。但這並非我最關心的事,我較擔心的是國家發展的方向,和對中美博弈的影響。
肯定的是這場中國大科技(Big Tech)監控風波,距離完結仍很遠。阿里系的調查都未完結,182億人民幣的罰款,應只針對反壟斷部分,另外應還有稅務調查,針對螞蟻業務的調查亦仍在進行,除此,可能更重要的調查是有關客戶數據的使用甚至擁有權。
不止如此,34家所謂互聯網平台企業(亦包括阿里),被市場監管總局、中央網信辦及稅務總局聯合召見。覆蓋面是有史以來最闊和最深入的,將嚴打二選一,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燒錢搶佔社區團購市場等行為,限一個月內全面自我檢討整改。
中國網絡監管 有效有價值具前瞻
我絕對相信這些調整和加強監管都是有道理的,亦有助未來中國互聯網商業生態圈變得更健康,更公平,給予中小企更多生存空間,甚至更有創意。一如過去,建立了互聯網防火牆,初時不少人,包括我,都認為監控外國資訊過嚴,影響個人言論自由。但目睹西方(和香港)忽視社交傳媒監管,網絡充斥假新聞,激發過激民粹,導致嚴重暴亂。散播有關疫情的假科學,代價更高,單美國已損失近60萬條人命。換作為中國,如沒有監管網上言論,照比例,中國的疫情死亡人數可能接近300萬!何其恐怖的場景,所以證明中國的網絡監管是有效,有價值和具前瞻性的。
整體中國官員能力非常高,政策的制訂已比西方科學化,但始終包含大量不確定性,所以也是一門藝術,重點在於平衡各考慮因素,亦必須有一定彈性和隨時修正的能力。但當然切忌讓勝利冲昏頭腦,政策矯枉過正,今次處理疫情,中國當然遠勝美國,但並不代表美國每個政策都是錯的,更不代表美國即使政策上,已無中國值得學習的地方。例如拜登上台後,雷厲治疫,中國接種疫苗速度反見落後,但喜見已在加速。
有關互聯網監管,我認為有4點需要非常小心:
1. 我並不天真,一如美國,中國內部也有利益鬥爭,形式不同,透明度較低(但未必是壞事)。從在螞蟻上市前3天被突然叫停,已看到事態嚴重,背後情况頗為混亂,將需要頗長時間來作出新的安排。重點在於不可影響大局,必須確保中國整體利益。
2. 從前有位在北京、被2015年A股股災風波所牽連的朋友,經調查後最終無事,替他高興。但後來再見面時,他已變得意興闌珊,不想討論太多事情,只說了一句,在中國,如被調查,沒有人是無辜的。我不覺得這只是一句晦氣說話,亦不是對制度的指控,他只是說出一點事實。此事實有歷史原因,當然有壞處,但亦可能有些少好處。
中國實在發展得太快,經濟發展遠遠走在法律、稅制和監管制度前面(請記着E.O. Wilson的名言),所以不單止早期倚靠土地和煤礦等古老行業發迹的「土豪」,都必有「原罪」,現在已看出來,即使靠互聯網發達的科技人才,都面對全新、誰也不知應怎樣做的各種監管問題。在原來實體世界,哪有大數據殺熟,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導致嚴重壟斷,以及複雜稅務等等問題?中國多聰明人,更多非常愛錢的生意人,有很多充滿創意如支付寶,拼多多和抖音,比美國更先進的商業模式突破,但亦帶來更新和更複雜的監管問題,是非常自然的事。
網企自查後勢變得保守 影響估值
問題在於監管法律不夠清晰,令到企業有點無所適從,希望今次行動有助令到監管制度變得更合理和明朗。剛跟某頂級策略師傾談,他指出給予這些企業一個月時間自我檢討,監管文化上仍跟西方非常不同,沒有清楚法律界限,所以這些企業必將變得非常保守,遠離紅線,或將導致減少投資,甚至減少創新,投資者給予的估值亦可能受到影響。
不夠清晰的法律和監管的另一弊端,是嚇到最有能力的企業家過早退休引退,實在是一種非常可惜和嚴重的浪費。他們大都聰明絕頂,勤奮兼有野心,白手興家,值得景仰。當然也有運氣成分,國家和時代給予的機會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絕不代表這些人才是可隨時輕易被代替的。對,中國當然充滿能幹、可以當CEO的人,但專業管理人和企業家,在創意上,冒險精神上,仍是有很大分別的。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亦有不同需要。舉例,Tesla即使到了今天,如Musk被迫離開,對公司(和股價)的影響,必定仍然很大。有人指出,蘋果在Cook的領導下,股價表現不是仍然優秀嗎?但Jobs去世時,蘋果已是一家30多年,非常成熟的公司,跟現在中國互聯網的情况很不一樣。另外,當然不是每位接班人都有Cook的能力。
行政指引的唯一好處是,理論上可以比硬綳綳的法律更靈活,更有彈性,如有修正方向的需要,速度可以較快。但願如此。
3. 美國經常採取雙標(愛國必備元素之一),一邊批評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但自己的經濟政策就拚命往左轉,現正執行最極端的MMT貨幣和UBI財政政策,再加模仿中國,企圖以大規模基建刺激經濟。偶然美國也會提到Big Tech的壟斷問題,但監管起來,非常小心,因為他們知道這些龍頭企業對美國霸權的重要性。
美國也經常批評中國採取工業政策(industrial policy),補貼支持個別行業,和蓄意挑選贏家(picking winners)。但現今美國就是這樣做,基建計劃中就正包括500億美元,指定用來資助半導體業的重建。數天前,拜登召見了一批美國、韓國和台灣的半導體公司高層,還親自拿起一塊晶圓片拍照,就是為了鼓勵,引誘甚至半迫使這些企業增加在美國本土投資。
我應算最早指出半導體對中美競爭中的重要性,近年中國亦明白了,所以拚命投資,希望盡快追到。但我亦已一早警告,如過分緊張,以舉國政策發展,反而欲速則不達,或成為如美蘇冷戰年代的「star wars」競賽,成為跌進修昔底德陷阱的誘因。據說中國已有28nm技術的完全自主權,已非常不錯,未來必能追到國際水平,但實在需要一段長時間,不宜過度焦急和沉迷。
整體上,製造業絕對是中國的強項,已不止是製造大國,已逐漸成為製造強國。半導體、飛機、高端汽車和精密機器等,當然仍有進步空間,亦必會成功。但本來高科技就是國際合作的成果,有些技術來自外國絕對正常。中國應繼續支持自由貿易,家家有求對維持國際和平尤其重要。相對來說,服務業,尤其經常被低估重要性的金融與傳媒,才是中國真正的短板。
4. 互聯網業務的網絡效應極強,製造贏家通吃現象,所以平台企業很值錢,但亦當然因此產生壟斷的風險。競爭有點像航海探險年代,搶先發現和殖民新大陸,成敗是個一次性機會。以金融為例,其實中國在這方面亦有很多創新,表表者正是支付寶,在國內非常成功,但最大挑戰是如何把中國金融業和傳媒成功國際化。跟汽車行業道理一樣,傳統內燃機技術和品牌,中國落後一百年,但電動車是一條全新且較公平的起跑線,中國能追上來的機會就大很多。
Fintech同樣是一個嶄新行業,數年前中國在數碼支付有明顯優勢,更曾雄心勃勃,有走出國際,甚至攻入美國的計劃。如成功,對提升人民幣地位和國際化都有幫助。但隨着美國挑起貿易戰,國際業務拓展計劃當然受損,同時其實數年前,阿里已被各種問題困擾,馬雲已萌去意,無心戀戰,國際業務已停頓下來,佔比不到1%。對比Paypal,國際業務佔比約50%,收入增長速度約30%,遠比支付寶的約6%快。
希望螞蟻能盡快完成重組 重新出發
本來螞蟻上市或可成為一次翻身的契機,如成功集資350億美元,市值輕易高達3000億甚至5000億美元,未必一定會做,但肯定有足夠彈藥重新展開全球發展計劃。螞蟻的借貸業務可能真的有系統性風險問題,需要監管,希望能盡快完成重組,重新出發。
我明白中國只想超越自己,但世人尤其美國,仍非常在意此經濟競賽。若以PPP計算,早在2017年,中國已超越美國,但以名義GDP計算,則至今仍有超過30%距離。大部分專家都認為中國將在8至10年內追到美國名義GDP,已很快,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為何名義GDP的追趕速度比PPP慢?
某些生產元素,不能容易做貿易,例如工人和土地等,所以短期內不跟隨所謂「law of one price」。但其他原材料,如鋼鐵、石油、麵粉以及DRAM等,假如關稅低,接近自由貿易,全球價錢會接近。從前《經濟學人》就每年做一次「Big Mac 指數」的PPP滙率計算,因為Big Mac內的大部分材料,全球價格都相對接近。
近年中國工資急速上升,房屋土地價格升幅更厲害,但市場滙率仍低於PPP滙率超過40%。滙率過低的原因有兩個可能性。第一是滙率操控,特朗普曾一度作出此指控,但最近拜登已解除此無理標籤,事實上人行經常需要買入人民幣支持滙率。
所以最主要原因是國際投資和消費者,對人民幣的需求仍不足夠。人民幣雖已被納入IMF的SDR一籃子貨幣,A股亦已被納入MSCI和其他指數,深滬港通的成立亦有幫助。事實上,以人民幣作全球貿易和儲備的比例仍非常低,2%不到,跟中國經濟規模不匹配,亦因此引起更多跟西方摩擦。
人幣國際化 不能只靠伊朗俄國合約
中國金融發發展仍未如理想,人民幣國際化的動力不夠,其實不能只靠中國跟伊朗和俄國的一些能源合約,更需要大量人民和民企走出國際的推動。金融業的重要性更絕不亞於製造業,包括半導體,亦當然是美國雄霸全球的重要手段之一。背後當然有強大軍事力量,但不需亦不可經常亮劍,其餘時間,控制權就倚賴金融和傳媒,絕非有些人想像中那麼虛浮和不重要。
(中環資產擁有阿里、Tesla、蘋果、拼多多和PayPal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18514833932&issue=20210416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5000年前中國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Joe:「我認為原作者對於資本運作的解釋,如果是運用在房地產和金融商品套利,那概念是ok的,跟我自己的觀察也差不多概念,全世界都差不多運作邏輯,不過原作者應該沒經營過實體產業,中小企業的實業擴張,那個無法快速繁殖,我看淨價值規模小於3000萬美元的實業,利潤不夠高的話,跟銀行借貸的轉換效率會很差,但是資產規模數十億以上,那開槓桿去運作,控制好擴張速度,理論上是相對低風險沒錯,人類史上極低資金使用成本的年代,真的要學會善用資本的運作,資本小往股市,資本大一點就可以分散一些往房地產,尤其是美國房地產,真的接觸過,就能發現那是一個很stable的金融工具。」
在資本主義世界裡面,實業的收入,是拿去支撐資金成本用的,但是你看到的一切繁榮偉大規模,砸進去的錢主要都是借貸產生的,而不是靠實業收入存出來的(以下用廣義使用錢這個字,延伸包含資源)
所以,越借越多錢,永遠不還錢,是所有資本主義成功者必然的現象,實質生產的錢(或是資源),遠遠不及他擴張時所花費的規模,也就是一間公司的工廠,一座要100塊,可以生產5塊淨利潤,擴張一座工廠如果所有錢都是借貸的話,資金+其他成本2%,
請問他擴張第二間工廠,是等乖乖5塊五塊的存,存20年,存到100塊後才去開第二間嗎?如果今天不是在資本主義世界?例如在「真」馬克思主義,或是金本位世界,可能是這樣,但是你今天在資本主義世界就不是這樣,因為他的成本是2%,生產額是5%,因此他會立刻去擴張第二間工廠,100塊用借的,然後用第一間工廠生產的5塊去支付成本,然後第二間工廠可能要蓋三年,等同可能會先產生6塊的虧損,才會上軌道,所以心臟小顆一點的老闆,可能會先緩一年,讓第一間工廠繼續盈餘5塊扣掉成本還有3塊,存下3塊做預備金
然後第二年,就在擴張第三間工廠,這時候第二間工廠還沒開始營運,而等到第三年,第一第二間工廠都營運了,當然同時他第二第三間工廠都是借貸來的,因此他營利10塊,借貸成本支出4塊,他會在第四年的時候直接蓋兩座工廠
因此你還在20年存款大計劃的時候,他大概20年後已經拓展了上百間工廠,然後你就可以回家吃自己,他成了國際大企業
因此發現甚麼沒有?
我今天擴張工廠,只要我確定他會有收益,我根本不是拿「實業」的生產去擴張,而是不斷用借貸去擴張,而我實際實業的收益,是拿去支付「投資成本」用的,這是資本主義一個最基礎最簡單的觀念,也是所謂用錢滾錢,用資產滾資產的概念,因此每次看到有人在講什麼薪資所得比,我就立刻知道,這是一個古代人...XD..他大腦還活在古代
那為啥很多公司營利那麼高,幹嘛不直接擴張到極致,那就是因為訂單的問題,他在這個世界就只能收到那麼多訂單,因此他在繼續擴廠,但是並沒辦法生出更多訂單,自然就不適用這種擴張操作,當然這時候,通常就會去轉投資,去另一個產業找「實際收益大於成本」的投資標的
因此,回到不動產,為啥我永遠都在強調那個基本面公式,出租投報率 vs 資金成本+持有成本,因為這就是資本主義最基礎的公式而已,一點深度都沒有的東西,在這個架構上面,租金收益只要大於成本,只要你現金流不要斷,你就是房子有多少買多少....
當然下一件事情是卡在銀行願意借多少錢給你,因此你可以看到一大堆投資客在問貸款問題借貸問題,因為這些都是明白人,銀行借多少,他們都要借光光,只有那些古代人才整天想什麼40年房貸要背貸款,40年好可怕...XD
唉,古代人...XD
當你租金投報高於成本,就會產生套利,有套利就可以瘋狂的擴張規模,瘋狂的擴張規模代表你套利也瘋狂的放大,在幾百萬的時候,套利都是幾萬塊,你擴張到幾百億,你的套利就是幾億,這個遊戲,甚麼光明會、13家族德國羅斯柴爾德家族、阿里巴巴,還是世界最大咖Trump,全都是這樣搞起來的,不然你還以為他們在那邊慢慢存錢存到今天這種財富地位
如果資產翻漲,幾百萬,你資產翻漲個10%就是幾十萬,幾百億,你只要遇到資產翻漲10%,就是幾十億,至於成本,全都是借來的啊,難道自己存的,因此,為啥要炒房來正興經濟
你以為對岸中共政府是白癡,放任不動產瘋狂炒作,他威權政體最好對房價炒做沒有皮條,他可以下令房價不准漲都不是問題,記不記得1x年前中國在錢荒,滿地要投資缺錢,就是那時候房價是不是在大炒作,是不是一邊炒房,一邊誕生了華為、阿里巴巴、全國高鐵、滿地的摩天樓,啥,不是炒房會害實業萎縮?不是會吃走資金?不是要實業收益才有辦法維持房價?
今天資本主義世界的遊戲不是這樣玩的,中共那邊經濟最大的弱點,其實是他的不動產,他只要不動產一垮,銀行就算了,他的滿地企業也會跟著垮,因為企業的借貸很多是根源於不動產抵押,也因此,你應該看不到我們投資客跑去對岸炒房,因為那個市場在資本主義世界裡面,完全都是應該要泡沫的狀態,所以沒事不要靠近,以保身體健康
覺青不知道為啥不動產是經濟的火車頭,不怪他,他上班一輩子,怎麼會知道資本主義在玩甚麼,學校教的東西,或是他們老師自己大腦的觀念,都是古人的觀念,所以他們都是活在古代思維裡
怎樣會產生泡沫,那就是生產低於成本,也就是你的工廠生產只有3元,但建一間工廠成本要4元,那你就有潛在泡沫風險,但因為通膨有2%也許你可以硬撐,但如果生產4元以上,那你應該活不了多久就要泡沫了,最接近今天的網路泡沫就是這樣來的,因為市場飽和,所以訂單有限,而過度擴張造成大家壓價搶單,造成利潤下降,下降到低於成本,因此引發的網路泡沫
所以我也一再強調,不動產基本公式不可以破,破了我就把房子賣一賣出國炒房,因為那就是是否會泡沫的依據,至於生產大於成本的情況,這是要怎樣泡沫?覺青買房子才會錢被鎖在房子裡面,手上房子多的投資客,都是從房子領錢出來做其他的事情,這就是古代人和現代人的不同所在,古代人一直把錢丟入房子裡,投資客一直從房子把錢提領出來,不動產有兩個生產,居住價值和錢,不動產是經濟的火車頭,是因為他可以生產鈔票
為啥很多人要開公司做實業,大家都要錢,他幹嘛不一直炒房,因為你要跟銀行借錢,銀行能借給你的錢有限,然後你拿自己的錢慢慢滾,1000萬給你,你要滾到哪一年?
自然最好就是到處去跟人家募資,拿人家的錢來套利,例如銀行的成本2,淨利5,但你只能借1000萬,募資的錢成本3,淨利5,但你可以弄到1億,那當然找一堆金主支持自己會比跟銀行借錢擴張得更快,但是為啥不是去跟人家募資來炒房,那是因為你去跟人家集資來炒房,你會被金管會抓去喝茶,運氣不好會變經濟犯被關起來,因此你要拿人家的錢來套利,投審會和金管會會逼你做實業,所以一大堆大老闆,他私人的錢都丟在不動產當中,(炒股的另當別論),包含一堆電子業老闆,用其他的人的錢做實業,自己的錢拿去炒房,這個我相信銀行業的應該都很清楚我在說甚麼,他們看最多,公司用別人的錢來擴張還有一個好處是,因為產業有循環,所以你可能可以旺五年十年誰知道,當年紡織多旺,塑膠業多旺,但當循環下去後,就會泡沫,因此,一堆老闆,自己的錢去屯不動產,然後募資,發股,用其他人的錢去搞實業,實業掛了,他拍拍屁股回去當包租公就好,當然實業繼續興盛,他就繼續擴張實業,投審會和金管會是逼資金去實業投資的把關者,像什麼金八條也限制金融業者炒房炒地皮,因此,其實有比你們想像中更龐大的人和資金想要炒房,但政府干涉他們只能往實業走,所以,單純論賺錢,為啥不全台的人一起炒房,因為有政府干涉
因此你房貸出來的錢,不可以直接買房子,小筆資金還好,如果是幾千萬,你就可能要先去股市債市裡面轉一圈放個一年,才可以在進不動產,這也是政府干涉的手段之一,政府當然知道你們全都只想炒作錢滾錢,所以在實業上面有非常多的威脅利誘,讓你把不動產上漲而增加出來的錢,多挪一些到其他實業甚至股市債市去
你看工業園區是不是很怕你圈地,都要求先設廠營運,滿兩年或是三年土地才會賣你,就是怕妳們這些假蓋工廠實炒地皮的老闆又跑去炒地皮,你要炒地皮可以,但你上面必須蓋工廠營運,提供生產和工作機會,這就成了政府的交換條件,其實,麥當勞都說他是炒房的,他就是經典,實業為幌子,炒房維本質的範例,因此相關的甚麼肯德基、誠品、燦坤、迪士尼樂園(遊樂園是超有名的炒地皮產業),全都是本質在炒地皮炒房,實業是拿來募資吸收資金以及取得政府的加持,讓他可以更擴張的去炒房炒地皮,這就是資本主義世界.
我知道很多人第一天看到,都會覺得很痛苦很生氣,但恭喜你清醒過來了,而不是繼續一輩子活在夢中
另外補一下台商發財方程式,那個叫做造鎮,台商當年去中國,後來去東南亞,他們怎麼玩,就是集合起來跟政府批地要開工廠,批一大塊土地,中間蓋工廠,旁邊打造住宅區商業區(土地全都是台商批下來),然後工廠造就就業人口,這些人在旁邊買房子住,商店就做便當賣給他們,之後這邊就成了一個據點,之後變成城鎮,因此十年後,台商就把工廠全都拆除撤離去更落後的地方,然後工廠拆掉的土地,全都變成住宅區,商業區,打造金融區之類的,直到可能20年後變成一個很有規模的都市,這時候,台商就把所有的不動產全都出脫,然後最後你總結的結果是,台商一路走來實業收益如果是100的話,他不動產收益通常有5000~10000,沒跟你豪姣,還有人工廠算下來還虧損,也就是搞了20年他工廠不但沒賺錢,還虧錢,可是老闆還是發大財
有自己習慣的投資就做自己習慣的投資,股票發大財的人比較多,只是股票玩法絕對跟不動產不一樣,所以你是股票腦,你跑來硬玩不動產其實會很痛苦,同樣的你也不可以複製不動產的操作去股票,應該沒幾天就畢業了,只是,當你的資本額更多後,不動產幾乎是你很難避開一定會接觸的投資產品,因此你可以先慢慢看慢慢研究,等到哪天你錢多到你不得不碰不動產的時候,才不會傻菜鳥跑到叢林裏面亂闖,到時候摸到大白鯊
文章內容來源
https://www.ptt.cc/bbs/home-sale/M.1602001750.A.C3C.html
5000年前中國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Joe:「我認為原作者對於資本運作的解釋,如果是運用在房地產和金融商品套利,那概念是ok的,跟我自己的觀察也差不多概念,全世界都差不多運作邏輯,不過原作者應該沒經營過實體產業,中小企業的實業擴張,那個無法快速繁殖,我看淨價值規模小於3000萬美元的實業,利潤不夠高的話,跟銀行借貸的轉換效率會很差,但是資產規模數十億以上,那開槓桿去運作,控制好擴張速度,理論上是相對低風險沒錯,人類史上極低資金使用成本的年代,真的要學會善用資本的運作,資本小往股市,資本大一點就可以分散一些往房地產,尤其是美國房地產,真的接觸過,就能發現那是一個很stable的金融工具。」
在資本主義世界裡面,實業的收入,是拿去支撐資金成本用的,但是你看到的一切繁榮偉大規模,砸進去的錢主要都是借貸產生的,而不是靠實業收入存出來的(以下用廣義使用錢這個字,延伸包含資源)
所以,越借越多錢,永遠不還錢,是所有資本主義成功者必然的現象,實質生產的錢(或是資源),遠遠不及他擴張時所花費的規模,也就是一間公司的工廠,一座要100塊,可以生產5塊淨利潤,擴張一座工廠如果所有錢都是借貸的話,資金+其他成本2%,
請問他擴張第二間工廠,是等乖乖5塊五塊的存,存20年,存到100塊後才去開第二間嗎?如果今天不是在資本主義世界?例如在「真」馬克思主義,或是金本位世界,可能是這樣,但是你今天在資本主義世界就不是這樣,因為他的成本是2%,生產額是5%,因此他會立刻去擴張第二間工廠,100塊用借的,然後用第一間工廠生產的5塊去支付成本,然後第二間工廠可能要蓋三年,等同可能會先產生6塊的虧損,才會上軌道,所以心臟小顆一點的老闆,可能會先緩一年,讓第一間工廠繼續盈餘5塊扣掉成本還有3塊,存下3塊做預備金
然後第二年,就在擴張第三間工廠,這時候第二間工廠還沒開始營運,而等到第三年,第一第二間工廠都營運了,當然同時他第二第三間工廠都是借貸來的,因此他營利10塊,借貸成本支出4塊,他會在第四年的時候直接蓋兩座工廠
因此你還在20年存款大計劃的時候,他大概20年後已經拓展了上百間工廠,然後你就可以回家吃自己,他成了國際大企業
因此發現甚麼沒有?
我今天擴張工廠,只要我確定他會有收益,我根本不是拿「實業」的生產去擴張,而是不斷用借貸去擴張,而我實際實業的收益,是拿去支付「投資成本」用的,這是資本主義一個最基礎最簡單的觀念,也是所謂用錢滾錢,用資產滾資產的概念,因此每次看到有人在講什麼薪資所得比,我就立刻知道,這是一個古代人...XD..他大腦還活在古代
那為啥很多公司營利那麼高,幹嘛不直接擴張到極致,那就是因為訂單的問題,他在這個世界就只能收到那麼多訂單,因此他在繼續擴廠,但是並沒辦法生出更多訂單,自然就不適用這種擴張操作,當然這時候,通常就會去轉投資,去另一個產業找「實際收益大於成本」的投資標的
因此,回到不動產,為啥我永遠都在強調那個基本面公式,出租投報率 vs 資金成本+持有成本,因為這就是資本主義最基礎的公式而已,一點深度都沒有的東西,在這個架構上面,租金收益只要大於成本,只要你現金流不要斷,你就是房子有多少買多少....
當然下一件事情是卡在銀行願意借多少錢給你,因此你可以看到一大堆投資客在問貸款問題借貸問題,因為這些都是明白人,銀行借多少,他們都要借光光,只有那些古代人才整天想什麼40年房貸要背貸款,40年好可怕...XD
唉,古代人...XD
當你租金投報高於成本,就會產生套利,有套利就可以瘋狂的擴張規模,瘋狂的擴張規模代表你套利也瘋狂的放大,在幾百萬的時候,套利都是幾萬塊,你擴張到幾百億,你的套利就是幾億,這個遊戲,甚麼光明會、13家族德國羅斯柴爾德家族、阿里巴巴,還是世界最大咖Trump,全都是這樣搞起來的,不然你還以為他們在那邊慢慢存錢存到今天這種財富地位
如果資產翻漲,幾百萬,你資產翻漲個10%就是幾十萬,幾百億,你只要遇到資產翻漲10%,就是幾十億,至於成本,全都是借來的啊,難道自己存的,因此,為啥要炒房來正興經濟
你以為對岸中共政府是白癡,放任不動產瘋狂炒作,他威權政體最好對房價炒做沒有皮條,他可以下令房價不准漲都不是問題,記不記得1x年前中國在錢荒,滿地要投資缺錢,就是那時候房價是不是在大炒作,是不是一邊炒房,一邊誕生了華為、阿里巴巴、全國高鐵、滿地的摩天樓,啥,不是炒房會害實業萎縮?不是會吃走資金?不是要實業收益才有辦法維持房價?
今天資本主義世界的遊戲不是這樣玩的,中共那邊經濟最大的弱點,其實是他的不動產,他只要不動產一垮,銀行就算了,他的滿地企業也會跟著垮,因為企業的借貸很多是根源於不動產抵押,也因此,你應該看不到我們投資客跑去對岸炒房,因為那個市場在資本主義世界裡面,完全都是應該要泡沫的狀態,所以沒事不要靠近,以保身體健康
覺青不知道為啥不動產是經濟的火車頭,不怪他,他上班一輩子,怎麼會知道資本主義在玩甚麼,學校教的東西,或是他們老師自己大腦的觀念,都是古人的觀念,所以他們都是活在古代思維裡
怎樣會產生泡沫,那就是生產低於成本,也就是你的工廠生產只有3元,但建一間工廠成本要4元,那你就有潛在泡沫風險,但因為通膨有2%也許你可以硬撐,但如果生產4元以上,那你應該活不了多久就要泡沫了,最接近今天的網路泡沫就是這樣來的,因為市場飽和,所以訂單有限,而過度擴張造成大家壓價搶單,造成利潤下降,下降到低於成本,因此引發的網路泡沫
所以我也一再強調,不動產基本公式不可以破,破了我就把房子賣一賣出國炒房,因為那就是是否會泡沫的依據,至於生產大於成本的情況,這是要怎樣泡沫?覺青買房子才會錢被鎖在房子裡面,手上房子多的投資客,都是從房子領錢出來做其他的事情,這就是古代人和現代人的不同所在,古代人一直把錢丟入房子裡,投資客一直從房子把錢提領出來,不動產有兩個生產,居住價值和錢,不動產是經濟的火車頭,是因為他可以生產鈔票
為啥很多人要開公司做實業,大家都要錢,他幹嘛不一直炒房,因為你要跟銀行借錢,銀行能借給你的錢有限,然後你拿自己的錢慢慢滾,1000萬給你,你要滾到哪一年?
自然最好就是到處去跟人家募資,拿人家的錢來套利,例如銀行的成本2,淨利5,但你只能借1000萬,募資的錢成本3,淨利5,但你可以弄到1億,那當然找一堆金主支持自己會比跟銀行借錢擴張得更快,但是為啥不是去跟人家募資來炒房,那是因為你去跟人家集資來炒房,你會被金管會抓去喝茶,運氣不好會變經濟犯被關起來,因此你要拿人家的錢來套利,投審會和金管會會逼你做實業,所以一大堆大老闆,他私人的錢都丟在不動產當中,(炒股的另當別論),包含一堆電子業老闆,用其他的人的錢做實業,自己的錢拿去炒房,這個我相信銀行業的應該都很清楚我在說甚麼,他們看最多,公司用別人的錢來擴張還有一個好處是,因為產業有循環,所以你可能可以旺五年十年誰知道,當年紡織多旺,塑膠業多旺,但當循環下去後,就會泡沫,因此,一堆老闆,自己的錢去屯不動產,然後募資,發股,用其他人的錢去搞實業,實業掛了,他拍拍屁股回去當包租公就好,當然實業繼續興盛,他就繼續擴張實業,投審會和金管會是逼資金去實業投資的把關者,像什麼金八條也限制金融業者炒房炒地皮,因此,其實有比你們想像中更龐大的人和資金想要炒房,但政府干涉他們只能往實業走,所以,單純論賺錢,為啥不全台的人一起炒房,因為有政府干涉
因此你房貸出來的錢,不可以直接買房子,小筆資金還好,如果是幾千萬,你就可能要先去股市債市裡面轉一圈放個一年,才可以在進不動產,這也是政府干涉的手段之一,政府當然知道你們全都只想炒作錢滾錢,所以在實業上面有非常多的威脅利誘,讓你把不動產上漲而增加出來的錢,多挪一些到其他實業甚至股市債市去
你看工業園區是不是很怕你圈地,都要求先設廠營運,滿兩年或是三年土地才會賣你,就是怕妳們這些假蓋工廠實炒地皮的老闆又跑去炒地皮,你要炒地皮可以,但你上面必須蓋工廠營運,提供生產和工作機會,這就成了政府的交換條件,其實,麥當勞都說他是炒房的,他就是經典,實業為幌子,炒房維本質的範例,因此相關的甚麼肯德基、誠品、燦坤、迪士尼樂園(遊樂園是超有名的炒地皮產業),全都是本質在炒地皮炒房,實業是拿來募資吸收資金以及取得政府的加持,讓他可以更擴張的去炒房炒地皮,這就是資本主義世界.
我知道很多人第一天看到,都會覺得很痛苦很生氣,但恭喜你清醒過來了,而不是繼續一輩子活在夢中
另外補一下台商發財方程式,那個叫做造鎮,台商當年去中國,後來去東南亞,他們怎麼玩,就是集合起來跟政府批地要開工廠,批一大塊土地,中間蓋工廠,旁邊打造住宅區商業區(土地全都是台商批下來),然後工廠造就就業人口,這些人在旁邊買房子住,商店就做便當賣給他們,之後這邊就成了一個據點,之後變成城鎮,因此十年後,台商就把工廠全都拆除撤離去更落後的地方,然後工廠拆掉的土地,全都變成住宅區,商業區,打造金融區之類的,直到可能20年後變成一個很有規模的都市,這時候,台商就把所有的不動產全都出脫,然後最後你總結的結果是,台商一路走來實業收益如果是100的話,他不動產收益通常有5000~10000,沒跟你豪姣,還有人工廠算下來還虧損,也就是搞了20年他工廠不但沒賺錢,還虧錢,可是老闆還是發大財
有自己習慣的投資就做自己習慣的投資,股票發大財的人比較多,只是股票玩法絕對跟不動產不一樣,所以你是股票腦,你跑來硬玩不動產其實會很痛苦,同樣的你也不可以複製不動產的操作去股票,應該沒幾天就畢業了,只是,當你的資本額更多後,不動產幾乎是你很難避開一定會接觸的投資產品,因此你可以先慢慢看慢慢研究,等到哪天你錢多到你不得不碰不動產的時候,才不會傻菜鳥跑到叢林裏面亂闖,到時候摸到大白鯊
文章內容來源
https://www.ptt.cc/bbs/home-sale/M.1602001750.A.C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