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統計沒人指導?
#退稿文章不知道從何改起?
⠀
🚩【全新梯次】8 / 21(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立即報名】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夜深人靜,好不容易身邊的雜事都忙完了,默默的打開電腦,盯著前人的 paper,看著手邊的 data,然後,開始發呆。
⠀
每個初學者,都曾這樣經歷過。剛起步,想努力寫出一篇論文,卻不知道該從何處開始。面對醫院升等,坐在電腦前的我們,望著空白的畫面,感到無助。
⠀
陳一銘醫師、吳爵宏醫師、蔡依橙醫師,也都曾是新手,也都經過苦悶的黑暗期。而現在,三位講師從已發表超過 280 篇文章的經驗中,找到解決方案,系統性的歸納打造成課程。讓您在一天的時間,從寫作、排版、統計製圖到選投期刊、申請計畫,瞭解國際學術界的入門重點,快速跨越最苦最黑暗的從 0 到 1。
⠀
⠀
🚩 2021 / 8 / 21(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全速前進,連續拼五篇!早點學會,就不會浪費這麼多時間。
⠀
⠀
#寫作統計沒人指導?
專科考試前,讓自己寫作功力大增,甚至跑統計也不用求人了!
⠀
#退稿文章沒人指導?
來教室與講師或助教討論,修改後,讓沉浮四年的論文,重新被 reviewer 看見價值!
⠀
SCI 天天有,單月 11 位跨越從 0 到 1,解開生涯第一篇成就,甚至登上 45.54 分的 JAMA!現在投資自己,年底 PubMed 有你!
⠀
全速前進,連續拼五篇!早點學會就不會浪費這麼多時間。
⠀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開放報名!
⠀
🚩今年一定要發自己的 SCI。
➠ 2021 / 8 / 21(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將寫作到投稿的各項雜症,一次解決到位,突破從 0 到 1 的困境。
jama paper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不反對重訓
#我反對的是搞不懂我們在討論的是飲食法的人
台灣是全亞洲 #肌少症第一名、 #肥胖率第一名、 #骨鬆第一名、洗腎第一名,不良的飲食習慣是主因。肌肉跟骨骼有連動關係,跟蛋白質和營養的缺乏有關。
我現在門診看到的符合肌少症診斷者,幾乎都是愛減肥的年輕人,反而那種一輩子沒斷過食、把自己肌肉跟脂肪都一起吃起來的60-70歲阿姨,肌肉好的不得了。
時代在改變,減肥的方法層出不窮到一個亂象,以前的人胖就是單純脂肪多,肌肉的狀態跟年齡大致符合,但現在幾乎所有體脂高的人都有著正常範圍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這代表地球環境的變遷、不良飲食習慣造成的肌少型肥胖症越來越多。連國小女生都在學別人斷食,難怪肌少症會以極快的速度年輕化。
2018年有篇研究在探討 「禁食對於肥胖跟瘦的人骨骼肌的影響」,找了9個胖子跟9個瘦子分別經歷12跟72小時的斷食,發現肥胖者因為體脂高本身具有的「慢性胰島素抗性」狀態,造成跟瘦的人在面對空腹時骨骼肌的生理反應不一樣。
胰島素不是只有刺激脂肪產生,它也能幫助肌肉獲得營養,以及 #防止肌肉分解。因此肌肉少或脂肪多這些潛在「周邊胰島素抗性」高的人,也可能高風險會流失比一般人多的肌肉。
胰島素抗性這個東西,源自腸道菌失衡跟脂肪堆積過多分泌的發炎激素。
你可以發現一個研究只要結果是「脂肪有顯著減少」,常會伴隨著「胰島素抗性改善」。這也就是為何JAMA那篇跟2018年系統性回顧分析那篇發現 #間歇性斷食沒有改善胰島素抗性,因為 #脂肪並沒有達到顯著下降。
懂了嗎? #斷食或間歇本身對長久胰島素抗性並無改善效果 #除非妳減少了脂肪
也就是如果妳168但最後變胖了,你的胰島素抗性還會更差。
#任何一個可以減脂的飲食都可能改善胰島素抗性
#即使你沒有斷食
(若有間歇性斷食的研究結果是脂肪沒有任何的下降,還看到胰島素抗性改善的,麻煩分享paper給我研究一下)
2019年一個針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使用斷食法的隨機分派研究顯示,雖能有效降低體重跟血脂,但三個月後沒能改善脂肪肝,也就是,「無法改善肝臟胰島素抗性」,但是在我門診吃R2飲食的很多人一個月就能看到脂肪肝在超音波的明顯改善,即使體重下降幅度不大。
#我有看過體脂率12趴的跆拳道國手內臟脂肪超標所以有糖尿病
#體脂肪血脂肪跟內臟脂肪是三回事
#吃的內容比時間重要多了
今年家庭醫業相關期刊也有分析過斷食對健康的好處,不過裡面唯一舉出斷食並不會流失肌肉的例證,是2016年一篇受試者都是 #年輕重訓男(resistance-trained males)⋯這種周邊胰島素特好的會掉才奇怪吧😅
因此我從來不反對在 #高蛋白質補充夠或有額外重訓的情況下斷食。
因為我看過太多看網路懶人包隨便斷食的人,沒有經過專業的人員評估身體狀況或精密儀器監控身體組成變化,最後損失很多對她來說寶貴的肌肉。
對一個每天都在看肌少型肥胖症的醫師來說,任何加速肌肉流失風險的飲食,都應該提高警覺並很小心的給予建議。
根據2010年《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肌肉流失速度較快的人,比起流失最慢的人,3年間的死亡風險高出2.41倍。
所謂肌肉「流失的快」,是指四肢肌肉 #每年流失超過0.385kg。「流失的慢」是指四肢肌肉每年流失少於0.13kg。所以一個3個月就能讓你流失四肢骨骼肌0.85kg的飲食法,你跟我說我太危言聳聽??
在一項以20歲左右女性為對象的調查報告顯示,高達80%的年輕女孩因節食減肥已加入骨質疏鬆症的預備行列。 #骨鬆造成的髖關節骨折死亡率比乳癌晚期還高,你覺得這是不用小心的問題嗎?
一週有辦法練五次的肌肉巨巨們就不用來說自己斷食沒有掉肌肉了,你那種肌肉有掉沒掉、掉個一兩公斤對健康根本沒差。但對於很多肌少型肥胖症的人來說,每掉1kg肌肉她就離死亡更進一步。
我在意的並不是肌肉線條,而是預防失能跟死亡風險,是避免高風險族群亂試減肥法,而流失更多保命相關的骨骼跟肌肉。
#你的增肌可能是好看用的
#有些人的增肌是保命用的
#人瑞研究發現長壽的人都不是肌肉棒子而是腸道菌相豐富😘
jama paper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因為我正忙著與百年後的讀者對話,當代的評語與阻力其實不用太過在意,歷史、時間以及一百年後的年輕人,會給我們公允的評價。』 短暫與永恆 / 蔡依橙
問:Radiology 類的期刊 IF 普遍比臨床科低,在投稿時如何選擇?要注意哪些事項會比較能被 accept?(放射線部主治醫師)
答:(蔡依橙 /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重視 impact 而非 impact factor。
放射科期刊就這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其實蠻多學科都有類似特質,即使是內科好像有 NEJM / Lancet / JAMA,但事實上那就像喜馬拉雅山,登上去不容易,過程的努力,也可能讓你死掉很多時間成本與機會成本。科學界中,一直有「社群認定」這樣的機制,也就是說,就算你的文章登的期刊,impact factor 很低,但對整個社群卻有超大影響力,並實際改變我們看事情與做事情的角度,大家還是會給你肯定。
我們今天做血管內治療,放管子第一個動作就是「扎針、回血、放 wire、退針、放管子」,這技術讓我們不需要用手術刀切開血管,也能塞進很大尺寸的管子,名曰 Seldinger technique,紀念 Sven Ivar Seldinger 在 1953 年的發明。
Seldinger technique,這個全世界每天都在大量施做的技術,當年登在 Acta Radiologica,以今天的角度看,他是一本 impact factor 只有 1.603 的雜誌,這還已經是最好的成績,之前好多年,多次掉到 1.0 分以下 XDD
換個角度想,世界改變這麼快,追求短暫的 impact factor,意義不大。我們應該想:「我現在寫的東西,要讓 100 年後的年輕人回頭看的時候,感到驚嘆,當年的前輩在那樣的技術限制下,竟然想出這麼酷的方法,真是了不起。」
做到這樣,impact factor 就不那麼重要了,雜誌有人讀、被同業熟悉並肯定,才是最重要的唯一目標。
『因為我正忙著與百年後的讀者對話,當代的評語與阻力其實不用太過在意,歷史、時間以及一百年後的年輕人,會給我們公允的評價。』短暫與永恆 / 蔡依橙
🎯 作為研究新手,新思惟課程協助您......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眾多校友從 0 到 1 突破困境,校友們平均每月 40 篇論文發表,最高單月 55 篇!2020 許自己一個有論文的未來,年初投資自己,年底 PubMed 有你!
🎯 一天弄懂「寫論文」、「統計」及「投稿」。
➠ 【席次倒數】6 / 13(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