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箭頭法
向下箭頭法這招,做法簡單有效,出自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認知行為治療強調想法、感受與行為之間的交互影響,希望能達到心理安適的狀態。可以先決定一個想要探索的思緒,問問自己「這個想法是什麼意思」,出現的任何答案都要拿這個問題再問一次,一直問到挖掘出想法的深層意涵為止。
整個循環可能三個箭頭就能完成,但也可能會到十個以上。最後可能會得出更正向平衡的觀點,不過目標還是會以充分理解最初的想法為主。
可以選擇大聲講出答案,也可以在腦中默默練習就好。把答案寫在筆記本上應該會很有幫助,方便之後回顧整串問答。練習大概會長這樣:
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別人會讓我失望。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我永遠都會受傷,就像現在這樣。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做什麼都沒有用,狀況也不會變好。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我放棄嘗試了。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我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我想要尋求協助。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我比我想像的還願意接受改變。
.
以上文字摘自
《#療癒次級創傷》
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南
Healing secondary trauma : proven strategies for caregivers and professionals to manage stress,anxiety,and compassion fatigue
.
作者:楚蒂‧吉伯特—艾略特 博士(Trudy Gilbert-Eliot PhD)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9)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摘文中的向下箭頭法,是一種覺察想法的方式,可以自問自答,也可以找人練習。但如果我們要用向下箭頭法幫助對方,要有足夠的信任關係比較好,也要先大概說明這個方法的用意,讓對方有心理準備。
「……認知脫鉤(cognitive defusion),也就是與自己的想法建立關係,保持開放好奇又感興趣的心態,即使是那些困擾你的思緒也一樣。如此一來,將更能覺察並杜絕扭曲的想法。」
如果最後我們能深刻體會到「你的想法,不等於你」,那是一種可喜的狀態。因為我們容易陷入一種處境,就是我們忍不住會有某種想法,明知不是事實,卻又難以擺脫這個想法的影響。
能跟長久執著的想法保持距離,會體會到一股輕鬆與寧靜。
祝願您,能跟自己的想法建立良善的關係,對想法保持開放好奇,也可以拒絕想法帶著我們進入扭曲的想像世界!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相信每位父母都總會試過被孩子氣得七竅生煙,我們會說「因為佢叫極都唔聽吖嘛」、「因為佢明明做到,但又要依賴」,「因為孩子點點點,所以我咁咁咁」聽上去好像理所當然,但原來在「因為…所以」之間,有些東西正影響著我們對孩子一舉一動的反應,知道了就可以幫我們應付各種過激的情緒,做對優雅不動怒的父母。 那麼,...
「behavior therapy」的推薦目錄:
- 關於behavior therapy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behavior therapy 在 木的諮商_Mood Radi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behavior therapy 在 木的諮商_Mood Radi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behavior therapy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behavior therapy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behavior therapy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behavior therapy 在 What is Behavior Therapy? - YouTube 的評價
behavior therapy 在 木的諮商_Mood Radi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木的一匙溫柔
💡近期自殺新聞不斷,從台大學生到韓國藝人的自殺,社會再度將焦點放在自殺的議題,反映出輔導專業人力的不足,到對自殺者的理解,再到看見自殺者遺族的需求,顯見台灣社會對自殺者的認識與去污名化仍須努力。
木的在這個秋冬轉換的季節交替之際🍂想用我們的故事與理解,溫暖在角落的朋友。
這是第三次在急診室看見他,手吊著點滴,鼻孔仍有洗胃後殘留的黑色碳痕,帶著淺淺卻又勉強的微笑,那個笑容底下好像帶有一點歉意,同時又有一種放鬆。
「怎麼了?吃了這麼多藥?」
他的眼淚慢慢地泛滿整個眼眶,虛弱地說著過往我們會談時提到的心裡的傷,這幾天如何無法度過、怎麼樣的疼痛不安,讓他不得不選擇解脫了人生。
這是位數次嘗試自殺未遂的女孩,穩定的就醫與諮商,想治不穩定的心情與人生課題。
從好幾位案主身上,常常聽到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如果我死了,痛苦就解脫了,我看不到其他人的悲傷,我也感受不到悲傷了。」
一個人,身心是承受著多大的沈重,壓得他只能以結束生命的方式面對,身為旁觀者的我們,僅能以想像、同理共感的形式來描繪出那樣的重。回歸到生命的本質,仍然是操之在自己手上,身為陪伴者,最大的課題其中之一我想是做到,不強迫地灌輸生命價值觀給受苦之人,同時,又能拉出一線生機。
在讀到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時,其中提到的治療宗旨是「過一個值得活的人生」,這句話耐人尋味,也很常被眼前案主打槍,質疑著都已經過不下去了,又要怎麼樣過一個值得活的人生?其實,當有這樣的質疑出現,是不是藏著微弱的想活下來的動機,從質疑出發,開始對活產生了好奇。接著一步步的去感受自己巨大的悲傷,學習好好地自我撫慰,學習與痛苦共處,為自己的自由學習。
「我想,唯有願意活,才能過活,然後活出你所認為的值得活的人生。身旁的我們,能做的,僅是等待那個得來不易的願意。」
在天氣忽冷忽熱的時候,好好陪伴身邊那個有類似遭遇的朋友吧☕️
#suicide #mood #depression #feelings #自殺 #自殺行為 #諮商 #憂鬱 #郭玟秀諮商心理師 #黃旻諮商心理師 #台大 #學校輔導 #諮商資源 #心理諮商 #自殺議題 #陪伴 #接住 #自殺守門人 #理解 #求助 #三級輔導 #助人者
behavior therapy 在 木的諮商_Mood Radi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木的DJtime #木的防疫心理照顧
新冠肺炎(COVID-19)已持續半年多,一直以來阿中部長帶領的防疫小隊為我們國人的健康奮力把關,在生理做好防護時,我們的心理也要好好照顧!
木的參考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中的「核對事實」與「ABC PLEASE」技巧,整理後分享給大家,在疫情期間將焦慮帶回現實,關注在當下的身體與心理反應。
📍Part1:核對事實
1.靜心感受目前的情緒。
例如:焦慮、恐懼、擔憂、害怕、恐懼
2.想想是什麼讓我有這種感受。
例如:在密閉空間中有人咳嗽,但卻沒戴口罩。
3.我對此事件的想法、解讀是什麼。
例如:他咳嗽可能是肺炎,會傳染給我。
4.想想這個事件可能會帶來的威脅有哪些。
例如:我會得肺炎、我會傳染給親友、我會死去。
5.想想最糟糕的結果是什麼。
例如:我得了肺炎,沒藥可醫,然後死掉。
6.思考我的情緒強度跟事實是否有相符。
例如:現實生活中,我真的有得肺炎嗎,有沒有症狀出現,還是多數是想像出來的焦慮。
在將想像出來的情緒拉回到現實後,我們再透過ABC PLEASE,為生活增添多一點安心的元素~
/
📍Part2:ABC PLEASE
1.A(Accumulate Positive Emotions)累積正向情緒
如:做平常會感到愉快的事情
2.B(Build Mastery)增加對生活中能掌控的事物
如:穩定的上下班、上下學、原本習慣去健身房改為居家運動、勤清潔、戴口罩、量體溫、設定Google Map時間軸紀錄動向
3.C(Cope Ahead of Time with Emotional)在情緒崩潰前提早預做準備
如:找到一套面對焦慮的方式,可能是找信任的人聊一聊,有力氣時核對事實,當焦慮感來襲時,慢慢抓回穩定
4.PL(Treat PhysicaL Illness)看醫生、做身體上的治療
如:若有疑似症狀,依照衛福部建議至適合之醫療機構就醫。
5.E(Balance Eating)飲食要均衡
如:維持身體營養。
6.A(avoid mood-Altering substances)避免食用會影響情緒的食物
如:避免服用過量酒精、藥物來面對焦慮,以防身體產生激躁的反應。
7.S(balance Sleep)睡眠均衡
如:盡可能穩定睡眠,若有失眠問題可可慮至身心科尋求協助。
8.E(Exercise)適時運動
如:運動可在腦內產生讓人感到快樂的物質。
/
上面分享了兩個防疫期間大家可以嘗試看看的小技巧,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小小提醒一下,這些技巧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找瑣碎的時間建立起來,在任何你感到焦慮的當下紀錄下來,寫在日記本上、記在手機備忘錄,都可以!
慢慢讓大腦熟悉這套運作方式,當焦慮的巨浪襲來,便能夠將心穩住,迎面對抗!
💡木的與你一起防疫
歡迎大家留言你的抗疫妙招、面對焦慮的方式,我們一起陪伴彼此!
參考資料:Marsha M. Linehan (2015).DBT技巧訓練手冊下冊(譯者: 江孟蓉, 吳茵茵, 李佳陵, 胡嘉琪, 趙恬儀)台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2014)
#covid_19 #anxiety #防疫 #焦慮 #郭玟秀諮商心理師 #黃旻諮商心理師
behavior therapy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相信每位父母都總會試過被孩子氣得七竅生煙,我們會說「因為佢叫極都唔聽吖嘛」、「因為佢明明做到,但又要依賴」,「因為孩子點點點,所以我咁咁咁」聽上去好像理所當然,但原來在「因為…所以」之間,有些東西正影響著我們對孩子一舉一動的反應,知道了就可以幫我們應付各種過激的情緒,做對優雅不動怒的父母。
那麼,在「因為…所以」之間到底還有什麼?
參考資料
Ellis, A., & Tafrate, R. (1999). How to control your anger before it controls you. London: Robert Hale.
Ellis, A. (1988). How to refuse to make yourself miserable about anything--yes, anything! New York: MJF.
Terjesen, M., & Kurasaki, R. (2009).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Applications for working with parents and teachers. Estudos De Psicologia (Campinas), 26(1), 3-14.
Corey, G. (2017).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10th ed.). Boston, Mass.: Cengage Learning.
behavior therapy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在教養路上,不少父母都說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已經足夠,但實際上父母的慾望又豈止於此,「專心啲做功課啦!」、「見到親戚你要叫人先得架嘛!」、「點解你講野咁無規矩的唧!?」、「上台朗誦都驚?唔好咁細膽啦」……家長每個要求其實都反映著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有時連自己都未必察覺,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潛藏的期望,有可能會令我們看不到子女最真實的一面?
參考資料
Satir V; Gomori M; Banmen J; Gerber JS (1991).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behavior therapy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之前我們討論過體罰帶來的傷害,引來坊間很大迴響。有人說:「我講過道理,氹又氹過,罰又罰過,但小朋友都係唔聽話,可以點?」所以今集跟大家分享實戰方法。
但在討論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想想為何父母會要求子女「聽話」?「聽話」是不是不經思考的絕對服從?每次小朋友表現頑劣,我們除了輕易的給他們貼上「曳」的標籤以外,有沒有想過「為甚麼」?這些負面行為的背後,其實正在傳達甚麼訊息?
參考資料
Kohn, A. (2006). Unconditional Parenting: Moving from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o Love and Reason, Atria Books
Dreikurs, R. and Scoltz, V. (1991). Children: The Challenge: The classic work on improv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 Intelligent, Humane & Eminently Practical, Plume.
Satir V; Gomori M; Banmen J; Gerber JS (1991).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behavior therapy 在 What is Behavior Therapy?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This video describes behavior therapy. Behavior therapy is a therapeutic modality based on behaviorism. Behaviorism is a fairly strict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