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我分享了此篇文章
嚴凱泰已逝,此文依舊值得拜讀
不一樣的嚴凱泰「我瘦了15公斤」
六年前開始,我以1年3個月的時間把體重從92公斤,減到現在的77公斤,15個月,15公斤,我的祕訣是靠自己的意志力,是Trust myself, I can make it. 我高中畢業時77公斤,大學時經常吃宵夜,3點才睡覺,趕第二天11點上課,過的是夜生活,胖到85公斤,你看宵夜吃不得。
回國工作後應酬很多,大魚大肉的,胖到92公斤,有一次媒體登一張我的側面照片,看起來像50歲,臉圓圓、下巴兩截,襯衫領口要拉低了穿,不然很難受,我覺得這樣不對。再這樣胖下去,企業形象會出問題,這麼年輕就這麼胖,表示一點毅力也沒有,表示你不care。
我告訴自己要減肥,每天游泳一小時,再打兩個小時籃球,總共三個小時,這麼大量的運動;並且每天戒肉、戒可樂,到後來連魚也戒,只吃素,只用一個盤子裝定量的菜跟飯,就只吃這一盤。兩個多月後我就從92掉到85。
有時會受到誘惑,比方太累不能動,早上七點爬不起來,中間失敗過,但是兩天後馬上覺醒,這樣不行,就趕緊補運動回來。我教你一個好辦法,當你要受到誘惑時,你把希望變成什麼人的照片貼在牆上,把想達到的標竿具象化。我是拿我高中畢業那年的體重77公斤做標竿。
任何年紀都應有個標準的體重,一定要去保持。如果你放任自己散漫下去,散漫兩天就會散漫四天,散漫四天就會散漫八天,散漫八天就會散漫八年,而這明明是會影響血壓的。六年前二十六、七歲時,我的血壓到了85/135,瘦下來以後就到了80/120~130之間,這很妙,只要吃得小心,血壓自然就會下來。
我認為一個人一定要保持某種程度的愛漂亮,表示自己在乎自己,那麼就能控制體重。這是我的哲學。我到現在還維持每週運動4~6次,每次游泳45分鐘,先快游5~10分鐘,後面慢慢拉,練耐力,再做一些舉重,保持肌力,還做仰臥起坐。我不能不動。我老媽(編註:裕隆董事長吳舜文)85歲了,還每天做運動,散步、做香功、早起跟睡前都要做操。
這個社會上很多人為了工作,為了理想在拚命,疏忽健康。心臟病、高血壓、中風,一下就發作,你還不知道,這很可怕。所以隨時隨地自己要監督自己。
八年前剛結婚時,住家附近沒什麼地方可以動動,下班回家又很累很煩,就倒下來吃、睡、看錄影帶。我發現人愈煩,就愈懶,就愈胖,很煩很累就想睡,睡就會餓,餓就想吃。
我從很忙很懶很胖,轉換到控制飲食和運動,是因為我很愛漂亮。如果你對自己要求不夠完美,你怎麼要求別人?怎麼要求企業?你連吃都不能控制,那你還能控制什麼呢?今天叫你少吃兩口飯,你都控制不住,那你怎麼去經營事業?怎麼做出產品?怎麼做出服務來讓消費者接受?(台灣積體電路公司董事長)張忠謀管這麼大的企業,每個星期六、星期天還是去運動,他就是要有好的身體才能管那麼大的企業。
我幾乎把運動當紓解壓力的處方。事實上已有醫學報告說,運動過後腦子會分泌腦內啡,會讓你快樂,有high的感覺,這對壓力解除是滿好的。尤其減肥期間,每天看到體重下降一點是滿有成就感的,尤其那是自己設定的成就。而且很妙,每逢5跟10是很大的關卡,從90到85很快,但在85停留了兩個月,一過了85,就83,82,81,非常快了。
碰到關卡時就靠determination(毅力)。我把食物再下降,運動量再往上提,一直push(驅策)自己一定要達成目標。
任何時間、任何年紀都來得及開始做運動,不要說我已經多少歲了、以前都不運動,所以不想運動。你運動再怎麼不行,總可以動動手動動腳,散散步吧,不要讓自己胖起來。
例如訂個標竿,每天到大安公園走個10圈,會很舒服,心跳、血壓等等,工作精神會很集中。走不動沒關係,今天5圈,明天6圈,慢慢來,就可以達到標竿10圈;如果這兩天沒走,後幾天就想辦法把它補回來。應酬時就少吃。
三義廠廠區全面禁菸,定期給員工健康檢查,還有運動設施:溫水游泳池、三溫暖、登山步道、籃球廠、網球廠、員工菜圃;問題在於,我發現這些經理都沒去,他們太忙,所以我最近想規定他們不論再忙,一定要去運動,不去就扣錢做基金。
而且我覺得人過30都要量量血壓,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可能有遺傳。我有個同仁才29歲,很壯,他每天說覺得脖子很緊,而且每天下午就眼冒金星,我拿我辦公室的血壓計一量,在140~145之間,我叫他趕快看醫生。不要等到40歲時才發現,你的血管已經被撐了40年。如果25歲就發現,就上藥,就節制飲食,那你血管才被撐了二十幾年,還來得及。
我很不喜歡死,也不希望任何人死。說到老跟年輕,接掌這個企業,不要騙人,這個壓力確實很大。「老」不是問題,我從沒對「老」給予批評,因為每個人都會老,但思想是不是跟得上時代,就是另一回事了。年齡可以老,但是心不能老。
年輕,年輕真是好,但是要趁年輕保養身體。我平常只有星期六下午跟星期天休閒,我太太陪我媽媽打打麻將,我看看電視或跟朋友打撲克牌。我其實是沒有其他生活的人,因為從5歲開始就被教育要來承接這個事業,從小就聽人家說裕隆是鐵皮車,所以我一直在準備sound mind(健康心理)接這個責任。苦的時候自己要站起來。我小時候爸爸就生病,後來過世,我媽媽又很忙,我的成長常常是自己一個人……。
我14歲時自己一個人去美國住校,被人家欺負,比如籃球打不好,被人家夾兩個柺子,我不能說不玩了,還是要打下去,堅持下去並不代表每場都會贏,但表示我每場都要do my best(盡力),人生do my best 最重要。
資料來源: 康健雜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0萬的網紅Taiwan Ba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光臨臺灣吧 #人類世界的八大秘密 #性教育 你知道嗎? 「G點不是一個點」! 「處女膜本來就是破的」! 還有還有「女生竟然也會勃起」! 你希望讓陰道健康又性福嗎? 還是你正為陰道發炎而煩惱呢? 女性身體,到底還有什麼秘密 是我們不知道的? 人類世界陰道的八大秘密,一起來揭秘! 想要支持臺...
determination醫學 在 女人進階
determination醫學 在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67. 狙擊偽科學系列:器官捐贈 = 活摘器官?
最近「國師」在網上口出狂言,說醫護人員推廣器官捐贈不道德,因為被定為腦死亡的病人還有知覺,做手術時卻不會下麻醉藥,活生生地「劏開」病人以獲得合適的器官。(https://goo.gl/yGysjH、https://goo.gl/9ZWHF8)
姑勿論上述意見的宗教道理,既然著者用科學作理據,我們就嘗試用科學的角度反駁。
====
(一)腦死亡的定義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於《遺體肝臟移植懶人包》一文 [1] 已經詳列腦死亡的判定標準,如果跟足標準,當中絕無可能出現醫生不察覺病人細微動作而誤判的情況。
要確認病人腦死亡,需由兩名醫生分別透過一系列國際通用、有證據支持的準則,肯定他們對外界刺激沒有任何反應 [2]。這套標準套用於所有病人,不論他們會否捐贈器官。其間,負責移植的外科醫生並不會參與判斷過程。
腦死亡的病人不會有腦電波活動,腦部也失去基本維繫生命的能力。由於心臟的跳動和某些神經反射作用獨立於腦幹,故病人腦死亡後仍可能有心跳和某些反射動作,但這並不是病人仍然生存的證據。正如一顆心臟離開身體後仍可在體外跳動,但這不是生命存在的證據。在科學發展下,人類可以使用無數的儀器、注射各種的藥物而拖長已死病人的心跳時間,但這並不等同病人還未過世。某例子中,病人因中風而出現閉鎖症候群(Locked-in Syndrome)[3],聽見醫生商討是否應進行腦死亡的測試。她大可放心,真正測試的話,醫生一定會觀察病人的眼部活動而得悉她仍然生存的事實。
誠然,世界各地對腦死亡的法律定義有別,但學術界對「腦死亡」的科學定義是有證據支持的 [4]。有研究甚至發現,有別於懷疑論者以為醫生會胡亂把病人判定為腦死亡,他們事實上顯得較爲保守,會低估腦死亡個案,以致適用於器官捐贈的遺體比實際數量少 [5]。
====
(二)證據的強弱
不少懷疑論者喜歡以個人經驗或報章報導的個案來支持自己的論點,但在醫學上,我們傾向使用一些所謂「較高等級」的證據作為論據,而證據的等級也有「國際標準」,名稱簡而清,就是「證據等級」(Level of Confidence)[6]。
新聞報導、個人經驗(也就是「隔離屋阿順嫂話架!」)作為論證,跟據此標準而言是毫無價值的。即使新聞最喜歡引述的「專家意見(Expert Opinion)」,也只是最低層次的證據。若要增強說服力,按次序可以引用「案例研究(Case Series)」、「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Cohort Study(世代研究)」、「Randomised Control Trial(隨機對照研究,RCT)」,而所謂最有權威的,就是針對RCT的「系統性綜述(Systemic Review)」。用了那麼多的複雜字眼,也只是想讓大家知道,「隔離屋順嫂」、「都市閒情個名醫」、「街市樓上個神醫」都並不屬於高等級證據,我們的論證一定要以嚴謹的邏輯去解釋,佐以數字,否則也只是空話。
====
(三)關於器官移植的醫學倫理
現代醫學一直發展下來,所顧及的倫理問題亦越來越多。一來要保護病人、二來要避免醫學上的爭拗。以人工受精為例,胎兒哪一刻法律上的父母是誰、誰有權為胎兒作出醫療決定、究竟提供卵子的女士抑或是提供子宮的女士是法律上的母親,這些都在立法時一一羅列,而器官捐贈亦有類似的指引。
一般來說,醫學要求器官捐贈者(不論活體或者屍體)作出決定時,一定要知清楚所有風險和後果,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不受任何外界壓力,參與的人士亦不應有利益衝突,這個時候決的定、簽的名才會有效。為了保護這個過程,在病房內一般會有以下的安排。
1)除非病人自己將資料透露,病房和負責醫治病人的醫護人員都不應該知道病人是一位器官捐贈者,以免出現任何對臨床判斷的影響。
2)除非病人自己將資料透露,捐贈者的資料亦不應對外公開,以免公眾期盼影響捐贈者,施以不應有的壓力。
3)獲器官者及其家人亦不應知道捐贈者的身份,以免對捐贈者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4)宣佈病人腦幹死亡的醫生,亦應該完全獨立。
總括而言,捐贈者到被麻醉前一刻,仍然有權「轉軚」。
另外,很多人都以為簽了捐贈書就似一紙契約,一死了,不論有無反對,醫生便會衝出來搶走器官。其實,一直以來,病人意向當然重要,但若果病人死後,家屬反悔並且拒絕捐贈,我們當然會繼續遊說,但若達不到共識,我們依然不會「搶走」器官。而且,負責輪候器官者的醫護人員亦不應該會知道有可能捐贈的病人,也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壓力。
====
宗教、想法人人不同,但若用不嚴緊的科學包裝主觀意見,並以此影響他人作出正確決定的權利,對病人、醫療、甚至大眾都只是百害而無一利。
注:本文改編自筆者與 Dr Who 為香港大學醫學院時政關注組織 青醫匡時 合寫的文章(原文鏈接:https://goo.gl/qBWQWd),請大家移玉步到該專頁多加支持。
圖片來源:Pixabay - 生死本是相扣,逝者已矣,希望家人能支持器官捐贈,為有需要病人的生命注入希望。
[1] 青醫匡時【遺體肝臟移植懶人包】https://goo.gl/i233GK
[2] Spinello, I. M. (2013). Brain Death 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326-37.
[3] http://www.dailymail.co.uk/…/Doctors-said-stroke-victim-bra…
[4] Wahlster, S., Wijdicks, E. F., Patel, P. V., Greer, D. M., Hemphill, III, J., Carone, M., & Mateen, F. J. (2015). Brain Death Declaration: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Worldwide. Neurology, 1870-9.
[5] Bartscher J. F., Varelas P. N. (2010). Determining brain death - no room for error. Virtual Mentor, 879-84.
[6] http://www.cebm.net/oxford-centre-evidence-based-medicine-…/ 其他更高可信性的研究為「系統綜述」(systematic review)、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等,詳情請參閲以上網址。
determination醫學 在 Dr Wh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狙擊偽科學系列:器官捐贈 = 活摘器官?】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 x Dr Who
#好文共賞
#好文因為是我有份寫的
#DrWho好耐無寫過書面語
#打返兩句口語拉返平均先
最近網上出現言論,說醫護人員推廣器官捐贈不道德,因為被定為腦死亡的病人還有知覺,做手術時卻不會下麻醉藥,活生生地「劏開」病人以獲得合適的器官。
姑勿論上述意見的宗教道理,既然著者用科學作理據,我們就嘗試用科學的角度反駁。
====
(一)腦死亡的定義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於《遺體肝臟移植懶人包》一文 [1] 已經詳列腦死亡的判定標準,如果跟足標準,當中絕無可能出現醫生不察覺病人細微動作而誤判的情況。
要確認病人腦死亡,需由兩名醫生分別透過一系列國際通用、有證據支持的準則,肯定他們對外界刺激沒有任何反應 [2]。這套標準套用於所有病人,不論他們會否捐贈器官。其間,負責移植的外科醫生並不會參與判斷過程。
腦死亡的病人不會有腦電波活動,腦部也失去基本維繫生命的能力。由於心臟的跳動和某些神經反射作用獨立於腦幹,故病人腦死亡後仍可能有心跳和某些反射動作,但這並不是病人仍然生存的證據。正如一顆心臟離開身體後仍可在體外跳動,但這不是生命存在的證據。在科學發展下,人類可以使用無數的儀器、注射各種的藥物而拖長已死病人的心跳時間,但這並不等同病人還未過世。某例子中,病人因中風而出現閉鎖症候群(Locked-in Syndrome)[3],聽見醫生商討是否應進行腦死亡的測試。她大可放心,真正測試的話,醫生一定會觀察病人的眼部活動而得悉她仍然生存的事實。
誠然,世界各地對腦死亡的法律定義有別,但學術界對「腦死亡」的科學定義是有證據支持的 [4]。有研究甚至發現,有別於懷疑論者以為醫生會胡亂把病人判定為腦死亡,他們事實上顯得較爲保守,會低估腦死亡個案,以致適用於器官捐贈的遺體比實際數量少 [5]。
====
(二)證據的強弱
不少懷疑論者喜歡以個人經驗或報章報導的個案來支持自己的論點,但在醫學上,我們傾向使用一些所謂「較高等級」的證據作為論據,而證據的等級也有「國際標準」,名稱簡而清,就是「證據等級」(Level of Confidence)[6]。
新聞報導、個人經驗(也就是「隔離屋阿順嫂話架!」)作為論證,跟據此標準而言是毫無價值的。即使新聞最喜歡引述的「專家意見(Expert Opinion)」,也只是最低層次的證據。若要增強說服力,按次序可以引用「案例研究(Case Series)」、「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Cohort Study(世代研究)」、「Randomised Control Trial(隨機對照研究,RCT)」,而所謂最有權威的,就是針對RCT的「系統性綜述(Systemic Review)」。用了那麼多的複雜字眼,也只是想讓大家知道,「隔離屋順嫂」、「都市閒情個名醫」、「街市樓上個神醫」都並不屬於高等級證據,我們的論證一定要以嚴謹的邏輯去解釋,佐以數字,否則也只是空話。
====
(三)關於器官移植的醫學倫理
現代醫學一直發展下來,所顧及的倫理問題亦越來越多。一來要保護病人、二來要避免醫學上的爭拗。以人工受精為例,胎兒哪一刻法律上的父母是誰、誰有權為胎兒作出醫療決定、究竟提供卵子的女士抑或是提供子宮的女士是法律上的母親,這些都在立法時一一羅列,而器官捐贈亦有類似的指引。
一般來說,醫學要求器官捐贈者(不論活體或者屍體)作出決定時,一定要知清楚所有風險和後果,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不受任何外界壓力,參與的人士亦不應有利益衝突,這個時候決的定、簽的名才會有效。為了保護這個過程,在病房內一般會有以下的安排。
1)除非病人自己將資料透露,病房和負責醫治病人的醫護人員都不應該知道病人是一位器官捐贈者,以免出現任何對臨床判斷的影響。
2)除非病人自己將資料透露,捐贈者的資料亦不應對外公開,以免公眾期盼影響捐贈者,施以不應有的壓力。
3)獲器官者及其家人亦不應知道捐贈者的身份,以免對捐贈者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4)宣佈病人腦幹死亡的醫生,亦應該完全獨立。
總括而言,捐贈者到被麻醉前一刻,仍然有權「轉軚」。
另外,很多人都以為簽了捐贈書就似一紙契約,一死了,不論有無反對,醫生便會衝出來搶走器官。其實,一直以來,病人意向當然重要,但若果病人死後,家屬反悔並且拒絕捐贈,我們當然會繼續遊說,但若達不到共識,我們依然不會「搶走」器官。而且,負責輪候器官者的醫護人員亦不應該會知道有可能捐贈的病人,也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壓力。
====
宗教、想法人人不同,但若用不嚴緊的科學包裝主觀意見,並以此影響他人作出正確決定的權利,對病人、醫療、甚至大眾都只是百害而無一利。
[1] 青醫匡時【遺體肝臟移植懶人包】https://goo.gl/i233GK
[2] Spinello, I. M. (2013). Brain Death 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326-37.
[3] http://www.dailymail.co.uk/…/Doctors-said-stroke-victim-bra…
[4] Wahlster, S., Wijdicks, E. F., Patel, P. V., Greer, D. M., Hemphill, III, J., Carone, M., & Mateen, F. J. (2015). Brain Death Declaration: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Worldwide. Neurology, 1870-9.
[5] Bartscher J. F., Varelas P. N. (2010). Determining brain death – no room for error. Virtual Mentor, 879-84.
[6] http://www.cebm.net/oxford-centre-evidence-based-medicine-…/
其他更高可信性的研究為「系統綜述」(systematic review)、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等,詳情請參閲以上網址。
determination醫學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歡迎光臨臺灣吧 #人類世界的八大秘密 #性教育
你知道嗎?
「G點不是一個點」!
「處女膜本來就是破的」!
還有還有「女生竟然也會勃起」!
你希望讓陰道健康又性福嗎?
還是你正為陰道發炎而煩惱呢?
女性身體,到底還有什麼秘密
是我們不知道的?
人類世界陰道的八大秘密,一起來揭秘!
想要支持臺灣吧持續製作內容?
🍺 快加入臺灣吧「灣吧好捧油」:https://lihi1.com/CizZn
--
00:24 秘密一:welcome my 縫
01:49 秘密二:陰道裡面沒感覺?
02:43 秘密三:女生也會勃起?
03:27 秘密四:G點到底在哪裡
04:29 秘密五:處女膜本來就是破的!
05:39 秘密六:法國人騎小馬洗陰部
06:37 秘密七:愛吃甜食讓陰道發炎?
(分泌物異常?要如何找醫生?看文章,顧好私密處健康!)
➡️ https://bella.pse.is/3dj773
07:35 秘密八:健康作業要畫自己的陰部
◤ 感謝本集乾爸乾媽,一起認識他們 ◢
🙋♀️ 婦科疾病困擾?TFC臺北婦產科診所 生殖中心
https://www.tfcivf.com/
🩸 還在猶豫嗎?加入棉條的世界(凱娜棉條,月經一姐凡妮莎)
https://lovekira.one/taiwanbar
--
資料來源:
⛏ 秘密一:
1. 陰道的大小:Human Reproduction, Volume 21, Issue 6, June 2006, Pages 1618–1622
⛏ 秘密二:
1. 生理用品使用比例:Kantar Insights Division 凱度洞察台灣/ LifePoints
2. 陰道內的神經:Female Genital Anatomy, 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2002 November 26
3. 美國衛生棉條使用比例:Tampon use in young women, J Pediatr Adolesc Gynecol. 1998 Aug;11(3)
4. 美國女性衛生調查:Variation in Feminine Hygiene Practices ‐ as a Function of Age, Journal of Obstetric, Gynecologic, & Neonatal Nursing, 2006 July 28
⛏ 秘密四:
1. G點是什麼:Beyond the G-spot: clitourethrovaginal complex anatomy in female orgasm, Nat Rev Urol. 2014 Sep;11(9):531-8
⛏ 秘密五:
1. 陰道冠結構:Hymen: facts and conceptions, theHealth 2012; 3(4): 109-115
2. 處女情結:Honor Killing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in Arab Societies, Am. J. Comp. L.,2010
3. 陰道冠正名:Vaginal corona Myths surrounding virginity – your questions answered, RFSU
⛏ 秘密六:
1. 坐浴盆的歷史:The Bidet's Revival, the Atlantic, MARCH 18, 2018
2. 臺灣的披衣菌感染情況:不孕症的共犯─披衣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3. 披衣菌是美國感染最多的性病:Chlamydia - CDC Fact Sheet
⛏ 秘密七:
1. 高糖份造成陰道炎:Determination of factors affecting relapse of vaginitis among reproductive-aged women: An experimental study, Electron Physician. 2017 Jan; 9(1): 3499–3507
2. 益生菌減緩陰道炎:Efficacy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R-1 and of Lactobacillus Reuteri RC-14 in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vaginoses and bacterial vaginitis relapses, Minerva Ginecol
. 2008 Oct;60(5):369-76.
Efficacy of vaginal probiotic capsules for recurrent bacterial vaginosis: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VOLUME 203, ISSUE 2, P120.E1-120.E6, AUGUST 01, 2010
口服益生菌用於反覆性黴菌陰道炎輔助治療臨床實證探討,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第三十五卷 第三期
--
🍺 想了解 #臺灣吧 多一點點
訂閱YouTube,新片不漏追| https://lihi.cc/0SEYv
瞧瞧Facebook,會有YT沒有的東西|https://lihi1.com/KUtvp
追蹤Instagram,限動看個夠|https://lihi1.com/OD9Bb
🍺 想了解 #黑啤 多一點點
Facebook很可愛|https://www.facebook.com/beeru.official/
Instagram必追|https://www.instagram.com/beeru_tw/
同時也是YouTubear|https://lihi1.com/gXg6U
臺灣吧線上賣場,很好買慎入|http://taiwanbar.shoplineapp.com/
合作邀約,來酒吧聊聊吧|business@taiwanbar.cc
determination醫學 在 跨时空恋爱!看天才医学少女如何攻略冷面少帅《少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