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新關於COVID-19傳播、發病時間、及治療經驗總整理報告》
*美國紐約感染科專家張凱銘醫師提供演講摘要:張凱銘醫師精彩的演講親身的經驗吸引超過1000位專家上線交流
【主題:新冠肺炎美國經驗大公開COVID-19 Recent Literature and Updates - Sharing of the US Experience】
2021年6月6日 星期日 上午09:30 演講摘要
國際專家💎 張凱銘醫師 Kai-Ming Chang, MD 💎
美國紐約北岸大學醫院 長島猶太醫學中心感染科醫師,美國內科專科醫師。
關於傳染:
• 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是 新冠病毒醫學名稱SARS-CoV-2 傳播的主要方式。
• SARS-CoV-2 雖然可以通過空氣傳播途徑(通過吸入隨著時間和距離留在空氣中的顆粒物)進行更遠距離的傳播,但這種傳播方式,目前對大流行有影響程度尚不確定。
• 已在糞便、血液、眼分泌物和精液等非呼吸道標本中檢測到 SARS-CoV-2,但這些部位在傳播中的作用尚不確定。
*潛伏期
• COVID-19 的潛伏期之前被認為延長至 14 天,從接觸到症狀出現的中位時間為 4-5 天。
• 一項研究報告稱,有症狀的 COVID-19 患者中有 97.5% 會在感染 SARS-CoV-2 後的 11.5 天內出現症狀。
嚴重程度和死亡率:
• 輕度疾病(無肺炎或輕度肺炎):81%
• 嚴重疾病(例如,在 24 至 48 小時內出現呼吸困難、缺氧或超過 50% 的肺部受累影像):14%
• 危重疾病(例如,呼吸衰竭、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礙):5%
• 總病死率為 2.3%
症狀
• 無症狀
• 發燒或發冷
• 咳嗽
•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 疲勞
• 肌肉或身體疼痛
• 頭痛
• 新的味覺或嗅覺喪失(嗅覺喪失) 喉嚨痛
• 鼻塞或流鼻涕
• 噁心或嘔吐
• 腹瀉
*臨床症狀
•重度/極重度肺炎
•合併休克、心律不整、心衰竭、凝血異常、神經病變、急性腎衰竭、發炎性併發症、次發性感染
*醫療建議:
*每個醫事人員或民眾都要打疫苗。
*類固醇使用建議有使用氧氣的病人再用。
*高風險插管病人,早點討論DNR,最後才插管。能夠延遲插管就延遲插管 。建議使用HFNC 之前,插管病人很多都因併發症離開了。
*Monoclonal Ab給輕症打才有用,在門診或急診打,不是住院重症才打。
*建議常規進行DVT血栓預防。
•以高流量氧氣鼻導管,避免插管,減少呼吸器使用
•俯臥通氣
•使用加熱型呼吸道加濕器,避免分泌物阻塞氣道
•維持高品質照護。注意插管及其他會製造飛沫的醫療行為
•抽痰、壓Ambu、插管與拔管、氣切、支氣管鏡檢查、氣霧治療。
ambu醫學 在 小學護成長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活著多好 >
- - -
「仍然在呼吸都應該 要慶賀」 --- 陳奕迅〈活著多好〉
下班了,脫下口罩,離開病房。
戴上耳筒,聽著陳奕迅的〈活著多好〉。
突然想起一個,關於呼吸的故事。
- - -
五十多歲的女子。
一年前,發現右邊肺葉長了陰影,後來確診肺癌。
因為肺積水及呼吸困難,她入院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及取出組織化驗。
當鏡頭入她的胸腔,主刀醫生發現,腫瘤已擴散至雙肺。
手術,並不能完全切除所有腫瘤。已經到達無可挽回的地步了。
末期肺癌。
危殆的她,術後來到小護工作的地方接受治療。
人仍然清醒,但她的情況卻每況愈下。
肺內的惡性腫瘤,不斷製造極大量的分泌物。
小護無間斷的抽痰、醫生多次的氣管鏡,也敵不過病情惡化的速度。
她的雙肺,幾乎不能再運作了。
醫生再怎樣調校呼吸機的設定,加大對她呼吸系統的支持,也沒法改變她的狀況。
甚至用上了復甦器 (ambu bag),以人手為她提供呼吸。
血氧含度卻無情的一直的向下掉,意味著她剩下的時間,大概也不多了...
白色的泡沫,不停從她口中的氣管內管湧出;
看著她呼吸極困難的樣子,小護的心也很痛很痛...
最後,醫生們和家人商討過後,決定讓她接受紓緩治療,盡量減少她的痛苦。
不再加大強心藥的分量、給她強效止痛藥及鎮靜劑、不再以人手為她提供呼吸,及讓家人陪同走完生命最後的旅程。
數天後,小護路過她的床位。看見床上躺著的,已是另一位危重病人。
小護沒有問同事她的去向。
因為我知道,她已經在另一片沒有疾病和痛苦的地方,開始她的新旅程。
- - -
脫下聽筒,小護深深的吸一口氣。
從來沒有發覺,能夠呼吸是如斯寶貴。
醫學,總有其限制。
渺小的我們,就算怎樣努力,也總有太多太多無能為力的時候。
只想盡自己所能,努力的學習更多,讓你們好過一點。
感恩自己仍然活著。也願你沒有牽掛遠飛。
- - -
網誌連結:
http://half-half-nurse.blogspot.hk/2016/01/blog-post_31.html
ambu醫學 在 婦產科 沈煌彬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上星期天值班時碰到了一位子癇症的患者,已經在家裡頭痛了一天才來就醫,趕緊幫患者安排緊急剖腹生產之後,發現病人兩眼瞳孔放大,對光也無反射,可能會醒不不過來。
不過幸運的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有一群超強的團隊,患者已於昨天順利出院,也可以正常走路,可以讓小孩有母愛的照顧。
這幾天來要謝謝以下幾位夥伴:
1. 麻醉科主治醫師游以舟: 一路幫患者壓ambu去做CT和ICU,也一直幫我注意患者的vital sign.
2. 神經外科曾福豪醫師: 被我在開刀房急會診,很快地參與治療過程,患者住到ICU之後,還主動去看患者。
3. 神經內科孔勝琳醫師和范瑛琦醫師: 第一時間幫患者判讀片子,還主動照顧患者。
4. 影像科某住院醫師: 很熱心的幫患者緊急判讀腦部MRI。
5. 急診室潘醫師: 一直在幫忙控制患者的血壓和癲癇發作。
6. 某位呼吸治療師: 她說看到患者這樣,她就想起之前她懷雙胞胎時的處境,她一定要努力幫患者。
7. 開刀房林佳儀護理師: 努力幫我調加護病房的床位。
8. 心臟內科謝純岑醫師: 幫患者搞定加護病房的全部狀況,也負責患者術後的血壓控制。
9. 小兒科醫師: 幫患者照顧34周的小娃娃。
我唯一做的事,只是解釋病情和開完一台剖腹產。
ambu醫學 在 急診女醫師其實. - 氧氣2 NRM, 和BVM, 在我還是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氧氣2 NRM, 和BVM, 在我還是實習醫師的時代, 也常常傻傻分不清楚. NRM是第二格的圖中這種, 只能提供高濃度氧氣. BVM則是我們急救時常講的"AMBU Bagging", 是手動提供正 ... ... <看更多>
ambu醫學 在 CPR專業人員版(給氧Ambu)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社區健康促進講座_BLS急救訓練_臨床技能中心_劉芳綺護理師. 淡水馬偕社區 醫學 中心數位教室. 淡水馬偕社區 醫學 中心數位教室.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