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邀請7名專家,就武漢肺炎診斷對感染控制及公共衛生提出7個討論。
1.【對目前檢測武漢肺炎的診斷工具,醫療照護者應該知道什麼?這些工具目前表現如何?這些工具是否能檢測出在潛伏期或恢復期的病毒?】
➤目前最常對病原使用的兩種檢測方法:核甘酸檢測(NAT)及血清學檢測,武漢肺炎也不例外。目前最嚴重的問題是,這些方法檢測方法是在武漢肺炎爆發後才被研發出來的,沒有被好好的測試過,出現偽陰性的結果。
在加拿大,疾病開始時,各省陽性及陰性檢體皆會被送至Nation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NML)進行確認,但隨著疫情延燒及大部分實驗室檢出結果與NML一致,疫情嚴重的省分不再送進陰性檢體。歐盟大部分國家亦採相同策略。
一般而言,呼吸道病毒量在症狀出現後兩天達到顛峰,因此一般建議,檢體採集時間越接近症狀出現時越好;太晚採集檢體可能會導致偽陰性,但這個高峰期可能隨病毒、症狀的嚴重度、及病患本身的免疫狀況而不同;因此仍需更多的研究。
此外,採集檢體的位置也很重要;專家建議,應明確告知健康照護者檢體採集位置正確的重要性。隨著個案數越來越多,檢測能量應該很快會超過負荷,檢測應分流至醫院,醫院皆應具備檢測能力。
2.【所有流行區是否皆應接受NAT檢測?偽陰性結果又該如何處理?】
➤在如中國這種已進入社區流行的國家,除了NAT檢測,已合併採用臨床及X光評估。即使有很好的敏感度,NAT檢測陰性在有臨床症狀個案身上,無法排除武漢肺炎感染;採檢時間、檢體品質、檢測方法、實驗品質的控制、及人員的訓練,皆影響檢測的準確性。
目前仍無法確定哪種檢體最好的情況下,應多採幾個部位的檢體。如果陽性或陰性NAT檢測結果會影響感染控制的措施(如隔離)或病人的處置(如治療方式),檢測當然應該要進行。根據WHO臨時指引,一次陰性結果無法排除武漢肺炎感染;重症患者建議重複檢測下呼吸道檢體。但個案數增加,重複檢測勢必增加檢測壓力,應以臨床判斷採取不同部位的檢體已克服偽陰性的問題。若NAT或CT無法做確診,則應以臨床症狀判斷。
3.【誰應該提供武漢肺炎檢測?在哪種情況下,應採何種措施?】
➤在零星少數個案的情況下,檢測可限制在有旅遊史或接觸史之個案。但在病傳播之後,檢測應分散至各實驗室以分攤檢測量。
4.【對參與實驗室檢測的健康照護者,或對照顧病患或疑似病患的健康照護者,應提供那些安全措施?】
➤在實驗室環境中,全套式保護(防護衣、手套、生物安全艙)應可保護健康照護者在處理檢體時的風險;一般操作鼻咽棉棒使用外科口罩與護目鏡已足夠,若是在生物安全艙外操作可能產生氣體的步驟,如培養、或呼吸道引流等程序,則建議加強防護,如N95口罩及護目鏡。對於武漢肺炎糞口傳播的可能性,洗手台的使用,應可預防院內傳播。
5.【目前武漢肺炎的傳染與過去呼吸道病毒傳染相比如何?】
➤武漢肺炎似乎有較強的感染力,R0估計約為2.5人。MERS傳染力相對較低,R0<1,但在院內感染方面,數學模型估計R0約為2~5.7。SARS的R0約為2~5,主要傳染途徑為飛沫與接觸傳染;相對SARS與MERS,武漢肺炎較特殊的是無症狀及輕症感染,這些人較不易被診斷,因此致死率應較低。SARS與MERS較武漢肺炎嚴重,但相對傳染範圍也較小。除了這三種病毒,H1N1可能在死亡率與致病率上與武漢肺炎較為相似。
6.【一般民眾的認知將如何影響武漢肺炎的流行?】
➤SARS在中國已引起一般民眾的重視,因此一些嚴格的管制措施得以執行,如封城、取消集會、學校關閉、居家隔離等等。在加拿大,媒體的報導已引起某種程度的恐慌;衛生單位收到許多檢測武漢肺炎的要求,是基於猜測而非根據實際的風險。在加拿大,疑似病患由衛生單位執行分流,若疑似病患病情未達住院需求,則建議他們自我隔離至排除武漢肺炎感染,以減少不必要的占床及減少院內感染機會。
7.【從目前的經驗中,要如何改進防疫策略以面對未來的爆發?學術界、公共衛生單位、及執法單位將如何幫助未來如武漢病毒這樣的流行?】
➤病原永遠都在變。根據以前經驗所採取的應變措施及預測模型須隨時做修正,盡快找出感染源對健康照護者及公共衛生皆有幫助,並發展快篩的能力以應付新興傳染病。快速且正確的資訊分享對公共衛生、臨床團隊、及一般民眾皆有助益。
(中文摘要轉譯:「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莊淑鈞博士整理)
📋 The SARS-CoV-2 Outbreak: Diagnosis,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Public Perception (2020/03/10)+中文摘要轉譯
➥Author:Ping Wang, Neil Anderson, Yang Pan, et al.
➥Link: Clinical Chemistry
https://doi.org/10.1093/clinchem/hvaa080
#2019COVID19Academic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的推薦目錄: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在 Glenda Ch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How worried should we be with two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of the Wuhan coronavirus outside of China reported?
Professor Paul Tambyah, President, Asia Pacific Congress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tells us.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在 Glenda Ch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Professor Paul Tambyah, President of the Asia Pacific Society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was in the studio to talk about the Wuhan virus, contact tracing and thermal screening.
https://m.youtube.com/watch?v=Fft0laA9Yrw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在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 Hom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322 likes · 2 talking about this · 1 was here. CMI is a monthly peer-reviewed medical journal publishing applied a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