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作品是可以超越作者與演繹者本身,它曾經感動過你,就是曾經感動過你,那就是不爭的事實。它所釋放和承載的信息與意義,在未來的日子可能仍然或會再次感動你。作者和演繹者也只不過是不完美的人,毋順太寄情或介意他們,他們既不欠我們,我們也不欠他們。當我們不把焦點放在他們身上,一切也可以變得豁然開朗,亦不需要覺得美好的回憶和童年被破壞了。說到底,人要追求的是思想與理念的實踐,不是偶像的崇拜。
Art credit: Hannah Hoch, “Cut with the Kitchen Knife through the Last Epoch of Weimar Beer-Belly Culture in Germany”, 1919
weimar culture 在 惇安法律事務所 Lexcel Partner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閱讀分享】「威瑪文化」Weimar Culture
作者:葉秋英
作者:Peter Gay
譯者:劉森堯
德國在一次大戰後,西元1918至1933年所採用的共和憲政體制,後來被廣泛稱為威瑪共和(Weimarer Republik),而和威瑪共和平行而常常被提起的,就是威瑪文化。
歷史上,德、俄都是文學、哲學、藝術及人文的先進國家。許多人崇尚其歷史成就。威瑪共和時代的文學、畫家、戲劇及哲學人士因爲時代和流亡之故,在歐美各國結交並影響當地社團(例如許多詩社)及活動,相較於傳統的德國,威瑪文化擁有強烈的世界主義的性格,對現代文化產生重大影響。近日電視上播映有關愛因斯坦的電影故事,也著墨當代對猶太科學家的歡迎,雖然結果是不歡而散。
威瑪文化這本書,是近十幾年來,比較少見對威瑪文化有整體介紹的書籍。中譯本更是少見。要感激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及譯者,能在軟硬書籍中,有所折衷,讓通俗的我們可以稍稍跨越門檻。
雖然我們東方傳統的學習,較少統稱威瑪文化,但我們不時還是知道或閱聽本書序中所提到的各種作品,例如湯瑪斯.曼(Thomas Mann)的「魔山」、「三便士歌劇」(或改編劇或電影)、「卡里加利醫生的小屋」電影及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的「麗莉.瑪琳(Lili Marlene)」歌聲等等。而類似維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等被認為或主張是來自該時代影響,而為我們所熟知的作家,更是多不勝數,遍布歐美各國。
因此推介此書,以表達對一個文化盛世的響往。
(本文之內容不代表本所之立場或法律意見)
weimar culture 在 Primary Sources: Weimar Culture | Facing History and Ourselves 的相關結果
Weimar Germany was a center of artistic innovation, great creativity, and considerable experimentation. In film, the visual arts, architecture, craft, ... ... <看更多>
weimar culture 在 Weimar culture and the reputation for decadence - BBC 的相關結果
Despite the trauma of its early years, during its so-called 'Golden Age' Weimar experienced a flourishing culture, in Berlin especially, ... ... <看更多>
weimar culture 在 Weimar culture - Wikipedia 的相關結果
Weimar culture was the emergence of the arts and sciences that happened in Germany during the Weimar Republic, the latter during that part of the interwar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