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一段旅程
他是我訪問過年紀最大的長輩(104歲)
事先張揚的死亡事件教會我太多太多
這是一份很深遠的禮物
轉送給你們
希望你們也能收到❤️
【老天爺送給我們的禮物】
本文摘自 #曾寶儀《#一期一會的生命禮物:那些讓我又哭又震撼的跨國境旅程》
大衛.古道爾在澳洲加入了死亡醫生菲利普的諮詢團體,因此由團體裡的護士陪伴大衛去瑞士。他們先到法國見大衛家人最後一面,再飛往瑞士巴塞爾。
菲利普知道這是宣揚他理念的好機會,因此他歡迎全球各大媒體前來拍攝。
我們先打聽好大衛所下榻的飯店,打算入住同一間。由於延宕離開機場的時間,在計程車開進飯店花園時,正巧看到護士推著大衛進花園,向我們迎面而來。
在沒做任何準備下,我向大衛搭訕,閒話家常。雖然只是聊天,但對我而言,這段談話比第二天我坐下來與他正式訪談還來得更真實與珍貴。
當時溫暖陽光灑落花園中,我面對大衛,像孫女一般蹲在面前聽他說話,近距離看著他的臉、握著他的手時,我腦子閃過一個念頭:他真的好老啊。
大衛的皮膚不停掉下小屑屑,手的皮膚非常皺。當他喝著茶時,茶水會不自覺從他唇邊流下……
大衛是我訪問過最老的人瑞,看著他帶給我強烈的衝擊感。
在身旁陪他用午餐,對於我的問題,他輕鬆回應我,或是不時開玩笑說:「歐洲人真不懂得做茶,我不該點茶喝的。」
我問他:「對您來說,安樂死是個困難的決定嗎?」
大衛說:「對我來說是個很簡單的決定,因為我這幾年的生活已經變成悲劇了。我一直盡力在忍受生活,雖然希望有能力享受它,但現在已經不可能了。真希望澳洲政府能讓安樂死變得容易,但政府一直說不不不,所以我只能向瑞士尋求幫助。這不是最好的選擇,我真的不想選擇在瑞士結束生命,要是能直接在澳洲安樂死就好了。」
我注意到大衛的衣服上印著一句話:丟臉地衰老。
於是問他:「如您衣服上這句話所說,您真的認為衰老是一件丟臉的事嗎?」
他說:「我不太清楚今天選了哪件衣服穿,但如果我穿著這件衣服去演講,我想那會有很好的諷刺效果。」
儘管已高齡104歲,大衛仍不忘幽默。
他繼續說:「#我不認為衰老是丟臉的,人們想活得久是很正常的事,但我寧願在沒這麼老的時候死去。我也曾經認為長壽很好,直到95歲之後大部分的生活我無法自理,被吊銷了駕照,對我而言這是結束生命的開始。」
我接著問他:「離開這世界後,你最想念的會是什麼?」
他回答:「我會很想念在斐濟做研究的那段時光。」
高齡104歲的大衛沒有任何慢性病,兒孫成群,年過百歲的他仍然在大學教書做研究,從一般人眼中看來,他沒有安樂死的理由。
我猜想,也許最主要原因是我看過的一則報導:1、2個月前,獨居的他在家中跌倒,3天後才被來幫忙打掃的人員發現。整整3天無法求救,只能躺在地上,這3天的他到底經歷了什麼?他會想些什麼?
於是我問大衛:「是因為你在家裡跌倒了,才做這個決定嗎?」
他說:「不是。在我不能自由旅行、不能自在閱讀想讀的書、沒辦法好好教書,那時我就覺得差不多了,我該離開這個世界了。」
我們互動非常自然。我臉上一點妝也沒有,頭髮由於十幾個小時的飛行而亂七八糟,也只能用簡單英文交談。儘管如此,這段時光比任何訪問都來得有價值。
最後與他道別時,他執起我的手,親吻了一下。我也親吻了他的手。在那一刻,我們祝福了彼此。
沒有死亡陰影下的悲傷與恐懼,我們就像來自地球兩端的忘年之交,一起在瑞士飯店有著美好陽光灑落的花園裡,吃了一頓愜意的午餐。
巴塞爾第二天,英國導演安排了一些採訪行程,包含當天上午的正式記者會,以及機動性訪問陪著大衛來巴塞爾的護士、死亡醫生菲利普等相關人士。
當我們抵達記者會現場時,陣仗之大,彷彿全世界的大媒體都來了。美國CNN、英國BBC、澳洲ABC、路透社……但東方面孔只有我們。
大衛由孫子陪他到現場,孫子也是從另一個城市特地飛到瑞士,陪爺爺走完人生。
雖然會場內擠滿媒體,但氣氛卻瀰漫著一股凝重,有種山雨欲來之感。
一名記者打破沉悶的氣氛問大衛:「在您的最後一刻,您會放點什麼音樂嗎?」
大衛說:「我應該會放《歡樂頌》。」
說完,大衛竟大聲唱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中的《歡樂頌》。他的歌聲,鎮住了現場所有人。
瞬間,會場內彷彿亮了起來。這顯示大衛仍是活力充沛,他並非虛弱到必須結束生命的老人。
而這反差,又更加突顯這整件事的荒謬,與考驗著我們一般人對死亡甚至是安樂死的認知。
接下來,我們打聽到大衛的孫子可能會推著爺爺去附近植物園散心。這段出發前的空檔我們訪問了護士,我問護士:「為什麼大衛的家人沒打算幫他請24小時的看護?或許他就不必面對跌倒3天後才被發現這件事。」
但護士反問我:「換作是妳,妳想要嗎?有人24小時監視著妳,盯著妳的吃喝拉撒睡,妳想過著這樣的日子嗎?」
我被護士問倒了。
對於家中長輩,我們理所當然認為要全天候無微不至地照顧,這似乎就是最好的安排,但我們從來沒有問過長輩:你們想不想要?
會不會長輩為了讓晚輩不那麼愧疚,把自己的尊嚴放到一邊了呢?這麼一來,反而是強加壓力在長輩身上。
如果連你自己都不想要過這樣的生活,又為什麼你會覺得這是最體貼長輩的方法?
我重新思考了過去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價值觀。
大衛告別世界的日子到來。那天我同樣起了個大早,並且挑選了一套黑衣。我們陪著大衛以及他的家人去執行安樂死診所的現場。
看著大衛上車之後,再坐上我們的車,英國導演沿路問我:「寶儀,妳在想什麼? 」
當時我回答了這個問題4、5次,但每次都語無倫次。
我在採訪?我在送一位老人家最後一程?我去見證他人的死亡?當時我腦中沒有任何消化這件事的機制。
這到底是什麼?我到底在幹麼?大衛孫子心中的問號,或許和我是相同的。
仍然有許多媒體到場。大衛與他的親人圍坐在房間中央的長桌。有媒體想上前對大衛說話,但此刻我一句話也說不出口,也不認為我有資格走上前去說些告別的話。
診所裡的人員忙進忙出處理事情,大衛似乎等得不耐,忍不住出聲問了:「我們到底還在等什麼呢? 」
當他一說出口,所有人都愣住了。
此時,他的孫子反而笑了,說:「我們還有一些表格要填。」
大衛便說:「總是有這麼多表格要填。」
所有人這才跟著笑了。
這些笑聲令我稍稍放鬆。這一刻我看見幽默的珍貴—笑,能讓緊繃的能量找到宣洩的出口。
當下我突然明白,大衛早已準備好了,他人的悲傷對他而言沒有任何意義。那麼身為旁觀者的我,到底在糾葛什麼?到底為了什麼要無所適從。
此時此刻,我知道自己要以何種角色站在這裡了,心中糾葛倏地鬆開。
這時有人進來說話: 「時間到了,大家可以出去了。」所有媒體移動到另一個房間等待。
我在等待室中走來走去,心想不如來看書吧。書架上只有魯米的詩集是英文,其他都是我不懂的語言。
或許我可以問問這本詩集,今天到底要教會我什麼?
在心中默唸問題,隨意翻開一頁,這首詩的中譯是這樣的:
「今日如此美妙,
沒有可讓悲傷容身之處,
今日讓我們從知識之杯裡啜飲那叫做信任的酒,
既然不能只靠麵包與水過活,
就讓我們吃點從神的手中接過來的食糧吧。」
看了第一句我便笑了出來,答案多麼清楚明白。
如果一路走來,我都在學習死亡不一定是悲傷,我為什麼要被悲傷困住,並且緊抓住它不放?
或許我們能從這件事中得到一份禮物,這份所愛的人離開而留下來的禮物,我們有沒有拆開它並好好學習。
讀完這首詩後不久,診所宣布大衛的死亡時間。
這首詩不只是給我答案,它也給了〈告別的權利〉這部紀錄片一個答案。於是我將詩集這頁拍了下來。
這的確是老天爺送給我們的禮物——如果我們能認出它來,並且明白它是如此珍貴。
最後,我把我的愛與祝福送給大衛。
我相信有死後的世界,他在那裡將被眾人的愛與祝福擁抱。
而最後的最後,我終將與那些悲傷與不捨道別。
-
曾寶儀《#一期一會的生命禮物:那些讓我又哭又震撼的跨國境旅程》
作者:曾寶儀 Bowie
博客來:https://is.gd/yrxgt3
誠品線上:https://is.gd/kgFdHx
金石堂網路:https://is.gd/NCVIk0
晨星網路:https://is.gd/Zgs6QO
#安樂死 #euthanasia
#生命禮物 #giftoflife
「abc猜想」的推薦目錄:
- 關於abc猜想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abc猜想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abc猜想 在 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abc猜想 在 Re: [新聞] 望月新一關於abc猜想的證明已被接受- 看板Math 的評價
- 關於abc猜想 在 abc猜想- Jelajah 的評價
- 關於abc猜想 在 「abc猜想ptt」懶人包資訊整理 (1) | 蘋果健康咬一口 的評價
- 關於abc猜想 在 abc猜想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abc猜想 在 abc猜想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abc猜想 在 abc猜想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abc猜想 在 abc猜想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abc猜想 在 Sigma 90mm f/2.8 DG DN Contemporary 評測報告|輕巧便攜 ... 的評價
abc猜想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沒有跟到整個事件,也沒有要評論這則私事,不過看到下面有人詢問什麼是開放式關係,想說藉由這波討論,不才小弟我剛好先前有找了一些文獻,剛好有機會可以跟大家分享,整體的結論如下*:
1.經營開放式關係並不比經營一對一關係輕鬆
2.在一對一關係當中會發生的吃醋、嫉妒,在開放式關係當中也會發生,重點在於當事人要如何處理和溝通
3.有些研究顯示開放式關係的關係滿意度和一對一關係並沒有差異;但有些質性研究發現開放式關係的實踐者會遭遇一些難以言說的辛苦

4.開放式關係當中有一個獨特的、一對一關係當中沒有的好處是,你可能會因為你的伴侶「在外面」非常開心,而為他感到開心,儘管「讓他開心的對象不是你」(這個部分叫做溢出效果,Compersion)。很難想像吧?對,我也很難想像,但研究的結果就是這樣。
5.如果你是不安全依戀者,比起安全依戀者更有可能選擇開放式關係,但是在開放式關係當中會遭遇到很多辛苦的部分,例如嫉妒、吃醋。不過,這一點在一對一關係當中,不安全依戀者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

6.假設ABC三個人是開放式關係,B同時和AC在一起,AC兩個人之間並不認識,那麼B就需要擔任「訊息管控者」的角色,要和雙方討論「你想知道什麼、不想知道什麼」,減少衝突和爭執的出現。
有一些研究顯示:
——有的開放式關係的實踐者可能是「被開放」的,也就是說,自己的伴侶想要開放式關係但是自己不想,可是因為不想跟伴侶分開,所以才勉強接受;
——也有一些是一開始半推半就,但後來享受其中,覺得自己怎麼這麼晚才看見這種選擇;
——還有一些是在多種關係當中起起伏伏,最後找到開放式關係成為一生的「志業」⋯⋯
當然還有更多不同的可能。就像一對一的關係一樣, 100種情侶就有100種可能,開放式關係也有各種不同的組合,每一對都不一樣。
但無論如何,這邊有一個重點是:不論你選擇什麼樣的關係,都有相對應需要承擔的責任,還有獨特的快樂。
那要怎麼樣才會避免踩到地雷,明明你想要的是一對一關係,卻不小心跟開放式關係的人在一起呢?
其實最簡單的方式是,在一段關係開始從朋友,漸漸走向曖昧之前,先確認彼此「想要的是什麼關係」,是先交往看看、炮友、開放式關係、還是其他無法典型定義的關係?這個討論可能會很花時間,但也可能因此而減少不確定性,讓之後的相處,減少模糊。但根據過去一些開放式關係的研究,儘管是如此,還是無法避免被欺騙的機會(例如,也有一些開放式關係的實踐者,是從劈腿,轉換成開放式關係)。沒辦法,出來混,總是要還;約炮戀愛,難免暈船。
講起來好像很悲慘,但我覺得大人的戀愛和年輕時懵懵懂懂最大的差別在於,我們更能夠運用溝通,來了解彼此的需求,以及對感情的想像。
所以,在感情裡我們可能時時刻刻都要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關係嗎?這個覺察可以針對自己,也可以針對彼此,重視自己的感覺,才不會在情緒累積過頭之後,炸傷了原先儲存在兩人之間最珍貴的東西。
——
#補充
感謝下方大家熱烈的討論!其實許多下方大家的留言我都覺得很有道理,也覺得這樣各種不同角度的討論很好。
之前許多研究的案例也會發現一種的狀況是:有些開放式關係的當事人不一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關係,所以會在各種關係當中摸索。在這個摸索的過程當中,很可能會傷害到他身邊的人(例如他原先的伴侶、後來加入的伴侶、或者是同時進行的幾個伴侶等等);還有一些狀況是,使用「開放式關係」來為自己的劈腿開脫,或者是像前面說的,本來其中一個人是劈腿、或者是去外面找炮友,他的伴侶因為捨不得這段關係就「勉強接受」,或者是被開放了,這樣的情況也很有可能。雖然這是另外一部分(嚴格執行知情同意)的實踐者很不樂見的狀況。
我覺得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雖然開放式關係的重點在於「互相知情同意」(這是理想的情況),但在實際的研究上,並不是所有的開放式關係實踐者,一開始都是「先說好」才進入開放式關係,有些時候是「漸漸發展」而成的,也有些時候,就如同大家所猜想的,會有其中一個人被蒙在鼓裡,然後等到另外一個人劈腿的事情爆發了之後,才打出「我是開放式關係」的這張牌。
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劈腿的人會覺得很委屈,但是因為很愛這個人,只能勉強接受,這就是上面所說的「被開放」。用這種形式形成的開放式關係,就跟一般的關係一樣,後續還是要面對劈腿、嫉妒等等問題(是的,就算是開放式關係,沒有和對方知情同意,一樣會有劈腿的狀況出現)。
在一些研究當中,那些「被蒙在鼓裡的被開放者」,有的後來慢慢接受並享受這樣的關係,有的雖然不能接受但是自己也去找了其他的伴侶,有的最後真的無法忍受,離開的開放式關係,回到了一對一關係,當然還有各種複雜的可能⋯⋯。就像是前面所說的, 100種關係就有100種樣子。
在這個新聞事件裡面的王男,我們無法知道他是屬於哪一種開放式關係,也不知道他是劈腿,還是他所聲稱的開放式關係,更不知道這當中是不是有人是「被迫開放」,也不清楚這當中有沒有任何的權力拉扯,但由於我們都不是當事人,也無法針對這個事件做猜測,所以在這裡我只能夠提供「開放式關係當中幾種不同的型態舉例」,讓大家對於這個名詞有一些了解。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很容易在一些新聞事件當中投射自己的情緒。如果你看到了這個新聞之後,特別支持某一個人,或者對某一個人特別感到同情,或許可以回過頭來想一想,在你心裡面發生了什麼,這個事件或這個人,跟自己的「什麼經歷」有關。透過這個方法來看新聞,我們就不只是吃瓜群眾而已,更可以增加對自己的覺察。
再次感謝大家的留言,我才能夠更仔細的說明各種不同的情境。

(由於轉錄以上的說明會不見,需要複製引用這篇文章的可以直接複製或截圖)
鄭家純
#延伸閱讀*
🙋♂️關於開放式關係的一些研究
https://www.taisounds.com/Opinion/KOL/Gender/uid4852994249
🧐不安全依戀者與開放式關係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6620
abc猜想 在 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明報訪問】通識導賞:物理講師看《天能》 路蘭的逆行世界存在嗎?
感謝明報星期日副刊訪問🙇🏻♂️
成個訪問傾咗三個鐘,傾得好開心😆
//港大理學院助理講師、港台《五夜講場》「真係好科學」主持余海峯(David)這陣子常被朋友催促去看基斯杜化路蘭新戲《天能》,「叫我睇完解畀佢哋聽」。戲中羅拔柏迪臣飾演的Neil chok晒咁講時間如何逆行,咩逆熵,咩逆電子理論,聽David解畫後,理清一點點路蘭用科學概念施的戲法,看你會不會同意他的觀後感,「難明其實與物理學無關」?嗱,純學術討論,爛片好片不屬本文討論範圍,只能夠講科學有趣不輸電影,super。
熵是什麼?
將桌面一粒子彈吸上手掌,戲中科學家沒解釋太多未來科技如何做到「逆熵」,只說「不必試着明白,感受就可以了」。主角試了試,似懂非懂明白動作怪異倒帶,就是逆熵,即時間可以倒流。故事簡單而言就是未來的人想用逆熵在他們的「過去」毁滅世界,主角亦利用時光倒流阻止這個圖謀,而他回到過去的方法,是進入旋轉門逆轉時間方向,即像影片倒帶般,逐秒倒回某時間點行動,所以看到鳥倒後飛,也要戴口罩以免吸入逆流氧氣,再入旋轉門的話,就可把時間扭成順向,如常行動,從過去又逐秒回到現在。
停一停,在你的回憶按個pause。David說:「路蘭蠱惑地混淆了觀眾。」
定義時間的方法
物理上如何定義時間?熵是其中一個方法。「熵(entropy)是一個概念,即這個宇宙會愈來愈凌亂,熵代表有幾凌亂,就像我們面前的辦公桌,不執拾會愈來愈亂,而不會愈來愈整齊,有條法則是熵在封閉的系統不會減少,只會增加,所以物理學家說這是時間的箭頭。如我每隔一段時間為辦公桌拍一張照,即使沒表明時間,你也能排列到哪張是先哪張是後,愈亂就是愈後。」
才不是,你會說,我的桌子每天都很整齊。對,這個法則有個前提,是在封閉的系統裏才會愈來愈亂,一旦清潔阿姐開門執房,就是逆熵。難道阿姐已逆行時空?﹗宇宙冷笑一聲,當然不。「她收拾時也有消耗能量,呼吸、消化食物,會變熱能散失,熱能散失的熵(增)是多於收拾房間的熵(降),所以整體對於宇宙而言,熵仍是增加中。」
執房只是局部的逆熵,「生命亦是逆熵的最好證據,生命是高度複雜而有秩序的排列。有人會說達爾文是錯的,物種不會演化,因為生命突然存在,便違反熵增這個物理定律,這聽上去已不太合理,就如執房,以整個系統而言,熵的總和仍是增加,不會減少,如人死後化為塵土,熵亦會增多」。
熵值減少 時間可逆行?
如此,「子彈回頭,人倒轉行,物理上冇話唔得,局部的熵降低,整個宇宙熵增加都沒有問題」。局部逆熵,不代表時間逆行。但如果整個宇宙熵值減少呢?時間理論上便會逆行。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科學家確曾為此很苦惱。「宇宙大爆炸的理論說宇宙是無中生有,本身連時間空間都不存在,是突然出現的。科學家曾以為宇宙膨脹會減慢,最後會倒過來塌縮,像氣球不吹就會變小。膨脹時東西愈來愈分散,熵便愈來愈高;宇宙收縮,東西會聚集,熵愈來愈低,如果以熵定義時間,就是在未來某一刻,時間會倒轉方向走。」不過科學家後來發現,宇宙膨脹是加速的,永遠不會返轉頭。
終極武器:反物質炸彈
戲中角色Neil隨口提及一堆物理學名詞,睿智說完Richard Feynman的逆電子理論,又說正反電子相撞會導致「湮滅」(annihilation),實際上是兩種概念。先來點科學ABC:物質由各種元素構成,元素的最基本單位是原子,原子由更基本的粒子組成,即中子、質子、電子。中子與質子組成原子核, 電子則圍繞原子核,形成原子。
逆電子理論描述的是「一粒電子順時間向前行,就等於一粒反電子逆時間向後行」。而湮滅就如其名,「一粒正常的粒子,跟反粒子接觸時會湮滅,變成能量」。但要搞清楚,湮滅所形容的與時間逆行無關,「它是講順行的電子與反電子接觸。而我們的世界沒有逆行的反電子,因為這不是路蘭世界」。
電影內常常提及「鈈」與核武,如果要比較毁滅世界的威力,David說,若利用湮滅製造反物質炸彈,「會勁過所有炸彈,包括核彈、氫彈」。正所謂「核爆都唔割」,核彈被視為終極武器,原理是靠核分裂(nuclear fission)產生能量,「將原子分裂後,原子本身一些質量會不見了,碎片加起來會比原本輕,不見了的質量會變成能量,原子彈就靠這些能量造成爆炸」。而另一種威力強勁的氫彈,則相反靠核融合(nuclear fusion)過程中散失的質量取得能量,即前者是分,後者為合。
核分裂要用比鐵更重的元素,核武國常因各自收起幾多鈾起爭端,鈾與鈈都是會被用作製造核武的元素,「二戰掉在日本的兩個核彈,廣島的用鈾,長崎的用鈈」。至於核融合要用比鐵輕的元素,「宇宙有七成以上元素是氫,地球上最多氫是大海」,因此氫就被用來製核融合彈。
製造反物質彈可行嗎?
但核分裂彈,鈾的原子分裂過程只有0.1%質量轉為能量;氫核融合亦有0.7%。如果是湮滅呢?100%。「湮滅可提取的能量是100%,因為兩粒粒子完全消失,即所有質量消失。」
在現實世界,我們與萬物都由正常粒子組成,反粒子並不存在,但有科學家製造過。那豈不是很危險?另一電影《天使與魔鬼》(Angels & Demons)裏湯漢斯救世界,就是制止那一小瓶反物質碰到正常物質,保護梵蒂岡不被炸掉,「反物質不能碰到容器(正常物質)本身,要用磁場定在中間,所以湯漢斯要在容器無電之前找到它,在天空爆炸」。現實中科學家成功製造過反氫原子(由反電子+反質子組成,氫是最輕元素,沒有中子)及在實驗中發現過反氦核,但反粒子碰到空氣(正常粒子組成)都會湮滅,所以要製造殺傷力大的「反物質彈」,在研究如何砌出質量夠大的反物質前,先要解決儲存問題,「人類的科技還不足以抽出所有空氣造成真空」。有沒有國家在研究,就不得而知了。
祖父悖論
假如時光倒流,過去可被改變?
這個悖論好簡單,假設人類真的有時光機,我回去殺了祖父,我便不會存在,那麼又如何會有去殺祖父的我?「科學家爭論已久,如果人類科技夠進步,是否可以發明時光機?」不止祖父悖論,還有費米悖論(Fermi Paradox),「如果真有時光機,為何我們沒見到在時間旅行的人?」David笑言:「至少我一定會回到過去搞搞震,也有陰謀論說是美國政府掩藏這些人,乜都係話美國政府。」
《天能》裏的金句,What's happened, happened,妄圖改變過去是不可能的,這也有科學家猜想過,如物理學家諾維科夫提出的自洽性原則(Novikov self-consistency principle):「發明時光機之後,如何避免祖父悖論?其中一個想法跟路蘭說的一致,設想這個宇宙有安全機制,令已發生的事無論如何都會發生,你拿刀想插阿爺也會突然跣倒。」。但這樣想,除了殺阿爺,你甚至不能回到過去踩碎一塊落葉,每一件已發生的事都不能改變的話,即時光機亦是不可能出現的東西。「如果時空旅行可以存在,而宇宙有機制保護阿爺,這機制亦會同時否定時空旅行的存在。」另外又有另一套講法,「如果允許時光機出現,是像隨意門可以行入去的話,科學家計算出可以開到這個洞,但開的時間非常短,沒可能穿過」。再來一個比較不犯駁的科幻電影路數,便是《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平行時空了,每改變一個決定,都分裂出另一個時空,回過去殺阿爺會分裂出一個沒有「我」的時空,但與本身那個「我」身處的已非同一時空。
相對論、量子力學 界線在哪裏?
話說回頭,逆電子理論不是說同一粒電子順時向前行,同時就會有反電子逆時向後行?電影彷彿將這個情况放大,放在人身上,拍成主角逆時會見到人倒後行的畫面。不過這種「粒子如何,人也必如何」的聯想,科學上其實未解決。這又回到物理學的千古難題,宏觀描述宇宙運行的相對論與微觀粒子特性的量子力學,至今未有人想到兩者如何能夠相容結合。東西有多細才夠微觀,可用量子力學解釋?多大就會跌入相對論的範疇?沒人知道界線劃在哪,如果說有條明確界線也很奇怪,合理設想應是量子力學的效應會逐漸過度至相對論的世界,反之亦然,但說到底,兩者如何相接還是未解得通的問題。
科學未解的難題,正給予路蘭想像空間創作逆行世界,不過David說,「在我們這樣的大尺度,量子效應不存在,因為每粒粒子有量子效應,加在一起會平均了,數學上計得到平均後便沒有量子效應」。科學家仍在繼續研究多「小」才進入量子力學的世界,「有研究量子論的科學家做實驗,將粒子愈砌愈大粒,看什麼時候才沒有量子效應,發現以60個碳原子砌出來的『足球』(Fullerene)都有量子效應」。
電影有無破綻?
David走出戲院,花了些時間想把情節想通,「複雜是因為戲拍得緊湊,剪接多,沒時間讓人細想。車戰那場很複雜很多人,會去想誰向前誰向後,但物理真係唔關事。好多觀眾看科幻電影覺得自己看不明白,以為是不明白科學,其實明物理都不明齣戲」。例如「未來」的主角倒帶退到過去,駛另一架車至車戰現場,反車、起火,主角被救回後,可入旋轉門再把自己的時間扭回順行,但車的殘骸沒人處理,是否一直留到原地,留到馬路都未起好的過去?「這是不是一個bug呢?」但他好像無意為此「燒腦」,反而滿懷興致與記者研究Inception結局那個陀螺,「有篇文話陀螺其實唔係男主角個圖騰,是他老婆的,他的圖騰是戒指﹗」「吓真係?」「你記唔記得老婆在夢中……」//
abc猜想 在 abc猜想- Jelajah 的推薦與評價
日本數學家望月新一關於「abc 猜想」的研究論文在公布九年後,終於在RIMS 刊行,最後全文達723 頁,這篇論文乃至於望月新一本人或許都是充滿戲劇張力的故事。 ... <看更多>
abc猜想 在 「abc猜想ptt」懶人包資訊整理 (1) | 蘋果健康咬一口 的推薦與評價
abc猜想 ptt資訊懶人包(1),京都大數理解析研究所望月新一教授證明abc猜想(英語:abc...2年就提出,經過8年同行審查才於今年確認內容正確。abc猜想最先由約瑟夫奧斯特 ... ... <看更多>
abc猜想 在 Re: [新聞] 望月新一關於abc猜想的證明已被接受- 看板Math 的推薦與評價
正在 shelter in place, 想說幾百年沒在數學版發文, 來科普一下 abc 猜想好了
這篇會從大學部代數導論的觀點出發, 給一些初學者能看懂的連結
1. Mason-Stother 定理
1.1
以下我們觀察複係數多項式
對每一個非零多項式 f(t), 我們可以定義
n(f) := f 相異根的個數
比方說
n(t^2+1) = 2, 因為 t^2+1 = (t+i)(t-i) 有兩個相異根 @ t = ±i
n(t^2) =1, 因為 t^2 有一個重根 @ t = 0
1.2
現在看三個非零多項式 f(t), g(t), 和 h(t)=
如果 h(t) = f(t) + g(t),
那麼用大學部代數 (cf. Lang) 可以簡單證明他們之中最高的次數,
可以被他們乘積的相異根個數刻劃:
───────────────────────────────
定理(Mason-Stother)
如果 f 與 g 互質, 則
max{deg(f), deg(g), deg(h)} ≦ n(fgh) - 1
───────────────────────────────
1.3
比方說
假設 f(t) = t^2, g(t) = 1-t^2, h(t) = 1
則 deg(f) = 2, deg(g) = 2, deg(h) = 0,
n(fgh) = n(t^2-t^4) = 3.
可驗證
max{2,2,0} = 2 ≦ 3-1
1.4
我們可以應用 Mason-Stother 定理來證明多項式版本的費馬最後定里:
───────────────────────────────
Cor.
給定 n > 1 和兩兩互質的非零複係數多項式 F(t), G(t), H(t)
如果 F^n + G^n = H^n, 則 n = 2
───────────────────────────────
(pf)
套用 MS 定理到 f = F^n, g = G^n, h = H^n 上:
n*deg(F)
= deg(F^n) ≦ n(F^nG^nH^n) - 1
= n(FGH) - 1 n 次方不影響重根數
≦ deg(F) + deg(G) + deg(H) - 1 多項式性質
同理我們可推得 n*deg(G) 和 n*deg(H) 有同樣的上界
把三式加在一起, 可得
n(deg(F) + deg(G) + deg(H)) ≦ 3(deg(f) + deg(G) + deg(H) -1),
或
(n-3)(deg(F) + deg(G) + deg(H)) ≦ -3,
保證 n 必須 < 3, 因此 n = 2.
───────────────────────────────
2. abc 猜想
2.1
動機就是將複係數多項式環改成整數環, 希望對應的版本也會成立.
我們可以建立對應的關係如下:
┌──────┬────┬────────────┐
│f(t) in C[t]│ deg(f) │ n(f) = 相異根的個數 │
├──────┼────┼────────────┤
│ a in Z │ |a| │ N(a) = 相異質因數的乘積│
└──────┴────┴────────────┘
2.2 MS 定理推廣 (alpha 版)
如果直接依樣畫葫蘆, 我們得到
──────────────────────────────
若 a + b = c, abc ≠ 0, 且 gcd{a,b,c} = 1, 則
max{|a|, |b|, |c|} ≦ N(abc) - 1
──────────────────────────────
簡單試幾個例子:
a = 9, b = -1, c = 8,
N(abc) = N(-2^3*3^2) = 2*3 = 6
max{|a|, |b|, |c|} = 9 並不小於 6-1
2.3 MS 定理推廣 (beta 版)
如果我們允許一個常數倍數來當上界, 這樣可行嗎?
──────────────────────────────
若 a + b = c, abc ≠ 0, 且 gcd{a,b,c} = 1, 則存在常數 C 使
max{|a|, |b|, |c|} ≦ C*N(abc)
──────────────────────────────
稍微構造一下, 會發現:
取 a = 5^(2^n) - 1, b = 1, c = 5^(2^n)
由數學歸納法, 當 n = 1 時 2^n 整除 a, 因此
a = (5^(2^(n-1) + 1)(5^(2^(n-1) - 1) 可被 2^n 整除
└──┬──┘ └──┬──┘
偶數 降階
將 a 寫作 a = 2^n*d
因此 N(abc) = N( 2^n * d * 5^(2^n)) ≦ 10d
一方面, 由 a = 2^n*d ≦ c = 5^(2^n), 取 log 可得
nlog(2) + log(d) ≦ log(c), 或
log(d) ≦ log(c) - nlog(2).
另一方面, 假設不等式成立, 我們有 c ≦ C*N(abc) ≦ 10Cd, 則
log(c) ≦ log(10) + log(C) + log(d)
≦ 1 + log(C) + log(c) - nlog(2) (帶入上式)
故
nlog(2) ≦ 1 + logC
因此, 不管常數 C 怎麼取, 只要 n 夠大都可構造出反例
2.4 abc 猜想
最後, 於 1985 年 Oesterle-Masser 從冪次上修正:
─────────────────────────────
abc 猜想
若 a + b = c, abc≠0 且 gcd(a,c,b) =1.
對於任意的 e>0, 都存在常數 C = C(e) 使得
max{|a|,|b|,|c|} ≦ C*(N(abc))^(1+e)
─────────────────────────────
abc 猜想和許多數論中的猜想等價, 包括
Lang-Waldschmidt 猜想,
generalized Szpiro 猜想,
也可以用來證明 Asymptotic 費馬定理,
(如同多項式中 MS定理可以用來證明多項式版的費馬最後定理)
證明 Artin 猜想, 和 Marshall-Hall 猜想
3. abc 猜想近況
3.1 宇宙理論
於 2012 年, 自稱宇宙際幾何學者的京都大學教授望月新一宣稱他發明的 宇
宙際 泰赫穆勒理論 (IUTT) 可以證明 abc 猜想. 該證明長約 600 頁,
自公開發表以後持續修正, 數學社群持續想要了解 IUTT
3.2 Scholze-Stix 2018 報告
2018 費爾茲獎得主, 德國馬普數學所主任 Peter Scholze 與 Jakob Stix
在訪問望月氏以後發表了一份報告
https://www.kurims.kyoto-u.ac.jp/~motizuki/SS2018-08.pdf
當中提出見解, 為什麼他們認為 abc 猜想沒有被 IUTT 證明.
他們認為 IUTT 的證明有著不能被修復的缺陷, 而望月氏的
解釋並沒有能夠說服他們.
報告中也提到望月氏會提出另一份報告提出異議.
可以看出這次的訪問並不愉快:
https://www.kurims.kyoto-u.ac.jp/~motizuki/Cmt2018-08.pdf
首段他說:
"...我只能說我看到 SS 報告中其中一點時, 感到難以言喻的震驚..."
"...這展現了他們對於研究所等級, 甚至好一點的大學部都能掌握的
heights 理論完全不懂 (profound ignorance)..."
3.3 最新消息
2020年4月, 望月氏的工作被京都大學的研究機構 RIMS 期刊接受.
這並不代表證明被認為是正確的, 最低限度這代表了 RIMS 認為
這些工作是有學術價值, 值得與數學社群分享的.
批評者認為望月氏本人就是 RIMS 其中一名編輯, 編輯發表在自己
的期刊, 只要遵守利益迴避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並不是很光彩.
此外, PRIMS 這個期刊, 雖說不差, 但真正解決 abc 猜想的工作,
應該值得發表在世界頂級的期刊上.
目前為止看起來望月氏並沒有對於 SS 的報告作出更多回應.
(西方)數學社群看起來仍然傾向相信 SS 多一點.
※ 引述《giraffe1021 (giraffe)》之銘言:
: 完整標題:
: Mathematical proof that rocked number theory will be published
: 原文連結: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998-2
: 共同社中文報導:
: https://tchina.kyodonews.net/news/2020/04/dca31ffc041d-abc.html
: 翻譯摘要:
: 經過了8年的時間,日本數學家望月新一終於得到一些認可了,他的600頁abc猜想證明目前
: 已通過Pub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athematical Sciences (RIMS)審
: 查並即將發布
: RIMS中的兩位數學家柏原正樹及玉川安騎男在今日(4/3)於京都的記者會說明了這個消息,
: 柏原表示這「將帶來重大的影響」。望月這幾年來一向拒絕媒體採訪,這次記者會他也沒有
: 出現。
: 8年前望月在網路上發布了4篇關於「宇宙際Teichmüller理論」的論文,共長達600多頁,
: 其中自稱的結論之一是能證明abc猜想。
: abc猜想是關於整數的加法和乘法關係的猜想,1985年由2名歐洲的數學家提出。其內容大概
: 是,由沒有公因數的自然數a和b相加得出數c,對a, b, c進行質因數分解,將得到的質因數
: 各相乘一次後得出數d,則在「大多數情況」下d大於c。
: 許多數學家花了好幾年的時間試著想了解望月的證明,2018年時兩位數學家Peter Scholze
: (同年fields medal得主)與Jakob Stix認為該證明有個無法修復的缺陷,但望月認為二者的
: 批評存在「某種根本上的誤解」
: Wiki有abc猜想的完整敘述及其重要性,這邊就不再贅述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abc猜想
--
╭═──═───══╮╭═──═╯ . . ‧ ╰══─═──╮
║細雪紛然,悄落無聲├╯ . . . ╰═╮╭
│衣阡陌田野以素衣裳║˙ .‧ .‥ . .殘雪濁淖,不復瑩潔╰╯
│我心啊!請白潔勝雪║ . , ˙ ‧. . . 曾經底光華已為陳蹟
║請無垢無瑕 │ 然我心啊,如磐石無轉
╰═══──═──═╯╴╴╴╴╴╴╴╴╴╴╴╴╴╴╴╴╴仍燁然如昔 ψTass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62.242.92.129 (美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ath/M.1586018936.A.29C.html
※ 編輯: TassTW (162.242.92.129 美國), 04/05/2020 00:56:2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