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開工不舒服,我是 AppWorks Associate Sophie,上週跟大家呼籲一下以後,真的有人私訊我們,好感動😍雖然有的人只是來改錯字的🤣小專欄的最後一篇要來談談現金流,歡迎大家一起交流討論喔!
[ 我的現金流健康嗎? ]
對創業者而言,現金帳比會計報表更重要,我會強烈建議創業者在 1-10 的階段,仍然要對自己的現金帳有完全的把握,不要交付給其他人,就算團隊內有更專業的財會背景的同仁。一方面是因為學會管理自己的帳本身能對經營生意帶來很大的洞察力,另一方面則是當創業者自己能看懂自己的帳,才能看出別人幫你做的帳有沒有瑕疵或是漏洞,畢竟,套一句日本俗諺:「笨蛋是不會感冒的。」因為就是連自己感冒了都不知道啊!
本篇大部分會由現金的角度去談現金流入與支出的檢視,這個跟會計報表上的收入與費用雖然不全然一樣,但是對剛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 而還在起步階段的新創而言,現金帳應該更能代表生意的樣貌。對現金的把握度更好了,會計報表上的數字自然就會變得漂亮。
#詳實記帳
詳實記帳本身就是個非常重要的開始,創業者應該盡量能做到至少每週確認一次現金的帳目,每一筆的進出計入,是否吻合帳戶的現金流。同時,至少要能做到把現金流入與現金支出做大項目的分類:現金流入可以拆分為營業收入以及非營業收入;而現金支出的部分應該至少可以分成銷貨成本 (Cost Of Good Sold)、人力成本、行銷費用、其他成本,按每個公司不同可以自己設計。如此一來可以比較明確看出金流的變化,也能隨著時間檢視費用對應收入的比例、各自成長的速度。
#營業與非營業收入
大部分的新創應該沒有什麼非營業收入,這邊比較要注意的是,我會建議把搭配在「產品組合中不是自己的收入」扣除,舉例來說,有的 SaaS 服務會搭配一些硬體做銷售,我會建議把這樣的硬體銷售收入拆開,這樣剩下來的營業收入比較能幫助創業者聚焦在自己的核心產品上。
#設定費用比例目標
我會建議創業者對這些現金費用做一些比例設定。銷貨成本比較好理解,因為當初在設計毛利的時候應該已經考慮進去;其他費用比如人力、行銷、等等,就應該被設定一個比例目標。盡量讓自己的現金支出漸漸往理想的比例目標前進。這個行為本身對創業者也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可以幫助自己對自己的生意掌握度更高。同時,好好關注甚至控制費用的節奏,本身也會使得創業者更加專注在如何優化自己的商業模式與產品,舉例來說,當行銷占比就是居高不下又吃掉太多資源時,可能要同步檢視是否 LTV/CAC 的倍數太低,或者 CAC 的回收期太長。
#現金循環週期
會計上我們還是可以用常見的現金循環週期 (Cash Conversion Cycle) 來檢視現金流的效率,Cash Conversion Cycle 就是一整個銷售環節的現金回收期 = 存貨周轉天數 + 應收帳款週轉天數 - 應付帳款週轉天數。如果是一個現金為主的生意大概會在 0-15 天,比如餐廳或房間預定平台,意味著只需要準備不到半個月銷售額的營運資金;議價能力強的電商平台像是 Amazon、momo、京東等,可以做到負的,意味著收入做越大,不但不需要準備營運週轉金,生意做越大帳上的現金越多。
#SaaS的現金週期
會計的 Cash Conversion Cycle 對於 SaaS 服務不太適用,但我們可以試著用同樣的概念去設想:雖然沒有什麼存貨,但可以把業務開發當成一種 (為了達到銷售的) 存貨來計算,舉例來說,如果成熟的業務開發從接觸到簽約需時 2 個月,可以把存貨週轉天數用 60 天來計算,SaaS 的客戶簽約後先有免費一個月的話,應收應該是 30 天,而應付帳款應該是 0 除非有什麼特別的品項,這樣就意味著 Cash Conversion Cycle 大約是 90 天。
#優化現金周轉速度
從 Amazon 的 Cash Conversion Cycle 我們可以看出為什麼 Amazon 的飛輪可以創造巨大的現金流,並且持續地投資擴張到其他業務。檢視現金循環週期可以幫助創業者思考,從哪些角度可以強化現金的流入與流出。如果發現自己的生意收款太慢,可能要思考這個商業模式本質是不是有問題,甚至不值得這麼做,比如應該開始要求客戶提前付款,或是對預付客戶給予折扣,如果這個折扣比多等的時間的資金成本低就相對划算。如果發現存貨週轉太慢,就意味著存貨週轉可以再優化,存貨的基本經濟訂購量 (Economic Order Quantity) 是否斜率太平,或者可以考慮多找不同的供應商。如果是應付週期太短,除了盡量跟供應商談、尋找第二供應商,也可以考慮透跟銀行談存貨週轉金方案來改善。當然,如果是為了初期的增長而有所取捨,這個部分可以理解,但創業者本身對於未來改善現金流有清晰的計畫的話,才能有助於日後的規模化之路。
今天寫到這邊,如果大家對於現金管理有什麼問題,歡迎私訊找我! - Sophie 編
ltv cac 計算 在 AppWork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週一開工大家好!我是 AppWorks Associate Sophie,又回到我的小專欄,我看前幾篇大家都不太理我,是不是因為太長?還是太普?還是 meme 不好笑?🥺 歡迎大家私訊讓我知道一下啦~ 🥲
這篇要來談談 [ 我的單位經濟怎麼看? ]
對大多數的新創而言,把資源用在規模成長,比眼前的獲利更重要;但這個命題的前提是:你的產品跟商業模式是能夠具備單位經濟效益 (Unit Economics) 的。所以本篇來跟各位創業者探討,如何從利潤以及 Unit Economics 的相關指標來檢視自己的公司。
#毛利看競爭力與產品定位
毛利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毛利的高低直接說明了一個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所處的競爭地位,以及經營效率。在同業互相比較的時候,毛利較高意味著這個公司有能力訂出比較高的價格 (可能是品牌定位或者強大的客戶需求),或者是有能力降低原料或人力物力的成本 (所以經營效率驚人)。而毛利的高低也決定了這個公司能夠保留多少利潤來投入行銷資源與研發,是很強的競爭力來源。
有時會見到利用負毛利來競爭的新創團隊,在我來看是一件危險的事。這意味著你的品牌定位是透過高度的價格競爭來吸引用戶。然而品牌定位非常難改變,用戶的心理預期需要很長的時間調整,甚至可能改變不了,日後如果要調整定位,可能整批用戶都要流失,目標客群完全改變。
#邊際利潤率
邊際利潤率 (Contribution Margin) 的計算方式是把收入扣除變動成本以後的利潤率,也就是不考慮那些頭洗下去的固定成本 (比如租金、產品開模費、管理人員、等等),每多賺 1 塊錢,可以帶來多少利潤。此時再把固定成本除以 Contribution Margin 後,可以回推損益兩平 (Breakeven) 的收入規模是多少。這邊我們可以看出,透過 Contibution Margin 這個指標,可以幫助創業者蠻綜觀性地去思考自己該做一門 “多大的生意”,才能真正損益兩平,並且進一步獲利。
#單位經濟效益觀察獲利能力
基於每個商業模式的不同,Unit Economics 的計算方式也不同,重要的概念是,把收入拆分成最基本的衡量單位,同時比較每個基本單位的變動費用。有的商業模式比較好拆分,比如物流可以看每運送一單的收入與成本、雲端廚房或是倉儲類型可以看坪效,而 SaaS 或平台服務則可以透過客戶價值 (Life Time Value, LTV) 以及獲客成本 (Customer Acquirsition Cost, CAC) 來檢視。
#重新檢視競爭力
LTV 除以 CAC 至少要大於 3 倍,是坊間常聽到的版本,為何是 3 倍其實只是一種經驗法則,從美國上市的 SaaS 模式來看,這個數字更高,Netflix、Shopify 都落在 4-5x,Snowflake 去年上市的前七個季度平均是 5.5x。倍數本身不是絕對的真理,更重要的是當創業者關心自己的 Unit Economics 的時候,會更關注如何優化自己的服務。LTV 不夠高就要提升產品競爭力、降低客戶流失率 (Churn),CAC 過高就要注意費用的效率、檢視團隊內人力的配置。
#從獲客回收期找出分析重心
相比觀察 LTV/CAC 的倍數,CAC 的回收期 (Payback Period) 可能更具參考性,多快能賺回這些費用不只是效率問題,更重要的是現金流的產生能力。創業者應該可以及早透過對各種產品、服務,以及客群做 Payback Period 的分析,可以幫助自己去投注資源,迭代在最賣座、最有價值的產品身上。
#群組分析看出更多細節
其實近年來隨著 SaaS 服務的演進,開始有許多關於 LTV 與 CAC 已經不夠合時宜的討論,主要是因為現在有許多 SaaS 服務有更彈性的價格,而且用戶也越來越能自行使用這些服務,銷售費用也可以隨著業務狀況即時調整;舉例來說,美國的開店平台 Shopify 提供用戶初階、一般、以及進階方案,用戶可以即時改變、甚至隨著需求自行加購各種工具。這些變化導致 LTV/CAC 的計算方式顯得太過僵化,也可能會在不同時間有大的起伏,參考性不足。
群組分析 (Cohort Analysis) 作為一個輔助工具,近年有從配角變主角的趨勢。SaaS 或非 SaaS 的新創都可以用這種分析方式,對收入或是客戶留存做 Cohort Analysis,可以為創業者帶來更細緻的資訊含量。舉例來說,把每個月新增的用戶在後續的每個月留存率分月列出,可以觀察這些不同月份是否因為不同的行銷活動或是特別原因,帶來數字的變化。整個 Cohort Analysis 也可以觀察出用戶在一定時間後的使用趨勢,如果這個趨勢是越來越差,就代表現在的整體策略需要重新調整。
今天就寫到這邊,下週見! - Sophie 編
ltv cac 計算 在 新南向創業 - 福爾摩沙雲創學院 Formosa Incubato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章分享】LTA/CAC比率指標鎖定高價值客戶 新創行銷該投入多少資金?
►LTV 是客戶終身價值,CAC 是客戶獲取成本,客戶終身價值(LTV:Life time Value):有時被稱為客戶全生命週期價值,指的是每個用戶(購買者、會員、使用者)在未來可能為該服務帶來的收益總和。客戶獲取成本(CAC: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是獲得單個客戶的平均費用。
►當創業者融資提起 LTV / CAC 時,一般投資者會看一些關鍵要素。LTV / CAC 資料好看當然是個加分項目,但是沒有一個公司的 LTV / CAC 是低於標準的。投資者主要看的是創業者是否懂得計算背後的邏輯,以及他們是否可以聰明地在公司發展過程中對其進行改變。
►文章來源 : 創業小聚 Meet Startup
http://pi.piee.pw/A3ZA6
#FormosaStartup
#福爾摩沙雲創學院
#福爾摩沙雲創基地
#新南向創業
#東協創業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