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由這些新科技塑造而成。我們深植於這個世界當中,我們的心靈已經成為其中一部分。事實上,這是最可怕的心靈控制了。我們不覺得自己遭受控制、我們覺得自由、以為可以隨時關掉機器,可以不用社群媒體。但事實上我們辦不到,人類的腦袋就是那樣,而那些演算法太聰明了,懂得怎樣利用我們的弱點,可以說我們與機器的共生關係,就此幾乎臻至完成體。接著,為這種關係套上新的外殼,它具有高度智慧,能存取我們留下的所有資料,完全的理解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於是完美的監控社會於焉成形。」
.
MOD 選看紀錄片《AI新紀元》,探討人類與機器人以及人工智慧之間的關係。過去數十年間,人類社會已經習慣人工智慧的存在,行為模式也產生變化。若是在以往,人們碰到不懂的問題時,或許會向家人或朋友尋求解答,如今得到的答案卻可能是:你不會自己 Google 嗎?又或者,辦公室全面自動化,快遞員不再需要進公司接案,只要在家等待通知,送貨過程全程由電腦監控,並由電腦根據數據做出考核,評斷員工的表現是否達到標準( 人的因素被降至最低 )。
.
人工智慧一方面讓人感到距離與難以親近,一方面又顯現科技的長處(優點與缺點常是一體的兩面),一如片中有個自閉症的孩子,在發現 Siri 可以回答他所有的問題後,天天跟 Siri 聊得不亦樂乎,這讓男孩的母親感到如釋重負。或者護理型機器人負責陪伴獨居老人,讓他們有了傾訴心情的對象。機器人肩負起照顧親人的責任,優點是分擔壓力,缺點是可能造成孩子對機器人比對家人更有信任感,或者,護理機器人成了子女無需陪伴在親人身邊的絕佳理由與藉口。
.
《AI新紀元》另外聊了劍橋分析事件,聊了人類將個人資訊上傳到網路的可能隱憂,並談起人工智慧如果繼續演進,可能對人類社會帶來的衝擊(雖然聽起來很科幻,但覺得這件事很有可能會發生)。
.
《AI新紀元》除了探討人工智慧的演進,導演特地請來一組技術團隊,設計一套攝影人工智慧,希望能由人工智慧訪問導演,藉此測試人工智慧可以做到什麼程度(藝術、創作、自我思考)。然而,影片尾聲的訪談,卻讓導演感到不自在,人工智慧提出的問題過於尖銳也不夠連貫性,一方面說明人工智慧仍有許多進步的空間(思維跟人類有極大差異),一方面也從導演的反應,看見人類想要創新又害怕被取代(遭受攻擊)的矛盾心情。
.
而這樣矛盾的情緒,完美呼應了我觀賞《AI新紀元》時的心情。科技有它動人美好之處,但同時間,我也對人類持續發展人工智慧一事,感到憂心與恐懼,同時思考著,當人類成為次等生物(行動與思考都不如機器人),我們的社會會變成什麼模樣?
.
#MOD可看到AI新紀元
#有點新奇又有點驚悚的作品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