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賀本校教授榮獲教育部第23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第63屆學術獎🎉
Congratulations to NTU Professors for Winning MOE National Chair Professorships and Academic Awards
教育部於日前公布第23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及第63屆學術獎獲獎名單,本校有多位優秀學者獲獎,恭賀各位傑出的得獎者!本校獲獎名單如下:
🏆第23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王泰升教授、林金全教授、傅立成教授
🏆第63屆學術獎:吳明賢教授、李百祺教授
本屆完整名單請見教育部網站:https://depart.moe.edu.tw/ED2200/News.aspx?n=C68D477F666DE5C8&sms=AD9EC27AC49C5C7E
#第23屆國家講座 #第63屆學術獎 #NTU #與有榮焉
===
🎉 NTU Awardees of the 23rd MOE National Chair Professorships:
- Tay-sheng Wang, Professor, College of Law
- King-Chuen Li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 Li-Chen F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 NTU Awardees of the 63rd MOE Academic Awards:
- Ming-Shiang Wu, Professor, College of Medicine
- Pai-Chi Li,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ngratulations to them all!
*Check full list (Chinese) at https://reurl.cc/pDA1Ma.
chemistry ntu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生物相關科系的有機化學該教些什麼?】
#NTU #陸天堯教授 #化學系 #理學院
我們正身處於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尤其是生命科學相關的領域,幾乎每天都有突破性的發現,這個趨勢直接反應在教科書的快速改版和頁數不斷增厚上。因此每當生物相關科系在討論大學部的課程規劃時,常面臨一個教學時數如何分配的兩難,尤其當專業科目不斷增加,直接受到擠壓的就是基礎科學像物理、化學、數學等科目。授課老師的對策,多半就每個主題都觸碰到但也都是淺嚐即止。而對教學內容與生命運作機制間的關連少有著墨。老師的教學有時為了滿足教學時數的要求,而學生又弄不清楚為什麼要學,基礎科學似乎成了生物相關科系中另一類的雞肋課程。
本校化學系陸天堯教授是有機化學界國際知名的學者。他在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包括醫學系等生物相關科系,教授有機化學超過40年,一方面他感受到生物相關科系同學修習傳統有機化學時遭遇的問題,但另一方面,他又深刻瞭解有機化學中許多關鍵的機制或觀念,其實是生物代謝反應的基礎。只有確實掌握這些觀念,學生未來面對複雜生命現象時,才能得心應手地瞭解這些現象背後運作的化學原理。他認為生物相關科系的有機化學,應該要變更傳統化學專業對有机化學內容的要求,先界定出有機化學中有那些關鍵的機制或觀念是闡明生命運作所必須,然後以生物相關的例証為背景,引入這些化學觀念,並深入討論這些觀念在化學與在生物學上的應用與關連。
陸天堯教授希望將他過去的經驗和看法能在國際知名的學術期刊發表,目的在拋磚引玉,引發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重視,希望進而透過廣泛的討論,也許能夠凝聚共譏,進一步發展出一套全新、針對生物相關科系大學部的有機化學教材。因此他邀請陽明大學長期關注科學教育的周成功教授討論後共同撰稿,該論文已獲得國際知名的 #細胞期刊 (Cell) 系列 Trends in Chemistry邀稿,不日將於網絡版發表,並將載於明年四月出版的周年刊。我們希望這只是一個起步,未來對大學部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的檢討與更新,應該是大學重要的任務。也只有當大學的教師能確實體認這個問題的嚴重與迫切性,我們大學教育才有可能真正提昇,培養出能應對未來挑戰的人才。
chemistry ntu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應用力學研究所陳建甫副教授團隊】指尖陀螺應用於醫療檢測榮獲美國化學學會Headline Science影片與PressPac專文報導
應用力學研究所陳建甫副教授主持之研究團隊,開發出指尖陀螺的另一個新用途:從全血中分離出血漿,接著可結合分析試紙,用於資源匱乏區域進行愛滋病診斷。此一微量血液檢測平臺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Analytical Chemistry”期刊,並獲選由美國化學學會製作影片發佈於Headline Science科學頻道,同時於其新聞週刊PressPac以及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發佈專文報導。
🔹介紹影片 https://bit.ly/ACSHeadlineScience
扁平、具有多瓣葉片、以滾珠軸承構成旋轉中心的指尖陀螺,用手指輕輕一撥便能快速旋轉,是許多人用來舒緩緊張情緒與壓力的玩具。然而現在,研究者們發現了指尖陀螺的另一項特殊功能––將血漿從全血中分離出,以供後續診斷檢測所用。此新方法在世界上缺乏電力與資源受限之地區對於醫療診斷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
血漿為一黃色流體,由於其中包含蛋白質、細菌、病毒、代謝物與其他物質,因此可藉由判斷其組成而獲得疾病相關診斷訊息。在醫師進行多種血液檢測之前,將血漿自血液中分離出來係屬必要,因血液中的血球細胞會釋放物質、干擾血漿成分,造成檢測結果不精確,降低靈敏度,進而產生偽陰性及偽陽性的問題。目前最常使用之血球血漿分離方式為離心法,即利用高速旋轉以沉降血球、而得以取出血漿。然而,離心機價格昂貴、且需電力方能運作,因此在於資源有限地區不易廣泛採用。陳建甫所主持之研究團隊,其中包含應力所張建成與朱錦州兩位老師,轉而思考,是否能利用商業上可輕易取得之指尖陀螺,僅以一根手指的撥動來提供足以分離血漿之力。
其團隊首先將人類血液樣本注入微小塑膠管並封口後,再以膠帶固定於指尖陀螺的各瓣上,發現以一根手指撥動指尖陀螺3至5次,在不需要任何電力情況下,即可成功分離出血漿,且經由分析獲得其純度達99%,並可於4至7分鐘內完成血漿分離,分離結果也可直接由肉眼清楚辨識,整體分離過程所用之材料簡單便宜,並在不須特別訓練之情況下,人人皆能自行操作。此外,該研究進一步確認此分離出之血漿是否能用於實際疾病診斷,研究者將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 之衣膜蛋白p24摻入血液樣本中,在使用指尖陀螺分離出血漿後,結合分析紙張進行愛滋病檢測。結果顯示此便宜、簡單之愛滋病偵測平臺,僅僅利用一滴血,便獲得可用於臨床檢測之測試結果。
此研究整體系統具有便宜、簡單、不需電力驅動之優勢,且仍能保有一定之檢測效果,不僅為可攜式檢測平臺帶來新想法,相信能為資源有限地區的定點照護醫療有所利用與貢獻,也能促進個人化醫療以及傳染病防治之發展。
本研究團隊感謝科技部,以及臺灣大學高教深耕計畫之經費支持。
#NTU #應用力學研究所 #陳建甫副教授團隊 #指尖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