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要如何評估 "手機拍照畫質"。
感光元件大小,是決定在低光源,高 ISO 下,畫質優劣的重點。
左側有防手震,用較慢速快門也能穩定照片,同時感光度需求低,自然畫質表現優於右側。
右側,沒有光學防手震,所以採用 1/15s 快門速度,與左側相同(近似)亮度,就需要 ISO 3762 左右才行。
但右側的感光元件大小,遠大於左側,但 ISO 需求更高,盡管感光元件較大,畫質的減損還是相當多。
--
未來手機相機,若沒有光學防手震,我認為非常可惜,擁有光學防手震,在 "手機相機 CMOS " 無法盡一步做得更大前,能有效減少對 ISO 的需求。
所以,要挑一隻手機夜間拍攝是否能讓你滿意,光學防手震會是最好的評估標準 (而不在只看光圈、感光元件 SIZ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大俠攝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市面上數位相機 擁有不一樣的感光元件大小 不一樣的感光元件 到底有什麼差異呢? ---------------------------------------------------------------- Line ID : @dashaphoto Facebook : https://go...
cmos感光元件大小 在 大俠攝影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市面上數位相機
擁有不一樣的感光元件大小
不一樣的感光元件
到底有什麼差異呢?
----------------------------------------------------------------
Line ID : @dashaphoto
Facebook : https://goo.gl/CmCo1W
大俠攝影學習平台
https://www.ds-learning.com/
----------------------------------------------------------------
歡迎商業合作
大俠數位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電話: 02-2955-4564
cmos感光元件大小 在 感光元件比較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一樣是小DC 一個感光元件1/1.7 一個1/2.5是1.7比較好嗎?還有現在類單眼和單眼幾乎都用CMOS那CMOS的大小跟CCD該怎麼比較啊?我記得之前松下有一台類 ... ... <看更多>
cmos感光元件大小 在 Re: [問題] 感光元件大小VS價錢- 看板DC 的推薦與評價
我講的東西跟"技術好可以讓小感光元件照出一樣的品質"沒有關係,
因為相機不只是感光元件,還包括了鏡頭光學的因素
製程能力與電路設計能力再好,頂多只能讓感光元件的雜訊表現有所改進,
解析度增加,或是其他電氣特性的改進,
但大型感光元件就不會有同樣的進步嗎? 一定會
===
不過既然提到了,也順便講講
為什麼許多人追求大感光元件? 不看CCD,單就CMOS感光元件來看,
因為目前的大型感光元件多半有幾個特點:
1. 像素面積大,Photodiode露出受光的面積"通常"也比較大
2. 同樣實體焦段同樣光圈大小的鏡頭,比較容易得到較淺的景深
上段感謝有網兄訂正,校閱時沒注意到,
是"同樣視角同樣光圈大小的鏡頭"
在目前追求"高ISO可用度"以及"淺景深"的風氣下,
大型感光元件一定會比較受到青睞
其中,
第二點是光學因素,不是電子因素,
今天就算用了32nm製程用了20吋晶圓生產也無法改變第二點
製程能力對第一點就有影響,
第一點,我會說"通常"的原因在於,所使用的製程不同,
以及像素設計上的不同,還有塞入了多少像素,多少會造成一些例外
舉一些例子來看,
Sony NEX7的感光元件,一個像素面積是3.9um x 3.9um
Panasonic GF1的感光元件,一個像素面積是4.31um x 4.31um
Nikon 1的感光元件是1",一個像素面積是3.38um x 3.38um
Pentax Q的感光元件是1/2.33",一個像素面積是1.54um x 1.54um
首先,GF1的製程比Nikon 1與Pentax Q還舊,
原始資料找不到了,但據說GF1的感光元件開口率只有30%,
假設這個數字是正確的
如果Nikon 1的開口率能增加到40%~50%,那麼,
它的Photodiode受光面積其實比GF1還大
Pentax Q是用BSI CMOS,所以它的Photodiode受光面積幾乎就是像素的面積
而不同製程的Photodiode其雜訊也是不同的
多方綜合下,
就不難理解GF1的高ISO雜訊為何比不上Nikon 1,
以及Pentax Q為何有機會在雜訊表現上與其他較大片幅的相機較量
像素的密度就更不用說了,看看NEX7的像素面積,
比GF1還小,如果GF1用的製程跟NEX7一樣,
某些評測網站大概就會發生"4/3片幅的高ISO比APS-C好"這種結論
===
但回過頭來,高ISO雜訊就能代表照片成像的品質?
相信大多數人是絕對不同意的
目前檯面上片幅較小的相機多半靠著降低畫素來提升雜訊表現,
然後某些較偏激的支持者們再用這一項數據來攻擊其他對手
問題是,當你需要輸出大圖,解析度不夠怎麼辦?
再來就是動態範圍的部分,
當場景的明暗差距較大時,老是暴掉一大片高光區,
或是暗部什麼都沒紀錄到,會不會影響到攝影者原本想要表達的主題?
就目前的感光元件來看,是不可能找到在
面積 <==> 雜訊 <==> 解析度 <==> 動態範圍
這四個層面都完美的產品,即便是135mm片幅機種也是如此,
消費者花時間證明想買的機種比別人好多少是沒有意義的,都有弱點在
你能做的,就是判斷那些項目對你的使用情況,
是比較不重要的,再去選擇產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0.246.9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