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姑娘話健康】中風的家庭急救與預防
我想大家聽到中風都會非常害怕,會聯想到腦部受損導致半身不遂,昏迷不醒等,但中風又是一個差異性很大的疾病,有人病愈後回復的很好,幾乎看不出來,有人卻終身留有後遺症,或者死亡。
冬季又是一個中風易發的季節,中風主要是因腦部血管阻塞(腦血栓)或破裂(腦溢血)以致腦細胞受損的一種急性病症,如果大家對中風的發生有基本的了解,那麼中風是可以預防或於中風發生後最佳時間內獲得救治。中風先兆可以綜合為FAST原則,如果見到以下情況,就代表需要立即送院了。
Face dropping面部不對稱(或嘴角下垂、流出涎沫);Arm weakness上肢無力;Speech difficulty無法言語;Time to call光速送院。如果病人是腦溢血,隨著腦壓升高,還有可能會出現無原因突發嚴重頭痛,噴射式嘔吐,清醒水平下降,甚至昏迷。陪伴者需要記得患者的清醒程度,即時向救護員報告病人的清醒程度改變。例如:完全清醒、對聲音有反應、對痛楚有反應、對任何刺激都沒有反應等。如遇患者倒地時,在現場環境安全的大前題下,需將清醒的病人側臥,以便唾液流出,給予衣物為其保暖,不要給病人飲食,靜侍救護車到來;其間每3到5分鐘需要檢查生命體徵(呼吸心跳血壓)一次,以紀錄病情變化,給醫生做參考。如果患者沒有了呼吸脈搏,需進行心肺復甦術(CPR)及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等急救措施。由於腦細胞在缺氧三分鐘後就會造成神智紊亂,五分鐘開始會造成不可逆的腦細胞損傷,其後每一分鐘,大腦細胞都會大量死亡,其急迫程度是以每分鐘計算,所以也建議大家可以抽空去學習心肺復甦術,同時了解自己居住的地方及工作場所旁,最近的醫療場所位置,以防不時之需。
中風的預防小常識:
小中風是真正中風之前的前兆,小中風是指暫時性腦缺血的發作,症狀與上述提及的一樣,只是表狀輕微及很有可能在24小時之內得到緩解,所以發現以上狀況時,要特別小心。中風的原因是腦細胞缺少了血液和養分,血液從心臟打出後會經過血管,所以血管的暢通非常重要,血管如果沒有保養好,出現動脈硬化,或者動脈堵塞(例如粥狀動脈硬化的斑塊)就會容易出現腦血栓或腦溢血。在科學實證中,血壓、血脂、血糖三個數值的合理正常範圍是保護腦血管及維護腦循環的基礎,而飲食對於這三個數值影響很大,所以飲食一定要注意低鹽、低糖、低油。罐裝食物、甜品或者精製過的碳水化合物要少吃,未加工、含有大量膳食纖維的天然食品,如糙米、穀物、豆類、芋頭、地瓜等應該多吃,也要多吃深綠色蔬菜水果,這些飲食對穩定我們的血脂、血壓、血糖有正面積極的作用。而煙和酒會傷害我們的血管,加速動脈硬化,所以要盡量限制自己的酒精量在男士每天20克 (約二罐啤酒、或一杯220毫升葡萄酒),女士10克之內(約一罐啤酒、或一杯110毫升葡萄酒),如果過量,造成心血管疾病、中風等疾病的可能性就會提高,大家注意嘍!
#關注家人健康
#預防中風
cpr五個循環幾分鐘 在 劉士銘-赤子之心闖世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救生員訓練班 Day6 #只有你可以救你自己
今天教練穿了2014年一場新北三鐵比賽的活動T恤,我對隔壁同學說,那一場我有參加,教練說那一場寒流很多人失溫,死了一個人。
我說:「那一場我也差點溺斃,被救起來的過程失憶了,我總共被救了兩次才回來,感謝老天又讓我多活了6年。」
上課上到今天,我慢慢地知道,溺水被救回來很難,一般人憋氣的時間就一分鐘,黃金救援時間約四分鐘,時間過了,一但失去心跳,就只能收屍。
我是不是跟電視劇的劇情一樣,跟命運之神交換了某種能力,或是要達成某種任務,才換回了活命,我不確定?!
救生課程上到今天的體悟,就是「#別貿然下水救人」,教育部的防溺宣導,也是要孩子 #救人前先自保,要待在岸上救人,拋繩、丟游泳圈,或竹竿、樹枝勾住溺者。
課程看了很多影片,溺者只要一發現救援者,往往都會當作天上掉下來的浮木,用盡洪荒之力,把救援者往水裡壓,只為了在水面呼吸幾口氣,若沒有壓制好溺者,兩人就會緊緊往水底沉下去,最後雙雙溺斃,原本只有一個家庭的破碎,變成兩個家庭的破碎。
救人真的很累,一般溺者都不會在岸邊,可能離岸約200公尺遠,救生員得快速游抬頭捷泳過去,已經夠喘了,遇到失控的溺者,還要耗費體力跟他十八般武藝搏鬥,馴服之後,要把人帶回來,上了岸之後,還要做五組CPR的循環,我們跪著光做一組就覺得不簡單。
幫我們上課的每個教練,都是無給職,都沒有拿薪水,為什麼他們願意從5-9月,犧牲假日、家人相處時光,無私的連上了六梯的課程?
教練們不期待這100多人,都會成為救生員,而是遇上危難時,懂得救自己,好好踩水,延長等待水上救援的時間,這樣就等於救了100多人的命,還會將一些救溺或防溺觀念,推廣給朋友和家人。
我今年會來上救生班,主要是為了學好「自救」,我常去溪邊或海邊玩,我想好好保護自己,做到不要浪費社會資源,也對得起家人和愛我的人。
就算我已經比完了三鐵最難的226K賽事,我仍然沒走出之前溺斃的陰影,有時還是會被陰影重擊,這幾天學了抽筋自解、仰漂和踩水,我總算找到了2014年溺水事件的急難應變方式,這才是真正處理問題的方式,去迎戰恐懼,並不是此生斷絕游泳,不再比三鐵賽事,或不去開放式水域游泳。
寫到這,我必須真誠地講,請愛惜自己的生命,沒有人有必要賠了命去救你,懂得趨吉避凶,自救是最安全,最愛自己的負責方式。
真心鼓勵大家,如果你夏天會去開放式水域玩水,就算你再會游泳,你速度再快,都不代表你遇到狀況會冷靜自救。
我們班上就有一個男生,剛退伍沒幾天,就被爸爸報名上救生班,我就覺得這樣的安排用心良苦。
讓孩子學會游泳,請再讓孩子學會自救,你無法阻止或說服他,不去開放式水域玩水,但你最少讓他學會保護好自己。
cpr五個循環幾分鐘 在 賴俊維醫師 - 赤子之心臨床隨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送行者:兒童加護病房的生命終章。】
上一篇文提到《機智醫生生活》中,
醫學場景的劇情拍攝是很寫實的。
寫實的點在哪裡呢?
我本身是兒童心臟內科和兒童急重症雙專科醫師,
以前在某醫學中心擔任Fellow aka 臨床研究醫師 aka 住院總醫師的時候,
整天都是待在『兒童加護病房』裡面,
值班的時候也是。
而這部韓劇中醫師們遇上的場景,
也是我們整天要面對的事。
比如說上一篇恩雅的葉克膜照顧,
病情不好的時候需要解釋開刀換LVAD。
比如說本篇要講的第二個病人,敏英的故事。
基本上都和我曾經遇到的病人幾乎一模一樣,
是真實的,活生生的故事。
唯一一個我不確定的點就是,
劇中的外科醫師們幾乎都身兼內科醫師。
在台灣,『兒童加護病房』裡面的照顧、急救、
病情說明、甚至死亡宣告其實都由我們兒科醫師來做,
一般來說不是由演「安政源」的小兒外科醫師。
他一人身兼數職有點太強了,
不知道是韓國真的如此,
還是可能劇組為了節省人力讓他一人身兼兒內外兩科,
在劇情上比較有完整性。
====
敏英在第一集一共出場了三次。
第一次是安政源下班了卻被住院醫師抓回去看敏英,
第二次是住院醫師在處理時遇上敏英媽媽的質疑,
第三次是敏英急救,最後宣告不治。
====
敏英第一次出現就是安政源在講電話,
正開心今天能早下班了,
就被住院醫師抓回去說敏英生命徵象不好。
可能也有急救CPR,有救回來。
對應後來敏英媽媽就說過「上週不是有救回來嗎?」
第二次就是住院醫師在幫敏英撕OP site,
就是左下圖那個貼著的透明薄膜,
是用來固定圖中那一根『中央靜脈導管CVC』的。
那一根不是普通的點滴,
是2-way CVC,接到頸靜脈,是一根很大條的血管。
CVC可以直接給予許多周邊靜脈點滴無法給的藥物,
對病人是很重要的。
住院醫師在撕的時候弄出了一點小傷口,
於是遭到了敏英媽媽的痛罵。
因為敏英這種小病人,
常常要不斷的打點滴、換針、貼膠帶固定等等,
小孩子的皮膚很脆弱,
經常就很容易有一堆小傷口。
再加上敏英臥床已久,說不定已經昏迷不醒了,
身上也可能會出現一些褥瘡啦、水腫啦等等,
看在媽媽眼中是真的很痛很痛的。
所以雖然是一個小小的皮膚破皮,
但是面對敏英媽媽的失控痛罵,
我們都可以理解。
敏英媽媽因為照顧敏英很久很久了,對敏英用的藥、
甚至全靜脈營養TPN的輸注速度都很清楚。
很多久病的家屬都是這樣。
正如她所說,其實她們整天在照顧,
有時候對病人的狀況會更敏感。
我們常常會很採信家屬說「覺得她狀況不對」這種話,
來安排一些抽血追蹤檢查等等。
這裡又要講幾個畫面上的bug啦!
大家看右上圖中敏英的生命徵象監視器,
上面很多條線對吧?太多了。
第一條線是心跳101,合理。
第二條線是血氧oximeter pleth 99,可以。
第三條線是動脈血壓,需要由artery line監測,也OK。
第四條線就不對了,那是肺動脈血壓。如果需要監測的話要有一條Swan-Ganz導管從頸靜脈插入。
但是敏英的脖子上面插的是中央靜脈導管2-way CVC,
所以不可能量得到肺動脈血壓。在小兒身上Swan-Ganz導管也較少使用,通常我們會用PICCO導管監測心輸出。
第五條線更不對,那是End-tidal CO2潮氣末端二氧化碳濃度監測。需要有插氣管內管才能裝監測儀器,而此時圖中的敏英還沒有插氣管內管。
還有一個大bug是Netflix中文翻譯錯誤。
「醫生,她上次的治療過程也拖非常久」
這句話有沒有讓你覺得牛頭不對馬嘴?
因為翻譯錯了。在前一個畫面,
住院醫師把敏英不小心撕了一個小破皮傷口,
這時候敏英媽媽是說:
「醫生,她上次的傷口也拖了好久才癒合!」
這才是正確的。
最後敏英回天乏術急救時,
安政源趕來察看,接手住院醫師的CPR,
親自按壓再救救看。
CPR的時候,為了維持胸外按壓的強度和深度,
每2-3分鐘就會換手一次。
所以他們會不斷地換手。
那安政源趕來第一句話就是問:
「急救幾分鐘了?」
一般心跳停止後胸外按壓的急救是抓最長30分鐘。
急救越久,腦部缺氧的傷害越大,
救回來的機會也越渺茫。
對敏英這種先天疾病沒有治癒可能的患者,
走到生命末期的時候就是像這樣。
反覆地急救,
救回來之後也無法甦醒,只能繼續支持療法。
病況惡化之後再急救,
是一個明知無法痊癒又無法放手的循環。
所以住院醫師曾經兩次想開口勸敏英媽媽,
但他又不知道怎麼開口。
最後安政源也救不回來了,才勸敏英媽媽放手,
並宣告死亡。
以前我在『兒童加護病房』值班的時候,
晚上就常常碰到這種急救的情況。
我們都知道這孩子就是這樣了,
因為沒有治癒的希望。
但是她也是生命,
是父母家屬心裡的寄託。
雖然她躺在那裏不能動,也不能說話。
但是她還活著,
她還是媽媽心裡的那個乖寶寶。
那種不知道該不該放手讓她走的掙扎,
急救無效、宣告死亡後家屬的哭嚎…
幾乎伴隨了我住院醫師生涯的每個夜晚。
患者死亡之後,
我會移除孩子身上所有的管路,
把每個導管造成的小傷口縫起來、止血。
然後護理師會幫孩子擦拭血汙、身體洗乾淨,
向父母親要一套乾淨的、漂亮的衣服,
再讓他們陪她一段時間,
直到禮儀公司來接她離開。
我們就是送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